带限基带传输系统地仿真

合集下载

基于matlab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设计

基于matlab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设计

基于matlab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设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通过Matlab仿真来研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特点;
3.实际操作,掌握Matlab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模型,包括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接收端等模块;
2.模拟实现数字信号的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
3.采用常用的调制方式,如BPSK、QPSK、16QAM等,进行调制处理,并观察不同调制方式下的信噪比和误码率的关系;
4.在传输过程中引入噪声,观察噪声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5.实现误码率的计算和信噪比的测量;
6.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信号处理算法,提高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模型,包括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接收端等模块;
2.实现数字信号的采样、量化、编码等处理过程;
3.采用常用的调制方式(如BPSK、QPSK、16QAM等),进行信号调制处理;
4.在传输过程中引入噪声,并观察噪声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5.实现误码率的计算和信噪比的测量;
6.根据实验结果,设计合适的信号处理算法,提高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应包括调制方式、误码率、信噪比等参数;
2.根据实验结果,评估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提出改善方法。

五、实验总结
1.总结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分析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特点,包括误码率、信噪比等;
3.掌握Matlab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Matlab与Sinmulink仿真应用(11---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

Matlab与Sinmulink仿真应用(11---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

7.4 数字调制的仿真
数字相位调制( 数字相位调制(PSK)信号 ) 相位偏移的8PSK传输系统,观察调制输出信号通 传输系统, 【例7-15】试建立一个 】试建立一个=8 相位偏移的 传输系统 过加性高斯信道前后的星座图, 过加性高斯信道前后的星座图,并比较输入数据以普通二进制映射和格雷 码映射两种情况下的误比特率. 码映射两种情况下的误比特率.
7.3 带限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
【码间串扰】一个时隙内的代表数据的波形经过带限信道后就在邻近的其他时隙 码间串扰】 上将形成非零值,称为波形的拖尾. 上将形成非零值,称为波形的拖尾.拖尾和邻近其他时隙上的传输波形相互 叠加后,形成传输数据之间的混叠,形成符号间干扰,也称为码间串扰. 叠加后,形成传输数据之间的混叠,形成符号间干扰,也称为码间串扰. 【眼 在工程上,为了便于观察接收波形中的码间串扰情况, 图 】在工程上,为了便于观察接收波形中的码间串扰情况,可在采样判

【无码间串扰系统】具有滚升余弦频率特性的传输信道是无码间串扰的,其冲激 无码间串扰系统】具有滚升余弦频率特性的传输信道是无码间串扰的, 响应为
相应的频谱是
7.3 带限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
设计一个滚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75.输入为 元双极性数字 【实例7.8 】设计一个滚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 实例 .输入为4元双极性数字 序列,符号速率为 波特, 序列,符号速率为1000波特,设滤波器采样率为 波特 设滤波器采样率为10000次/秒,即在一个符号 次秒 间隔中有10个采样点.试建立仿真模型观察滚升余弦滤波器的输出波形, 间隔中有 个采样点.试建立仿真模型观察滚升余弦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 个采样点 图以及功率谱. 图以及功率谱.
Signal---signal operations Signal---signal---discrete Simlink--Simlink discrete communications---comm communications---comm sinks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1)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1)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1)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MATLAB/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学生姓名张莎学号1113024109所在院(系)陕西理工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通信工程专业1104 班指导教师侯宝生合作者王翊东鲁少龙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实验室2014年 3 月 12 日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院(系) 物电学院专业班级通信1104 学生姓名张莎一、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MATLAB/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二、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工作自2014年2月24日起至2014年3月14日止三、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进行地点: 物电学院实验室四、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1建立一个基带传输系统模型,选用合适基带信号,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5,信道为加性高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

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

另外,对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估计,假设接收定时恢复是理想的。

2.设计题目的详细建模仿真过程分析和说明,仿真的结果可以以时域波形,频谱图,星座图,误码率与信噪比曲线的形式给出。

课程设计说明书中应附仿真结果图及仿真所用到的程序代码(MATLAB)或仿真模型图(Simulink/SystemView)。

如提交仿真模型图,需提交相应模块的参数设置情况。

3.每人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的说明书及源程序代码或仿仿真文件。

参考文献:[1]邓华.MATLAB通信仿真及其应用实例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2]郑智琴.Simulink电子通信仿真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3]赵鸿图.通信原理MATLAB仿真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4]刘学勇.详解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5]达新宇.通信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6]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指导教师侯宝生系(教研室)通信工程系接受论文 (设计)任务开始执行日期2014年2月24日学生签名基于MATLAB/Simulin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张莎(陕西理工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通信1104班,陕西汉中723003)指导教师:侯宝生[摘要]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据的频谱是从零频或者很低频率开始,称为数字基带信号,不经载波调制而直接传输数字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SystemVue仿真法估算二进制基带传输系统误码率 实验报告 跳频(FH)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SystemVue仿真法估算二进制基带传输系统误码率 实验报告 跳频(FH)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仿真法估算二进制基带传输系统误码率实验环境SystemVue仿真平台实验目的1、完成典型通信系统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锻炼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充分理解无马间干扰传输条件等基本概念。

设计要求1、首先,设计的系统必须是基带传输系统。

2、基带传输系统的码元要有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

3、循环的次数要控制在5次左右。

设计方案一、实验设计方案及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基带传输系统码型的选择:PN码,1是单极性码,0是双极性码。

、2、误码率和抽样判决器的电平:单极性码是峰值的一半,双极性码的判决门限是0。

3、噪声源是加性高斯噪声。

4、仿真的过程一般分如下几步:(1)信源(单极性和双极性)——加性高斯噪——低通虑波器(滤出带外噪声)——采样——判决—比较得出(2)信源——采样——延时—误码率二、仿真图结构如下:说明:1、PN码,OFFSET设制为1的时候是单极性的,0时候是双极性的。

2、两个采样的频率都要是一样的值。

3、循环次数要尽可能的多(最好在5次左右)。

4、信号源的频率是(50HZ,幅度1V)、采样器频率是(50HZ)、数字延迟器(延迟=1)、高斯白噪声(功率密度=0.007W/HZ)、采样频率20000HZ、循环次数是5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225HZ、运行时间是3秒、误码率和抽样判决器的电平:单极性码是峰值的一半(0.5V)双极性码的判决门限是(0V)。

华北电力大学实验报告三、实验步骤如下:1、按要求建立基带传输系统的原图如上图所示:2、设置相应的参数:信号源的频率是(50HZ,幅度1V)、采样器频率是(50HZ)、数字延迟器(延迟=1)、高斯白噪声(功率密度=0.007W/HZ)、采样频率20000HZ、循环次数是5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225HZ、运行时间是3秒、误码率和抽样判决器的电平:单极性码是峰值的一半(0.5V)双极性码的判决门限是(0V)。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本文记录的是一次通信原理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是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的基本原理、信号调制和调制解调的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数字基带传输的理解。

实验步骤:第一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

我们采用MATLAB编写代码来产生数字基带信号。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产生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频率调制(PFM)等各种调制方式。

第二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我们可以通过MATLAB编写代码,将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媒介中进行仿真。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传输介质为AWGN信道、多径信道等,通过加入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参数来模拟不同的传输环境。

第三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我们采用调制器进行数字信号的调制。

常见的数字调制方式有AM调制、FM调制、PM调制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第四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我们采用解调器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常见的数字解调方式有包络检测法、抑制互调法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直接判决法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第五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

我们通过将数字基带信号解调后还原成原始信号进行数字信号的重构。

此处我们需要通过MATLAB代码将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并绘制出波形图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仿真实验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不同的数字基带信号相对应不同的调制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选择PAM调制来实现计算机通讯中的以太网传输。

其次,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道的噪声、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

第三,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传输环境的不同来选择最适宜的解调方式。

最后,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让我们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失真情况。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设计报告(仿真部分)内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2PSK的调制、信道模拟、判决及解调班级:通信08-1学号:姓名:指导教师:仿真成绩:同组人姓名: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现代通信网络课程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08-1班学生姓名:贾美玲学号: 200810204020 _ 指导教师:黎玉玲一、题目数字基带/频带通信系统设计二、目的与意义‘“数字基带/频带通信系统设计”是针对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软件、硬件工具,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仿真及调试技巧,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扩张专业背景知识,培养工程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图纸量、工作量要求等)1.系统软件仿真:通过MATLAB编程对典型通信系统(如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实现通信系统仿真。

2.系统硬件设计:基于通信原理实验平台,按照系统设计方案,搭建硬件调试电路,实现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与调试。

3.分析结果,完成报告:分析比较软件仿真结果与硬件调试结果,完成设计报告。

四、工作内容、进度安排1.查阅资料:搜集通信系统相关资料,熟悉通信系统相关内容(1天)2.方案选择与设计:根据要求选择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定义各模块仿真函数,确定所使用的硬件电路板,写出硬件设计思想与步骤。

(1天)3.子模块实现:利用MATLAB仿真语言编写模块函数,仿真实现各模块功能,搭建硬件电路调试。

(5天)4.系统实现:将各子模块连接,调试主程序实现系统功能,完成硬件调试。

(2天)5.考试与设计报告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考试,整理设计资料及内容,撰写设计报告。

(1天)五、主要参考文献1、《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赵静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通信原理》,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

审核意见系(教研室)主任(签字)指导教师下达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一、设计内容: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1]个人部分:2PSK的调制、信道模拟、抽样判决及解调1、2PSK的调制基本任务:原始PCM脉冲编码信号的2PSK调制1)、主要步骤和要求:对原始的PCM脉冲编码信号进行2PSK调制。

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建模和仿真

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建模和仿真

实验三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建模过程2.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过程二. 实验内容建立一个基带传输模型,发送数据为二进制双极性不归零码,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信道为加性高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接收机能自行恢复系统同步信号。

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

三. 实验原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如图5-1所示,它主要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等部件组成为保证数字基带。

系统正常工作,通常还应有同步系统。

图中各部分原理及作用如下:脉冲形成器:输入的是由电传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发送来的二进制数据序列或是经模/数转换后的二进制脉冲序列,用{}k d 表示,它们一般是脉冲宽度为T 的单极性码。

脉冲形成器的作用是将{}k d 变换成比较适合信道传输的码型,并提供同步定时信息,使信号适合信道传输,保证收发双方同步工作。

发送滤波器:发送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为()T G ω,其作用是将输入的矩形脉冲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波形。

这是因为矩形波含有丰富的高频成分,若直接送入信道传输,容易产生失真。

信道:信道传输函数为()C ω。

基带传输的信道通常为有线信道,如市话电缆和架空明线等,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是变化的,信道中还会引入噪声。

在通信系统的分析中,常常把噪声等效,集中在信道引入。

这是由于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受到很大衰减,在信道的输图5-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出端信噪比最低,噪声的影响最为严重,以它为代表最能反映噪声干扰影响的实际情况。

但如果认为只有信道才引入噪声,其他部件不引入噪声,是不正确的。

G ,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接收滤波器:接收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为()R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信噪比尽可能大并使输出的波形最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它的作用是在信道特性不理想及有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正确恢复出原来的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在数字传输系统中的研究与仿真

基带信号在数字传输系统中的研究与仿真
位置。
2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所传输 的通常是二元数字信号。 设计数 字传输系统要考虑的基本想法是选择 一组有 限个离散的波 形 来表示数字信息。 些离散波形可 以是载波进行 调制 后的波 这 形, 也可以是不经过调制的不同电平信号。 自 来 数据终端的原始 数据信号, 或者是来 自模拟信号经数字化处理后的P M C 码组, AM 序列等等都是基带数字信号。 这些 信号往往包含丰富的低 频分量。 有些场合可以不经 过载波调制 和解调 过程而直接 传
示0 双极性归零波形是正脉冲表示1 负脉冲表示O 差分波形 。 , 。 是相邻码元的电位改变表示1 而电位不改变表示0 多电平波 , 。
形则是好几 电平幅度来表示两位二进制码。 个 在数字传输系统 中, 其传输对象通常是二进制数字信息。 它可能是来自计算机 、 网络或其他数字设备的各种数字代码, 也可能来 自数字电话终 端的脉冲编码信号 数字信息一般是 “ ” 1 信号。 0 ,“ ”
幅度为一 的矩 形脉冲表示为0 这种脉冲信号被称为数字基 带 A 。 信号, 这是因为它们所占据的频带通常从直流和低频开始 。
的收、 滤波共轭 匹配 的条件。 发 在综合考虑这两 方面因素的基
础上 , 在设计发送及接受滤波器 时, 要使发送及接收滤波器的 传递函数的模值分别是近似于升余弦的平方根频谱, 其相移是 线性的, 时延是用来确保滤波器的物理可实现性。 在程序 的调试过程中, 应注意调试技巧: () 1 合理 的清除命令窗口的内容。 最简单 的方法用c c l命 令函数。 () 2 每运行一次程序后, 要清除w r s a e o k p c 工作站。 () 3 在程序有错误时, 观察命令窗 口可方便的找到出错 的
带 最 佳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2、掌握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各功能模块的处理方法;
3、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4、掌握带限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及性能分析;
5、通过观测眼图来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6、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
硬件:PC机一台
软件:MATLAB
三、实验原理
在实际通信中传输信道的带宽是有限的,这样的信道称为带限信道。

带限
信道的冲激响应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因此一个时隙内的代表数据的波形经过带
限信道后将在邻近的其他时隙上形成非零值,称为波形的拖尾。

拖尾和邻近其
他时隙上的传输波形相互叠加后,形成传输数据之间的混叠,造成符号间干扰,也称为码间干扰。

接收机中,在每个传输时隙中的某时间点上,通过对时域混
叠后的波形进行采样,然后对样值进行判决来恢复接收数据。

在采样时间位置
上符号间的干扰应最小化(该采样时刻称为最佳采样时刻),并以适当的判决
门限来恢复接收数据,使误码率最小(该门限称为最佳判决门限)。

在工程上,为了便于观察接收波形中的码间干扰情况,可在采样判决设备
的输入端以恢复的采样时钟作为同步,用示波器观察该端口的接收波形。

利用
示波管显示的暂时记忆特性,在示波管上将显示多个时隙内接收信号的重叠波
形图案,称为眼图。

对于传输符号为等概的双极性码,最佳判决门限为0,最佳采样时刻为眼图开口最大处,因为该时刻上的码间干扰最小。

当无码间干扰时,在最佳采样时刻上眼图波形将会聚为一点。

显然,只要带限信道冲击响应的拖尾波形在时隙周期整数倍上的值为0,那么在采样时刻就没有码间串扰,例如抽样函数。

然而,抽样函数的频谱时门函数,物理不可实现,即使近似实现也十分困难。

还存在一类无码干
扰的时域函数,具有升余弦频率特性,幅频响应是缓变的,在工程上容易实现,其冲激响应为
其中,Ts为码元时隙宽度,α为滚降系数。

α=0时,退化为矩形
门函数;α=1时为全升余弦,其傅里叶变换即为相应的系统函数。

设发送滤波器为,物理信道的传递函数为,接收滤波器为,则带限信道总的传递函数为=。

对于物理信道是AWGN信道的情况,足以证明,当发送滤波器与接收滤波器
相互匹配时,即=,系统误码率最小。

对于理想的物理信道
(),收发滤波器相互匹配时有
==
由此可得收发滤波器传递函数的实数解为
==
无码间干扰条件下,信道总的传递函数是滚升余弦的,匹配的收发滤波器
称为平方根滚升余弦滤波器,有
==
四、实验内容及运行结果
任务一:升余弦波形及其频谱研究
用Matlab通信工具箱提供的rcosine函数作出一组滚升余弦滤波器的冲激响应,滚降系数为0,0.5,0.75和1,并通过FFT求出其幅频特性。

码元时隙为1ms,在一个码元时隙内采样10次,滤波器延时为5个码元时隙。

程序如下:
clc;
Fd=1e3;
Fs=Fd*10;
delay=5;
for r=[0,0.5,0.75,1]
num=rcosine(Fd,Fs,'fir/normal',r,delay);
t=0:1/Fs:1/Fs*(length(num)-1);
figure(1);
plot(t,num);
axis([0 0.01 -0.2 1.1]);
hold on;
Hw=abs(fft(num,1000));
f=(1:Fs/1000:Fs)-1;
figure(2);
plot(f,Hw);
axis([0 1500 0 12]);
hold on;
end
运行结果如下
任务二:滚升余弦滤波器设计
设计一个滚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75。

输入为4元双极性数字序列,符号速率为1000波特,设滤波器采样率为10000次/s,即在一个符号间隔中有10个采样点。

请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滚升余弦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眼
图以及功率谱。

模型如下:
参数设置:
产生采样间隔为1e-3的4元整数(0,1,2,3)
转换双极性(-3,-1,1,3)
将基带数据采样率升高10倍
滚降系数为0.75,滤波器延迟时间为3个数据时隙,即30个采样间隔
降低4倍采样速率,使送入频谱仪采样率为2500次/s
采样点数为10;每次扫描显示的符号个数为2;其余默认仿真结果:
任务三:带限基带传输模型
建立一个基带传输模型,发送数据为二进制双极性不归零码,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0.5,信道为AWGN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

发送数据率为1000bps,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统计误码率。

模型如下:
高斯信道下的基带传输系统测试模型
参数设置:
伯努利二进制信源模块,发送数据为1000bps
转换为双极性
进入滤波器之前进行10倍升速率
采用脉冲发生器实现1000Hz的矩形脉冲作为恢复定时脉冲
乘法器以实现在最佳采样时刻对接收滤波器输出的采样
最佳判决门限设为0.5
以10倍降速率采样得出采样率为1000Hz的恢复数据
采样点数为10;每次扫描显示的符号个数为2;其余默认
延迟20个采样单位,此时误码率最小
仿真结果:
五、心得体会
刚开始分配到这个任务后,觉得很难,后来通过老师的讲解,课后查阅资料,发现还挺上手。

然后按照课程设计参考书上要求,通过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将仿真模型建立起来,然后修改下要求的参数,可是问题就出来啦,改过参数后,眼图要不就是不出来,要不就是和参考图像相差很大,咨询老师过后,才填写出适当的参数。

这次的课程设计虽然时间很短,但让我付出了很多汗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清楚明了的学习到Simulink中的通信系统模型的搭建流程及各种功能模块的作用和参数设置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当遇到问题时,该如何思考及解决,根据产生及影响问题的因素去寻找解决方法。

并且,这次的课程设计大大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默契。

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是老师耐心的教导才换回了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成功。

感谢其他同学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