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试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

试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一、背景介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两大核心市场。
股票市场主要是以股票作为交易标的进行投资,而债券市场则是以债券作为交易标的进行投资。
这两个市场划分的标准不同,但它们在投资方面有很强的对比和互补性。
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常常会出现“跷跷板”效应,即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二、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特点1.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指的是股票交易市场,主要特点有:•高风险高收益。
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较大,但如果选择正确,其收益也很高。
•投资周期长。
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投资者需要长期持有股票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市场交易量大。
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每天都有大量资金在市场中流动。
•具有投票权。
股票持有者可以参与股东大会的决策,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
2.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指的是债券交易市场,主要特点有:•低风险低收益。
债券市场的波动性较小,收益也相对较低。
•投资周期短。
债券的持有期限较短,风险相对较小。
•市场交易量相对较小。
债券市场的交易量相对较小。
•无投票权。
债券持有者没有干预企业经营的权利。
三、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虽然本质不同,但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这种关系被称为“跷跷板”效应。
具体表现为:•股市与债市之间是互补的,也就是说,如果股票市场上升,那么债券市场就往往下跌。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并非总是如此明显,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政策、利率、经济基本面等。
“跷跷板”效应的原因如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达人分别有所不同,导致在基金和交易者之间的交错影响。
•债券市场的交易量相对较小,其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全球性事件和其他重大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负相关程度的改变。
四、如何应对“跷跷板”效应“跷跷板”效应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有很大的影响。
投资者需要在两个市场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资产的收益。
证券市场论文关于证券市场论文-浅谈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

证券市场论文关于证券市场论文-浅谈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摘要:本文首先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指数每日收盘价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且将所选数据时间分为整体时间段和6个子阶段,进行数据基本量描述;然后,对股票市场指数和债券市场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进而得出结论,分析两者的“跷跷板”效应。
关键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翘翘板效应一、引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社会资源的配置、预算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的推行以及宏观经济的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缓解社会经济中某一时期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为闲散的资金开辟一条新的出路,既有利于保持资本市场自身的流动性,又有利于稳定实体经济中物价的平稳波动。
二、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关系概述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相继恢复以来,历经了近30年的发展与变革,其体系已相对完善,品种也日益丰富,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对于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甚至发现规律,以便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着更好、更健康和更加稳定地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国家的信用水平,虽然两者在法律内涵、产权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参照、相互促进的。
从股票市场的角度看,只有当其不断地完善与良性地发展才会吸引新的和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对上市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和更为广泛的监督: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股票持有者投入的增加,包括所有者的精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投入,才能使企业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随着企业的不断强大,其信用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
当债券市场对企业信用评级提高时,才能促进更多的投资者愿意与其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而促进债券市场的优化升级和不断扩大。
从债券市场的角度看,一个强大的债券市场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来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不仅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壮大了企业的实力;还进一步为股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为股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企业,促进了股票市场的良性发展。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摘要:一、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概念1.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定义2.股债跷跷板效应的起源和发展二、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原因1.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2.市场流动性的影响3.政策调整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三、股债跷跷板效应的表现1.股市和债市的相互替代2.跷跷板效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四、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应对策略1.投资者如何利用跷跷板效应进行资产配置2.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跷跷板效应带来的风险正文: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在金融市场上,股债跷跷板效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它指的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在收益和风险方面的相互替代。
本文将对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概念、原因、表现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概念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股市表现较好时,投资者会将资金从债市转移到股市,导致债市收益下降;反之,当债市表现较好时,投资者会将资金从股市转移到债市,导致股市收益下降。
这种现象就像一个跷跷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来回切换。
二、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原因1.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投资者在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时,会调整自己的风险偏好。
当股市表现较好时,投资者更愿意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因此会将资金投向股市;反之,当债市表现较好时,投资者更愿意承担低风险,追求稳定收益,因此会将资金投向债市。
2.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市场流动性是影响股债跷跷板效应的重要因素。
当市场流动性充裕时,投资者更容易将资金从债市转移到股市,从而推高股市收益;反之,当市场流动性紧张时,投资者更难将资金从债市转移到股市,股市收益可能下降。
3.政策调整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政府政策和宏观经济状况也会对股债跷跷板效应产生影响。
例如,央行降息可能导致债券市场收益下降,从而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向股市;反之,央行加息可能导致股市收益下降,从而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向债市。
三、股债跷跷板效应的表现1.股市和债市的相互替代: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作用下,股市和债市之间会出现收益的相互替代。
债股跷跷板效应分析

债市股市“跷跷板”效应分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卢遵华摘要:债市股市常常存在“跷跷板效应”,即债市的走强伴随着股市的走弱,债市的调整则伴随着股市走强。
本文采用协整和因果检验方法,研究银行间债券指数、交易所国债指数和上证指数波动的均衡和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都与上证指数日序列存在反向变动的均衡关系;上证指数是交易所国债指数的Granger原因,交易所国债指数是银行间债券指数的Granger原因。
关键词:债市股市“跷跷板”效应一般认为,债市与股市常常存在“跷跷板效应”,即股市走弱伴随着债市走强,股市走强则引发债市调整。
本文采用协整和因果检验方法,探讨银行间债券指数、交易所国债指数和上证指数波动的均衡和因果关系。
一、债市股市“跷跷板”效应理论国际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债券价格中蕴含了对股票投资者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债券市场走势的分析,可以判断股票市场所处的位置,是顶部还是底部。
债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投资者的决定,通过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了解当前的经济环境、投资者心态等等。
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和长短期债券收益率差是债券市场的三个重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将导致短期利率的下降,债券市场的资金将会流向股票市场。
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直接由货币供应量决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体现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
长短期国债的利差,反映了经济的乐观和悲观程度。
利差越宽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持乐观态度,利差越窄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持悲观态度。
例如,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不看好,于是选择将股票分红投资于长期的安全的投资品种,即长期国债,这导致了长期国债的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长短期国债的利差收窄。
相反,如果投资者看好经济前景,将会抛掉手中的长期国债来购买股票,使得长期国债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从而放宽长短期国债的利差。
股市债市“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股市的上涨,会使得债市的资金分流,引发债市的阶段性调整;而股市的疲弱则会使风险厌恶型资金流入债市,推动债市走强。
试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引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股票市场是以股票为交易标的的市场,而债券市场是以债券为交易标的的市场。
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中,有时会出现所谓的“跷跷板”效应。
本文将探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一个以股票交易为主的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公司的股票来成为该公司的股东。
股票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融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一个以债券交易为主的市场,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的证券,投资者借入资金给债券发行者,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
债券市场对于企业和政府的融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债券市场中,债券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跷跷板”效应定义“跷跷板”效应是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股票市场表现良好时,投资者倾向于购买股票而不是债券,导致债券市场的需求下降,债券价格下跌;相反,当债券市场表现良好时,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债券而不是股票,导致股票市场的需求下降,股票价格下跌。
影响因素“跷跷板”效应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其中几个关键因素:1. 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影响“跷跷板”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度较高时,倾向于投资股票,导致股票市场上涨;而当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时,倾向于投资债券,导致债券市场上涨。
2.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也会对“跷跷板”效应产生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股票市场通常表现较好,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股票,导致债券市场需求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债券市场通常表现较好,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债券,导致股票市场需求下降。
3. 利率变动利率的变动也会对“跷跷板”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债券市场的利率收益率相对上升,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债券,导致股票市场需求下降;而当利率下降时,股票市场的相对收益率上升,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股票,导致债券市场需求下降。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指在市场上股票与债券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现象。
它表示了在市场上投资者信心的波动会影响到股票和债券的价格。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投资者对不同资产类别的需求和风险偏好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市场上投资者对于股票的需求会随着信心的增强而增加,而对于债券的需求则会减少。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投资者在风险偏好上的变化。
当投资者对市场的前景乐观时,他们更倾向于购买股票,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相反,当投资者对市场的前景悲观时,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债券,以规避风险。
其次,股债跷跷板效应还与利率的变动有关。
当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会下降,因为投资者可以购买到更高利率的债券,从而导致对债券的需求减少。
与此同时,股票的需求往往在利率上升时上升,因为投资者认为股票的回报相对较高。
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债券的需求会增加,因为投资者可以购买到更高价格的债券,从而导致对股票的需求下降。
股债跷跷板效应对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导致市场上资金的流动。
当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较高时,他们倾向于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从而推动股票市场的上涨。
相反,当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较低时,他们会将资金转移到债券市场,从而推动债券市场的上涨。
这种资金的流动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到市场的波动。
其次,股债跷跷板效应还可以影响到宏观经济。
股票市场的上涨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投资和经济的增长。
相反,债券市场的上涨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债务融资和经济的增长。
因此,股债跷跷板效应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股债跷跷板效应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当市场上投资者对市场的情绪波动较大时,股债价格的变动也会更加剧烈,增加了市场的风险。
其次,股债跷跷板效应可能会导致市场的资金流动不平衡,从而造成市场的不稳定。
最后,股债跷跷板效应可能会被市场上其他因素所干扰,如政府政策的影响、全球经济的波动等。
理财产品投资中股债跷跷板效应的主要解释逻辑

理财产品投资中股债跷跷板效应的主要解释逻辑理财产品投资中股债跷跷板效应,即投资者在投资理财产品时,在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不断地攀升,它也形成独特的跷跷板效应。
这种跷跷板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综合考虑宏观投资的趋势,从而改变其市场定位,形成不同的投资空间和投资结构,以应对不同市场情况。
首先,理财产品受到宏观趋势的影响,影响该产品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受此宏观趋势影响,有意识地选择以股票投资为主。
受宏观经济趋势变动的影响,大多数市场预期股票投资收益会超过政策性债券投资收益,因此,投资者有足够的理由选择以股票投资主导投资组合,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这样的情况将导致理财产品的股债投资比例攀升,从而形成一定的跷跷板效应。
其次,投资者受到机构投资的影响,把目光投向更具有吸引力的股票投资领域,一般来讲,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以股票投资为主,其目的是要最大程度地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所以机构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有一定的偏好,这也会影响普通投资者,投资者也会借鉴机构投资者的经验,有意识地选择股票投资,以期实现投资理财的最大目的。
因而出现股债投资比例攀升的跷跷板效应。
再次,投资者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动,对安全性要求膨胀,投资者对保本投资者产品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考虑到当前股市低迷、债市收益下降等因素,投资者更希望能够保本投资,他们更愿意选择以股票投资为主的理财产品,因为股票投资的风险较低,同时也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
大量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将导致股债投资比例攀升,形成跷跷板效应。
总而言之,理财产品投资中投资者受到宏观趋势、机构投资者以及投资者自身需求的变化,综合考量后,投资者优先选择股票投资,以满足不同市场状况下的不同投资需求,从而形成了股债投资的跷跷板效应。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理解【原创版】目录1.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股债跷跷板效应在我国的表现和实例4.如何利用股债跷跷板效应进行投资5.股债跷跷板效应的风险和应对策略正文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动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即一个市场的价格上涨,另一个市场的价格就会下跌。
这种效应是金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率因素,当市场预期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跌,而股票价格则会上涨;反之,当市场预期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会上涨,而股票价格则会下跌。
二是资金流动因素,当市场上的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时,债券市场的资金就会减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反之,当市场上的资金流向债券市场时,股票市场的资金就会减少,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在我国,股债跷跷板效应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例如,在 2018 年,由于市场预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降,导致股票市场出现上涨,而债券市场则出现下跌。
而在 2020 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市场预期我国经济增速恢复,利率上升,导致股票市场出现下跌,而债券市场则出现上涨。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股债跷跷板效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例如,当预期利率下降时,投资者可以增加股票的投资比例,减少债券的投资比例;当预期利率上升时,投资者可以增加债券的投资比例,减少股票的投资比例。
然而,股债跷跷板效应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如果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判断错误,就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从而造成损失。
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谨慎地进行资产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研究(上)作者:万岩摘要:本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中研究了两个市场存在的“跷跷板效应”,即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反向变化关系。
分析表明,在2004年之前股票市场涨跌幅度较小的环境下,股市与债市不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但是,在2005年到2009年股市涨跌幅较大的期间,股市与债市存在非常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这说明,跷跷板效应通常存在于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期。
分析还发现,固定利率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要显著高于浮动利率债券市场,但是不同主体发行的债券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
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简述(一)股票市场波动状况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历史性大牛市行情,我国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市值、上市公司数量、投资者规模,还是融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通过各种改革,特别是全流通改革的推进,我国股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从全球来看,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股票融资场所。
我国股市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640家,累计融资规模达2.5万亿,投资者开户数超过了1.3亿户。
图1: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波动趋势(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4日)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股市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股市的波动性非常高。
从上证指数来看(图1),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
在2002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中,比较显著的大涨大跌的时期是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6年初的1181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收盘价6092点,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中,涨幅达到416%;随后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上证指数从6092点下跌到1707点,跌幅达到了72%;在2009年上半年中,股市又出现了上涨趋势,到2009年8月3日,上证指数一度上升到3787点,涨幅达到122%。
在2006年之前,尽管我国股市指数相对较低,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是: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上证指数从1714点下跌到1321点,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跌幅达到23%;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从1318点上涨到1778点,半年中涨幅达到35%;然后是2004年4月到2005年7月的一次深跌过程,这次历时1年半的熊市使得上证股票从1778点高位下跌到1012点,跌幅达到43%。
表1:上证指数大涨大跌时期列表(二)债券市场波动状况在股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各种债券品种陆续出现。
2008年债券发行量得到7.1万亿,其中,国债发行规模为7246亿元,央行票据发行规模达4.3万亿,金融债券发行规模达1.2万亿,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分别是2379亿元和4332亿元。
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40.8万亿。
通常来说,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其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
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是以简单债券为主要品种,金融衍生债券还没有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债券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特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
图2显示了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
该图表明,总体上,债券价值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2002年至2009年9月,中债财富综合指数仅仅从100上升到131点,在长达7年时间中变化幅度为31%。
从中债综合净价指数来看,债券价格波动性很低,基本维持外上下5%的浮动幅度内。
图2:中债综合指数波动趋势(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25日)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从中债综合指数的涨跌来看,债券市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次较明显的涨跌时期(表2):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半年中净值指数从100点上升到104.04点,涨幅达到4%;2002年6月到2002年11月的半年时间中,净值指数快速下跌到99.87,跌幅为4%;2003年9月到2004年11月的5个季度中,净值指数从100.56下降到95.17,跌幅达5.4%;随后,一直到2005年11月逐渐上升到103.08,在这一年时间中,净值指数涨幅达到了8.3%;在2007年3月到2008年8月,净值指数又出现一轮下降期,最后下降到97.47,跌幅为4%;2008年8月到2009年1月的半年中,净值指数快速上升到105.47,涨幅达到8.2%;随后又缓慢下降,至2009年9月,下降到101.44,跌幅为3.8%。
尽管债券具有比较稳定的收益特征,但是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债券价格仍然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
表2:中债净价综合指数主要涨跌时期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债券和股票作为金融市场的两种主要产品是否存在紧密的关系呢?我们从图1和图2,以及表1和表2中看到,两种资产都存在较显著的波动特征,股票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种波动特征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否可能具有因果特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仔细研究两个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
二、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跷跷板”关系根据经典的资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在选择资产组合过程,最优的投资选择是多样化投资,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股票和债券过程中也会根据这种分散风险的投资原则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果将债券视作为无风险资产,股票作为风险资产。
那么最优投资组合取决于股票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的风险态度。
给定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价格波动性越高,投资者会更多的选择债券投资,而较少的股票投资;如果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则越多的选择股票投资,而较少的选择债券投资。
对于特定市场来说,投资者的总体风险特征可以认为是基本稳定的。
那么,债券和股票的投资选择就取决于两者的相对收益率和相对风险(即波动性)。
因此,投资组合理论似乎暗含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某种重要的联系。
相对于股市来说,债券市场的风险较小,不妨假设债券市场是一个无风险市场,当股市波动性较高,预期收益较低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而投资债券市场;反之股市波动性较低,预期收益较高时,投资者就会将资金从债券市场撤出,转而投资股票市场。
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在股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熊市;而股票市场进入熊市阶段,债券市场将进入牛市。
本文将这种关系称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中的“跷跷板效应”。
下面,本文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来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历史数据中是否存在这种效应。
(一)上证指数与中债综合指数的关系图3显示了上证指数和中债综合指数波动性的变化趋势。
为了可比,本文将2001年12月31日的上证指数和中债指数都设定为100。
另外,对两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线形趋势剔除。
计算得到的两个波动序列显示,上证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57.6,而中债综合指数的波动部分的标准差为2.8。
因此,股票波动性大致是债券波动性的20倍。
这体现出两个市场风险的相对大小。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3,这体现出两个市场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
图3:上证指数和中债综合指数波动性(2002年1月4日——2009年9月25日)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国研网整理尽管,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
仔细分析图3呈现的特征,我们发现,在不同期间,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时而同向变化,时而反向变化。
在2002年初到2004年底期间,股票价格波动与债券价格波动基本呈现出同向的变化趋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化。
在前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在后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63。
因此,股市和债市在2002年到2004年的3年时间里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而在2005年初到2009年9月这将近5年时间里,表现出较强烈的跷跷板效应。
对这种差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前一段时期中,股市波动性相对不剧烈(见表1的数据)。
计算得到,2002年到2004年期间,上证指数的波动标准差是20.9,只有全样本波动性的三分之一。
这种股票市场的较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股票和债券的资产组合发生大规模的变化。
而这种协同效应主要由影响股市和债市的共同因素所致,比如利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这两者的变化通常会带来股市和债市的协同波动。
因为股票和债券一样都是资产,资产的价格通常同其收益率呈正比,与其贴现率成反比。
经济增长使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都上升,市场利率的提高使得股票和债券的贴现率同时上升。
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股市的大起大落的阶段作为参考期(如表1)。
表3显示了在股市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价格的涨跌状况。
从表中我们发现,除了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这段股市下跌时期中,债券市场出现同方向的下跌趋势外,其它5个股市大波动时期,债券市场都表现出与股市变化相反的变动趋势。
在同向变化的这个时期,股价的涨跌幅最小。
这组数据支持了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表3的数据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股市涨跌幅越大,债市相反方向的涨跌幅也越大;并且,股市下跌时债市涨幅更加明显。
前一个特征表现出投资者在资产组合选择中对于风险的敏感性较高。
后一个特征主要是由于股市通常上涨较慢,而下跌较快。
因此,在股市上涨时期,债市资金总是通过缓慢的方式撤离;而一旦股市出现大跌,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会快速从股市撤出资金,大量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市带来的债券需求的突然增长,通常会较快的拉高债券价格。
表3:股票市场大涨大跌时期债券市场的涨跌变化数据来源:国研网整理2006年以来的股市的大起大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阶段。
表3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到2007年10月这一轮大牛市中,股市快速上涨的同时,债券市场一直处于低迷阶段。
由于资金被股票市场吸引,在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债券指数下跌了4.6%。
这是债市需求不旺的一个明显的体现。
而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一年中,股票市场像过山车似的从6000多点的高位滑到1800点之下,投资者损失惨重。
一些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纷纷从股市撤离资金,在资产重新配置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债券成为了投资者青睐的产品。
这段时期债券价格上涨6.7%就不足为奇。
但是,进入2009年以来,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股票市场又出现快速上升的局面,债券指数重新走低,下降了1%的幅度。
(二)上证指数与各种债券指数的关系债券市场中包括国债、央票、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具有较多的品种。
另外,根据利率来分,具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不同品种,根据期限来分,还有短期和长期的差别。
那么,在股市和债市的联系中,哪些类别的债券与股市联系更为紧密,哪些类别的债券与股市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呢?下面我们通过比较股票波动和不同债券指数的波动状况来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