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题方法大全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文言文的答题技巧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为了关心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保藏。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留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把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很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需把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绽开的引申义要结合详细的语境把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加。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别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日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精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常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根据肯定的语言习惯敏捷运用,在词句中临时转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文言文答题方法大全

文言文答题方法大全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1命题思路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根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察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察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2阅读步骤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

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

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3实词虚词1、文言实词一+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复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①文言文句子构造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推知词义。

(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适宜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防止、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适宜2、文言虚词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4材料+错项1、筛选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2、找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复原到文中相关局部〔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大全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考生要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再掌握一些考试技巧,文言文阅读得高分就不在话下了。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一常见固定套路解题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二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四个方法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文言文答题技巧掌握1.文言实词要掌握!实词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或选择。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了解重点才可以对症下药。

2.文言文实词的考试中,一般出现考点都是有重点词汇划分的。

要确定你所在的年级那些事经常考到或者做题碰到频率很高的词汇,这些词汇就是重点家考点了。

找到这些词汇,掌握它,你就是成功的了。

3.但是往往有时候不会考到我们掌握的词汇,那么该怎么办呢?词汇的掌握会引导你一定的方法,比如我熟悉词类活用的词,那么我就可以去一反三来试着看看能不能对照我新碰到的这个词汇。

4.在文言文题目考查中,还有最为重要的虚词考查,这个就得靠同学们多联系多记忆了。

般初中常考虚词就是25个左右,高中会增加一些。

这些虚词基本就是有固定的用法,需要记忆和练习,熟能生巧!5.最后可能就是文言文的翻译题,翻译题看起来复杂,其实不会很难。

基本方法就是六字诀:对(对照原文翻译,大意与原文一直)、换(古今意思要会换,古义幻城现代汉语)、调(调整语序)、留(保留专业术语)、增(增加或补充原文缺少的一些成分)、删(删掉原文多余的成分)。

总之就是要把这句话翻译通顺,意思大体一致。

6.文言文需要我们平常培养我们的口感和断句,所以必须时常诵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古文答题的方法

古文答题的方法

(一)节奏划分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

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

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

方法要点如下:1.按词语划。

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

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

有些词语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

2.按成分划。

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非/士之怒也”。

3.按结构划。

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

如: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

4.按句序划。

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

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二)字词理解文言字词分实词和虚词,而中考考查的大多是来自课内的文言实词,所以立足于课本,平时加强对课文里的重点实词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课内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都要熟记,因为很多实词的意思都是约定俗成的。

方法要点如下:1.望文造词。

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不妨根据其在句中的意思运用合理的“造词法”进行组词,使之解释通顺、合理。

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中的“广”,引申为“扩大”。

2.联想拟词。

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

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

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

(完整版)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

(完整版)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帮你整理好了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1命题思路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2阅读步骤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

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

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3实词虚词1、文言实词一 +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2、文言虚词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4材料+错项1、筛选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2、找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5固定短语: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6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四、表示揣度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7.其……欤?(兼表反问)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8.……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1.其……其……也?: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六、表设问: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愚溪诗序》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例: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例: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37.比及:等到……的时候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八、被动句38、见……于……:被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39、为……所……:被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九、宾语前置40“唯……是……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十、连词4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45.向使:假如,如果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例: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十一、复音虚词49、得以:能够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50、俄而:不久,一会儿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51、而况:何况,况且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3、既而:随后,不久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54、既……且……:又……又……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55.可得:可以,可能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