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定稿版

合集下载

云南景区的发展历程

云南景区的发展历程

云南景区的发展历程
云南景区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对旅游业
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84年,云南省成立了旅游局,随后开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

1985年,丽江古城成为云南省首批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这标志着云南旅游业的起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云南的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1988年,五华楼景区在昆明市建成开放,成为当时云南省最
大的旅游项目。

此后,云南省陆续开放了许多著名景点,如大理洱海、西双版纳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和度假。

进入21世纪后,云南景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
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更多游客,云南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修建了更多的高速公路、机场和火车站,方便游客的交通。

同时,云南还积极推广自然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近年来,云南景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4年,丽江
古城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此外,泸沽湖、石林等景点也相继获得了国家级或世界级的认可。

云南的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对于未来,云南旅游业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云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将更加便利,为旅游业的互联互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云南还将继续加
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旅游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打造更多的特色景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旅游开发漫谈

丽江旅游开发漫谈

丽江旅游开发漫谈一、丽江古城概况丽江古城,又称大研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海拔2410米。

面积约14平方公里,居住着4200余户人家。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

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

丽江古城以其建筑布局科学著称于世,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之瑰宝。

由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思想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古城特色旅游资源包括:1.古街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2、古桥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

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3、木府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

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完整版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丽江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丽江旅游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丽江迎来了旅游业的起步阶段。

当时,丽江作为滇西的一座小城,还未被大多数人所熟知。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开始涌向丽江,探寻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丽江的旅馆、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一些涉及旅游的民营企业相继兴起,标志着丽江旅游业的初步发展。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使丽江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随着丽江古城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涌入丽江,使其旅游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丽江的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丽江古城的复原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点也相继兴起。

雪山风景区、大研古镇等景点的开发,给丽江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亮点。

雪山风景区以其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登山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成为了丽江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研古镇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

随着丽江旅游的持续发展,一些新的旅游项目也不断涌现。

传统的古城观光、民族文化体验逐渐多样化,丽江古城的夜生活也愈发丰富。

丽江古城的美食、文艺表演等成为了游客的新的选择。

此外,一些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等也相继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现在,丽江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旅游业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大量的游客每年涌入丽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丽江的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从交通、住宿到餐饮、购物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发展。

丽江旅游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和喜爱。

总之,丽江旅游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中。

丽江旅游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丽江发展历史资料

丽江发展历史资料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换语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丽江的发展历史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居于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云岭山脉过渡的衔接地段,兼有两种以上地形特征。

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同时气候变化显著。

丽江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是我国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

两条古道既是中原至东南亚的南来北往的贸易通道,又是沟通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传送渠道。

丽江是纳西族的家园,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同时还居住着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数民族。

丽江的文化以开放、大方、兼容并蓄为重要特征。

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记载符号“东巴文”,共1400多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书、舞谱、绘画、祭祀仪式都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奇异彩。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丽江,历史文化遗存众多。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优选稿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优选稿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精彩丽江 辉煌60年

精彩丽江 辉煌60年

精彩丽江辉煌60年丽江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交汇处。

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湖泊和宽阔的坝子。

60年前,俄国人顾彼得来到丽江,被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谐深深感动,称之为”被遗忘的王国”。

如今,这块被遗忘的王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疆小镇变成了被多少人艳羡的心灵家园;从地震前稀疏的人流变成了今天游人如织的街道;从无人欣赏的古老文字变成了现在被很多人好奇的世界记忆遗产东巴象形文字。

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丽江引来世人惊喜的目光,犹如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璞玉出土,刹那间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被遗忘的王国丽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湮没罕闻,乏人问津。

在十万年的历史中,丽江人在自己封闭的王国里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静谧而祥和。

直到公元1941年,一个叫顾彼得的俄国人闯入了这个被遗忘的王国,丽江才开始重新被世人所知晓。

在《FORGOTTEN KINGDOM 》一书中,顾彼得写道:丽江就是”美丽的水”,小城里有淙淙溪流淌过,加上座座石桥,使人产生小威尼斯的幻觉。

丽江没有贫民窟,城区整洁高雅。

丽江没有灰尘,没有臭味。

煮饭和取暖用栗炭和松木,照明和烧火用明子(浸透松脂的松木碎片)。

于是,清晨总有一股芳香的松木青烟在小城的上空升起。

丽江没有小汽车、马车或人力车,大家都走路,不论贫富,不论将军或士兵,不分社会等级。

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很少能看见警察,因为这里没有职业扒手或抢银行的强盗。

商人们可以随便把几千元的钞票或几百元的银币堆放在开口的篮子里,由妇女背着慢慢地走过四方街,安全地送到街的另一头。

丽江的居民对任何民族和种族都很宽容,随和相处。

他们对高官富商不阿谀奉承,自尊心很强,且爱好自由和独立。

在书中,顾彼得还谈了很多有趣的事。

比如,喇嘛寺盛大的隐居处开放庆典,捉鬼仪式,殉情仪式,以及为超度殉情者们的灵魂而举行的”海拉里克”(祭风)仪式等等,在今天传承下来的已经很少,有的几乎销声匿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旅游发展历程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丽江旅游业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90年~1994年上半年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90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仅有9.8万人次,到1994年也只有2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00万元。

199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明确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启动迪庆,带动怒江”的旅游发展思路,并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会议结束时提出的12条意见中,积极准备工作、将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会后,丽江市提出并实施了“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加强了机场、公路、玉龙雪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省长现场办公会议的诸项工作,把旅游业作为骨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

丽江旅游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95年游客人数增加到了8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到了2.4亿人民币。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丽江又抓住“2.3”大地震机遇,加大丽江的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利用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利用恢复重建的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同时,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游客大幅增加。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布勒斯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随后,丽江游客大幅增加。

经过1996年至1998年三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1998年以后,丽江抓住′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丽江旅游品牌。

1999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到了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7亿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八五”打基础、创品牌,“九五”抓机遇、图发展,实现数量扩张和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促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2001年9月,丽江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丽江旅游要实现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在保持游客数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并围绕提质增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首先实行了旅游行业自律管理,以行业协会为主,通过政府和行
业主管部门引导,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旅游行业的低价恶性竞争。

同时实施集团化管理,通过组建旅行社集团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促销、统一服务质量、统一对外宣传。

旅游主管部门还大胆探索了网络结算管理,实行团队和散客接待“一卡通”,并组建了丽江旅游结算中心和“一卡通”公司,有效地解决了“三角债”和偷逃税现象。

另外,不断改造和提升了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等老景区,加大力度开发建设泸沽湖、老君山等新景区,建成了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世界遗产公园”,通过引进企业资金,成功开发建设了束河茶马古镇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

同时还创建云大丽江旅游文化学院、推出《丽水金沙》晚会、举办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加大促销力度等,大力推进撤地建市。

2002年6月,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到丽江考察,提出要突出特色,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建成中国滇川藏香格里拉9生态旅游区的中心和示范区。

丽江旅游主管部门开展了以规范管理、规范市场、提高服务素质为核心的攻坚战,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些积极大胆的探索。

2002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33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3亿元,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04年上半年,丽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2004—2010年《丽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计划》,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实现“六个转变”,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步伐。

即在旅游发展规模上,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转变;在旅游增长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旅游开发建设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旅游客源结构上,实现从以“中低档游客”为主向“中高档游客”为主转变;在旅游产品结构上,实现
从“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在旅游管理方式上,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治旅”转变。

丽江市正举全市之力,精心打造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文化、三江并流、雪山高尔夫、世界遗产论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9大精品旅游产品。

同时,还建立了“丽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商品开发。

2005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欧中旅游论坛上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和2月28日在深圳召开的2005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丽江被评为“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10月23日在北京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2005年10月23日,丽“江大研镇被专家委员会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乡村古镇”,云南丽江在首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荣获“媒体大众评选”第六名;金沙江虎跳峡在首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荣获,“专家委员会评选中国最美的是大峡谷”
称号。

目前,丽江已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区之一,世界上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三个遗产所在地;同时宝山石头城、纳西古乐、泸沽湖摩梭文化景观正在分别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口传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涵盖了目前世界遗产六大类型的每一方面。

旅游区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镇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为中心,包括泸沽湖、老君山等着名景区及其周边的一大批景区(点),成为云南省高品质旅游资源丰度值最高的地区。

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主要有以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泸沽湖等为代表的奇丽雪山峡谷、森林湖泊、奇异地貌景观;纳西族人民1000多年前创造并保留至今的以象形文字、壁画、舞蹈和以洞经古乐闻名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族民风民俗中保留较多的古代
遗风;以母系血亲制度为核心的泸沽湖畔摩梭人的特殊社会制度和民风民俗。

另外,在玉龙雪山下和泸沽湖建有玉龙雪山和泸沽湖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已开发的景区(点)有20余处,其中玉龙雪山为国家AAAA级景区。

目前已建成大理到丽江二级公路和丽江机场。

已有星级饭店114家、预备星级饭店56家,床位17055张。

丽江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产业结构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三二”排序转变成“三二一”排序,目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7.3%,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9%,与旅游业关联系数大的交通运输、邮政通信、餐饮、社会服务、文化广播等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7%,与云南其他旅游地区相比较,丽江基本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