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司马迁精神品质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司马迁在逆境中的心境和选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基本结构和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司马迁坚持写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史记》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明确《史记》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史记》的基本结构和文学特点,如纪传体、文笔生动等。
-领悟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依然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这种精神对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如“发愤”、“忍辱负重”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司马迁是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记》原文及注释、司马迁生平介绍、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重点介绍其受宫刑的经历。
2.教师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包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史记》?(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史记》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
2.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包括: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等。
2.教师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精神?(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哪个篇章?(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史记》中的某个具体篇章,如《项羽本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2.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和意义;3.能够分析〈史记〉的特点和价值;4.培养学生发现历史的兴趣和意识。
二、教学准备1.《史记》简江东组(课本附录);2.多媒体设备;3.学生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点播《史记》片段,引起学生对史书的思考;2.提问:你读过哪些历史书?你对历史书有什么感想?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Step 2: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15分钟)1.学生活动:为学生分发《史记》简江东组,让学生自主阅读,简要了解司马迁的生平;2.老师板书: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创作背景。
Step 3:探究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和意义(25分钟)1.展示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名句:“愿为东野老矣!”2.提问: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记〉?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4.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
Step 4:分析〈史记〉的特点和价值(25分钟)1.学生活动:分组阅读《史记》简江东组,挑选出其中的精彩片段;2.学生活动:网上〈史记〉的特点和价值;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总结〈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并展示。
Step 5:拓展学习(15分钟)1.学生活动:观看相关视频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发展;2.学生活动:畅谈对〈史记〉的看法;3.学生活动: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2.学生活动:听完每组总结后,其他组给予补充和评价;3.老师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以及探究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伟大意义。
通过学生分析〈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书籍的兴趣和意识。
此外,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的品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在动力。
2.2分析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谁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人物性格5.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2.精读课文2.1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司马迁的品质。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司马迁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
4.读写结合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感悟。
4.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发愤”、“史记”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及相关资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司马迁简介、史记简介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1)你觉得司马迁具备哪些品质?(2)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并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及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把握以及写作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史记》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3)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写作的环境和心情。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司马迁像、史记等。
(2)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提出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二)出示思考题(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
(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必要时范读)(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
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__层次(1)默读课文,思考: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⑷结果怎样?(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作者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文章的语言形象准确,特别是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段落,让人仿佛真切的感受到司马迁的当时忍辱负重,坚定写史的决心。
此篇文章,应该重点指导学生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在读中积累语言。
设计说明: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读。
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用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读了好几遍课文,体会司马迁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想象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几个词来体会司马迁当时所受酷刑对他的影响。
让学生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一定要写”感悟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精神。
并利用多媒体出示插图,从图中观察,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等,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实践点的落实,来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
最终,记住课文中关键词达到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能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感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过程和方法:结合文章语言优美的特点,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 __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2、齐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回答。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的?《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好,带着这些问题咱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
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生交流:(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
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
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
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
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
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随后一段)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
(设计理念:*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三)学习一、二自然段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
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
(板书:耳濡目染刻骨铭心)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
齐读(4)指名读父亲的话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1)先说在读,指导朗读。
千万不要忘记啊,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自己。
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辈,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啦!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学过很多名人名言,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投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你知道这句名言的意思吗?你了解说这句名言的司马迁吗?(板书司马迁)。
(投影)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了史记(板书史记)。
(投影)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是一本空前的历史巨著,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大红发愤)。
发愤是什么意思?意志坚定地读、义无反顾地读、不顾一切地读。
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受了怎样的打击刺激。
二、初读:指名读课文,思考。
生字三、精读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飞来横祸”。
理解。
2、教师介绍: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5000人马与匈奴交战,杀敌1万多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终因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为恼火,司马迁说:李陵对朋友讲信用,关心士兵,这次他孤军奋战,投降匈奴,我们不应过分责备他。
如果援军早点赶到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我觉得李陵并非真的投降,他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汉武帝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辩护,汉武帝就把司马迁关进了大牢。
还对司马迁动用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宫刑。
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投影: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悲的是:自己再也不是一个人正常的人了,今后如何受得了别人的嘲笑,自己忠心耿耿,最后却落到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啊!??愤的是自己只不过是实话实说却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这太不公平了,士可杀不可辱呀。
)用你的心去读,读出他的悲愤。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投影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你感受到什么?(态度坚决,决心之大)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5、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坚持写完《史记》呢?(板书:忍辱负重)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板书:黄河养育英雄启迪)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投影故事)看着波涛滚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黄河,听着古代英雄轰轰烈烈的故事,这一切激励着他,鼓舞着他。
使他能够忍辱负重, (投影)“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2)还有什么原因:受父亲的影响(板书:父亲影响)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于是,他——引读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
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3)还有什么原因:牢记嘱托(投影嘱托)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嘱托着他的遗愿,指名读。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在嘱托着他毕生的心愿,指名读?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齐读。
)(板书:牢记嘱托)这份嘱托让我想起了陆游的示儿(投影)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父亲的血泪,他怎能辜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呢?。
所以司马迁想——(投影)“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于是他每天忙着——引读。
(4)、生命价值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
(投影: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 2这句话在古文里就是(投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就——重于泰山。
)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投影图片)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引读。
四、成就:1.就这样(投影)最后一段齐读。
(1)整整13年。
13年看出什么?(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的精神。
)(2)13年,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请同学们(投影)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投影: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引读: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