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西夏区区情概要

合集下载

银川全貌风景介绍作文

银川全貌风景介绍作文

银川全貌风景介绍作文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银川市下辖三区两县一市,总面积 9025.38 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1457 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170 平方千米。

银川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银川的全貌风景。

银川市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较高,东部和北部较低,呈西南向东北倾斜。

银川市的地形主要有山地、平原、台地等,其中山地和平原的面积较大,台地的面积较小。

银川市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气候温和。

银川市的年平均气温为8.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 200 毫米左右。

银川市的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最为突出。

银川市的黄河过境长度约 78 千米,年径流量 325 亿立方米,可利用量 180 亿立方米。

银川市的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约 450 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约 160 万亩。

银川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等,其中煤炭储量约 270 亿吨,石油储量约 5 亿吨,天然气储量约 8000 亿立方米,石灰岩储量约 50 亿吨。

银川市的人文景观丰富,其中历史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最为突出。

银川市的历史文化景观主要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等,这些景观展示了银川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银川市的宗教文化景观主要有南关清真大寺、海宝塔寺等,这些景观展示了银川市的宗教文化特色。

银川市的民俗文化景观主要有回族花儿、回族服饰、回族饮食等,这些景观展示了银川市的民俗文化特色。

银川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商品最为突出。

银川市的自然景观主要有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峪口森林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这些景观展示了银川市的自然风光。

银川市的人文景观主要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等,这些景观展示了银川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宁夏银川SWOT分析

宁夏银川SWOT分析

宁夏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Strong)、劣 势(Weak)、机会(Opportunity)、威 胁(Threat)四个方面对宁夏发展会展 旅游进行分析,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宁夏 发展会展旅游的发展态势。
优势(Strong)
• 宁夏山川湖泊众多,景色雄浑秀丽,历史源 远流长,其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 的自然景观,与内地风格迥异的回族人文景 观,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 需求趋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我国未来 旅游业更新换代产品的主要基地。 • 宁夏处于东部季风区域与西北干旱区域的国 度地带,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多样性早就了 塞上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中原文化和草 原的文化交融,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浓郁的回 族穆斯林风情孕育了宁夏风格迥异的塞外多 姿多彩的人份旅游资源。造就了“天下黄河 美宁夏”的壮丽山河,孕育出了宁夏奇特、 雄浑、秀丽、浩瀚、神秘、淳朴、古老的多 彩塞外旅游资源总体形象。
• 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 “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 族之乡”的鲜明特色,锤炼成“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
• 区位优势明显。银川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位于“呼-包- 银-兰-青经济带”的中心地段,也是宁蒙陕甘周边约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银川交通便捷,现已形成了公路、铁路、航 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4条国道、4条省道从境内穿越。银川至青岛、丹东 至拉萨、银川至福州高速公路在银川汇聚贯通,机场高速、环城高速公路 建成使用。包兰铁路纵贯银川南北,成为银川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主要展览中心
• 国际会展中心 • 银川展览馆 • 银川博物馆

宁夏区情简介

宁夏区情简介

宁夏区情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自然状况宁夏全境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落差近1000米,呈阶梯状下降。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地区,具有春多风沙、夏少酷暑、秋凉较早、冬寒较长、雪雨稀少、日照充足、蒸发强烈等特点,年平均降水量280毫米左右。

地理区划在地形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北部引黄灌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二是中部干旱带。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

三是南部山区。

丘陵沟壑林立,部分地域阴湿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历史沿革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今宁夏区域为中心,建立大夏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

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

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

1929年成立宁夏省。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

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资源优势比较而言,宁夏有农业、能源、旅游等三方面的优势,开发前景广阔。

一是农业优势。

现有耕地166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3位;引黄灌溉6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草场3411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

二是能源优势。

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分配总量的10%左右;以探明煤炭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6位。

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被列为国家6个优先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现有大中型发电厂12座,年发电量393亿千瓦小时,人均6550千瓦小时,居全国第1位;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9%,居全国第5位。

宁夏区情介绍

宁夏区情介绍

宁夏区情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7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4. 8%,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管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7000米以上,属温带半温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表明写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概的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

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

宁夏是一个加快发展、和谐奋进的自治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人实施,宁夏经济社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1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人2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民人均纯收人6180元。

宁夏依托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形成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整套开放政策体系;依托相互交融的黄河、西夏、伊斯兰、移民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宁夏人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文化心态。

宁夏积极贯彻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民族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社会安定团结,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典范。

依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厦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支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快速构筑。

2012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30号),同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2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

宁夏区情介绍

宁夏区情介绍

宁夏区情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毗邻陕西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辖5个地级市,人口610.25万,其中回族人口218.23万,占35.7%,是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拥有区位、农业和能源三方面的相对优势。

农业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黄河斜贯其间,年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便利,有高产稳产水浇地600多万亩,被列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和七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还有大面积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资源可共利用,是中国八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

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枸杞、硒砂瓜等宁夏特色农产品经过精加工,打造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能源优势:宁夏水、火能源得天独厚,优势显著。

全区煤炭储量大,位居全国第五,仅宁东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亿吨。

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银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地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旅游资源优势:宁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风光美丽而神奇,既有边塞风光的雄浑,又有江南景色的秀丽,被成为“中国西北的盆景”。

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回族文化交汇,在宁夏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

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旅游资源中宁夏就占有八类46种。

形成了以沙坡头、沙湖、青铜峡、六盘山、星海湖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热线和以西夏王陵、华夏西部影视城、回族伊斯兰风情以及红色经典等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观光热点,吸引着国内外宾客前来宁夏观光游览、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

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区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银川简介介绍

银川简介介绍
业发展迅速。
商贸流通业
银川市是宁夏地区的商贸中心, 拥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批发
市场,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
银川市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银 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当 地设有分支机构,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03
银川文化旅游
文化特色
西夏文化
银川是西夏王朝的首都, 现在仍有许多西夏遗迹和 文化遗存,如西夏王陵、 西夏博物馆等。
04
银川教育科技
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
银川有多所高等院校,如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 民族大学等,这些高校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等教育
银川的中学教育也较为发达,拥有多所知名中学,如银川 市第一中学、银川市第二中学等。
小学及学前教育
银川的小学教育质量较高,许多小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 量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同时,银川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较 快发展,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科研机构与人才引进
科研机构
银川市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如宁夏科学院、宁夏农 林科学院等,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
人才引进
银川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批优秀人 才来到银川从事科研、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同时,银 川市也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人才提 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02
银川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重点产业
银川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 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积极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
银川市拥有多个产业园区,如银川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川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平台。

银川城市规划特点及形态分析

银川城市规划特点及形态分析

塞上湖城——银川—城市规划探究银川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银川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回、满、蒙、朝鲜等26个民族。

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

行政区划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7平方公里以上。

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

其中兴庆区面积828.26平方千米,人口67.83万人;金凤区面积353平方千米,人口28.26万人;灵武市面积4538.97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人;永宁县面积1178.68平方千米,人口21.83万人;贺兰县面积1527.20平方千米,人口22.30万人。

城市定位作为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城市,银川市承担着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及信息中心的职能,承担着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的职能。

银川市将成为西北地区东部面向华北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旅游组织、协调和商务服务的职能,承担我区最重要的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职能。

结合国家对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宏观政策和银川市的特点,银川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宁夏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形态1.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

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廓,呈朝南偏西方位。

银川概况

银川概况

北京路 包兰铁路
银川河东机场
青(岛)银(川)高速公路
(二)历史文化
银川历史悠久,远在三万多年前的旧 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 1038年西夏国王李元昊在此建都,与北宋 、辽、南宋、金并立长达近两个世纪而名 播天下,而西夏古国与楼兰和庞贝古城一 样的瞬间失传,成为千古之谜。
贺兰山岩画
——能源化工
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 展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煤化工、石油天 然气化工四大核心产业。将宁东基地建设 成为产业优势突出、技术先进、功能设施 完善、环境优良、生态友好的能(源)— 化(工)—材(料)产业一体化国家级大 型能源化工基地。
石油天然气化工围绕化肥、橡胶、石 油采炼、氯碱及深加工、天然气化工、精 细化工行业,通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争 取把银川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 然气化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 2007年,基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 成1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计划投资13.4亿元,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6亿元。
新月广场
玉皇阁
拜寺口双塔
西部影视城
沙 湖
黄沙古渡
2006年,银川市委、政府认真学习领 会科学发展观,把银川放在西北以至全国 的大背景下,分析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 战,明确了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 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引领和鼓舞下,全市人民精 神振奋、共同努力,使银川经济社会呈现 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城乡面貌发生了 巨大变化。
塞上江南
银川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风能、光能、 地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8.5℃,日温差12~ 1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是全 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间最多的地区之一。银川 矿藏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为8000亿立方米, 紧邻陕甘宁天然气田和长庆油田,多种能源兼 备,供给充足;宁东煤田探明储量约270亿吨, 水、电、煤、土地等组合优势明显,被确定为 全国13个亿吨矿区之一和西电东送电源点。银 川水资源总量为26.82亿m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角度看,银川市区远期水资源开发潜力可支 撑2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区区情概况
银川市西夏区地处银川平原西部、贺兰山东麓。

东以包兰铁路为界,西至贺兰山中轴线,南邻永宁县,北接贺兰县。

现辖两镇、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6个行政村,48个居委会, 总人口约27万.总面积987.2平方公里。

西夏区地貌从西向东为贺兰山山地及洪水冲积平原和部分黄河冲积平原,辖区有耕地168700亩。

平均海拔1100—1200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3—8.6℃,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

年日照时间为3000小时左右。

无霜期160天。

西夏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足。

贺兰山蕴藏多种矿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

磷矿、煤和贺兰石等,是能源矿产、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的主要产地。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3亿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家,完成总产值76.9亿元。

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引进入区企业67家,注册资金11.5亿元。

2003年底,全区耕地168700亩,人均耕地约4.2亩,粮食总
产量达到12552吨。

2003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00万元。

依托银川市首府城市完善的金融机构,可以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现有各类非公经济单位9201个,从业人员3.88万人,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16.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缴纳税金9008万元,非公经济总量占西夏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现有各类个体工商户8549户,从业人员1.44万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0.5亿元。

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20.4亿元。

西夏区成立以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仅去年拆除临时建筑12.4平方米,配合银川市改造了四条城市主干道,完成“四园一广场”等城市景点工程建设。

农村电网改造完成1800万元,硬化乡村道路3.1公里,建设小集镇排水主管道905米。

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境内交通便利,是自治区、银川市的交通枢纽和窗口,银川火车站、联航机场和长途汽车西站设在本区,包兰铁路横贯其中,银新、银西专用线在此与其接轨,并连通辖区各大企业。

全区城市程控电话入户率100%,农村为47%。

全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十几个社区文艺团体,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2所,在校学生7.37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为99.4%。

科研院所21家,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万人,其中高级1485
人,中级4626人。

医疗院所21家,医护人员1503人。

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效率突出,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27.71%和23.83%。

2003年底有低保户6996户,做到了应保尽保。

下岗职工1500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804人。

西夏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西夏王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滚钟口风景区、西部影视城、拜寺口双塔、苏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贺兰山岩画等旅游景点,还分布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业观光旅游资源。

发展施政词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政府区长张勇
(2004年6月15日)
银川市西夏区是2002年10月银川市区划重新调整后,在原银川市新城区的基础上新成立的一个市辖区。

一年多来,在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西夏区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困难,全力加快发展。

在工业发展、农民增收、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事业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33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7.2%,超收144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5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74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同比增长6%;新增就业37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以内,同比下降0.7%。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最高水平。

为了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目标,西夏区委、政府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西夏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经过3—5年努力,把西夏区建设成为银川市乃至自治区的“三地一中心一屏障”,即“工业基地、教育重地、旅游胜地、物流中心、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初步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市辖区。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以上,本级财政平均增长1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继续把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规划建设好中小型工业基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平台。

做好大企业配套工作。

围绕机械制造企业的零配件加工和石油化工、建材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寻找比较大的国有或民营企业搞整机组装,开拓工业发展新领域。

加快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西夏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

发展农村经济,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大清真牛羊肉、奶产业、蔬菜、果品等特色产品产业的基地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提升教育、旅游的城市品牌,加快启动建设大学城、世界联合学院宁夏分院、国防教育基地、宁夏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包兰铁路和110国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西夏建材城二期工程建设,使其成为西北最大且功能齐全的,辐射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现代化生产资料物流中心。

建设贺兰山东麓生态旅游屏障。

围绕110国道两侧,大搞绿化,建设生态旅游观光长廊,形成较好的景观效应,以净化城市空气,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做好“路”的文章,
以路造环境,以路带发展,塑造园林城市形象,完善提高城市功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社会和体制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手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局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开放形象”的新观念,在做好投资环境硬件建设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建立规章、规范程序、完善机制、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监督上。

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清理和废止一切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性文件,不断改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

制定西夏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以良好的信誉引商,以优质的环境留商,以周到的服务待商,以优惠的政策富商。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西夏区区位优势明显,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优势突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大、后劲足。

我们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旅游,考察投资,兴办实业。

我们将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为四海宾朋创造一个理想的投资置业环境,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