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3)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典等;(4)领悟《后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课文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课文中所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韵律美;(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僻字词、典故等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原文,分析韵律、对仗、用典等艺术特色;(2)剖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学素养;(3)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5篇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的优秀教案5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进度,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赋的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f482dd2f60ddccdb38a0a1.png)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册》及学案。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放:放任。
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二)《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结合“鹤”的特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如: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
乃:于是。
上:向上爬。
履:爬过。
巉:险峻。
披:拨开。
危:高。
震动:使震动。
反:通“返”。
二【走近作者】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后赤壁赋》教案
新授
课题:《后赤壁赋》
教案编号:X2414
共三课时
备课人:李建文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第三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检查背诵情况(第二、三段)。
二【归纳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适:刚好
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回顾旧知】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
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