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合集下载

双氧水储运事故案例

双氧水储运事故案例

双氧水储运事故案例•2013年12月29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九州化工厂在一辆双氧水槽罐车卸料至多个双氧水包装桶过程中,一装满双氧水的包装桶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违规使用盛装过盐酸的塑料桶盛装双氧水,桶内残存的Fe3+及其他金属杂质引起双氧水急剧分解导致超压爆炸。

••2013年4月9日清晨6点45分左右,江苏金坛市区一家名为江苏蓝色星球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化工厂发生爆炸经调查,发生爆炸的是该厂R125车间一只1立方米的双氧水储罐。

爆炸未造成企业人员伤亡。

但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将周围部分建筑物门窗玻璃震碎,造成2人被玻璃划伤。

••2012年2月5日晚上6点45左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家化工厂内一双氧水储罐爆炸起火,大约22:00左右,火灾才被初步控制住。

••2011年7月23日凌晨2时15分许,山西省太原东兴装饰城的一间仓库内,一商户存贮的工业用双氧水,因为高温发生爆炸,事故现场瞬间被浓烟、大火吞噬,周边大量商铺的玻璃门窗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震碎。

所幸的是,没有人员在此次事故中受伤。

•双氧水储运要求1)包装和贮运双氧水应用塑料或不锈钢容器,且其上盖应设有防尘的排气口,以安全释放可能产生的气体,避免爆炸的产生。

2)双氧水是强氧化剂且有腐蚀性,所以应注意在贮运容器上涂刷GB190 中规定的“腐蚀性物品标志”,以及GB191 中规定的“ 向上标志”。

3)按氧化剂的运输规则,组织运输,防止剧烈振摇。

4)双氧水应存贮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中。

在贮运过程中,避免阳光直射或受热。

5)严禁与碱、金属及金属化合物、易燃品、还原剂等物品混存混运。

6)请勿直接用手接触双氧水,操作时应配戴塑胶手套,当双氧水沾染人体或溅入眼睛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或用3%的KMnO4 溶液冲洗。

7)若包装破裂渗漏或当外溢的双氧水与可燃物质接触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将其冲洗掉。

8)接触或贮存双氧水的设备和容器,应有足够大的排气口,以防设备憋压造成超压爆破而引起着火爆炸事故。

交接班疏漏引发爆炸事故

交接班疏漏引发爆炸事故

人 受伤外 ,还使得氧化残 液分离器完 从安全 管理 上 ,公司安全 生产 目 全 报 废 ,车 间 内各 类泵 、容 器 l 0多 标不 明确 ,没有对安全生产 责任制进 台( 套 ) 损 毁 ,车间玻 璃及 其它 辅助 行 层 层 分 解 ,没 有 把 安全 生 产 责 任 书
设 备 、设 施 遭 到 破 坏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的 签订 具 体 落 实 到 班 组 和 员工 。 达 3 0 2 . 6 3万 元 。 火 灾 后 , 公 司 氯 碱 公 司 对 员 工 的安 全 教 育 和 培 训 不
梯平 台跳到地面 ,脸部轻度烧伤。 对 张 川 未 打 开 放 空 阀 提 出疑 义 ,最 终 大火燃起后 ,东营 市公安消 防部 导 致 了 悲剧 的发 生 。
门 紧急调动 消防救 援力 量全 力扑 救。 随着调 查的 深入 , 联 合调 查组 还发 直 到 中午 l 2时 左右 ,大火 才 被全 部 现, 有一些因素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 扑 灭。这 起 事故 除 造成 1 人死 亡 、1 并使得事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5

不足
全面

缺 乏 自 防 自救 能 力

时 下 态



班 操作 员把 装 置 的 工 作状 态 向



系统 的 应 急 救 援 预 案

平时演

班 操作 员 交 代 清 楚



组 织 员工

丝 不 苟 地 做 好 交接
练 不够
致使 对突 发事故 无 法 采取 有

与上

班 操 作 员 当面 核 实 装 置 运 行 状

火灾无情现场直击事故应急预案

火灾无情现场直击事故应急预案

摘要: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以天津化工厂火灾事故为案例,深入剖析火灾现场救援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应急预案,旨在提高社会各界对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一、火灾事故现场直击1. 时间:2024年6月25日中午2. 地点:天津南港工业区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3. 事故原因:双氧水氧化塔装置疑似发生火灾4. 事故后果:7人受伤、1人失联事故发生后,天津应急、消防、公安、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迅速赶赴现场处置。

现场火势猛烈,浓烟滚滚,30余辆消防救援车紧急扑救。

经过近8小时的紧张救援,火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失联人员仍未找到。

二、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 目的为使发生火灾时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抢救被困人员或自救,同时尽可能不使火势蔓延,最大限度减小经济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组织机构(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包括组织、协调、调度等。

(2)现场指挥小组:负责现场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灭火、疏散、救治等。

(3)物资保障小组:负责救援所需的物资供应和调配。

(4)通讯联络小组:负责救援现场与上级、周边单位及救援队伍之间的通讯联络。

3. 职责(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职责:①全面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②及时掌握事故现场态势,调整救援方案;③调度救援力量,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现场指挥小组职责:①组织实施灭火、疏散、救治等工作;②及时报告救援进展情况;③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3)物资保障小组职责:①及时供应救援所需的物资;②调配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通讯联络小组职责:①确保救援现场与上级、周边单位及救援队伍之间的通讯联络;②及时传达救援指令和信息。

4. 应急响应程序(1)接警:接到火灾事故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救援: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现场指挥小组、物资保障小组、通讯联络小组等开展救援工作。

(3)灭火:现场指挥小组负责组织消防队伍进行灭火,确保火势得到有效控制。

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10月,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市寰球安全评价中心对l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4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

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双氧水装置事故分析案例

双氧水装置事故分析案例

而,应着眼于整套装置落实“加氢工艺”的安全控制措施。
(下页 “过氧化工艺”的安全控制措施落实,同此项)
23
博汇及鲁西双氧水装置事故原因评析
1.双氧水生产的反应机理分析(续)
2)过氧化工艺。双氧水生产工艺的第二步反应,即通常所 讲的“氧化反应”,为“过氧化工艺”,也属于重点监管的危险 化工工艺。 工艺危险特点:“过氧化工艺”过程,因为过氧基(-O-O-) 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分解爆炸危险。
车(注:距18时46分 发生爆炸接近3.5小时,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处 理异常),车间通知电工检修线路、未发现异常。
15时50分乙班人员接班后,因氮气中氧含量一直不合格无法
再次开车。
3
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
1.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简介----事故发生经过 (续) :
在装置停车时段内,DCS主操发现氧化塔压力由17时25 分的 0.08MPa升至 18时24分的 0.2MPa,通过远程控制打开氧化塔尾气 调节阀泄压,由于阀的开度过小,塔内压力升高速度短暂减缓后 仍继续升高; 18时39分塔内压力急剧升高,通过远控阀泄压已不起作用, 18时46分压力升至测量传感器满量程(0.6MPa)并继续升压; 18时46分22秒发生了氧化塔爆炸,并相继引燃了氧化塔周边
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
1. 博 汇 双 氧 水 爆 炸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7
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
1. 博 汇 双 氧 水 爆 炸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8
鲁西双氧水“7.27”火灾事故
2.鲁西双氧水“7.27”火灾事故简介
2013年7月27日16时45分左右,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8 万吨/年双氧水生产装置的萃取塔发生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 200万元。这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网上传播、东方时空)。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鲁西化肥厂(1976年建厂) 逐步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总部位于聊城高新技术开发区 鲁西化工园区,总资产159亿元,职工11000余人。 发生事故的18万吨/年双氧水生产装置由聊城市鲁西化工工程 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鲁西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安装,2013年6月5日取 得试生产方案备案告知书,7月25日开始投料试生产。

双氧水装置事故分析案例

双氧水装置事故分析案例

鲁西双氧水“7.27”火灾事故
2.鲁西双氧水“7.27”火灾事故简介(续) ----事故发生经过: 该双氧水装置于7月23日工作液进系统循环,7月25日引氢气进系统,正式投料试生产;27日12时05分,萃取塔开始分出双氧水,浓度为27%。 27日16时45分左右,中控室操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发现萃取塔、萃余分离器位置有浓烟冒出。随后操作人员离开中控室前往现场,发现萃余分离器部位起火,火势随萃余液(油质可燃物)的泄露增大,并伴有爆鸣声;立即通知中控室其他操作人员进行一键安全停车,同时启动装置切断氢气并充氮保护。 企业和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扑救火灾,27日20时左右火势得到有效控制,28日3时36分火灾被全部扑灭。“清净下水”全部封堵在厂区内并导入环境安全应急池,经环保部门对大气和周边水体检测,未发现有毒有害物质和水体污染。
*
博汇及鲁西双氧水装置事故原因评析
2.操作层面的事故原因分析(续) (3)对双氧水装置静电危害的重视程度不够。 1)防静电设施和措施不够全面。萃取塔至萃余液分离器、高位集液槽、工作液计量槽的气液相管路法兰既未做静电跨接,也没有测量接触电阻,存在静电积聚的安全隐患。 2)系统设计缺陷导致多个易产生静电的环节。 萃取塔与萃余液分离罐高达6.8米的位差,造成工作液的流速在岀液管道内大大加快,易产生静电; 萃取塔溢流管设计不合理造成萃取塔塔顶液位不稳定,特别是在双氧水分解较活跃的状况下,萃取塔萃余液出口管内介质为气液非均相混合物,管内介质流速快而紊乱,易产生静电。
15时50分乙班人员接班后,因氮气中氧含量一直不合格无法再次开车。
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
博汇 “8.25”双氧水爆炸事故简介----事故发生经过 (续) :
*
在装置停车时段内,DCS主操发现氧化塔压力由17时25 分的0.08MPa升至 18时24分的 0.2MPa,通过远程控制打开氧化塔尾气调节阀泄压,由于阀的开度过小,塔内压力升高速度短暂减缓后仍继续升高;

博汇及鲁西双氧水装置事故原因评析

博汇及鲁西双氧水装置事故原因评析

2. 鲁 西 双 氧 水 火 灾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13
2. 鲁 西 双 氧 水 火 灾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14
2. 鲁 西 双 氧 水 火 灾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15
2. 鲁 西 双 氧 火 灾 产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16
2. 鲁 西 双 氧 水 火 灾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9
1. 博 汇 双 氧 水 爆 炸 事 故 简 介 ↓ 现场 照片
10
2.鲁西双氧水“7.27”火灾事故简介
2013年7月27日16时45分左右,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8 万吨/年双氧水生产装置的萃取塔发生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 200万元。这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网上传播、东方时空)。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鲁西化肥厂(1976年建厂) 逐步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总部位于聊城高新技术开发区 鲁西化工园区,总资产159亿元,职工11000余人。 发生事故的18万吨/年双氧水生产装置由聊城市鲁西化工工程 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鲁西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安装,2013年6月5日取 得试生产方案备案告知书,7月25日开始投料试生产。
19
1.技术层面的事故原因分析
(1)系统内杂质的存在是造成双氧水分解加速的原因。
2
前言:博汇及鲁西双氧水事故简介
1.博汇“8.25”双氧水爆炸事故简介
2012年8月25日18时46分许,博汇集团山东国金化工厂4万吨/ 年双氧水生产装置在停车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7 人受伤,伤亡损失惨重,社会影响较大。 ☆ 距爆炸事故80m范围内的所有玻璃全部震碎; ☆ 爆炸物将500m以外的液氨球罐顶部阀门砸坏,罐内液氨全 部泄漏,持续泄漏长达36小时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
灾事故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
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10月,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市寰球安全评价中心对l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4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

2.事故经过
2004年4月6日至16日,该公司根据计划安排,对所有生产装置实施年度停产大检修。

4月13日氯碱系统大修结束,恢复生产;4月16日双氧水车间大修结束,并于当日23时50分开始开车。

2004年4月21日10时56分,因外电网波动,引起全厂连锁停车,同日13时25分氯碱系统恢复开车,16时双氧水车间恢复开车。

根据分析和DCS记录的曲线,双氧水装置运行状况正常。

2004年4月22日8时左右,该厂双氧水岗位的操作员张车祥和许义一起到双氧水岗位的操作室,与21日20时到22日8时上班的操作员朱清善交接班后,换上工作服,准备去巡检,走到门边,正伸手去推门时,就听到“嘶嘶”的声音,接着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这时车间内马上浓烟滚滚,张车祥怕第二次爆炸,赶紧到操作室
放工具箱的墙角里躲起来,与此同时,张车祥看到许义打开了窗门,就与许义从窗口跳下去,经过雨棚落到地上,然后迅速逃离现场。

当时正在双氧水车间4楼拆除管道保温脚手架的潘光明、纪成俭(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职工),听到爆炸声后,在迅速逃离现场过程中,潘光明从二楼楼梯拐角处逃生不及被大火烧死,纪成俭从二楼楼梯平台跳到地面,脸部轻度烧伤,被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

3.事故原因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车间是2002年12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年产双氧水4万吨。

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和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笔录,并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分析,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

(1)直接原因
双氧水车间内氧化残液分离器排液后,操作工未按规定打开罐顶的放空阀(事故现场发现的放空阀是关闭的),造成氧化残液分离器内残液中的双氧水分解产生的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泄压,使之极度超压,导致氧化残液分离器发生爆炸;爆炸碎片同时击中氢化液气分离器、氧化塔下面的工作液进料管和白土床至循环工作储槽的管线,致使氧化气液分离器内的氢气和氢化液喷出,发生爆炸和燃烧,氧化塔内的氧化液喷出并烧灼,白土床口管内的工作液流出并燃烧,继而形成了双氧水车间的大面积火灾,造成了1人烧死,1人烧伤。

(2)间接原因
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配备的专职安全干部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未做到持证上岗等问题。

公司建立10年来,设备、技术较先进,管理有一定基础,也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因此,在安全生产上产生了麻痹思想,安全生产意识淡化。

①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不够明确,安全责任制没有层层分解,安全责任月没有签订落实到班组和职工;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工作出现推诿现象;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对员工中出现的“三违”现象监督不力,处理不严,导致职工违规操作,酿成事故。

②公司为提高双氧水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技措改造,未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报有关部门审批,也没有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③双氧水生产线改造后,未对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及时进行有效监控。

在生产报表中反映的整个双氧水工艺控制指标中,事故发生前连续三个分析数据氧化液酸度为1毫克/升,没能对酸度低、氧化残液的稳定性变差,会加速残液中双氧水的分解,导致氧化残液分离器压力升高等异常状况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④公司消防设备不完善,消防水源不足,自防自救能力差。

尽管制定了危险的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但预案不全面、不系统,平时演练不够,对突发事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⑤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工艺设计不尽合理,对氧化残液分离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工艺设计中对该设备位置设计不当,未在氧化残液分离器的工艺流程图上设计压力表和泄压装置。

4.事故性质
这是一起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责任事故。

5.事故责任认定以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①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不完善,公司对扩大双氧水生产能力的技措改造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对这起事故的发生负有重要管理责任。

建议由宁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晶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处以50万元的经济处罚。

②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长张植云,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监管不力,对这次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建议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处以5万元的经济处罚。

③公司总经理寿锋,作为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尽管上任才4个月,但对安全生产工作抓得不力,责任心不强,对这次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建议行政记过处分,并处以2万元的经济处罚。

④公司总工程师付建永,是企业安全生产分管领导以及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在双氧水车间扩产技措改造中,作为项目总负责人,采取的工作措施不力,无正规设计和履行项目审批程序,指挥不当,安全管理失职,对这起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建议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董事会撤销其总工程师职务。

⑤公司双氧水车间支持工程师周文斌,具体负责双氧水装置技措改造中工艺、技术等具体工作,未能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职责,对双氧水氧化残液分离器存在设备上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未能提出有效整改措施,严重失职,对这起事故发生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建议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⑥公司双氧水车间大班长沈国华,平时对操作人员管理不严,教育不力,对职工违规操作以及随意操作现象制止不力,安全生产意识差,工作严重失职,对这起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建议给予开除公职处分。

⑦公司双氧水车间操作工余海良,负责该车间一楼(事故发生工段)各岗位的安全操作与检查。

在当班巡回检查中,曾检查过双氧水氧化残液分离器放空阀,但未将放空阀开启到正常状态,导致氧化残液分离器超压爆炸,酿成事故的发生,对这起事故负有直接责任,建议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⑧公司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