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协调评定及训练副

合集下载

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

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

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平衡是指身体在一定环境力的作用下,维持姿态不倒的能力。

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是维持和提高人体平衡功能的方法和技术,主要通过评估人体平衡能力的水平和训练相应的平衡控制机制来达到目的。

本文将介绍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的重要性、常用的评定方法和训练技术。

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平衡功能是执行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和运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平衡能力不足不仅会影响人的生活品质,还容易导致跌倒和受伤。

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自然衰老和功能退化,平衡功能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平衡功能评定和训练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跌倒和受伤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包括倒立测试、单脚站立测试、动态步态测试等。

倒立测试是通过身体的倾斜角度来评估平衡能力。

在健康的人群中,倒立角度越小,平衡能力越好。

单脚站立测试是通过人体在单脚上保持平衡的时间来评估平衡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短暂停留时间内能够保持平衡的人平衡能力较好。

动态步态测试则是通过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平衡能力来评估。

通过观察步态是否稳定和步长是否一致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平衡能力水平。

这些评定方法既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进行。

平衡功能训练的核心是提高个体的平衡控制能力。

常用的训练技术包括平衡训练器材的使用、平衡训练体位的选择和平衡训练动作的设计等。

平衡训练器材主要包括平衡板、平衡球和平衡垫等,通过使用这些器材进行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平衡训练体位的选择是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确定的,可以是站立、坐位或卧位等不同的体位。

平衡训练动作的设计需要根据个体的平衡能力水平来确定,比如从简单的站立、踮脚尖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挑战。

在平衡功能训练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训练时要保证安全。

平衡训练容易导致跌倒和受伤,所以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环境的安全性,使用合适的保护装备。

二是训练要个体化。

每个人的平衡能力水平不同,所以训练的难度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一刀切。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的表现;2.掌握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3.了解平衡功能测试仪及其评定程序。

【实训器材与设备】治疗床、治疗桌、治疗椅、平衡板、粉笔、定时钟、尺子、两张椅子、小板凳或台阶、平衡功能测试训练仪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1)坐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将被评定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牵拉被检查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和对侧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3)迈步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站立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被评定者。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快速向左、右、前、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不能为保持平衡而快速跨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2.Berg平衡量表评定根据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评定,如从坐位站起、无支持坐位、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

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方法详见本章第一节。

评定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注意事项】1.评定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或提示;2.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跌倒,必要时给予帮助;3.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协调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协调障碍的表现;2.掌握协调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实训器材与设备】评定表、笔、定时钟、2张椅子、治疗桌和眼睛遮盖物。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平衡功能评定定义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静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自我动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他人动态平衡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平衡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①能正确完成活动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③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④不能完成活动评定程序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在静止状态下1.能独自维持体位2.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发生反应并做出必要的知识调整.3.具备正常的平衡反应.评定程序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1.能精确完成.2.能回到原位或维持新的体位.3.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突然停下和开始.评定程序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在用力时维持平衡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评定方法评定反应有许多种,如全部进行检查,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常引用其中的一部分.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计算机控制的评定姿势图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1)坐位平衡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病人帮助).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10秒(病人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地上,手接触至少足前10厘米的地面)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握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坐位→站立位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2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来支撑.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钟.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5秒钟.6分:10秒钟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3次平衡姿势图测定与平衡相关的知识图的五种参数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平均摆速,前后摆速,左右摆速.协调功能评定定义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不协调是形容运动紊乱的一般性术语,通常是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准确的运动.协调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具体表现1.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当闭上眼或反舰太暗示,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协调功能的评定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功能分级为(1)正常完成;(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4)中毒残损: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5)不能活动.评定程序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方法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3.精细运动:评定车辆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检测之前的观察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受累肢体的数目.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完成铱星活动所需的时间.安全性水平.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改变支持面面积和支持面的稳定性 双足平行站立→足尖接足跟站立→单足站立→足
跟站立→足尖站立 站立支持面:坚硬、平整→柔软、不平整
如:地板→地毯→泡沫塑料→可动支持面 患者在上述支持面条件下,以此减小支持面面积 训练,可赤足训练增加皮肤感觉。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充分的姿势控制能力是完成复杂活动必要条件 无论是坐位还是站立位均从重心转移训
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定 重心受到干扰时将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
取决于站立面的种类及干扰强度。 1、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
且宽; 2、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
于足底长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 作的其他体位如足跟接足尖(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位 。
患者单腿支撑、坐、俯卧或仰卧在体操球上进 行各种活动
(五)实施干扰
通过治疗师对患者身体施加外力以干扰或破坏其 平衡,以诱发各种平衡反应和对策,使身体保持在 垂直重心线上
特殊训练方法
一、纠正身体异常对线 (一)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 (二)体重对称性分布训练 二、诱发协同运动模式训练 (一)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训练 (二)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三)跨步对策训练
平衡的评定
定量评定: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 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 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定性评定: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需要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关节肌肉功能异常、 反应延迟、肌群应答错误、各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 确、感觉运动整合不恰当或其他原因等均可导致平 衡障碍。
三、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的诱发训练 四、自动姿势反应训练 五、感觉组织训练

平衡、协调功能的评定

平衡、协调功能的评定
定义:指当平衡发生改变时,机体恢复原 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正常人对于破坏平衡的典型反应为调整姿势, 使头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视线以恢复正位姿 势、获得新的平衡。如果破坏过大,则会引起 保护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
6个月:俯卧位 7-8个月:坐位、仰卧位 9-12个月:蹲起 12-21个月:站立位
支持面和环境稳定:躯体感觉输入维持直立 姿势;
支持面被破坏,视觉就成为主要感觉输入; 支持面和视觉均被干扰或发生冲突,前庭输
入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判断感觉信息的主要来 源。
如理解荡秋千与平衡的关系?
(3)运动控制
包括踝关节协同动作、髋关节协同动作和 跨步关节协同动作。多个肌群一起工作所 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协同 动作中肌肉运动以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模式进行,调节人体的平衡。
平衡反应评定
(一)坐位平衡反应 (二)跪位平衡反应 (三)迈步反应
(2)Berg平衡量表
正式发表于1989年,由加拿大的Berg等人设计 ,该量表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功能活动来评价 平衡能力。
无论体位如何变化,都要通过头的调整反 射,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的直立位 置,是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主要功能。
当躯体感觉冲动和视觉冲动均不存在或者 出现错误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 平衡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2) 中枢整合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中 枢神经系统根据三种感觉输入必须迅速判断哪些 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感觉所提供的 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个选择 与综合正确感觉信息的过程被称为感觉整合。
如果患者闭眼或戴眼罩,由于去除了视觉的输入,姿势 的稳定性较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有许多方法和工具可用于评定平衡功能,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平衡评分量表和专业观察。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在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试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估方法。

1.单脚站立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姿势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单脚站立。

测试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2.行走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运动协调能力。

测试者需要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包括前进、后退、侧行和转身等动作。

测试者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会被评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3.姿势控制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如屈腿站立、跪姿或者单脚站立等,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4.眼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视觉干扰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视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或者在摇晃的平台上行走等。

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以上仅是几个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常用测试项目和方法,实际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帮助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此外,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也可以在运动训练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的能力对于提高竞技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摔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或护理计划,帮助个体提高平衡与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平衡是人体内耳、视觉和肌肉关节协调运动的能力。

良好的平衡功能对于人体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环境、疾病或年龄等原因,许多人都会出现平衡功能下降的问题。

下面将对平衡功能评定及康复训练进行详细介绍。

一、平衡功能的评定1. Berg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定平衡功能的工具。

该量表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平衡功能,如站立、坐下、转身等。

每项项目都有不同的得分,最高得分为56分。

评定者通过观察患者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来评估其平衡功能的好坏。

2.走路速度和步幅:走路速度和步幅是评定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人的走路速度一般在1米/秒以上,步幅约为正常身高的45%。

当平衡功能下降时,走路速度和步幅也会相应减小。

3.单腿站立测试:单腿站立测试是评定平衡功能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患者单腿站立一定时间,评定者观察患者站立的姿势、动作和摇摆的情况,来评估其平衡功能的好坏。

正常人单腿站立的时间一般在30秒以上。

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提高平衡功能的有效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康复训练方法:1.平衡训练器:平衡训练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改善平衡功能的设备。

通过训练器的平衡板、球体和其他装置,患者可以进行一系列平衡和协调训练,提高平衡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2.强化核心肌群:核心肌群是指腰腹部和背部的肌肉群,对于维持身体稳定和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一系列核心肌群的锻炼,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可以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

3.动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是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平衡情况,如走路、跑步、跳跃等,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患者可以进行单腿站立、前踢腿、侧踢腿等动作的训练,逐渐提高平衡能力的挑战度和难度。

5.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通过改善走路的姿势、步幅和步伐的协调性,来提高平衡功能。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步态训练的动作,如跟踪走、后仰走等,逐渐恢复正常的步态和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与协调的评定和训练
平衡(balance ):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LOS是指人体在能够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上时,LOS前后的最大倾斜角度位12.5°,左右位16°。

运动系统—骨骼系统肌力与耐力肌肉间协调ROM/软组织柔韧性平衡的维持特殊感觉器官—视觉/前庭功能感觉~外感受器—触觉/本体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小脑前庭视觉本体觉肌力肌张力翻正反应
平衡反应
平衡障碍原因
•缺少视觉信息输入
•前庭功能紊乱
•缺乏本体感觉
•肢体缺失
•瘫痪(如截瘫)
•小脑功能失调
评价
•Berg平衡量表:既可以评定受检者在静态和动态下的平衡功能,也可以用来预测正常情况下摔倒的可能性。

有14个项目,需要20分钟完成,满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

协调
(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协调运动的分类
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如手指的灵活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NCT):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站)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平衡性协调试验(ECT):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
•粗大抓握
•轮替试验(前臂旋前/旋后)•反弹试验:常见于小脑损伤患者
•交替足跟至膝和足趾:小脑性共济失调易出现测距过远和动作分解等表现
•跟膝胫试验:小脑病损者睁眼、闭眼均异常;深感觉障碍者闭眼不稳
•足趾触检查者手指:评测被检者变换方向、距离的情况和运动的力量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上肢坠落试验、下肢坠落试验
•躯干运动失调
•画线试验:小脑受损者(+)•振子试验:小脑受损者(+)
评分标准
最高分140分,最低分28分,分值越高协调功
能越好,分值越低则协调功能越差。

•5分:完成动作正常。

•4分:轻度异常。

能完成,但完成的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

•3分:中度异常。

能完成,但共济失调明显,完成的速度慢,不稳定。

•2分:重度异常。

只能完成开始部分,不能完成整个动作。

•l分:动作不能完成。

手的精确性检查
•Jensen-Taylor手功能检查:检查手的粗大
运动的协调性:①写一句话;②模仿翻书;
③捡拾小件物品;④模仿进食;⑤堆叠积木
;⑥拿起大而轻的物品;⑦拿起大而重的物品。

•Purdue pegboard测试:检查手的精细动作
的协调性:①左手插细铁柱;②右手插细铁柱;③双手同时插细铁柱;④装配。

•上肢准确性测试:①同心圆打点;②缺口连线。

用直径为6CM的圆,让患者用铅笔在离开纸面上方10CM 对准中心画点,肘要悬空,每秒一点,画50点(预定50秒),左右各一次,记下准确的点数和偏离圆心落在内5圈的点数。

如不能用铅笔时可用签名笔等(但要记明)。

寻迹图大小为8×20cm左右,要求患者用笔由左至右通过垂直线的撕开处画连续的曲线,肘不要摆动,越快越好,且不应碰及垂线。

上栏为右手用,正常应在11-16s内完成,错仅0-2处;下栏为左手用,正常应在14-21s完成,错0-2处。

帕金森病患者上肢的协调性检查:
①30秒内按动计数器的次数
②1分钟内从盆中取出的玻璃球数
③1分钟内插入穿孔板内的小棒数
④1分钟内在两线间隔1厘米直线图空间内画出直线的条数和画出线外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