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名词解释
昆虫名词解释(加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常见英文术语一、形态学1、entomology 昆虫学: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insect morphology 昆虫形态学:涉及昆虫的结构、功能、起源和演化。
3、head 头:昆虫体躯的第一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4、thorax 胸:昆虫体躯的第二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组成。
5、abdomen 腹:昆虫体躯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其内部包藏着主要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
6、somite 体节7、tergut 背板:背面的骨化区(骨化: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
8、ternum 腹板:腹面的骨化区。
9、pleuron 侧板:侧面的骨化区。
10、endoskeleton 内骨骼:沟下陷入部分呈脊状或板状称为内脊;呈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
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骨骼。
11、ecdysial line 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
12、frontoclypeal sulcus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有时呈“ʌ”形或中断甚至消失。
13、frons(front) 额:蜕裂线侧臂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
14、clypeus 唇基: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15、occiput 后头:后颊以上的部分。
16、tentorium 幕骨:昆虫头部的内骨骼。
17、antenna 触角:着生于额区的一对分节附肢,其基部包被与膜制的触角窝内。
由柄节、梗节、鞭节三节构成。
18、scape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19、pedicel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较小。
20、flagellum 鞭节:触角的端节,常分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化很大。
21、eye(compound eye) 复眼: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22、ocellus 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昆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的体系。
环境因子: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适度,光和风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机械组成,物理和化学的特性等)和生物因子(昆虫的食料和天敌等)。
\
食性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品种或植株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
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性比:一个种群内雌雄个体的比率。
年龄组配:用以表示中群内各年龄组(成虫期、蛹、各龄幼虫、卵等)个体数的相对比率。
两性生殖:由雌雄两性昆虫经过交配,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孤雌生殖:有的昆虫没有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
多胚生殖: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
变态: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的现象。龄期两次蜕皮所经历的时间。羽化不全变态的幼虫或全变态的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成成虫的过程。
增节变态:成虫期与幼虫期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逐渐增加。
表变态:从卵中孵化出的幼体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在配后发育的过程中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等,但到成虫期仍继续蜕皮。
原变态:从幼虫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外型上与成虫相似,初具飞行能力,并且已达到性成熟。
不பைடு நூலகம்变态: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虫态,成虫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渐显现,翅在幼虫体外发育。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一、重点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
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
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而产生各种颜色。
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连,没有心门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16、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17、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 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18、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
昆虫学学名的名词解释

昆虫学学名的名词解释昆虫是地球上最为繁盛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无论是在森林、草原、河流还是城市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而昆虫学则是研究昆虫的科学领域,它涵盖了昆虫的分类、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
昆虫学家们为了方便研究和交流,为各种昆虫都取了种种学名。
本文将对昆虫学学名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学名(Scientific Name)学名是指由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汇组成的命名系统,用于标识和描述生物的分类阶层。
学名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属名和种加词。
属名表示生物的属级分类,而种加词表示生物属下的种。
例如,蜜蜂的学名为Apis mellifera,其中Apis是属名,mellifera是种加词。
2. 动物命名法(Zoological Nomenclature)动物命名法是指用于命名动物物种的规则和原则的集合。
这套命名法最初由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自然系统论》(Systema Naturae)中提出,并于1758年定稿。
它规定了动物学中学名的格式和命名的规则,以确保命名的一致性和清晰性。
3. 原形命名法(Trinomen)原形命名法是昆虫学中常用的命名方式,也叫三名法。
它由拉丁名的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属名、种名和亚种名。
原形命名法在进一步细分和描述具有不同亚种的昆虫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果蝇的学名为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其中Drosophila是属名,melanogaster是种名。
4. 合成词(Compound Word)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昆虫学中,很多学名都采用了合成词的形式,通过组合的词汇来描述昆虫的特征、习性或所属分类。
例如,蚂蚁的学名Formica rufa,其中Formica表示一种昆虫属名,rufa表示红色。
5. 亚属(Subgenus)亚属是指在昆虫分类中处于属和种之间的一个中间级别。
它用于更细致地划分属级分类,以表示属下的不同组别。
昆虫学材料

(一)名词解释1世代重叠: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一种昆虫出现不同的虫态。
2滞育:对历史上周期出现的不良环境导致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该现象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解除。
3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当环境条件转好时,又恢复为正常的生长发育。
4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5世代交替: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繁殖方式,也称世代或异代交替。
6卵胎生:母体直接产下幼虫的繁殖方法,幼虫取食卵黄补充营养。
7胚后发育:幼体自卵内孵化成为成虫后,并能够交配产卵的过程。
8补充营养:成虫期的一切取食活动都称为补充营养。
9Cu干似三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居中或靠近R脉。
Cu干似四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靠近M3脉。
10跗节似为3(4)节:昆虫的跗节有四(五)节,跗节似3节者为第2节扩展,第3节较小而使4节跗节看似3节;跗节似4节者为第3节或第2、3两节扩展,第4节小,使5节跗节看似4节。
为元宝状或双叶形,昆虫的跗节看起来形似三(四)节。
11发育起点温度:昆虫在高于一定的临界温度时才开始生长发育,该温度称发育起点温度。
12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个虫期或1个世代)所需要的一定的温度积累为积温。
从日平均温度内减去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P11413触杀剂:这类杀虫剂必须直接接触昆虫体后进入体内,使昆虫中毒死亡。
14胃毒剂:作用于害虫的胃等消化系统产生毒杀致死效果的药剂。
15内吸剂:将药剂喷到作物上,药剂先被作物吸收并在其体内传播到各个部位,当害虫取食带毒的作物时,能杀死害虫的药剂。
16次期害虫:危害不健康林木的害虫,如蛀干害虫。
17保护色:一种生物与它生活的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甚至背景形态相似的现象。
18拟态:昆虫形态与环境中其它物体相似,借以逃避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
19变态: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会发生变化,这种生命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昆虫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昆虫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昆虫的生物特征、分类、解剖、生理、行为、生态学、进化以及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昆虫学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
一、昆虫学的定义昆虫学是生物学中研究昆虫的一门学科,昆虫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一个类群,其特征是具有外骨骼、三对关节步足、复眼等特征。
昆虫学主要研究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学,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与昆虫在人类生活中的关系等方面。
二、昆虫学的研究范畴1. 昆虫分类学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的基础,通过对昆虫的形态特征、遗传关系、进化等进行研究,对昆虫进行分类与命名。
昆虫分类学的目的是将不同的昆虫种类进行准确的归类,并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分类系统。
2. 昆虫解剖学与生理学昆虫解剖学研究昆虫的内外部结构、器官和组织的形态与结构,包括昆虫的身体部位、器官功能等。
昆虫生理学研究昆虫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方面的生理过程。
3. 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昆虫的种群分布、数量、相互关系,以及昆虫与植物、动物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昆虫的生态学研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昆虫行为学昆虫行为学研究昆虫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其功能。
昆虫的行为包括求偶、交配、觅食、筑巢、迁徙等,这些行为和其生存、繁衍等密切相关。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态特征和适应策略。
5.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昆虫与农业、卫生与医学、环境与生态、经济与资源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昆虫对于农业的害虫与益虫问题,对于人类疾病传播的研究等。
总结:昆虫学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研究范畴广泛,不仅包括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更包括昆虫的形态、行为、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
昆虫学重点

昆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平衡棒:后翅退化为小棒状体,飞行时平衡身体生殖节:雌虫腹部第八节或雄虫腹部第九节上有附肢特化而来的产卵器或交尾器,构造有所不同,特称为生殖节。
翅连锁器: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在前翅的后缘和后翅的前缘生有专门的连锁结构即:连锁器,以保持前后翅扑动一致并增强飞翔力。
连锁器有五种:翅褶型、翅钩型、翅轭型、翅缰型、翅抱型经济阈值:某害虫种群达到对被害作物造成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时的临界密度。
孤雌生殖:又叫单性生殖。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若虫:成虫幼虫形态差异不大。
但幼虫体型较小,仅具翅芽,生殖器官未发育完全。
这类幼虫统称为若虫。
虫龄: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后的幼虫为第二龄,以后每脱一次皮即增加1个龄期。
这就是虫龄。
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史。
年生活史:指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以及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
一年一代,一年多代,多年一代昆虫的年生活史。
生命表:用表格表示昆虫的年生活史。
适于表达一年多代昆虫的生活史。
两性生殖:最常见的生殖方式。
雌雄交配,受精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并发育为新个体。
多胚生殖:昆虫的一粒卵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再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如:膜翅目的茧蜂科、跳小蜂科等内寄生蜂。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变态综合防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合理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达到保护作物,人畜健康,增加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蝗蝻:蝗虫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蝗蝻,蝗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
昆虫生理学名词解释

昆虫生理学名词解释昆虫生理学是研究昆虫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在昆虫世界中,有许多特定的生理学术语被用来描述昆虫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昆虫生理学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外骨骼(Exoskeleton):昆虫的外骨骼是由坚硬的几丁质组成的外部骨骼,覆盖在身体表面。
它提供了保护内部器官、提供支持和肌肉附着点的功能。
2.蜕皮(Molting):昆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蜕皮。
蜕皮是指昆虫通过脱去旧的外骨骼,并生成新的外骨骼来更新身体。
这个过程允许昆虫适应身体的增长,并修复受损的外骨骼。
3.气孔(Spiracles):昆虫的气孔是用于呼吸的小孔,分布在身体的侧面。
气孔与昆虫的呼吸系统相连,允许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甲状腺(Corpora allata):昆虫的甲状腺是一对位于脑部附近的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毛细管作用(Capillary action):毛细管作用是指昆虫体内液体在细小管道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它是由于表面张力和毛细管直径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6.蜜腺(Honey gland):某些昆虫体内具有蜜腺,用于产生蜜或其他甜味物质。
蜜腺通常位于昆虫的消化系统附近,可以分泌蜜液用于食物储存或作为社会性昆虫的食物共享。
7.嗅觉受器(Olfactory receptor):昆虫的嗅觉受器位于感觉器官中,用于感知和识别化学物质的气味。
昆虫的嗅觉受器通常非常敏感,使它们能够检测到食物、配偶、危险等。
8.紫外视觉(Ultraviolet vision):昆虫中许多物种具有紫外视觉能力,它们可以感知紫外光谱范围内的光线。
这种视觉能力使昆虫能够看到许多细微的细节和颜色,帮助它们在寻找食物、识别对象和进行交流中更加敏锐。
9.光合共生(Photosynthetic symbiosis):某些昆虫与光合细菌或其他光合生物形成共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4.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10.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称之为一些昆虫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13.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生殖的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
15.孵化期: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6. 脱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17.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18. 若虫期:不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19. 幼虫期: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时所经过的时间。
20. 龄期:幼虫和若虫从孵化到第1次脱皮及前后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21. 预蛹(前蛹):幼虫老熟以后,即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如瓢虫类附着在植物枝叶上,玉米螟在蛀道内,大豆食心虫入土吐丝作茧等,同时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进入化蛹前的准备阶段。
22. 预蛹(前蛹)期:预蛹(前蛹)所经过的时间。
预蛹期也是末龄幼虫化蛹前的静止期。
23. 化蛹:预蛹(前蛹)脱去皮变成蛹的过程。
24. 蛹期:从化蛹时起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5. 羽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脱皮变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都称为羽化。
26. 成虫期:成虫从羽化开始直到死亡所经过的时间。
27. 交配前期:雌雄成虫从羽化到性成熟开始交配所经的时间。
28. 产卵前期:雌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所经过时间时期。
29. 产卵期:雌虫由开始产卵到产完卵所经过的时间。
30. 繁殖力: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的数量。
31. 雌雄二型: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1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颜色及其它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的现象。
32.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33. 世代:昆虫完成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时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完成1个世代,即1代。
34. 生活史(年生活史、生活年史):是指一种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1年内的发生过程,包括发生的世代数,各世代的发生时期及与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合情况,各虫态的历期及越冬的虫态和场所等35. 世代重叠:害虫田间发生的世代难以划分界限,即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的现象。
36. 临界光照周期: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37. 致死高温区:一般在45~60℃之间。
昆虫热昏迷,体内酶系被破坏,蛋白质凝固,短时间后昆虫即告死亡。
38. 亚致死高温区:一般在40~45℃之间。
代谢失去平衡,时间过长,也可以造成热昏迷或死亡。
39. 高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般为30~40℃,其最上限称昆虫的最高有效积温。
环境温度越接近最高有效积温,越不利于昆虫的发育和繁殖。
40. 最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般为20~3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生殖力最大,但寿命不一定最长。
41. 低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殷为8~20℃,在此温区内,随着温度的下降,发育变慢,死亡率上升;其最低限叫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
所以,最低有效温度又叫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点。
42.亚致死低温区:一般在8~-10℃之间。
代谢下降,处于冷昏迷状态,或体液开始结冰,时间长,则可以致死。
43. 致死低温区:一般在-10~-40℃之间。
体液结冰,原生质因遭受冰晶机械损伤而脱水,生理结构遭到破坏,昆虫致死。
44. 过冷却现象:在0℃以下昆虫的体液不会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现象。
45. 过冷却点:昆虫体温开始突然上升的温点。
46. 体液冰点:昆虫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的温点。
47. 有效积温法则: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关系的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可以下面的公式表示K=NT48. 昆虫钟:昆虫的活动节律不单纯是对光照度变化的反应,还有其复杂的生理学基础。
这种内在的生理节律过程,是生物体内循时性组织的一种功能性反应,它与光信号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钟。
昆虫学家称之为昆虫钟49. 小气候:小气候一般是指近地1.5m大气层中的小范围气候。
主要特点是温度、湿度、风、二氧化碳有显著的日变化和波动,并有巨大的垂直梯度50.生态抗性:是因环境因子引起的某种暂时性的抗虫特性。
51. 遗传抗性:是由作物种质决定的一类抗性,其机理主要涉及对昆虫行为过程和对新陈代谢过程影响两部分。
52. 抗选择性(物理机械抗性):即表现为抗取食选择、抗产卵选择和抗栖息选择。
53. 抗生性(化学抗性):作物抗生性是指由于作物体内具有有毒物质、抗代谢物质、抑制消化吸收物质,或缺少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某种营养物质所引起。
54. 耐害性:耐害性是指植物具有忍耐害虫为害的特性,即遭受一定程度的为害不会造成产量损失。
具有耐害性的作物品种,其个体或群体对害虫的为害常具有高度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从而减轻其受害损失程度55. 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其他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这些害虫的自然敌害称为天敌。
主要有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有益昆虫、食虫动物等。
56.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物的物理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子等)所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57. 食物链:物种通过取食或被取食而相互联系的链式关系称为食物链。
58. 食物网:由许多彼此相互联系、具有某些共同环节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59. 优势种:在生物群落中,各生物种群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数量、大小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群落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60. 生境或栖境:一般将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栖息场所称为生境或栖境。
61. 生态位或小生境:(早期)某种具体生活的场所(栖境)。
62. 主要害虫:为害作物引起经济损失的害虫。
63. 次要害虫:虫口密度较低,发生为害较轻的害虫。
64. 偶发性或间歇性害虫:虫口密度常起伏波动,有时重发生,有时则少发生的害虫。
65. 经济阈值(ET)又称防治指标:为害虫防治适期的虫口密度、为害量或为害率等达到此标准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以防止为害损失超过经济损害水平。
如用害虫密度作防治指标,一般应略低于经济损失允许密度。
66. 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IL):指人们可以容许的作物受害而引起的产、质量损失水平,亦即指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作物受损失程度(经济损失量或损失率)。
67.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害虫的发生。
68.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
69.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70.多胚生殖:1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个以上胚胎,最多可至3000个,每一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受精卵发育为雌虫,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虫。
71. 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72.植物检疫的狭义可解释为: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而进行的隔离检查与处理;广义的解释为: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人为调运传播,由政府部门采取的综合措施。
所以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
73.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害虫的发生。
74.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
75.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76. 综合防治: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7. 地下害虫:活动为害期或为害虫态生活在土中的一类害虫。
78.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土名白土蚕、大头虫等。
是地下害虫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为害最重的一大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