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 削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观 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 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像沧海一样难 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大 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 秀作品。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庆幸的很,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 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
胸怀?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实写) 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虚写)的?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 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 漂泊无定 子规 不如归去

写景
离愁别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主题:借明月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 的深切同情与安慰之情。
明月 陪伴友人
} 抒情
关怀、思念
本诗主旨:
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 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不 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之情。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 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 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 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人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学期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学期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律诗
• 读第二、三首诗,从句数、每句字数、压韵、 对偶等角度归纳律诗的特点。 • 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 常一首律诗由八句诗构成,每2句构成一联,计四 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 须是对偶句,这两联也常出名句。律诗要求全首 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按每一句诗的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等。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 •
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 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 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 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 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 机勃勃之势。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全诗结构
叙事
诗句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内容 观海地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实 写 写 景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虚 写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主题

通过深秋黄昏景物烘的 托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 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作文技巧:抓住景物特征
• • • • • 以《观沧海》为例 时间:秋风 地点:碣石 特色:具体景物,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情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PPT教学课件
(3)王湾,_唐___代诗人。 (4)马致远,号__东__篱___, __元__代__(朝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
是_曲__牌__名__,“秋思”是__题__目___。
一、课内阅读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同情关切 真挚动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家作品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现在河 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其诗流传 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 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 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创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 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 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 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精读文本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首联点题。 开笔清新自 然,寓情于 景,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 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 写“风正”,帆 才有悬空的态 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 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 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 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 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3.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 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