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南越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能够立国。
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
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
岁馀,高后崩,即罢兵。
佗所以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馀里。
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
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
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
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陆贾,先帝时习使南越。
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
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
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
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
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
厉王母得幸焉,有身。
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
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
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
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彊争。
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
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
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三年,入朝。
甚横。
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
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於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
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长安。
“丞相臣张仓、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
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聚收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与居,为治家室,赐其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欲以有为。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①今平原君乃以为羞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②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D.①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②臣请为王言乐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史记·酷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篇⽂⾔⽂,收录于《史记》中。
该⽂为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个官吏的史实。
下⾯是⽆忧考分享的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史记·酷吏列传》原⽂ 作者:司马迁 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信哉是⾔也!法令者治之具,⽽⾮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尝密矣,然*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於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扬沸,⾮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愉快乎!⾔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
“下⼠闻道⼤笑之”。
⾮虚⾔也。
汉兴,破觚⽽为圜,斫雕⽽为朴,漏於吞⾈之鱼,⽽吏治烝烝,不⾄於*,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
吕⽒已败,遂侯封之家。
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术辅其资,⽽七国之乱,发怒於错,错卒以被戮。
其後有郅都、宁成之属。
郅都者,杨⼈也。
以郎事孝⽂帝。
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折⼤⾂於朝。
尝从⼊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厕。
上⽬都,都不⾏。
上欲⾃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亡⼀姬复⼀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轻,柰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太后闻之,赐都⾦百⽄,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宗⼈三百馀家,豪猾,⼆千⽯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则族灭瞷⽒⾸恶,馀皆股栗。
居岁馀,郡中不拾遗。
旁⼗馀郡守畏都如⼤府。
都为⼈勇,有⽓⼒,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所受,请寄⽆所听。
常⾃称⽈:“已倍亲⽽仕,⾝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矣。
” 郅都迁为中尉。
丞相条侯⾄贵倨也,⽽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重,⽽都独先严酷,致⾏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视,号⽈“苍鹰”。
临江王徵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笔为书谢上,⽽都禁吏不予。
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出自司马迁《史记》。
是汉初名臣季布和栾布的合传。
本传除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於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硃家所卖之。
硃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
”硃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硃家饮数日。
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硃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硃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硃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间,果言如硃家指。
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硃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原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部编六年级语文《史记二则》课内阅读及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史记二则》课内阅读及答案《史记二则》为部编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由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两则故事选段。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概要及问题解答。
第一则故事:阴阳家的胡母夜叉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是古代一个盲人卜命的道士,在为人卜命时,常常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客人。
后来,在为赵国卜命时,他又想用自己的儿子来替代赵国的太子卜命。
这时太子得知后,却将自己腰间的玉佩作为代替品来卜命,蒙混过关。
胡母夜叉非常震惊,认为是太子的灵性超群,于是便向太子求教学。
太子却指出,自己知道父母的喜好,并不代表自己的贤良,相比而言,他的弟弟更值得胡母夜叉去研究。
问题:1. 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是如何为人卜命的?2. 阴阳家的胡母夜叉想如何替代赵国的太子卜命?3. 赵国太子用什么代替卜命?这件事对于胡母夜叉的影响是什么?4. 太子为什么认为他的弟弟更值得胡母夜叉去研究?第二则故事:秦始皇问法秦始皇曾经问了法家代表李斯和儒家代表孔子,他应当如何处理弟子廉颇和蒙恬之间的矛盾,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李斯提议“斩首示众,以威天下”,而孔子则提出“以德化人,以和为贵”的观点。
最后,秦始皇倾向于李斯的建议,斩首示众的决策被执行。
事后,孔子对此表示遗憾,并离开了秦国。
问题:1. 秦始皇为什么要问法家和儒家代表?2. 李斯和孔子的建议分别是什么?3. 最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做出了什么决定?4. 对于孔子来说,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总之,这篇阅读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两则故事向学生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的学派及其思想体系,并让学生思考它们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和警示。
同时,语言简练贴切,富有启发性,是一篇很好的语文课内阅读文章。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该文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古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既死,後百馀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後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匈奴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駃騠、□騊駼、驒騱。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後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後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後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
其後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後,荒服不至。
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後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卻。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穫,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是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其後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於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於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於卫,侵盗暴虐中国。
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
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参考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
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
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参考答案】B 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
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
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参考答案】
D,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
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注意“已而、望、而、廷毁、谢”的翻译)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译文: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
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计分点:①“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之意;②臣闻……者,……豪英,为判断句;③“汉虽乏人”之意;④独奈何……,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单单要和……或为什么唯独要和……;⑤刀锯余人,译为:宦官,或受过*割的人,受过刀具切割的人均可)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
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
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
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
”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
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
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
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
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
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
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
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
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
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
”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
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
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
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
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
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
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
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
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
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
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