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讲学稿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中语⽂《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标 1.了解柳宗元⽣平及作品背景,积累“怜、病、顾”等实词的含义,归纳“以、⽽”等虚词的义项。

2.掌握寓⾔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理的写作⽅法。

3.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尊重⽣命的意识。

课内⾃主学习⼀⽂化常识1.背景解读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益严重。

仅有⼀点⼉⼟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各地官僚为了巩固⾃⼰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本⽂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古⽂知识积累宗庙与祭祀(⼀)(1)《周礼》是儒家经典,⼗三经之⼀。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2)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对祖先崇拜的产物。

⼈们为亡灵建⽴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3)古代的宗庙制是天⼦七庙,诸侯五庙,⼤夫三庙,⼠⼀庙。

庶⼈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祭祀的地⽅。

(4)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和东岳泰⼭中都曾举⾏过,但泰⼭以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出名。

⼆古诗⽂基础1.字⾳识记①孳.⽣(zī) ②勖.勉(xù)③缫.丝(sāo) ④辍飧.(sūn)2.通假字(1)早缫⽽.绪(“⽽”通“尔”,你们)(2)既然已.(“已”通“矣”,了)3.词语解释(1)有类.橐驼者类:动词,似 (2)名我固.当固:副词,本来 (3)隆然伏.⾏伏:动词,弯着腰 (4)因.舍其名因:于是 (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窥伺:暗中观察 (6)橐驼⾮能使⽊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 (7)官命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4.古今异义(1)吾⼩⼈..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民,地位低的⼈今义:⼈格卑鄙的⼈(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来使……充分发展今义:连词,多表⽰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转折,表⽰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既然..已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人教版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设计(教师)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教师)【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握欣赏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及重点。

【教学步骤】一、教学内容分析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

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

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

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

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二、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系本文加以适当梳理。

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生动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的能力。

2、认识当时民众的生活环境,体会民生之艰。

3、知识目标中文言词语的掌握,文章的写法学习重点、难点文章寓意的理解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题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郭橐驼()为观游()名我固当()窥伺效慕()早实以蕃()木寿且孳()其莳若子()好烦其令()勖尔植()缫而绪()遂而鸡豚()辍飧饔()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①.不知始何名②.驼业种树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④.凡植木之性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⑧.字而幼孩⑨.故病且怠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三、作者了解:柳宗元(773~819) _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______。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_______。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_______运动,并称韩柳。

四、写作背景:《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_______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五、字词储备1.解释下列多义词语(1)业:驼业种树术业有专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共济世业若业为吾所有(2)如:莫能如沛公起如厕日初出大如车盖洛阳亲友如相问公屡促之,必如约(3)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性行淑均(4)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当户理红妆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尔:官命促尔耕君尔妾亦然无他,但手熟尔非死则徙尔(6)病:故病且怠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如周公,吾之病也2.找出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我固当(2)驼业种树(3)且硕茂早实以蕃(4)非有能硕茂之也(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7)鸣鼓而聚之3.找出通假字(1)字而幼孩六、课文理解1.课文内容及主旨是什么?七、文言文句翻译①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另之曰“驼”。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问题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勖(xù)病瘘(lǔ)病且怠(dài)B.豚(tún)抑耗(háo)织而缕(lǚ)C.孳(zī)窥伺(sì)实以蕃(fán)D.缫(sāo)飧饔(yōnɡ)长(zhǎnɡ)人者问题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⑤其筑欲密⑥长人者好烦其令⑦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问题一:A(“瘘”读“lǘ”)问题二:①起名,作动词。

②以……为业,作动词。

③果实;蕃盛,多。

④尽。

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

⑥治理。

⑦穷困。

问题三: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问题四答案:A.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B.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技艺高超——不怕“移徒”, D.他植者莫能如也问题五答案:(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也若子。

”(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置也若子。

”(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问题六答案:违背树木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问题七答案:提出了“以子之道,移这官理”的建议。

问题八答案:先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再铺陈,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拓展提升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编写者沈中科【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3、“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5、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6、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7、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6、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7、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8、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 给下列字注音。

(1)病偻( ) (2)郭橐驼( ) (3)孳( ) (4)勖( ) (5)缫丝( ) (6)飧( ) (7)饔(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类橐驼者类: (2)名我固当名:(3)驼业种树业: (4)早实以蕃实:(5)其土欲故故: (6)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本: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B. 皆争迎取养(郭橐驼)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D. 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4. 下列加黑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乡人号之“驼”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其乡曰丰乐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C. 他植者则不然有穴窈然D.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敛赀财以送其行5. 翻译下面的句子。

《种树郭》导学案(1)

《种树郭》导学案(1)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4.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案】【知识链接】【导读】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体裁与背景】:1、体裁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寄托,言:说的道理。

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处的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三维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个别诗词虚词的用法。

一、导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完成预习:1、关于柳宗元其人: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

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sūn;yōng)5、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不知始名当初②.驼业种树以……为业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即或④.凡植木之性方法⑤.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代词,道⑧.字而幼孩养育⑨.故病且怠穷困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之为”,把……作三、自读思考:1、翻译并研读课文: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人教版 学案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人教版 学案

某某省某某县高中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知识·知人论世】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某某某某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某某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某某。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X,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X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X并作了序。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讲学稿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别(名):教学目标: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字,河东人,世称“ ”,曾被贬为柳州刺史,也称“ ”。

他和韩愈共同发起了唐代“ ” ,主张“ ”。

作品收在里。

为之一。

其作有。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自主预习(一)、给下列字注音:橐()驼()偻()孳()莳()勖()缫()飧()饔()(二)、通假字字而幼孩(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下面所说的是事实。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下面所说的是事实。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今义:指人格卑劣的人(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三、词类活用古义:今义:“认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名我固当②早实以蕃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2.形容词作动词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3.名词作状语①旦视而暮抚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③旦暮吏来而呼曰4.意动用法①驼业种树5.使动用法①非有能硕茂之也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③鸣鼓而聚之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四、一词多义1.病①病瘘,隆然伏行②故病且怠2.传①种树郭橐驼传②传其事以为官戒3.业①驼业种树②官理,非吾业也③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4.故①故乡人号之“驼”②其土欲故5.而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③旦视而暮抚④字而幼孩6.以①早实以蕃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③以致其性焉尔7.然①隆然伏行②既然已,勿动勿虑 / 他植者则不然③然吾居乡8.虽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9.若①其置也若弃②故不我若也③若不过焉则不及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0.焉①以致其性焉尔②若不过焉则不及③若甚怜焉11.且①无不活,且硕茂 /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 / 故病且怠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其吏者,且不得暇12.已①既然已,勿动勿虑②已去而复顾五、特殊句式(一)1.官理,非吾业也(二)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三)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3.然吾居(于)乡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六、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别(名):一、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 2、3、4、 5、二、课文分析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种树技艺高超。

如,他种的树;他种的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的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种树方法:;种后采取的态度:对自己的评价:;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违背树木本性,种树时,“ ;”。

因此遭致“ ”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提出了“ ”的建议。

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上去。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的?文章先简要地引用几句加以概括: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形,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如写官吏们,,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简析文中的对比手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①②.7.“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三、总结课文主旨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做法。

文章用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的道理。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提出的主张。

《种树郭橐驼传》基础检测1、下列加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A、郭橐驼(tuó)病瘘(lǘ)名我固当(dàng)B、早实以蕃(fán)移徙(xí)使木寿且孳(zī)C、其莳也若子(shì)硕茂(shuò)长人者(zhǎng)D、早缫而绪(sāo)勖尔植(mào)辍飧饔以劳吏(yōng)2、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B.遂而鸡豚(成,养大)故病且怠(穷困)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D.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养育)3、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A、其土欲故,其筑欲密B、驼业种树C、吾从而师之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C、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见长人者好烦其令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其培欲平,其上欲故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传其事以为官戒6、.下列划线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7.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B.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D.既然已,勿动勿虑(表时间,已经)既来之,则安之(表推论,既然)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吾又何能为哉? 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C.故不我若也D、又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9、.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

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刘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