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共103页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
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
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
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
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
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
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布局与管理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布局与管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中国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本文将探讨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持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中国共有240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
这些自然保护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的布局经过精心设计,考虑到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
自然保护区的布局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和沙漠等。
在布局自然保护区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地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通常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物种,因此在高山地区设置自然保护区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的水域也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
南海、东海和黄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场之一,同时也是许多鸟类迁徙的重要区域。
因此,中国在这些水域中设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水生物种。
其次,自然保护区的布局还需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这些物种需要在其分布区域内设立自然保护区。
例如,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大熊猫保护区,如四川的峨眉山和秦岭。
这些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大熊猫的栖息地,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大熊猫行为和保护繁殖的机会。
此外,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湿地——青海湖。
青海湖湿地保护区是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大量的鸟类观察者和摄影师。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他们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理。
管理自然保护区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保护区周围的居民通常依赖于自然资源为生,因此他们的生计需要得到保护和支持。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范⾃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档通⽤封⾯模板本页⾯为作品封⾯,下载⽂档后可⾃精吕⽂档由编辑删除!第⼀章⽰范⾃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1.1我国⾃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我国⾃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过了50年历程。
截⽌2005年底,全国共建⽴各级各类⾃然保护区2349处,⾯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积的15%,其中国家级⾃然保护区243处,⾯积8899万公顷。
林业系统作为全国⾃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然保护区1699个,⾯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积的12.49%。
⾃然保护区数量和⾯积分别占全国⾃然保护区的72%和80%。
其中,国家级⾃然保护区178个,⾯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积690.93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然保护区⽹络。
各级⾃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态系统类型、85%的野⽣动物种群和65%的⾼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
不仅对维护⽣态平衡、保护⽣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然保护区,特别是地⽅级⾃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是管理模式单⼀。
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状况有很⼤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标也不⼀致,主要保护对象的⽣态特征和⽣物学特性也不⼀样。
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切,形成了单⼀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
林业系统的⾃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的,为了规范⾃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动物类型⾃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定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修复建设

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修复建设首先,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应注重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根据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例如,在森林保护区可以发展林业、木材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在湿地保护区可以发展农业、渔业和湿地旅游等产业。
总体规划应确保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产业发展中,应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例如,在工业制造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环保设施;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倡有机农业和精细化农业。
同时,要加强产业发展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善环境影响。
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应重视生态修复和恢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部分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因此,要通过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
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水域修复、栖息地恢复等措施,加强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业、农业、矿业等可能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产业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要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的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产业发展应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游客参与生态保护,带动保护区周边的旅游产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为自然保护区提供更多经济增长点。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修复建设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注重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和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同进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 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