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

课文用典雅的语言,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本课在描写景物时,引用典故恰到好处,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表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散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

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吗?(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与思故乡,常常联系在一起。

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就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表达了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宋词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家乡情感。

3.能够朗读《月是故乡明》并表达其中的情感。

4.通过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生能够领会家乡情感,感受亲情之深厚。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宋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理解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

3.黑板、粉笔。

4.图片或视频展示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播放家乡风景图片或视频。

2.提出问题:“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独特的记忆?”Step 2: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带领学生阅读《月是故乡明》,理解诗词内容。

2.解释生词、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

Step 3:朗读与赏析(15分钟)1.组织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体会其韵律和美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联想。

Step 4:情感联结(15分钟)1.通过和家乡、亲人有关的话题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作文或图画。

2.鼓励学生分享对家乡和亲情的感悟。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和情感体验。

2.强调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完成对《月是故乡明》的背诵。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家乡和亲情。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知识传递方面可能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后续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2.对于学习诗词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实践和引导。

3.鼓励学生多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源展示描绘乡村春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分段教学《3月是故乡明》,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组讨论诗歌的解读,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对诗歌中的重要句子、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课后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拓展语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课文,继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细化练习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是故乡明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诗词导入: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你都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学生自由交流)
2.过渡:关于月亮的诗词真多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月亮”为线索的散文。

(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3.简介季羡林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词语,记忆生字。

3.学生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4.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5.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6.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预设: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美好的往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

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4)小结: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注意转折词“但是”“然而”前后内容的不同。

(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再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

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点拨:作者写自己在异乡看月,花了很多的笔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3.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感受到作者心中充满了喜爱之情,故乡的月亮在他笔下显得特别可爱。

4.小结: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

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

“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教学反思]
本文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的思念之情。

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印象深刻的事例,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一方面学生能更好地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能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

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眷。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表达方式,思考如此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