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天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报告

合集下载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一、引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传感器实现信息的读取和写入。

本报告旨在总结与分析团队在RFID实训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详细介绍实训过程、所使用的设备与软件,以及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实训过程1. 实训目标及准备工作在开始实训之前,团队明确了实训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同时,我们对所需设备和软件进行了调研和采购,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2. 实验一:RFID工作原理及硬件配置在这一实验中,我们详细学习了RFID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类型的RFID标签和阅读器。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如何配置RFID硬件。

3. 实验二:RFID标签编程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编程软件对RFID标签进行编程,并实现标签读写功能。

通过编程,我们能够为每个标签分配唯一的序列号和数据。

4. 实验三:RFID应用与案例研究这一实验环节中,我们研究了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跟踪等。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

5. 实验四:RFID系统性能测试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测试了RFID系统的性能,包括读取距离、标签识别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6. 实验五:RFID系统集成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搭建了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

我们实施了系统集成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的结果分析通过对RFID工作原理和硬件配置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RFID 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了正确配置硬件设备。

2. 实验二的结果分析在RFID标签编程实验中,我们成功实现了对标签的编程和数据读写功能。

这使得标签能够存储和传输特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应用可能性。

RFID天线调试总结

RFID天线调试总结

RFID 天线调试总结一. R FID 天线工作原理RFID 天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线,传统天线是通过向空中辐射电磁波来传输电磁信号,天线工作于远场区,为了能把电磁信号辐射到空中,天线的长度需和工作的波长相比拟。

RFID 天线的工作距离远小于传统天线,传统天线的工作距离远大于波长,例如手机天线需要接收来自几百米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基站信号,收音机天线需要接收来自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发射塔的信号。

RFID 天线工作距离远小于工作波长,工作于近场耦合区。

例如ISO14443-A/B 的工作距离只有几个厘米,远小于22.12m 的工作波长,通过电磁耦合进行电磁能量的传输,RFID 天线可以看作是一个耦合线圈。

RFID 天线是利用安培定律:电流流经线圈,在线圈周围产生磁场,再利用电磁感应定律:时变磁场穿过闭合空间产生感应电压,让标签得电开始工作。

标签和读卡器也通过该电磁场来进行信息交换。

二. R FID 天线等效电路RFID 天线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等效电路表示。

线圈电感为Lant ,Rs_ant 为线圈的损耗电阻,Cant 为线圈之间和连接器之间的寄生电容。

图1 天线等效电路要使得天线工作于13.56MHz ,那么可以在天线外部并联或串联一个电容,将电容和天线线圈组成一个LC 谐振电路,调整该并联或串联的电容大小,使得谐振频率为13.56MHz 。

那么此时,读写器可通过此谐振电路将能量传输至射频卡。

由汤姆逊公式: (12f LC =可知,天线的工作频率(谐振频率)和Lant 、C 有关。

三. 天线调试读写卡模块天线原始匹配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天线匹配电路该天线匹配电路采用串联匹配的形式,由于读卡芯片支持双天线,且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匹配电路采用此平衡电路。

电容C1~C6是匹配电路用于调整输入阻抗和工作频率的,电阻R1,R2是调整天线Q值的,在此,天线Q值确定,所以不用调整该电阻值。

读写卡模块样机制作出来未调节天线匹配电路时,用公司门禁卡(S50卡,后面测试均使用该卡测试)测试读卡距离仅为3.6cm左右,远远达不到要求。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1. 简介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频率识别和追踪物体的技术。

它由一对射频器件组成,包括一个读取器和一个标签。

读取器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从而获取标签上存储的信息。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零售业等。

2. 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RFID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将能够理解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并掌握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和使用技巧。

3. 实训内容3.1 RFID系统组成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个主要组件组成:读取器(Reader)、天线(Antenna)和标签(Tag)。

读取器通过天线与标签进行通信,从而读取标签上存储的信息。

在实训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读取器、天线和标签,并将它们组装起来搭建一个RFID系统。

3.2 RFID系统搭建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读取器和天线的位置,以确保能够准确地读取标签上的信息。

然后,我们将标签贴在物体上,并将天线与读取器连接起来。

此外,还需要对读取器进行相应的配置,以便与标签进行通信。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就能够搭建起一个RFID系统,并准备进行实际的应用测试。

3.3 RFID系统调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读取器无法读取标签上的信息、读取距离过短等。

通过对RFID系统进行调试,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在实训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调整读取器的功率、优化天线的位置,并使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

4. 实训效果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将深入了解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独立搭建和调试RFID系统。

掌握这些技能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次实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RFID技术。

5. 总结RFID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物体识别和追踪的先进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逐渐在各行各业应用开展。

本文将以RFID实训为主题,探索RFID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其在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一、RFID技术的原理RFID技术利用电磁波通过无线方式实现物体的自动识别和数据传输。

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RFID标签、读写器和中央数据库。

RFID 标签内部包含一个芯片和一个天线,芯片用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天线用于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读写器则通过天线向RFID标签发送电磁波信号,并接收从标签返回的响应信号。

中央数据库用来存储和管理来自各个标签的数据。

二、RFID技术的应用场景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物流管理在物流行业中,RFID技术可以通过标签精确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在物流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使用RFID读写器,可以实现自动化记录货物进出库的时间和位置,并通过网络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从而方便管理者实时掌握物流情况。

2. 仓库管理RFID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仓库管理中。

每个货物都附带一个RFID标签,仓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RFID读写器快速扫描并记录货物的进出库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仓库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减少人为错误。

3. 超市购物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超市购物体验的改进。

如果每个商品都带有一个RFID标签,消费者只需要将购物车推过RFID读写器,系统就能自动识别所有商品并计算总花费,避免了传统扫码购物的繁琐过程。

4. 动物追踪RFID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比如对家禽、牲畜等动物进行身份追踪。

通过在动物的耳标或体内植入RFID标签,饲养员可以精确记录动物的信息,包括疫苗接种情况、生长发育等。

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动物健康管理水平。

三、RFID技术在实训中的应用在RFID实训中,学生需要掌握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实践能力。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一、引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电磁场中的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对物体的唯一识别与跟踪。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在RFID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对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进行探讨。

二、实训目标1. 熟悉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 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应用领域和流程。

3. 实践RFID技术在物流追踪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应用。

4. 分析RFID技术在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建设中的前景。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1. RFID标签的设计与制备在实训开始阶段,我们了解了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以及标签芯片、天线和封装等组成结构。

我们首先学习了标签设计的基础原理,然后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标签模拟和设计。

在设计完成后,我们通过制程工艺流程,制备了自己设计的RFID标签样品。

2. RFID读写器的选用与配置在实验室中,我们了解到RFID读写器负责与标签进行通信,并将读取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

我们学习了RFID读写器的选择原则和配置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将读写器与计算机相连,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和功能设置。

3. RFID应用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实践。

- 在物流追踪方面,我们模拟了货物的进出仓库环节,使用RFID技术完成对货物的扫描、记录和追踪,在后台系统中实时更新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实现了物流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 在库存管理方面,我们通过RFID标签对货物进行唯一标识,并将其与库存系统相连接,实现了库存盘点的自动化、高效化,大大提升了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 在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对RFID技术的潜力进行了探索。

通过RFID标签的应用,我们可以实现对城市公共设施、交通系统、物资流通等方面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为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

rfid实训报告《RFID 实训报告》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正逐渐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我参加了本次的 RFID 实训课程。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 RFID 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工作流程以及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设备与环境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专业的RFID 设备,包括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以及相关的软件和开发工具。

实训环境搭建在专门的实验室中,配备了完善的实验设备和网络设施,为我们的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RFID 技术原理RFID 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

2、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四、实训内容1、基础理论学习首先,我们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阅读,学习了 RFID 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

了解到 RFID 技术按照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源 RFID 系统、有源 RFID 系统和半有源 RFID 系统;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等不同频段的系统。

2、设备操作与实验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我们开始进行实际的设备操作和实验。

通过对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参数设置、数据读写等操作,熟悉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流程。

RFID实验报告 (3)

RFID实验报告 (3)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RFID射频识别实验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班级 15级物联网4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高明琴2017年 11 月 12 日实验一125K H z R F I D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125kHz只读卡、125kHz读写卡的基本原理2、熟悉和学习125kHz只读卡协议、125kHz读写卡协议二、实验内容与要求学会使用综合实验平台识别125kHz只读卡卡号,并对125kHz读写卡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观察只读卡和读写卡协议。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PC机一台,实验教学系统一套。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1、注意事项切记:插、拔各模块前最好先关闭电源,模块插好后再通电RFID 读写器串口波特率为9600bps2、环境部署⑴准备125K 低频RFID 模块,参考1.4.2 章节设置跳线为模式2,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OFF,参考1.4.3 章节通过交叉串口线将模块与电脑的串口相连,给模块接5V 电源;⑵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ON,此时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表明模块电源上电正常;⑶运行RFID 实训系统.exe 软件,选项卡选择125K 模块;3、打开串口操作设置串口号为COMx,设置波特率为9600,点击“打开”按钮执行串口连接操作;4、寻卡操作串口打开成功后,将125K 标签放入天线场区正上方,RFID 模块检测到标签存在后,将获取到标签ID 并显示在ListView 控件中,16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6 进制标签ID,10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0 进制标签ID,实验结果如下图;思考题1多张卡在一起时,能否正确识别卡号?请说明原因答:多张卡在一起时,无法正确识别卡号,因为125kHz的读卡器没有采用防冲撞算法2变卡和阅读器的相对位置和距离,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在卡和阅读器之间放置不同的障碍物,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

答:当卡和阅读器的距离超过5cm后,读卡结果并不理想,几乎读不到数据。

天线毕业实习报告

天线毕业实习报告

天线毕业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本次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通信公司,我担任的岗位是天线工程师实习生。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天线的设计、测试和优化工作,以及与团队成员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目的是通过实际工作,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实习要求我们在实习期间,深入了解天线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掌握天线的相关技术参数,学会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1. 天线设计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天线项目的设计工作。

通过对项目需求的分析,我学会了如何根据频率、覆盖范围、增益等参数设计合适的天线。

同时,我还掌握了天线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够对设计的天线进行性能预测。

2. 天线测试实习期间,我负责组织并实施天线测试工作。

通过测试,我们能够得到天线的实际性能参数,如方向性、驻波比、辐射 pattern 等。

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测试设备,处理测试数据,并分析测试结果。

3. 天线优化根据测试结果,我们需要对天线进行优化。

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测试数据调整天线的设计参数,以达到更好的性能。

在优化过程中,我掌握了天线调整的技巧,以及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调资源,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参加了团队的技术讨论,分享了自己的设计经验和心得。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天线的设计、测试和优化过程,掌握了天线相关技术参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培养了团队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为我国通信事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训报告姓名学号系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班级 _指导教师实训名称天线安装与调试完成时间: 2013年月日目录1 物联网常用天线简介 (3)2 物联网天线常见参数 (3)3 物联网常用器件安装测量记录及分析 (4)4 标签天线制作及测量分析 (13)参考文献 (15)1 物联网常用天线简介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天线的基本功能:将由发射机(或传输线)送来的高频电流(或导波)能量转变为无线电波并传送到空间;在接收端,则将空间传来的无线电波能量转变为向接收机传送的高频电流能量,因此,天线可认为是导波和辐射波的变换装置,是一个能量转换器。

天线种类:首先按天线用途分:可分为基地台天线和移动台天线(1) 按天线的辐射方向可划分:可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2) 按工作性质划分:可分为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3) 按天线的极化方向分还分为水平极化天线及垂直极化天线(4) 按频率分类:长波天线,中波天线,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2 物联网天线常见参数(1)天线的增益:天线增益是用来衡量天线朝一个特定方向收发信号的能力,它是选择基站天线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2)带宽:这也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天线是有一定带宽的,这意味着虽然谐振频率是一个频率点,但是在这个频率点附近一定范围内,这付天线的性能都是差不多好的。

这个范围就是带宽。

(3)输入阻抗:天线输入端信号电压与信号电流之比,称为天线的输入阻抗。

(4)反射系数(Г): 反射电压/入射电压,为标量。

(5) 电压驻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n): 波腹电压/波节电压(6) (Return Loss):入射功率/反射功率,为dB数值(7) 波瓣宽度: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3dB的两点之间的夹角定义为主瓣宽度。

主瓣宽度描述了天线辐射能量在主瓣方向的集中程度。

主瓣宽度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作用距离越远,抗干扰能力越强。

(8) 前后比:主瓣与后瓣最大辐射强度之比。

典型值为20~30dB。

(9) 极化特征:电磁波的极化形式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又分为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

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3 物联网常用器件安装测量记录及分析3.1 实验目的了解物联网常用射频同轴电缆的常规性能与测试方法。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1) 任一款网络分析仪 1台;(2) 射频测试附件 1套;(3) 匹配负载 1只;(4) 待测电缆 1根。

3.3 实验原理当电缆的末端接上匹配负载时,其输入端的驻波比即是电缆的驻波比。

仪器接入电缆与不接入电缆时,信号的减少即插损。

3.4 实验步骤1. 接通网络分析仪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等待屏幕上显示测量界面。

2. 根据器件的工作频率,设置仪表的测量频率,仪表的测量频率宽度一般大于器件的工作频率宽度。

设置仪表的起始频率为10MHz,截止频率为1300MHz。

按键,进入如图频率设置界面。

在此界面下可以有以下软键可以通过侧面按键选中设置例:设置起始频率为1MHz,截止频率为1300MHz步骤如下:→→→→→→→→3.调节扫频信号源输出电平的大小。

按信号源输出设置键,进入如图电平设置界面,设置幅度为0dBm,步骤如下:→→→4. 设置参考电平按键进入参考电平设置,测量时按各项菜单对应软键可进行相关通道参考电平以及参考电平位置的设置。

例:设置A通道参考电平为-40dB,步骤如下:→→→→5.设置栅格幅度按此对应软键可以进行相应通道栅格对应幅值设置,范围在1-10dB。

例:设置A通道栅格幅度为8dB,步骤如下:→→→6. 通道校准按仪器校准设置键,进入校准界面。

在此键状态下可选择“通道路径校准”、“电桥校准”、更加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通道校准,主要是对用户的线缆进行校准。

通道校准时连接如下图,操作按键顺序→。

例:7.传输参数(即,衰减或损耗)的测量。

通道校准后,用待测元件替换双阴接头(如下图),此时显示器上有一定的衰减数据。

打开频标的开关并设置需要观察的频率点。

通过频标的指示,可以读出器件各个工作频率值及相应的衰减或损耗数据,填入表1中的插损1。

8.将器件反向接入该连接线路中,重复以上步骤,记录观察的频率点相应数据。

填入表1中的插损2中。

9.电桥校准电桥校准,主要是对驻波电桥及线缆等进行校准。

校准时,检波器电缆线接射频输出端,通过驻波电桥,彼此连接。

校准操作按键顺序→,根据界面提示进行操作,依次进行开路校准。

10.驻波比(或反射系数或回波损耗)的测量。

根据反射系数,可以换算出输入、输出端的电压驻波比,也可以换算为回波损耗。

如果反射系数过大,就会导致反射损耗增大,并且影响系统的前后级匹配,使系统性能下降。

电桥校准后,将被测器件的一端接在电桥的输出端,另一端用同轴匹配负载连接,如下图:图3-5改变频标的频率值,读出各个频率值及相应数值,填入表2中的驻波比。

表2重复以上步骤10,只是改测回波损耗,记录观察的频率点相应数据。

填入表2中回波损耗。

3.5 测试分析1.描绘出传输线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图。

2描绘出传输线回波损耗的频率特性图。

2.计算当反射系数为0.2时,对应驻波比和回波损耗。

实验二物联网常用天线回波损耗的测量一实验目的了解物联网常用微带天线的常规性能与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 任一款网络分析仪 1台;(2) 射频测试附件 1套;(3) 转接头 1只;(4) 待测微带天线 1个。

三实验原理微带天线是一块厚度远小于波长的介质板(称为介质基片)和覆盖在他的两面上的金属片构成,其中完全覆盖在介质板的一面称为接地板,而尺寸可以和波长相比拟的那一面称为辐射元。

微带天线以其重量轻、剖面低、平面结构且易于其它电路集成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物联网领域。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标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天线的反射特性。

四实验步骤1.接通网络分析仪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等待屏幕上显示测量界面。

2.按下RF ON,使屏幕右上方的变为RF ON。

3.关闭A通道,打开B通道。

如图:4.根据器件的工作频率,设置仪表的测量频率,仪表的测量频率宽度一般大于器件的工作频率宽度。

如果这里被测器件的工作频率为1.1MHz至1299MHz,可设置仪表的起始频率为1MHz,截止频率为1300MHz。

这里,设置仪表的起始频率为10MHz,截止频率为1300MHz。

按FREQ键,进入如图频率设置界面。

在此界面下可以有以下软键可以通过侧面按键选中设置例:设置起始频率为1MHz,截止频率为1300MHz步骤如下:→→→→→→→→5.调节扫频信号源输出电平的大小。

按信号源输出设置键,进入如图电平设置界面,设置幅度为0dBm,步骤如下:→→→6. 设置参考电平按键进入参考电平设置,测量时按各项菜单对应软键可进行相关通道参考电平以及参考电平位置的设置。

这里是设置B通道参考电平。

例:设置A通道参考电平为-40dB,步骤如下:→→→→7. 设置栅格幅度按此对应软键可以进行相应通道栅格对应幅值设置,范围在1-10dB。

这里设置B通道栅格幅度为10dB。

例:设置A通道栅格幅度为8dB,步骤如下:→→→8. 电桥校准电桥校准,主要是对驻波电桥及线缆等进行校准。

校准时,检波器电缆线接射频输出端,通过驻波电桥,彼此连接,如图。

校准操作按键顺序→,根据界面提示进行操作,依次进行开路校准。

图校准连接图9. 回波损耗的测量。

电桥校准后,将被测器件的一端接在电桥的输出端,测试连接示意图如下:驻波电桥DUT反射特性测量,使用驻波电桥(外检波)图3-5检波器10. 接上天线后得到天线的测试曲线,改变频标的频率值,读出各个频率值及相应数值,填入表中的回波损耗。

表1频率MHz2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回波损耗dB-0.21 -1.23 -1.33 -0.42 0.73 1.62 16.47 3.60 3.24 5.68五测试分析1.描绘出微带天线回波损耗的频率特性图。

2.当回波损耗为20dB,换算出对应的电压驻波比和反射系数。

4 标签天线制作及测量分析4.1 制作及测试概要根据文献选一个天线结构,再用铜皮按照文献天线尺寸剪出来,贴在基板材料(可选用纸或塑料等)上,再用导电银胶和胶带等把芯片粘上,最后用读写器测试是否能读到。

通过对标签天线进行测试,测试其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若不能读到,可用刻刀和尺子对铜皮进行刻切调试。

一种小型化UHF频段弯折标签天线本研究首先对折合振子标签天线进行设计.为了标签天线小型化和提高标签天线输入口的电压,提出将折合振子天线进行弯折变形,通过改变天线的结构参数来实现和芯片的共轭匹配,标签芯片选用NXP公司提供的专用标签芯片SL3ICS1002G2XM,在915MHz输入阻抗为24-j195Ω,品质因数可达到8,提高了芯片输入口的电压,增加RFID系统的识别距离天线结构出处:电子资源数据库天线结构:UHF线极化12dbi天线天线特点:天线应用常见的材料,且馈电方式简单,具有成本低、易加工等特点;此种天线的引入,极大地提高天线的轴比和阻抗带宽。

其读写距离远,而且数据处理速率很高,效率相对HF频段要高性能参数:天线结构示意图如下:4.2 测试步骤测试的设备由于仪器、场地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不能测标签天线的具体技术指标,主要通过阅读器、阅读器天线辅助测量能识别的最大距离。

需要的设备有标签阅读器、阅读器天线、电脑等,测试步骤如下:1)把读写器通过RS232口与PC机连接2)选用高频电缆连接读写器和天线。

3)使用配套的电源变换器给读写器供电(+9V)。

4)在PC机上运行读写器配套软件,对读写器进行工作参数设置和读写测试。

5)先将电子标签放在纸板上,考察阅读器天线及标签天线摆放位置对读取距离的影响:将标签天线先放在离阅读器很近的地方测试,发现阅读器能正常识别;慢慢增加标签天线与阅读器的距离,测试阅读器能识别其最大距离4.3 测试分析1、填写测试数据2.若不能读到,分析原因。

(1)由于介电常数不一样导致的。

(2)天线的位置摆放不正确。

2.若能读到,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所测试标签天线在何种情况读取距离最大,给出分析结论,并分析原因。

换句话说,即天线在有的方向辐射或接收较强,在有的方向则辐射或接收较弱,甚至为零。

收、发天线具有互易性。

也就是说,对发射天线的分析,同样适合于接收天线。

但从接收的角度讲,要保证正常接收,必须使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达到一定的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