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

合集下载

刺灸法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炙推拿和中医康复学

针炙推拿和中医康复学

针炙推拿和中医康复学1. 引言针炙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针灸和推拿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康复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康复医学的知识,旨在通过中医方法来促进疾病康复和功能恢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炙推拿和中医康复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原理、应用范围、技术特点以及临床效果等方面。

2. 针炙推拿2.1 原理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经络系统贯穿全身,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并进行旋转或加热等刺激手法,来改变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压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推拿手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舒缓筋骨、活络通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2.2 应用范围针灸推拿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众多疾病和改善健康状态。

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疼痛管理:针灸推拿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颈肩腰腿疼等。

•内科疾病:针灸推拿可以辅助治疗慢性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内科疾病。

•妇科问题:针灸推拿可用于调理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妇科问题。

•神经系统问题:针灸推拿可以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问题。

2.3 技术特点针灸推拿具有以下技术特点:•个体化治疗:针灸推拿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采用不同的穴位和手法。

•综合调理:针灸推拿通过调整全身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效果,可以综合调理多个系统和器官。

•无创伤性:相比其他治疗方法,针灸推拿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没有副作用且安全可靠。

2.4 临床效果针灸推拿在临床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证据。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针灸推拿可以减轻患者的腰背疼痛、改善活动功能;对于失眠患者,针灸推拿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

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医康复机构开始将中医针灸疗法应用于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中医针灸疗法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骨折是常见的创伤,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固定和物理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而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在骨折愈合后,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过程。

同时,针灸还可以缓解骨折区域的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在骨折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肢体活动功能受限、言语障碍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康复治疗主要通过物理疗法和语言康复来恢复患者的功能。

然而,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脑细胞活动,提高患者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风康复治疗中,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疗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被广泛应用。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慢性疼痛是困扰大量患者的问题,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依赖于药物的使用,长期使用药物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而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病人的疼痛症状。

针灸可以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改变神经传导,产生镇痛效果。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病人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他们对疼痛的感知。

因此,在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常见的问题,传统的西医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康复医学之针灸病例分享

康复医学之针灸病例分享

主诉 病史
病例二
孟某,55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5日。
四肢瘫痪,失音伴吞咽障碍23天。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心 脏支架植入术后)、高脂血症病 史。入院时意识清楚,精神弱, 头部左侧偏斜,转动不能,失音, 咳嗽有痰,痰出不能,双侧中枢 性面瘫,四肢瘫痪,眼球上下垂 直运动自如,水平则不能,瞬目 灵活,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上下 运动表达“是”与“否”,吞咽 困难,自带胃管、尿管。

谢观

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活跃,踝阵
查体及实 验室检查
挛(+),双侧巴彬斯基征(+)。 头颅CT示:脑干基底部、双侧基 底节区缺血灶及软化灶。舌红,苔
黄厚,脉弦数。
脑梗死(闭锁综合征),吞咽障 西医诊断 碍,肺部感染;糖尿病,冠心病
(心脏支架置入术后),高脂血 症。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治疗原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查体及实 验室检查
右侧肢体肌力3级。 颅脑CT、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丘脑脑梗死。
西医诊断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治疗原则 醒神开窍,化瘀通络
针灸取穴
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 完骨、翳风、委中、廉泉、 百会、四神聪,舌面、咽喉 壁,舌下金津、玉液。
内关(双侧)直刺1-1.5寸,行捻转提
3次为度,不以留针;
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1寸,均用小幅
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咽后壁、舌面用2寸毫针快速点刺舌
面10余下,以微见细小出血点为宜;
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嘱患者张口卷
舌,暴露舌底部,用三棱针点刺金津、
玉液,以出血2ml以上为宜。
每日1次,20分钟/次,14天为1疗程。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针灸康复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技术,配合中草药疗法和其他物理疗法,以促进人体自身的恢复和康复。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实施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一、环境准备1.准备安全、整洁、清新的治疗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

2.准备适宜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保证医生操作的准确度和舒适度。

3.准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患者准备1.清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和针灸穴位。

2.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反应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3.确保患者放松身心,舒适就位,并提供必要的隐私保护。

三、操作准备1.保持医生个人卫生,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戴好口罩,清洁双手。

2.查验所使用的针具,确保其完整无损、灭菌有效,并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器械。

3.清洁针灸穴位,用酒精棉球擦拭穴位至干燥,保证操作的洁净度。

四、操作步骤1.针灸穴位定位:准确定位所选针灸穴位,使用解剖学和经络知识,并结合临床经验。

2.针具插入:使用正确的插入方法,对不同穴位选择适当的针具。

3.针灸技法:有针灸扎、搂、转、扭、抖、推、拉等技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法。

4.控制针刺深度: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针灸刺激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或引发不良反应。

5.针灸应用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和疗效判断,控制针灸的应用时间。

6.针具去除:在合适的时间将针具取出,使用一次性针具需按规范进行处理。

7.补贴、固定和消毒:根据需要,对刺激后出血的穴位进行补贴;对需要固定的穴位进行适当固定;对使用的针具进行消毒。

五、安全措施1.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2.选择合适的针具,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应用前明确患者的禁忌症,尤其是对矛盾症状和禁针穴位的注意。

4.严格遵循针灸用具的消毒和无菌处理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灸刺法灸法.pptx

针灸刺法灸法.pptx
第17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第18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第19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第20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mm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第13页/共96页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第14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第58页/共96页
二、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 2.循经取穴 3.对症取穴
第59页/共96页
二、选穴原则
• 局部取穴 如: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耳门、翳风
• 循经选穴 • 对症选穴
如:大椎、曲池退热;
第60页/共96页
三、配穴方法
• 前后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 。 如:咳嗽气喘—膻中、定喘、肺俞。
第28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个体差异 病情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第29页/共96页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 行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16
b.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 或中指的爪甲切按 在穴位旁 ,右手持 针,紧靠左手指甲将 针刺入皮肤。
2021/3/11
17
c.提捏进针法:以 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 刺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 上端刺入。(主要用 于皮肤浅薄的部位)
2021/3/11
18
d.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或中、食两 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 从左手拇、食两指或中、食两指的中间刺入。
2021/3/11
20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直刺(90度) 斜刺(45度) 平刺(15度)
2021/3/11
21
2、针刺的深浅度:
•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 ,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 (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 宜深刺。
2021/3/11
19
3.针管进针法
•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 属制成的比针短1cm左右的小针 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 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 一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 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 穴内。
•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 惧针者。
• 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 进针者。
自身练习的几个优点: 一、使医者能体验针刺的痛苦,从而不断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技 术。 二、能同时体验到手感和针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
三、可对各种补泻手法的体验。
2021/3/11
9
三、针具的选择和消毒 1、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
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 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
本次讲课要求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 疾徐等补泻手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
2021/3/11
2
(三)自身针刺练习
自身练针法 --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 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 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 法熟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
2021/3/11
26
b.刮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 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 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 中指挟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 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
2021/3/11
27
c.弹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 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但操作 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 起弯针。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的作用。
2021/3/11
28
d.飞法:针刺后不得气,用右手拇、食指挟持针 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 数次,如飞鸟展翅,称飞法。
2021/3/11
29
e.震颤法:指针刺入 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 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 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 身产生轻微的震颤。此法 可以促使得气。
2021/3/11
24
2、捻转法 :将针刺入 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 中指挟持针柄,施以前后捻 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 前后旋转的动作。
角度(180°左右)
2021/3/11
25
(二)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 促使得气和加强针感为目的的操作手法。
a.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 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 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
•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 (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
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
2021/3/11
22
六、行针手法
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 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2、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 a 、针具器械的消毒: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
消毒,以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 b 、医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
75%酒精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
2021/3/11

10
c、施术部位的消毒:用75%酒精棉球或用碘伏棉球 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针刺部位。
d、施术房间的消毒:治疗室应定期消毒(紫外线消 毒),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下肢外侧) 仰靠坐位: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 侧伏坐位:侧头、颈侧部的腧穴 俯伏坐位: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选穴的原则:便于选穴、留针持久、患者舒适自然。
2021/3/11
14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a、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 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体 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 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皮肤。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2021/3/11
23
(一)、基本手法
•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 腧穴一定部位,施以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提” 就是将针由深而浅的向上 的操作过程;“插”就是 将针由浅而深的向下的操 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 和插针的结合应用。 幅度(1-2cm)、频率60次/分左右
b、拇、食指挟持针身下端, 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穴 位迅速刺入,然后拇、 食指再挟持 针身上端或针柄,将针刺入深层
c、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中 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 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
2021/3/11
15
2、双手进针法
a.挟持进针法:以严格 消毒的左手拇、食两指挟持 消毒干棉球,再挟持针身下 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 于针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 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 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 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 针刺入皮肤。
2021/3/11
11
四、体位的选择 针刺的体位有: 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 坐位:仰靠、侧伏和俯伏坐位。
2021/3/11
12
2021/3/11
13
仰卧位:身体前面的穴位(头、面、颈、胸、四肢) 俯卧位:身体后面的穴位(头、项、肩、背、腰、
骶、下肢后面) 侧卧位:身体侧面的穴位(侧头、侧胸、侧腹、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