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研究(上)

作者:万岩

摘要:本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中研究了两个市场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即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反向变化关系。分析表明,在2004年之前股票市场涨跌幅度较小的环境下,股市与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在2005年到2009年股市涨跌幅较大的期间,股市与债市存在非常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这说明,跷跷板效应通常存在于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期。分析还发现,固定利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高于浮动利率债券市场,但是不同主体发行的债券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

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简述

(一)股票市场波动状况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历史性大牛市行情,我国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投资者规模,还是融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通过各种改革,特别是全流通改革的推进,我国股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从全球来看,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股票融资场所。我国股市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40家,累计融资规模达2.5万亿,投资者开户数超过了1.3亿户。

图1: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波动趋势(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4日)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股市的波动性非常高。从上证指数来看(图1),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在2002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中,比较显著的大涨大跌的时期是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6年初的1181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收盘价6092点,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中,涨幅达到416%;随后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上证指数从6092点下跌到1707点,跌幅达到了72%;在2009年上半年中,股市又出现了上涨趋势,到2009年8月3日,上证指数一度上升到3787点,涨幅达到122%。在2006年之前,尽管我国股市指数相对较低,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是: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从1714点下跌到1321点,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跌幅达到23%;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从1318点上涨到1778点,半年中涨幅达到35%;然后是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一次深跌过程,这次历时1年半的熊市使得上证股票从1778点高位下跌到1012点,跌幅达到43%。

表1:上证指数大涨大跌时期列表

(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

在股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各种债券品种陆续出现。2008年债券发行量得到7.1万亿,其中,国债发行规模为7246亿元,央行票据发行规模达4.3万亿,金融债券发行规模达1.2万亿,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分别是2379亿元和4332亿元。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40.8万亿。

通常来说,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其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是以简单债券为主要品种,金融衍生债券还没有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债券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特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图2显示了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该图表明,总体上,债券价值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2002年至2009年9月,中债财富综合指数仅仅从100上升到131点,在长达7年时间中变化幅度为31%。从中债综合净价指数来看,债券价格波动性很低,基本维持外上下5%的浮动幅度内。

图2:中债综合指数波动趋势(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从中债综合指数的涨跌来看,债券市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次较明显的涨跌时期(表2):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半年中净值指数从100点上升到104.04点,涨幅达到4%;2002年6月到2002年11月的半年时间中,净值指数快速下跌到99.87,跌幅为4%;2003年9月到2004年11月的5个季度中,净值指数从100.56下降到95.17,跌幅达5.4%;随后,一直到2005年11月逐渐上升到103.08,在这一年时间中,净值指数涨幅达到了8.3%;在2007年3月到2008年8月,净值指数又出现一轮下降期,最后下降到97.47,跌幅为4%;2008年8月到2009年1月的半年中,净值指数快速上升到105.47,涨幅达到8.2%;随后又缓慢下降,至2009年9月,下降到101.44,跌幅为3.8%。尽管债券具有比较稳定的收益特征,但是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债券价格仍然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

表2:中债净价综合指数主要涨跌时期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债券和股票作为金融市场的两种主要产品是否存在紧密的关系呢?我们从图1和图2,以及表1和表2中看到,两种资产都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股票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种波动特征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否可能具有因果特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仔细研究两个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

二、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

根据经典的资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在选择资产组合过程,最优的投资选择是多样化投资,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股票和债券过程中也会根据这种分散风险的投资原则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根

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果将债券视作为无风险资产,股票作为风险资产。那么最优投资组合取决于股票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给定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价格波动性越高,投资者会更多的选择债券投资,而较少的股票投资;如果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则越多的选择股票投资,而较少的选择债券投资。

对于特定市场来说,投资者的总体风险特征可以认为是基本稳定的。那么,债券和股票的投资选择就取决于两者的相对收益率和相对风险(即波动性)。因此,投资组合理论似乎暗含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某种重要的联系。相对于股市来说,债券市场的风险较小,不妨假设债券市场是一个无风险市场,当股市波动性较高,预期收益较低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而投资债券市场;反之股市波动性较低,预期收益较高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债券市场撤出,转而投资股票市场。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股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熊市;而股票市场进入熊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牛市。本文将这种关系称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中的“跷跷板效应”。下面,本文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来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历史数据中是否存在这种效应。(一)上证指数与中债综合指数的关系

图3显示了上证指数和中债综合指数波动性的变化趋势。为了可比,本文将2001年12月31日的上证指数和中债指数都设定为100。另外,对两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线形趋势剔除。计算得到的两个波动序列显示,上证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57.6,而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2.8。因此,股票波动性大致是债券波动性的20倍。这体现出两个市场风险的相对大小。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这体现出两个市场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

图3:上证指数和中债综合指数波动性(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

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尽管,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仔细分析图3呈现的特征,我们发现,在不同期间,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时而同向变化,时而反向变化。在2002年初到2004年底期间,股票价格波动与债券价格波动基本呈现出同向的变化趋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化。在前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在后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63。因此,股市和债市在2002年到2004年的3年时间里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而在2005年初到2009年9月这将近5年时间里,表现出较强烈的跷跷板效应。对这种差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前一段时期中,股市波动性相对不剧烈(见表1的数据)。计算得到,2002年到2004年期间,上证指数的波动标准差是20.9,只有全样本波动性的三分之一。这种股票市场的较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股票和债券的资产组合发生大规模的变化。而这种协同效应主要由影响股市和债市的共同因素所致,

比如利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这两者的变化通常会带来股市和债市的协同波动。因为股票和债券一样都是资产,资产的价格通常同其收益率呈正比,与其贴现率成反比。经济增长使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都上升,市场利率的提高使得股票和债券的贴现率同时上升。

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股市的大起大落的阶段作为参考期(如表1)。表3显示了在股市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价格的涨跌状况。从表中我们发现,除了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这段股市下跌时期中,债券市场出现同方向的下跌趋势外,其它5个股市大波动时期,债券市场都表现出与股市变化相反的变动趋势。在同向变化的这个时期,股价的涨跌幅最小。这组数据支持了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表3的数据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股市涨跌幅越大,债市相反方向的涨跌幅也越大;并且,股市下跌时债市涨幅更加明显。前一个特征表现出投资者在资产组合选择中对于风险的敏感性较高。后一个特征主要是由于股市通常上涨较慢,而下跌较快。因此,在股市上涨时期,债市资金总是通过缓慢的方式撤离;而一旦股市出现大跌,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会快速从股市撤出资金,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市带来的债券需求的突然增长,通常会较快的拉高债券价格。

表3:股票市场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的涨跌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2006年以来的股市的大起大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阶段。表3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到2007年10月这一轮大牛市中,股市快速上涨的同时,债券市场一直处于低迷阶段。由于资金被股票市场吸引,在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债券指数下跌了4.6%。这是债市需求不旺的一个明显的体现。而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一年中,股票市场像过山车似的从6000多点的高位滑到1800点之下,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些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纷纷从股市撤离资金,在资产重新配置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债券成为了投资者青睐的产品。这段时期债券价格上涨6.7%就不足为奇。但是,进入2009年以来,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股票市场又出现快速上升的局面,债券指数重新走低,下降了1%的幅度。

(二)上证指数与各种债券指数的关系

债券市场中包括国债、央票、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具有较多的品种。另外,根据利率来分,具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不同品种,根据期限来分,还有短期和长期的差别。那么,在股市和债市的联系中,哪些类别的债券与

股市联系更为紧密,哪些类别的债券与股市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呢?下面我们通过比较股票波动和不同债券指数的波动状况来回答这一问题。

1、与固定利率债券指数的关系

图4显示了上证指数与中债固定利率指数波动状况。与图3比较,固定利率债券指数的波动性要高于债券综合指数的波动性,其标准差是4.3,是债券综合指数波动性的1.5倍。但是,总体上,固定利率指数与综合指数波动趋势较为一致,两者的相关性是0.97。与上证指数的变化比较,我们也发现与上证指数和债券综合指数类似的特征:在2004年之前,股票价格变化与固定利率债券价格变化具有明显的同方向波动特征,两者的相关性为0.86,小于综合指数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在2005年以来的这段期间中,固定利率债券指数与股价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反方向波动特征,即跷跷板效应。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7,这一系数的绝对值要高于债券综合指数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这种比较说明,固定利率债券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跷跷板关系要比所有债券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跷跷板关系高。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浮动利率债券指数的状况进一步说明。

图4:上证指数与中债固定利率指数波动状况(2002年1月4日——2009年9

月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2、与浮动利率债券指数的关系

图5显示了上证指数与中债浮动利率指数波动状况的关系。与固定利率债券指数比较(图4),浮动利率债券的价格波动性要显著的低。全样本来看,浮动利率债券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是2.0,2004年以前的标准差是2.3,2005年后的标准差是1.6。因此,浮动利率债券价格的波动性有减弱的趋势。浮动利率呈现出与中债综合指数不一致的波动特征。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81,但是2004年前的相关系数为0.95,而之后的相关系数下降到0.72。

图5:上证指数与中债浮动利率指数波动状况(2002年1月4日——2009年9

月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浮动利率债券与股票价格的跷跷板效应也只有在2005年之后表现出来,并且跷跷板效应显著性较低。浮动利率债券指数波动与上证指数波动全样本相关性是0.03%,表现出基本无相关性的特征。但是,2002年至2004年中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95,而2005年后的相关系数为-0.20。因此,与固定利率债券相比,浮动利率债券与股市跷跷板效应很弱。

从几次股市大起大落期间不同类型的利率债券指数的涨跌幅比较来看,浮动利率债券与股价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的弱于固定利率债券与股价的跷跷板效应。如表4所示,固定利率在后5个股市大涨大落期间都表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浮动利率债券指数只有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这三个时期表现出微弱的跷跷板效应,其余3个时期与股市的关系都表现出协同效应。

表4:股票市场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不同利率债券指数的涨跌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3、与不同发行主体债券指数的关系

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品种的价格波动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我们研究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品种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图6显示了4种主体(政府、央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发行的5种类别的债券指数的波动趋势。从趋势中我们发现,国债指数的波动性最大,其次是公司债,然后是金融债,短券指数的波动性较小,央行票价指数的波动性最小(见表5)。图6: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指数波动趋势(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

25日)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

表5: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的波动性特征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不同发型主体的债券价格波动与股票价格的波动相关性存在差异。表6计算了全样本和两个子样本中各种债券指数与上证指数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全样本来

看,有数据的3种债券指数与上证指数波动之间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是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别。其中,与央票指数负相关性最高,达-0.56,金融债指数次之,为-0.38,与国债指数相关性较低,是-0.28。但是,在2002年至2004年的子样本中,这三个指数与上证指数波动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相关性在0.8上下。在2005年到2009年的子样本中,所有5种债券指数与上证指数波动之间都呈现出负相关,表现出较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其中,短券和央行票据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其他三种债券的效应相对较弱。从相关性上比较,各种债券指数与股票价格的跷跷板效应的差别不大。这表明,投资者在资产组合调整过程中,对不同发型主体的债券偏好差异不是很显著。

表6: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指数与上证指数波动的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从股市大涨大落的时期来看,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债券与股市关系存在差别。其中,国债与股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表7显示,除了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这一轮股市下降跌中,国债指数表现为下降外,其余5次股市的大涨落

中,国债指数都体现出与股市涨落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央票指数除了2008年11月到2009年8月期间表现出与股市同步变化外,在其余的4个时期表现出较明显的跷跷板效应。金融债指数的涨跌趋势与央票一致。另外,公司债从有数据开始的三个时期,都明显与股市存在跷跷板效应,短券也有类似的特征,但是在最后一个时期的特征表现不显著。

表7:股票市场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指数的涨跌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4、小节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特定时期会表现出跷跷板效应。这种效应一般在股市大涨大跌的时期表现较为明显,而在股市变化平缓时期,由于股市和债市协同因素占主要作用,跷跷板效应会被协同效应抵消。从时间上来看,在2004年之前股市波动较小时期,我国股市和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从2005年开始,在股市出现大涨大落的过程中,跷跷板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股市和债市的这种由于资金流动带来的跷跷板效应在固定利率债券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浮动利率债券中表现的不显著。另外,跷跷板效应在不同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的区别不大。

三、跷跷板效应对于投资选择的启示

在股市大涨大落期间出现的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对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资产组合理论要求投资者在选择资产过程中,尽可能分散投资。但是,如果一个投资者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中,各个资产的同向变化特征明显,那么多样化投资也不能减弱其风险。因此,多样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选择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组合。

举例来说,一个投资者选择等比例持有两种资产,其中资产A和资产B的预期收益率分别是r A和r B,波动性(标准差)分别是v A和v B,相关系数为e,

那么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是(r A+r B)/2,风险是(v A2+v B2+2*e *v A*v B)/4。因此,给定预期收益率不变,两种资产的相关性越小,风险越低;相关性越高,风险越高。

结合上述理论,我们发现,具有跷跷板效应的债市和股市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合理选择债券和股票的投资组合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因为在跷跷板效应下,债券和股票存在负相关特征,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损失可以在债券市场中的收益弥补。另外,由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这种跷跷板效应通常主要存在于股市大涨大落时期,合理的投资组合能够使得投资者减少在股市大跌中遭受的巨大损失。

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文献综述

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文献综述 一理论说明 羊群行为本义指动物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后,这个概念被经济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目前,关于羊群行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的定义如下: Banerjee(1992)定义:在自己私人信息和其他人决策的基础上,个人决策者模仿 或追随其他人的决定而不管自身的私人信息。 Bikhchandani(2000)定义: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和模仿现象,从而导致 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入和卖出相同的股票。 IMFWorkingPaper (2000) 定义:当个人决策者在了解其他人的决策后,改变自己 的决策,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决策。 二国外股市羊群行为实证研究 由于羊群行为对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各国学者、投资部门和政府监管部门纷纷围绕本国金融市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当前国外股市羊群行为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以特定类型的投 资基金为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交易情况来检验其交易行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由于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受到监管而必须定期公开持仓和交易信息,因此研究人员经常是以这类机构投资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另一类就是根据公开的市场数据,例如个股和市场收益率等,研究股市价格波动时股市整体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2.1 特定类型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这里的特定类型投资者主要指的是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析他们的投资组合变动和交易情况来检验其是,Lakonishok是型模 验检证实的性表代有较比中。其为行群羊在存否. Shieifer和Vishny (1992)提出的LSV模型和Wermers(1995)提出的PCM模型。 (1)LSV模型 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y (1992)(以下简称LSV)在研究美国免税权 益基金时提出LSV方法,他们使用一组基金经理同时买(卖)特定股票的一般倾向来测度羊群行为。 Lakonishoketal(1992)研究发现基金羊群行为不明显,但是他们同时发现在小公司股票中的羊群行为要比大公司股票更加明显,原因可能是小公司股票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因而基金经理在进行决策时特别留意其他机构的投资行为。 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运用LSV模型检验了1974年末至1984年末274家共同基金组成的投资组合数据,同样没有发现明显的羊群行为,但是发现基金经理在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时的羊群行为倾向要比卖出过去表现 不佳的股票时更加明显。该结论与其他研究成果一致,即基金一般都是动量交易投资者。 在此基础上,Wermers( 1994) 在研究美国股市共同基金交易方式的规律性时,

股市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与惊慌心理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行为也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

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在股市中,有买就有卖,永远存在多空双方,有人看多就必然会有人看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有些投资者一到市场上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没有了主意,随大流而行。见别人纷纷买入,深恐自己落后,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股票,盲目跟着买入;反过来,见别人都在抛出某种股票时,也不问缘由,跟着出售。这种盲目从众、随大流的心理在广大散户中是最为普遍的。通过研究中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我们发现,从众行为是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行为。表现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从众行为,则是完全非理性的跟风,追涨杀跌或者无所适从。股价受社会心理,尤其是投资者潮流的广泛影响。投资者潮流不但影响到投机性强的市场狂热情形,也影响到相对正常、平缓的市场运行。这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十分明显。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特征,投资者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8-03-21T16:54:55.3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作者:王瑞琳王瑞 [导读] 摘要:股票市场羊群效应作为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股票市场羊群效应作为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羊群效应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形成的原因,为如何减少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2017年4月1日,中央宣布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股价也随即上调,一项新政策能引发如此大的波动,这波动的背后是否存在羊群效应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通过建立CSAD横截面收益偏差模型,选取雄安新区概念股中的54只股票2014年1月23日至2017年5月21日809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样本股研究是否存在羊群效应。 关键词:雄安新区;CSAD模型;股票市场;羊群效应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制度结构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管理部门的过度行政干预,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得投资者容易对政策方向产生高度依赖感,决策时倾向于猜测政策导向和底线,表现出典型的羊群行为。雄安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7年4月1日,中央宣布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股价也随即上调,其影响持续发酵。4月5日,雄安新区概念股飙涨,其中,金隅股份集合竞价的涨停是50%,最夸张的史隆基泰和智慧能源,开盘竟飙涨70%多,收盘涨幅23%。一项新政策能引发如此大的波动,这波动的背后是否存在羊群效应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通过对雄安新区股票市场羊群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可以有利于更好的探究引起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原因,从而为减少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CASD模型理论解释 假设市场组合中存在N只股票,为股票i在时间t的收益率,是 N只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即市场收益率,Chang 等(2000)和 Tan等(2008)提出CSAD测度,以更灵敏地测度羊群效应。令式如下: 故横截面收益绝对偏差的期望ECSAD 当和为负时,存在羊群效应。如果表明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低于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如果表明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低于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 三、雄安新区股票羊群效应实证研究 表3-1变量描述表 本文选取雄安新区概念股62只股票中剔除上市时间在2014年1月23日以后的股票以及ST股的剩余54只股票的收盘价作为样本,样本区间为2014年1月23日至2017年5月21日,共计809个交易日。用收盘价对数代替收益率,根据上一章的公式计算CSAD、和。 表3-2横截面收益绝对偏差CSAD回归结果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为正,并不能很好的证明有羊群效应,笔者分析原因有两点:它很有可能因中国股市的10%跌涨幅限制机制而遮蔽了;另外一点是自雄安新区消息出台以来,股票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回落之象,因此导致结果没有很好的显示出羊群效应。因为在股票价格上涨阶段,投资前景乐观,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可能受市场情绪感染,更多投资者进入股市购买股票,进一步推动股价飙升,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羊群效应。虽然实证结果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但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我国的股票市

我国股市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股市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梅国平,聂高辉 本文根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构建了方差AR(p)和标准差AR(p)两个波动模型,同时,基于上证指数日收盘价的数据,采用Eviews软件对两模型做了估计和检验。结果成功地证明了我国股市存在羊群效应,进而说明了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有效性。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降低股市的主观风险,本文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羊群效应;存在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09)9-0048-03 梅国平,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与经济计量;聂高辉,江西财经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与经济计量。(江西南昌330013) 一、引言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与高度易变的投资有着重要的关联,而投资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资本市场的约束。作为资本市场之一的股票市场,其波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冲击作用。因此,股票市场波动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问题。认识股票市场的波动和股市的风险客观性对投资双方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对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Nelson(1989)利用EGARCH模型分析了时间序列Standard90指数日收益率的波动性;刘金全等(2006)使用多种非对称性GARCH模型检验了沪市股票日收益率序列,发现条件波动性和波动中的条件非对称性;Fornari和Mele(1993)利用漂移GARCH模型对一些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存在条件异方差性,这种异方差的波动呈现非对称性。 股票市场存在很大的风险,但因其本身报酬结构的特点,收益也是颇丰的。正是源于此,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出现聚集现象,表现为上扬“慎追”,下跌“慌逃”的行为,即所谓的“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又称羊群效应。近年来,Wermers(1995);Christie和Huang(1995);Chang等(2000)等应用LSV、PCM、CH以及CSAD等方法对羊群效应进行了实证与检验;宋军、吴冲锋(2001)运用CASD模型得出我国股市存在羊群效应;孙培源、施东晖(2002)使用CAPM模型发现我国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效应。用ARCH模型做羊群效应检验的文献国内并不多,蒋学雷等(2003)借用截面收益偏差(CSAD)构建ARCH(3)模型发现中国股市存在羊群效应;杨洋、支晓津(2006)使用截面收益标准差构建ARCH模型对沪深两个股市做了计量经济分析,得出我国股市存在羊群效应,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资产收益率,并未针对上证指数日收盘价做出分析。 因此,本文用2004年2月2日至2008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日收盘价的数据进行描述并提出方差AR(p)和标准差AR(p)模型;利用数据对模型做出估计并检验其结果;最后对结论做些分析。 二、数据描述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描述 为了对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是否存在做出检验,我们采用了2002年2月2日至2008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日收盘价的数据。这样做一是为了便利,二是上海股市不仅具有高市值的特征,而且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所具有的历史特性致使市场更敏于各种冲击的反映。现用{szp t}表示2002年2月2日至2008年10月10日上证 F INANCE AND ECONOMY 金融与经济2009.9 48 JRYJJ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研究(上) 作者:万岩 摘要:本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中研究了两个市场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即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反向变化关系。分析表明,在2004年之前股票市场涨跌幅度较小的环境下,股市与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在2005年到2009年股市涨跌幅较大的期间,股市与债市存在非常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这说明,跷跷板效应通常存在于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期。分析还发现,固定利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高于浮动利率债券市场,但是不同主体发行的债券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 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简述 (一)股票市场波动状况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历史性大牛市行情,我国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投资者规模,还是融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通过各种改革,特别是全流通改革的推进,我国股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从全球来看,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股票融资场所。我国股市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40家,累计融资规模达2.5万亿,投资者开户数超过了1.3亿户。 图1: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波动趋势(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4日)

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 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股市的波动性非常高。从上证指数来看(图1),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在2002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中,比较显著的大涨大跌的时期是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6年初的1181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收盘价6092点,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中,涨幅达到416%;随后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上证指数从6092点下跌到1707点,跌幅达到了72%;在2009年上半年中,股市又出现了上涨趋势,到2009年8月3日,上证指数一度上升到3787点,涨幅达到122%。在2006年之前,尽管我国股市指数相对较低,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是: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从1714点下跌到1321点,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跌幅达到23%;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从1318点上涨到1778点,半年中涨幅达到35%;然后是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一次深跌过程,这次历时1年半的熊市使得上证股票从1778点高位下跌到1012点,跌幅达到43%。 表1:上证指数大涨大跌时期列表

我国债券市场与美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美国债券市场简介及与中国债券市场之比较 中央国债公司信息部 李婧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就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漫长历程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介绍全世界最发达的债券市场——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一、二级市场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债券市场之一。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92年,当时,为了方便美国政府债券的销售和交易,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换言之,作为当今全世界交易额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当年实际上是债券交易所。随着股票发行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债券逐渐离开交易所市场。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债券的销售主要依靠华尔街雇佣的销售员挨家挨户地推销。与此同时,债券的交易转向了场外市场,但交易极其不活跃,因为大多数债券投资者都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投资策略,其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变化刺激了债券的交易。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并导致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不仅发生大幅度的上升(相应的是债券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且,波动极其剧烈(相应

的是债券价格的剧烈变化),这种状况使得购买债券的风险迅速增加。两次石油危机的另一个间接结果是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使得大量企业、地方政府开始主要依靠债券市场、而不是银行贷款来获得直接的债务性资金,其结果就是债券发行规模的迅速增长。债券价格风险的上升和发行量的增加从规避风险、提供流动性等两个方面对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也要求有一个较为发达的债券二级市场,以便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现在,债券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美国的债券市场也成为了汇聚全球资金的重要资本市场。截止到2005年年末,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25.33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21.22万亿美元的1.2倍。 二、美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与结构 1、美国政府债券 这种由美国政府(财政部)发放的债券被称为国库券。有三种分类: 美国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期限从九十天到一年不等; 美国中期国库券(Treasury Notes)─期限二到十年不等; 美国长期国债(Treasury Bonds)─期限十到三十年不等。 人们普遍认为国库券是最为安全之债券投资,因为有美国政府完全的信用担保。除非天灾人祸,否则到期一定会兑付。债券期限1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d10027809.html, 2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d10027809.html,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摘要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行为金融羊群效应投资者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鄄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1 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

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1.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解释 摘要: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从理论模型对羊群效应形成进行基础分析,接着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国内外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引起有限合理性行为。进而,发现国外金融市场在进行投资时存在典型的羊群效应;同时对我国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在股票交易中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发现羊群行为在投资基金之间表现显著。 关键词: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卖出羊群行为度 Abstract:The "herd behavior"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a special kind of irrational behavior, has a great influenc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From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herd behaviour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financ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securities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caused by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imited rationality. In turn, found that when the market to invest in foreign financial exist typical herd behaviour; To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vestment funds in China studies the herd behavior in stock trading, found that the herd behavior between the investment fund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KeyWord: Herd behaviou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elling herding behavior 引言 凯恩斯在“空中楼阁理论”(1936)[1]中认为证券市场的波动主要决定于投资者心里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无法获得基本信息的的交易者,在市场中观察是他们交易行为中的唯一依据,假设其他交易者的行为受到未来市场的利好消息的影响,当投机者看到相当多得交易者购买相同的证券时,他们更倾向于跟风。这些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依赖于其他交易者的的行为或者预期。这是证券价格的波动不与基本因素相关,而取决于市场的内在动力,当主体行为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就产生羊群效应[2]。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过度度投机的不理性行为。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是往往具有时尚与从众心理或回避损失或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等特点。而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坚作用,其中存在的羊群效应比如我国各基金投资行为中,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大市值的蓝筹股,买入卖出的方向十分相像,这种羊群效应与投资者普遍采用的动量交易一起,造成了整个市场的反应过度。 1理论分析 1.1羊群效应的形成 无法获得基本信息的交易投资者从市场中观察,获取观察信息即其他交易者的预期或行

中国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及几点建议

中国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及 几点建议 2013/1/6

中国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及几点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对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现象做了基本介绍,并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一些特点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羊群效应;股票市场;投资者 自从马克维茨创立资产组合理论以来,金融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等为基本分析框架来解释资本市场。然而,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非理性行为特征,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就是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一个表现。羊群效应是指当股市参与者作出一个不可逆转的决策时,忽视他们的自己的信息,而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有意识地模仿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羊群效应经常被认为是产生资产价格无效率、价格泡沫及其破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市场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羊群效应的主要成因和类型,我国股票市场上羊群效应的特点以及提出几点建议。 一、羊群效应的类型 根据产生的原因和主体的不同,在这里将股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分为以下三类:(一)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羊群行为理论。 我们通常假定市场上信息完全可获得,但实际在股票市场上,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内幕交易较多,这使得投资者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会产生从众的动机,进而产生羊群效应。在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另一种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 (二)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理论。 如果一个投资经理对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没有把握,那么明智的做法是与其他投资专家保持一致,当其他专家也这么考虑时,羊群行为就产生了。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 (三)基于薪酬结构的羊群行为理论。 假定投资代理人的薪酬取决于他相对其他投资代理人的业绩表现,这种薪酬结构扭曲了投资代理人的激励,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从而产生羊群行为。

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对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金融异象凸显,同时,作为金融异象之一的羊群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这一现象,已经无法基于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的假设去对其进行解释。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从另外一个角度,结合市场参与者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羊群效应这一金融异象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羊群效应证券市场行为金融 自从马克维茨创立资产组合理论以来,传统金融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成为解释资本市场的基本分析理论。但是,随着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一系列异象的出现,开始动摇人们对传统金融学的信心。行为金融学以“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为两大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心理出发进行研究,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宋军等,2001)。在行为金融学中对金融异象的研究范畴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即“羊群效应”。当“羊群效应”出现在证券市场中,往往会导致股市的波动,小到引起个别股票价格的过度上涨或下跌,大到引起整个证券市场的动荡。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及其影响 传统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的。但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违背的现象。“羊群效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羊群效应”是由于信息连锁反应而生成的一种行为,即当投资决策者根据其他决策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用相同的决策行为时,常常放弃自己的部分私有信息而跟随他人的行为。 当证券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时,往往会跟随其他主体的行为进行投资。当投资者跟随他人纷纷购入股票,股价会一路飙升;反之,如果有投资者大量的抛出手中的股票,其他的投资者也闻风而动,集体逃离股市,又会造成股价的大幅度下跌。而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有别于个人投资者,属于信息强势人群,但是出于对自己声誉和报酬的考虑,还是会发生相互模仿的现象。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基金经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羊群效应,共同基金之间甚至金融分析师之间也存在着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羊群效应”的影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市场就会出现过度反应,如在“牛市”中,投资者一味地盲目追涨,而忽略了股票的真实价格,造成股票的价格远远超出其应有的价格,造成股票市场的严重泡沫。但是“羊群效应”的发生是建立在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一旦市场中有新的信息出现,则市场中由于“羊群效应”造成的价格过度上涨或者下跌会暂时停止,甚至往相反的方向进行回归,引起泡沫的破裂,严重时还会带来股市危机。 证券市场中“羊群效应”还会影响信息的传递。“羊群效应”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投资者放弃自有的信息,而选择跟随其他主体的行为进行投资,这会导致部分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舍弃,造成部分信息链的断裂,加剧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

我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及其对策

我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及其对策 摘要 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指各类投资者忽略私有信息, 仅仅根据市场上的“权威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行为,表现为在投资理念上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羊群行为使得投资者在股价上升时( 牛市) , 盲目的追涨, 制造股价泡沫, 在股价下降时( 熊市) , 盲目的杀跌, 增加股票市场风险,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而羊群效应的显著程度也成为了考验股市稳定性和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国内股票投资者羊群效应的成因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羊群效应对当前我 国股票市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最后从推动国内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和完善国内 股票投资角度提出应对非理性“羊群效应”危害德的措施。 关键字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成因危害对策

Herd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tock market Abstract The stock market "herding" refers to the various types of investors to ignore private information, the behavior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based solely on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marke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ment philosophy of unity and consistency of behavior. The herd behavior investors in the stock price rise (bull), blind chase, manufacturing price bubble in the stock price decline (bear market), blindly sell into correction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the stock market, or even cause the financial crisis, thus herding the significant degree to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test of the stock market stability and matu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mestic stock investors herding on herding beneficial and adverse effects on the current stock market in China, and final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stock market and improve the domestic stock investment perspective to deal with non the rational "herding" endangering the De measures.

羊群效应理论(定律篇)

羊群效应理论 (重定向自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相关故事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

行为金融学论文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论文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行为金融学》论文 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摘要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拟现象的结果,是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的股市发展迅猛,但由于证券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大部分时间股市的变化不能正常反应经济发展。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严重的羊群效应。本文首先对羊群行为的概念做了介绍,分析了其在股市中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羊群行为;股票市场;投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不科学的“羊群行为( Herding Behavior)”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往往是金融市场整体情绪和市场泡沫的主要推动力,对市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刚刚起步,所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确存在羊群行为,而且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更为严重。其实,通过观察仍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投资者的一致性极为明显。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而且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也不罕见。在一些所谓弱势股中,也不乏股票在跌停板的卖单超过可流通筹码的90%。必须指出,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信息并未发生丝毫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羊群行为倾向。羊群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羊群行为应该引起股市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对羊群行为的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及渊源 羊群行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通俗的说,也就是“随大流”。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行为主体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就被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1] 羊群效应的提出要追溯到凯恩斯的“选美论”。凯恩斯将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作选美比赛。他认为,当竞争者被要求从 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 获奖者往往不是那些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张的人,而是那些选出最能吸引其他竞争者的那6张照片的人,这使得竞争者尽可能的猜测别的竞争者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不论自己是否真地认为当选者漂亮,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此外,他还表达了对长期投资者能够预测市场趋势,进而做出有效投资决策的说法的置疑。他认为,如果专业基金经理在意人们对他们的决策能力的评价,他们最好的选择是羊群行为。之后的相关学者还发现,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羊群效应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从羊群效应的角度对股价偏离的系统性提出了新的解释。 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小投资者会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利润—成本理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盲目跟从从本质上来说

行为金融学论文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论文 我国股市中的羊群行为分析 摘要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拟现象的结果,是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的股市发展迅猛,但由于证券业在国内起步较晚,大部分时间股市的变化不能正常反应经济发展。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严重的羊群效应。本文首先对羊群行为的概念做了介绍,分析了其在股市中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羊群行为;股票市场;投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不科学的“羊群行为( Herding Behavior)”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往往是金融市场整体情绪和市场泡沫的主要推动力,对市场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刚刚起步,所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确存在羊群行为,而且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更为严重。其实,通过观察仍然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投资者的一致性极为明显。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而且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也不罕见。在一些所谓弱势股中,也不乏股票在跌停板的卖单超过可流通筹码的90%。必须指出,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信息并未发生丝毫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羊群行为倾向。羊群行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羊群行为应该引起股市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对羊群行为的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及渊源 羊群行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通俗的说,也就是“随大流”。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行为主体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就被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1] 羊群效应的提出要追溯到凯恩斯的“选美论”。凯恩斯将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作选美比赛。他认为,当竞争者被要求从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 获奖者往往不是那些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张的人,而是那些选出最能吸引其他竞争者的那6张照片的人,这使得竞争者尽可能的猜测别的竞争者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不论自己是否真地认为当选者漂亮,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此外,他还表达了对长期投资者能够预测市场趋势,进而做出有效投资决策的说法的置疑。他认为,如果专业基金经理在意人们对他们的决策能力的评价,他们最好的选择是羊群行为。之后的相关学者还发现,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羊群效应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从羊群效应的角度对股价偏离的系统性提出了新的解释。 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小投资者会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利润—成本理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盲目跟从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