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背景介绍: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续他的事业,编写一部全面的历史著作,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勤奋学习:司马迁继承父职后,开始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不仅阅读了宫廷中的档案文献,还亲自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志。

4. 遭遇挫折: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即太监)。

这一变故使得司马迁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父亲嘱托的使命。

5. 忍辱负重: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

他在狱中,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

6. 《史记》的成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历史见解和生动的叙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精神传承: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坚韧不拔和忍辱负重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他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还体现在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父亲遗愿的忠诚履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短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短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短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发愤写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真实记录的追求。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生在一个受到贵族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受到儒家经典教育的学者,这为司马迁的学术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阅读史书,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深知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撰写出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在成年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史记》的工作中。

他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史书、史料和史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整理。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写作《史记》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史记》共分为十二本,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

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历史,详细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他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他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记录了历史,不回避历史的黑暗与血腥,也不掩饰历史的光辉与伟大。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史记》的问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开创了史学的先河,成为后世史学家的楷模和榜样。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思想启蒙的著作。

它以历史为镜,反思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真实的渴望,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历史研究和写作事业,他的精神和才华令人敬佩。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本原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本原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本原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本原文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史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案例教学法:以司马迁编写《史记》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编写过程。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史记博物馆,深入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邀请史记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满意度。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司马迁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忍受了命运的屈辱,发奋写成《史记》。

这次为您整理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一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理解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理解题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阅读理解题:
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在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你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
本文主要记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和最终完成的情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而这个遗志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即完成一部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同时,他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完成《史记》的撰写。

司马迁在受刑后,想到自己的毕生追求和父亲的遗愿尚未完成,决定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

他坚持每天不懈地写作,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从司马迁身上,我学到了以下几点: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前提。

其次,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轻易放弃。

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历史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谁是《史记》的作者?史记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和龙门(今山西河津)。

作为西汉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思想家,他早年研究了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安的《尚书》。

《汉代艺术文化志》中有八首司马迁赋;《隋书经纪志》中有一卷《司马迁记》。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那年夏天,武帝派李光礼率领远征军抗击匈奴。

李光礼是他心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兄弟,也是第二师的将军。

此外,他还派李广的孙子不陪李广去护送李玲。

李光带领五千名士兵走出巨岩,独自深入军矶山,遇到了单宇。

匈奴人用八万骑兵围困了李玲。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编者司马迁因其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真相的追求,发愤写下了这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巨著。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司马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在官场上有出色的表现,因此司马迁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司马迁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因政治上的纠纷被判腰斩,他们的家族也被贬斥。

这样的打击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陷入绝望。

相反,这一事件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对正义和真相的渴望。

司马迁开始沉浸于研究历史文献中,他努力寻找古代各国的记载,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背后的真相。

他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详细查阅了大量史书和古代文献,包括前人所写的历史著作和各国的史籍。

他甚至亲自前往帝都长安、洛阳等地调查研究,采访历史资料,并与当时的知名学者进行探讨。

然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了向世人传达真实的历史,司马迁需要克服许多艰难困苦。

他历经囚禁、流亡、辗转流离,受尽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撰写史书的渴望。

最终,司马迁于公元前91年发表了《史记》。

这部史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还对周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司马迁卓越的学识和才华。

《史记》以其严肃的态度和全面的内容,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研究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对真理的追求,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

他的坚持与奉献,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向司马迁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和热情追寻历史的真相,并将其传承下去,让历史成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的启迪之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板书,生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也初步阅读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进行听写练习。

入狱酷刑发愤耻辱前无古人辉煌巨著
出示课件2
检查听写情况。

二、读书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背诵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读书对于我们学生是那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你们学会了哪些读书方法?
预设1:我学会了读书做记号。

预设2:我知道什么是精读和泛读。

师:说得不错。

有人说读书有两种境界,达到这两种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想知道是哪两种境界吗?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这第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板书:读薄)。

什么是把书读薄呢?就是我们初读一篇文章时能够大体了解其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

通过昨天的初读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我知道了司马迁从小就非常喜欢历史知识。

预设2:我知道司马迁是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

预设3:我觉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太不容易了!
师:初读课文就能获得这么深的感受,不简单!第一种境界你们已经达到了。

第二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读厚”(板书:读厚)。

意思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潜心读书,品词析句,走进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展开想像,跳出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读厚,在文章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随感随想。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书真的被你们读厚了,但还没达到厚重的程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怎么把书读厚了,好吗?
咱们先从课题入手,注意突出“发愤”。

再出示课题,分析一下课题里需要注意的是哪两个字呢?“发愤”。

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过渡: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出示课件3
二、精读课文。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他想记录3000余年间的历史;它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2、(出示父亲说的话课件4)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3、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死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不行了。

他老人家已经气喘吁吁了。


4、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红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出示课件5)
5、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我看到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6、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读)
7、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
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生接:希望啊。


8、再读父亲说的话。

(自由读,用心体会)
9、师:千万不要忘记啊。

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

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

人不能没有根啦!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齐读)
10、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课件6: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我______。


(生交流:课件7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
11、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板书:少年的志向父亲的嘱托
过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1、(出示课件8:“正当”至“了此残生”)学生自由轻声地读。

2、知道什么叫“横祸”吗?(生:就是突然降临的大祸。

就是莫名其妙的灾祸。

就是没想到的灾祸。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生接:“飞来横祸”!
3、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假如你就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对待司马迁?生发言,老师评论。

(生:夹手指。

用烙铁烙。

让他抬不起头来。

师:真是残酷。

)(播放影片)
4、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

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

你们能明白吗?
出示课件9师:所以他——生接: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生接: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生接:了此残生。

5、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齐读)
6、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课件10:我知道,此时您一定______。


(课件11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非常痛苦。

(读)我知道您此时一定是生不如死。

(读)
7、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齐读)
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1、(出示课件12:“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2、司马迁想到了什么?(课件13“想”的内容变色)(指名读)
3、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

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4、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课件14我一定要——生接: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生接:完成这部史书。

5、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课件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齐读三遍。


6、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7、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生接:就轻于鸿毛。

师接: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生接:重于泰山。

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生接:课件16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8、师:(出示图片17)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出示课件18:齐读“尽力”至“隶字”)。

9、课件19(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

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生接:发愤,发愤,发愤!
下面再让我们读出一些文外的东西。

(放《江河水》乐曲)
出示课件20请同学们再随着音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些人?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

2、最后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