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16课古诗三首

中心思想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 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偏安江 南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石灰吟》的作者是( 于谦 )。
2、 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夏日绝句
南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 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亦:也。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项羽:秦末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 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夏
日宋
绝李 清
句照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 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 七十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 “济南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 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 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 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 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 活。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 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口一立样根。 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细读感悟
仔细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案语文S版20190925113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石灰吟》、《竹石》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预习《夏日绝句》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1)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①《石灰吟》A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都。
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A逐句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进”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16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内容:《石灰吟》教学流程:一、导入: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4 想意境悟诗情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读好1.自由读诗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
六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知识清单

绵阳中学育才学校2018年四初一语文复习资料四单元知识清单16.《古诗三首》1、这三首诗中有有那两首是托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还有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借古讽今诗。
2、古诗《石灰吟》的作者是(朝代)的,“吟”是指:作者借抒写石灰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来表现作者那种忠诚卓绝、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崇高节操。
3、清白:表面指石灰的颜色,实际含义是指高尚的节操,洁白的人生。
4、《竹石》的作者是(朝代),在诗中实写竹子扎根坚实,暗写我们应该坚定立场的句子是:,你是从哪一个词语看出来的,它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诗中表达了作者告诫我们做人要由骨气的有诗句是:,。
5、《竹石》的主旨:诗人借赞美竹石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6、《夏日绝句》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在诗中表现了作者出崇高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夏日绝句》主旨:在本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借赞扬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7、《詹天佑》1、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他们想要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北部。
2、“帝国主义最后提出了一个要求: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说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缺乏人才。
3、你们理解:詹天佑经常勉励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说明詹天佑具有求精求细、一丝不苟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客服了哪些困难?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5、“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
”(藐视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吗?把“回击”改为“打击”行不行?为什么?)“藐视”可以换为“轻视”“蔑视”等等不能将“回击”换为“打击”,因为在本文中指帝国主义者先轻视我们不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而詹天佑却提前两年竣工,这件事反过来打击了帝国主义者。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 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 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 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 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 齐声为他呼冤。
我们这样学古诗: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意境 悟——诗情
竹石
清 郑燮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 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 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政 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千 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 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
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
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
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 判处死刑。
《石灰吟》的作者是( 明朝的于谦 )。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诗人用 吟是( (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 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 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 宁死不屈 )的品质, 表达了诗人 (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 求。 )。
( 坚定顽强
尚节操。
)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 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 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享年七 十二岁。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 南二安”。早期生活优越,公元 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 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 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 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 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 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古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6、古诗三首课型:精读课教材分析:本课是精读课文,编排了《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人借石灰来抒写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
诗歌铿锵有力,气势坦荡,特别是从中表现出的崇高品德,深深地感动着后人。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
本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夏日绝句》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名作。
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默《石灰吟》写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3.学会“锤、凿、焚”3个字。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锤、凿、焚”3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知识链接: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用自己的方式把古诗《石灰吟》读通读顺。
2.我会查字典。
“凿”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锤”的右边“垂”的笔顺是,给“锤”换掉偏旁可成为、,可分别组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古诗三首|语文S版

插图、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学习《竹石》
三、巩固
四、作业
以王冕的《墨梅》导入新课。
二、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自学。
学习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背诵、默写古诗。
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按以上方法分小组讨论。
小组派人汇报。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复习巩固。
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出示全诗。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 夏日绝句 第2课时_语文S版

1.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2.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 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 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 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 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 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 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竹石
这是一首寓意 深刻的题画诗。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swf
竹石
【清】郑 燮(xiè)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 岩石缝隙。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磨:折磨。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尔:你。
译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凭你那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也吹不倒它。)
夏日绝句
南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 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亦:也。
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
至今思项羽,
思:怀念打败,逃到乌江 边,有人劝他暂避江东,重整旗鼓,而项羽认为当年跟他一起渡江而西的八千江东子 弟无一人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影于乌江边。(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清 郑燮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 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 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 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 的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 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 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 罢官。
诗句分析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 竹子扎根坚实。它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 中间,像一只巨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 牙牢牢地咬定青山。“咬定青山”、“立根”、 “破岩”既是实写竹,也暗喻人的坚定立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 竹子坚忍不拔。“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写竹子坚韧,就 是写人的骨气。
《竹石》的作者是( 清朝的郑燮 )。诗 人用( 托物言志 )的方法,赞颂了岩竹
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 )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 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
尚节操。
)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夏日绝句.swf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山东济南人,享年七十二岁。 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早期生活优越,词风清丽婉约。公 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 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 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 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 活。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更是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 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石灰吟》的作者是( 明朝的于谦 )。 吟是(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用 (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对石头 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 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 宁死不屈 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 ) 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 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
竹石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 n)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 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为一时佳话。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16.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
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 在皇帝被瓦剌(là )族俘(fú )获的 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
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
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 被诬陷而死。
石灰吟.swf
石灰吟
【明】于 谦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种名称。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浑:全。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是夸张手法。 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等闲:寻常,平常。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不肯过江东。
江东:指江苏省东岸一带地方,是项羽起兵的根据地。
注释
活着的时候,应当 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 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 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 之时,宁可自杀,也不 肯逃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南宋)的 ( 李清照 ),采用了( 借古讽今 )表现 手法,诗人用了( 三 )个典故。赞颂了 ( 项羽的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讽刺了 (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 ),表达了诗人( 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 ) 国情怀。
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 高尚的节操。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在人间。
《石灰吟》这首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 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质。首句 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第二句写石 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峻考验,却从容 自若。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 示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 品质在人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