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徐昌图《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原文、译文与赏析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1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释】①直自:自从。
②凤凰城: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或曰,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吹箫引凤降于京城,故后称京城为凤凰城。
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④破镜:据孟棨《本事诗o情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
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⑤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⑥塞雁:雁为候鸟,每年春季由北自南迁徙,古时相传有雁足传书之事。
[1]⑦一十四番:一十四年。
【译文】自从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开。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为什么不看见人归来?今年的春天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年回。
【创作背景】该词大约是在公元1141年(绍兴11年)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当时正好凤凰城破,词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写下了该词。
【赏析】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
凤凰城又称凤城、丹凤城。
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赵次公《杜诗注》:“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号京都之城曰凤城。
”《三辅黄图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
”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
这里是指北宋京城汴京。
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
“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
对人失望看透人心的诗句三篇 对一个人失望的词

对人失望看透人心的诗句三篇对一个人失望的词对人失望看透人心的诗句11、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2、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3、贾传自怜多感慨,东门何意泥孤虚。
王恽《送姬仲实隐士北还》4、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5、顽老情怀,都无欢事,良宵爱幽独。
吴文英《一寸金秋感》6、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李益《上洛桥》7、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8、独倚危栏,神游无际,天地犹嫌隘。
朱?《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贺兰山作》9、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
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10、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11、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12、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13、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陆游《幽居初夏》1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1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高适《除夜作》16、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张籍《蓟北旅思/送远人》17、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元稹《离思五首》18、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杜牧《齐安郡晚秋》19、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孙光宪《河传花落》20、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1、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2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后飞雁》23、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24、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
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25、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曹植《明月上高楼》26、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27、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沈?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28等闲老去年华促。
徐昌图《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徐昌图《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①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飘蓬:飘荡着的飞蓬,喻生活的不安定。
曹植《杂诗》:“转蓬离根本,飘飘长随风。
”蓬,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枝干比根大,遇风往往连根拔起而随风旋转。
【译文】
长亭送别的饯行酒席已经散去。
我怏怏地奔向西边大地。
可恨人生象飞蓬一样没有片刻的安定,回头望望来处,已是重重烟柳遮断了亲人。
天边一抹淡云,一只雁儿孤零零地飞向迷惘的远方,失去热量的夕阳,把彩霞映红了傍晚的天空。
船儿今晚在何处停泊,淮河的潮水已平,水上月色朦胧。
夜深人静,酒意已醒,可愁思正浓。
灯油已快烧干,独宿做不成梦。
浪花轻轻地拍击船身,那是刮起了五更的晓风。
【集评】
近代·俞陛云:“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赏析】
首句别得干脆,似无“儿女共沾巾”之态,其泪则包含于“淡云孤雁远”、“残灯孤枕梦”之中。
自“寒日暮天红”至“轻浪五更风”,离人彻夜未眠,“愁浓”之情自见。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原文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翻译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蘋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注释银蟾:月亮。
潇湘:潇水和湘水合称,均在湖南境内。
黄陵庙:即湘妃祠,旧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
高唐:楚国台观名。
风飐碎:指风吹渔灯,灯光或明或暗,点点碎碎。
飐,风吹颤动。
白蘋:水中浮草。
灵娥:即湘灵。
湘灵即湘妃。
韵清商:音调哀怨,是清商怨曲。
朱弦:瑟弦的美称。
赏析毛文锡这首《临江仙》,取材于江湘女神传说,但表现的内容实是一种希幕追求而不遇的朦胧感伤,主题与词题是若即若离,恰好反映了从唐词多缘题而赋到后来去题已远之间的过渡。
“暮蝉声尽落斜阳。
银蟾影挂潇湘”。
起笔词境就颇可玩味。
时当秋夕,地则楚湘。
从日落到月出,暗示情境的时间绵延,带有一种迷惘的意昧,词一发端,似已暗逗出一点《楚辞》的幽韵。
“黄陵庙侧水茫茫”。
接上来这一句,便点染出幽怨迷离之致。
写黄陵庙,点追求怨慕之意,而黄陵庙侧八百里洞庭烟水茫茫境界的拓开,则是此意的进一步谊染。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词境又从洞庭湖溯长江直推向三峡。
楚江红树,隐然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意味。
而烟雨高唐,又暗引出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高唐赋》),襄王梦遇神女,实则“欢情未接”,以至于“惆怅垂涕”(均见《神女赋》)。
这与二妃追舜不及实无二致。
句中下一“隔”字,则词人心神追慕之不遇,哀怨可感。
《临江仙》诗词精选360篇大全集

明代:杨慎《廿⼀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
是⾮成败转头空。
青⼭依旧在,⼏度⼣阳红。
⽩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江海寄余⽣。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粉双飞。
⼦规啼⽉⼩楼西,⽟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闲袅凤凰⼉,空持罗带,回⾸恨依依。
临江仙·梦后楼台⾼锁宋代:晏⼏道梦后楼台⾼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独⽴,微⾬燕双飞。
记得⼩蘋初见,两重⼼字罗⾐。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在,曾照彩云归。
(蘋通:苹)临江仙·送钱穆⽗宋代:苏轼⼀别都门三改⽕,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笑作春温。
⽆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淡⽉微云。
尊前不⽤翠眉颦。
⼈⽣如逆旅,我亦是⾏⼈。
(尊通:樽)临江仙·寒柳清代: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树五更寒。
爱他明⽉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忆春⼭。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夜登⼩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去⽆声。
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
⼆⼗余年如⼀梦,此⾝虽在堪惊。
闲登⼩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梅宋代:李清照庭院深深深⼏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临江仙·⾦锁重门荒苑静五代:⿅虔扆⾦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去寂⽆踪。
⽟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不知⼈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红。
临江仙·昨夜个⼈曾有约清代:纳兰性德昨夜个⼈曾有约,严城⽟漏三更。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导读: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译文】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
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
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
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
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
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
①饮散:饮完酒后离散。
离亭:送别的驿亭。
②浮生:一生。
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③飘蓬(péng):飘浮无定之意。
④重重(chóngchóng):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⑤暮(mù)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⑥画船:装饰华丽的船。
多指游船。
⑦淮(huái)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⑧朦胧(ménglóng):模糊不清。
⑨奈:怎奈,奈何。
⑩孤枕(zhěn)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⑪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
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
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
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
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
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
“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
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
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
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
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
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
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
“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
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
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
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
无奈的苦闷心情。
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
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
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
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
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赏析二】
上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是实写。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则是直抒胸臆,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且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
“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充满了伤感。
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下阕都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
首句以问引起下文。
“潮平淮月艨胧”暗示他那离
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静下来,可是心头却又一片迷惘。
心里空虚只能借酒浇愁,可是在短暂的麻痹之后,还是要醒来,醒来时的静夜中心头却是更加空虚,更加愁苦难耐。
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
“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
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
末两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描绘的是一幅多么凄凉可怕的景象。
灯里的油就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一个人躺在枕头上,没有人陪伴,想入睡做个梦都不可得;五更时的寒风吹来更是倍增寒意。
而从“潮平”到“残灯”再到“五更”,足见行人一夜未睡,“愁浓”之情不虚,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全词最为独特之处当在下阕,在于虚境实写,化虚为实,而又虚中浸实,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一作莆阳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约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
徐寅曾孙,与兄徐昌嗣并有才名。
五代末以明经及第,初仕闽陈洪进(仙游人,时任清源军节度使)归宋,陈遣其奉《纳地表》入宋进贡。
太祖留之汴京,命为国子博士,迁殿中丞。
昌图好作词,风格隽美,为五代词坛有数名手,启北宋一代词风。
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
遗词仅存三首,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