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最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司马迁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忍受了命运的屈辱,发奋写成《史记》。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篇一师:(图画,音乐)同学们,知道今天学习哪课吗?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生:三遍,五遍,十遍……师: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有没有回头想过,什么叫“发愤”?生:(举手,未及发言)师:先不要急着发言,一起读!(课题为:司马迁写史记)师:再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变得粗、大、斜、红,并伴一声摔碎玻璃的声响)师:不用举手,凭你的直觉说。
生:发愤就是很坚决。
生:发愤就是很努力。
生:发愤就是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生:发愤就是一定要完史记。
……师:(指投影)看到这里的“发愤”了吗?这样写是想表达我对它的理解,你想上来写吗?请。
生:(陆续有4个学生上黑板,根据各自的理解,写出“发愤”)师:(指“发愤”)意志坚定地读。
生:齐读“发愤”师:态度坚决地读。
生:齐读“发愤”师:义无返顾地读。
生:齐读“发愤”师:不顾一切地读。
生:齐读“发愤”师: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生: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师:《史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价值?(相机板书三个“?”。
)师: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对司马迁发愤写出的这部著作,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受黄河文化的影响。
生:受父亲的影响。
生:他想记录2600年的历史。
生:他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师:(出示父亲说的话。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临终嘱托的份量。
(自由读)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背景介绍: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续他的事业,编写一部全面的历史著作,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勤奋学习:司马迁继承父职后,开始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不仅阅读了宫廷中的档案文献,还亲自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志。
4. 遭遇挫折: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即太监)。
这一变故使得司马迁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父亲嘱托的使命。
5. 忍辱负重: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
他在狱中,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
6. 《史记》的成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历史见解和生动的叙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精神传承: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坚韧不拔和忍辱负重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他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还体现在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父亲遗愿的忠诚履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短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短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发愤写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真实记录的追求。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生在一个受到贵族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受到儒家经典教育的学者,这为司马迁的学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阅读史书,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深知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撰写出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在成年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史记》的工作中。
他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史书、史料和史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整理。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写作《史记》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史记》共分为十二本,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
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历史,详细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他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他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记录了历史,不回避历史的黑暗与血腥,也不掩饰历史的光辉与伟大。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史记》的问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开创了史学的先河,成为后世史学家的楷模和榜样。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思想启蒙的著作。
它以历史为镜,反思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真实的渴望,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历史研究和写作事业,他的精神和才华令人敬佩。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原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原文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咆哮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内心十分兴奋。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受父亲的阻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亲小孩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不记得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用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先,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那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假如就如此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那个地点,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楚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如此,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刻,终于完成了一部52
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3)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写作的环境和心情。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司马迁像、史记等。
(2)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提出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司马迁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忍受了命运的屈辱,发奋写成《史记》。
这次为您整理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一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理解题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阅读理解题:
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在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你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
本文主要记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和最终完成的情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而这个遗志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即完成一部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同时,他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完成《史记》的撰写。
司马迁在受刑后,想到自己的毕生追求和父亲的遗愿尚未完成,决定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
他坚持每天不懈地写作,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从司马迁身上,我学到了以下几点: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前提。
其次,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轻易放弃。
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谁是《史记》的作者?史记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和龙门(今山西河津)。
作为西汉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思想家,他早年研究了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的《尚书》。
《汉代艺术文化志》中有八首司马迁赋;《隋书经纪志》中有一卷《司马迁记》。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那年夏天,武帝派李光礼率领远征军抗击匈奴。
李光礼是他心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兄弟,也是第二师的将军。
此外,他还派李广的孙子不陪李广去护送李玲。
李光带领五千名士兵走出巨岩,独自深入军矶山,遇到了单宇。
匈奴人用八万骑兵围困了李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诱导学诱导学生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对话”,表达对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测。
三、精读课文。
从“发愤”入手,走进人物心灵。
A、引导读悟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找找司马迁写成这部辉煌巨著有什么样的前提呢?请把相应的词句划出来。
2、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段。
(指名读)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找到的跟我找到的是不是一样的。
A、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
B、十分激动: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他的父亲又是长官修史的官员,因此他所接触的历史资料也多。
C、四处游历:四处说明他一定去过很多的地方,也一定等候机了很多的历史资料。
过渡:以上这些前提为司马迁写史记创下了良好的条件,那课题为什么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
比较发奋与发愤。
前者是努力勤奋的意思,后者不仅有发奋的意思也有愤怒之意。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
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
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
(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
(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
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B、引导读悟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学生交流:李陵事件。
你了解宫刑吗?
师:尽管他受了宫刑,他仍忍受着屈辱和耻笑,这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的,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
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所以司马迁不完成史记,他绝不能轻易死去。
还有吗?他还怎么想?齐读司马迁的内心独白。
(一定要:决心之大,态度坚定)师: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的很深刻,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读好,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师:是啊!人面临绝境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的血溅墙头,了此残身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来联系上问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此之外,他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3、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
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6、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7、“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8、音乐起,学生品读。
9、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10、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1、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12、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13、齐读,配乐。
(三)、从插图入手,追寻生命的价值。
1、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2、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学生描述。
4、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5、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6、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8、朗读第三自然段。
再次读课题。
9教师引读:就这样……
10、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11、《史记》,生命铸就。
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12、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13、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四)、从交流入手,拓展阅读的空间。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收看《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读〈史记〉》,理解《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3、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开个小型故事会,说说从相关故事中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