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凯)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中国传统戏曲脉动不止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论地方戏和传统戏曲的传承

的音响效果等等都 可以给观众带来感官上 的完美享受 , 随 着高科技 的不断加强 ,越来越多 的手段可 以使我们的戏 曲 舞台变得 更加美轮 美奂多 姿多彩 。2 1 年 五一劳 动节那 01 天, 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的一场现代戏剧 《 智取威虎山》 美 , 轮美奂的舞台的确让我感到诧异 , 那真的是一场视 听盛 宴 , 当演到戏剧高潮时 .该 剧组 还运用了当代先进的 3 D投影 技术 , 让大雪纷 飞的场面真实到令在场观 众啧啧称奇 , 配合 高保真音 响 , 令观众震撼得不由鼓起掌来。我环顾 了四周 . 虽说还是 中老年人居多 , 但其中也不乏好多年 轻人 , 甚至是 穿着校服 陪同长辈前来的青少年和幼儿。 我相信 , 在戏曲工 作者们的不断坚持下以及政府 的不断支持下 ,戏 曲艺术并
想心理 ” 。正所谓 , 知己矢彼 , 口 百战不殆 。 认识到这种联想心
大片观众叫好 。 观众喜欢看这样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 . 因 为她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正是 观众们渴望得到的 。面对
一
高官权贵 , 平民百姓 们敢怒而不敢言 , 只得将这份强烈的渴 望寄托在戏剧 中 , 寄托在戏剧人物身上 , 在社会 阶级分明压 力下的工作者们不论你是白领 , 是教师 , 是工人还是 自己创 业的老板 , 都会为之感动 , 从而歌颂称赞甚至 是沉迷 , 因为 他们都试图在剧 中寻找 自己的影子 。这便是为什么在那么 多戏曲作品中,李香君这个 女主 人公名声远远大于其他人 的原因。 就此“ 性格心理” 我们就可以联 系当今的社会实际 . 适当改写一下剧本 ,不管是从 唱词还是动作都可以联系当 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来修改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至产生新 的变化取向 ,但其独特 的创作 思维理念 以及丰 富 的实现技术手段都将对艺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 。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问题。
1.戏曲的发展现状(1)传统剧种的衰落。
目前,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剧种的观众逐渐减少,许多剧团停业倒闭。
(2)新生代观众的持续减少。
由于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观众对于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和金钱观看表演。
(3)缺乏行业标准。
由于行业自律不严,戏曲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剧目的内容与服装道具等都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的观感和体验。
2.戏曲的传承问题(1)传统经典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目前继承传统经典的人才十分缺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新人才的引入。
为了使戏曲得以传承,在新生代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培养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
(3)弘扬文化价值。
在戏曲的传承中,要注重弘扬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培育传统文化的带动力。
3.戏曲传承的相关政策和措施(1)加强经典剧目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戏曲剧种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2)加大对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扶持和引导,制订相关政策,推出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措施。
(3)鼓励戏曲市场的发展,支持相关机构和演出团体进行创新和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加强演出质量的监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在总结中,戏曲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戏曲艺术的传承1. 保护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是戏曲艺术的瑰宝,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传统剧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2. 培养戏曲人才: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传承戏曲艺术的关键。
通过设立戏曲学院、举办培训班、邀请名师指导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戏曲爱好者,为戏曲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推广戏曲文化:通过举办戏曲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提高公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三、戏曲艺术的发展1. 创新剧目内容:在保持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对剧目内容进行创新,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 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3. 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拓展戏曲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
四、结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戏曲艺术,让它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第一讲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一、京剧的形成三次合流: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二、京剧的发展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1、三大贤: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2、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5、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6、著名花脸: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7、著名武生:盖叫天8、著名小生:姜妙香、叶盛兰9、著名老旦:李多奎、李金泉10、著名丑角:萧长华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2、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一、表演规则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五法:手、眼、身、法、步3、角色与行当(1)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3)净: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①脸谱颜色: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
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4)丑:文丑、武丑4、京剧音乐(1)文武场:“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合称“场面”。
(2)板式:①西皮板式: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极个别用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一眼,即2/4拍)摇板(有板,紧打慢唱)、散板、导板(闷帘导板)反西皮:出现较少,以散板出现,诉说郁闷情绪时用。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之一。
戏曲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昆曲、豫剧、河南梆子、秦腔、粤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唱腔、音乐演奏、服装道具等元素。
戏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和传承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一、中国戏曲的历史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汉朝。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在城乡村落和市集等场所表演,形式简单,以讲唱为主,趣味性强,常将独唱、合唱、说唱、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
此后,唐宋时期,传统民间艺人在皇宫及达官显贵的宅院中表演,使戏曲艺术趋于成熟和规范化。
元代时,蒙古族入主中国,使得蒙学和汉学相互交融,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壮大。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成为普及到各阶层的文化娱乐,同时也成为精髓传承的时期。
二、戏曲的三大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视听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1、唱腔独特。
戏曲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从唱调、音乐符号、音乐形式和旋律组合等方面,唱腔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2、表演形式多样。
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吹、拉、弹、等元素的合成。
3、人物形象鲜明。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爱可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京剧中的涂伦、李逵昆剧中的阎罗王,豫剧中的铡判官等众多经典角色,都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永恒的经典。
三、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是时代与市场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如电影、电视等新的文化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外部文化的进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冲击,如西方音乐、电影、音像制品等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文化娱乐的竞争者。
为了使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戏曲的培训、传承、创作和普及活动。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它真正开始兴盛起来却是在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和稳定的局面,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宫廷乐舞助兴,以及民间的曲艺表演。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音乐、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戏和宋腔。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戏曲都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戏剧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者,其中最著名的有汤显祖、关汉卿和李时中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戏曲艺术。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清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这是一种综合了歌唱、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的剧本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表演技巧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20世纪初,中国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戏曲融合了西方戏剧和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话剧和电影戏曲形式。
这些新的戏曲形式既承传统的古典艺术,又具有现代的时尚感,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曲在经历了一段低谷之后,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国家对戏曲进行了保护和扶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剧目和新演员,戏曲艺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京剧、越剧、昆剧等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戏曲正朝着更广阔的舞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璀璨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黄梅戏曲为例(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卓越1401班王凯)【摘要】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就面临着观众流失,人员缩减的灾难性问题。
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网络都已经进入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展正处在发展史上的瓶颈期,黄梅戏曲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以黄梅戏曲为例,对中国戏曲文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也对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提出了“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的观点,提倡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关键词】黄梅戏曲瓶颈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当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越来越大,面临着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人们眼中的“无可奈何”说,还是“寿终正寝”说,还是说应该“促其消亡”。
下面将以黄梅戏为索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一、黄梅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多云山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迫于当时社会背景和经费问题,也曾与京剧同台演出,史称京徽汇演,其中徽就指黄梅戏,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三)第三阶段:1949年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也有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
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花盛开一时。
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仅韩再芬大师在1990到2010这21年间就有15次登上春晚舞台。
黄梅戏梅开二度。
如图是黄梅戏所发展壮大的地方。
黄梅戏发展和壮大的地区图 1二、黄梅戏曲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一)观众流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
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却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
其实观众资源的总量是基本恒定的,此多则彼少,看电视的人多了,与之对应的是欣赏戏剧的人就少了。
因此黄梅戏以及传统戏曲文化的观众流失也就不足为奇。
(二)人才流失1、编剧人才流失目前黄梅戏全国没有一个专业编导,戏剧编导们不敢创新,害怕不被观众接受,畏首畏尾,以致编剧们大多放弃编排黄梅戏的新戏曲,让观众以为黄梅戏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经典的段子。
极大的限制了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
2、表演人才流失黄梅戏演员当面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一代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少,演员老龄化。
经典的传承堪忧。
(三)资金不足戏剧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商业演出,如图2011年到2014年全国戏曲商业演出场次对比,2014年30%的演出场次增长率仅带动观众人数增长5%,而且大多数为公益演出,票房同比下降5%。
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辅助。
图 2三、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一)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二)留住青年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
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
同时也要培养青年人对黄梅戏的兴趣,让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黄梅戏曲的大家庭来,开设黄梅戏剧少年班,培养新一代黄梅戏表演、编剧大师。
同时也应该让黄梅戏走进文化课堂,培养新一代知识青年对黄梅戏的兴趣。
(三)坚持初心而又随波逐流所谓“坚持初心”就是说不改变戏曲本身的变现形式和显著特点,“随波逐流”指的是根据当年流行元素的特点适当改变黄梅戏的一些特点融入到主流元素中去,推陈出新,大胆创新。
1、戏曲题材方面戏剧节目要紧跟时代潮流。
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
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
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
2、服装方面比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韩再芬在表演《徽州往事》的时候就剪掉黄梅戏服传统的长袖口,让观众更清楚的看她演唱时的手法,这也是一种表现黄梅戏细腻感情的一种手法。
有人说黄梅戏像民歌一样轻快、悠扬。
那么服装上我们也尽可能的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加简单改变,在外观上也塑造一种轻快、简单的风格。
化繁复的戏曲服装为教简单的符合戏曲时代背景的服装,缩小黄梅戏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需要不断进行新的综合,要吸收一些原来不属于它的东西,但吸收以后要尽量使之与戏曲原来的东西逐渐协调起来,实现戏曲化。
黄梅戏必须向世俗的人情人性、向世俗的文化形式靠拢,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生活的现实感、亲近感、熟悉感,注重人们生活中的“当下体验”和“日常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和日常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一种当代的生活的感性形式。
四、总结黄梅戏是否还能继续发展下去,取决于它是否还能继承和发扬自身历史上的优长,综合当代优秀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吸引人民的眼球。
如果能,她就能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她就会出现危机。
当今社会变化再快再大,人的情感、生活形态也还是有稳定的共性的一面,因此创作出既符合符合当代人生活形态共性特征的,又像传统戏那样成系统的新的程式语汇,就成为时代对黄梅戏曲创作的呼唤。
期待黄梅戏再度梅开。
【参考文献】[1]沈家飞·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武汉·2010[2]堇子竹·中国戏曲的多层次风貌与改革·文论报·1988[3]龚和德·多层次动态结构——对戏曲特征的一些看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4]宿松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5]宿松县志·民国十年(1921)版[6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2014——2015商业演出市场票房报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