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肠一日而九回” •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所如往”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七十列传——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传记。 单传:一人一传。《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二人以上。《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 等。 类传: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活动,归到一个传 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少数民族历史情况也用类传形式记载, 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
1.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汉书· 司马迁传》:司马迁据《左氏》、 《国语》,采《世本》 、《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实地调查获取材料:


对搜集材料认真分析和选择,淘汰无稽之谈。对不 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或载不同说法。 《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 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 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 时代赋予宏阔的眼界;
▄ 广泛的游历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 ▄ 历史并非是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继承 先秦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确立了不屈 服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立场。

《汉书· 司马迁传赞》: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 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足迹:东至大海,出使西南,北登长城
李陵事变:腐刑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而降。司 抱“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良好愿望,为李说了几句公道话, 但偏袒李广利的汉武帝却以“沮贰 师”、“诬上”罪名 “佴之蚕 室”。 隐忍苟活: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前93年,完成《史记》 ——前93年,《报任安书》对自己 际遇和心情作了完整交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善于运用“互见法”
李笠《史记订补 叙例 叙例》 史臣叙事, 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 传者,是曰‘互见’ 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 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 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 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 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 高祖纪》 传》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 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 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 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 大宛传》 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骞通 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又云: 所有怪物, 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 敢言之也。 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 佞幸传》 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 汉兴,高祖至暴抗也。 此皆恐犯忌讳, ‘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 正论也。 正论也。
李陵之祸: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 , 岁时做了太史令, 三 、 李陵之祸 : 司马迁 岁时做了太史令 42岁时 , 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 , 即改秦历 岁时, 岁时 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 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 史记》 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 《 史记 》 。 天汉二年 ( 前 99年 ) 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 年 的事件, 天汉三年, 遭受宫刑。 的事件 , 天汉三年 , 遭受宫刑 。 太始元年 ( 前 96年 ) 遇赦出狱 。 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年 遇赦出狱。 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李陵之祸”经过 李陵之祸” 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 公元前 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 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 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 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 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 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万箭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 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万箭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 随即又调8万骑兵 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 万骑兵, 随即又调 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 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 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 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平时的李陵为人), ),会 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平时的李陵为人),会 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 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 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 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 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 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 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 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 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 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 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 人故有一死, 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 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 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 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写《史记》重要三点:
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影响:司马迁的先代, 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影响:司马迁的先代, 世典周史” “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 史令,他写过《论六家要旨》 史令,他写过《论六家要旨》,曾想修著一部 史书。但未能如愿,临死时, 史书。但未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理想留 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 余死, 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 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 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 着眼泪对父亲说: 小子不敏, 着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 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自序》)。司马 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马 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 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开始搜集 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 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着手 起草。 起草。
二、《史记》创作的目的: 史记》创作的目的: 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 、究天人之际: 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 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 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 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 感应”学说相对立。 感应”学说相对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书影 司马迁像
司马迁祠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司马迁( 字子长,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 前 年),字子长 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按 (陕西韩城县)芝川镇。(按:汉武帝于公元前 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 岁时即位, 年 岁时即位 与司马迁相始终)。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迁十岁以 耕牧河山之阳” 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 师长安, 年十岁则诵古文” 向孔安国学《 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他的一生, 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 终”。
如:项羽烹刘邦父,刘邦说的话:“吾翁即若翁”等,都放在《项羽 项羽烹刘邦父,刘邦说的话: 吾翁即若翁” 都放在《 本纪》中写,而不放在《高祖本纪》中写。 其事在《商君》语中” 本纪》中写,而不放在《高祖本纪》中写。“其事在《商君》语中”, 语在《淮阴》事中” 罪犯魏其逃到魏公子信陵君府上, “语在《淮阴》事中”等。罪犯魏其逃到魏公子信陵君府上,信不敢 收,其怒自杀,于《信陵君传》中未写,放于《范雎列传》中写。 其怒自杀, 信陵君传》中未写,放于《范雎列传》中写。
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 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 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 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 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 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 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 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 窃比《春秋》 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 想于其中, 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 的。
本纪: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专史 世家: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 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艺文志》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 汉书 艺文志 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 建藏书之策, 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 建藏书之策 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 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 刘歆《七略》 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 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 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 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 史官的手里, 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 极其便利的条件。 极其便利的条件。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 还有著名的《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 悲士不遇赋》 书》、《悲士不遇赋》。
三、《史记》的思想倾向 史记》 揭露统治者的暴行、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 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
一、 《史记》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史记》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向读者战现了丰富多彩的的历史人物, 向读者战现了丰富多彩的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性格 的任务有八九十个,有一部分是有典型意义的, 的任务有八九十个,有一部分是有典型意义的,如: 项羽、李广、刘邦、陈涉、张良、韩信、廉颇、 项羽、李广、刘邦、陈涉、张良、韩信、廉颇、蔺 相如等。 相如等。作者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 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 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 表现了人物性格。 表现了人物性格。 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世家》 留侯) 《史记 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 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三大 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1)第一次20岁左右。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到 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写出《屈原列传》,是 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 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 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 回来后任为郎中。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邓、 、昆明”。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 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回来后 父亲病重,赶回洛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 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 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 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 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 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 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