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

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

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

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课程编码:Z108404K0开设时间:第1学期学时数:84一、课程概述《电工基础》是针对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类专业开设的电类基础课程,此课程有助于培养轨道交通岗位技能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所必备的电路、电工的基本理论及其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常用的最基本的电信号的基本规律和表示方法,熟练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进行设备安装、维护与检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轨道交通类电气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关系。

(2)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理的应用,深刻理解电阻电路及电源电路的等效变换概念。

(3)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的应用(4)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特性及其储能特征。

(5)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征(6)掌握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7)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8)了解磁与电磁的基本概念,掌握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

(9)了解电路的过渡过程,掌握换路定律,深刻理解时间常数的意义。

(10)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1)了解直流激励下的RC、RL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过程。

(二)能力目标(1)能熟练使用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方法分析与计算线性直流电路的电压、电流与功率。

(2)能熟练分析与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与功率。

(3)能熟练分析与计算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电流、电压与功率。

(4)能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变压、变流与阻抗变换功能,判别变压器的同名端。

(5)能熟练使用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工基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并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为后期技能素质课程《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经实习即可胜任电气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2)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以及电路的暂态分析;(4)掌握磁路等理论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从实际的工作中抽象出理论并解决工程问题;(2)学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

3.素质目标(1)遵守操作规程,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养成良好的安全用电习惯;(3)养成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养成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动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合作的能力;(7)具有较高的学习创新能力;(8)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心;(9)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三、参考学时64四、课程学分 4五、课程内容和要求1.教学方法(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这部分的课程重点是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基本教学方法是多媒体结合板书,并利用云空间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外辅助教学。

(2)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部分课程的重点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以及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难点是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以及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电工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和电气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磁感应、欧姆定律、功率因数等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及其特性;掌握简单电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掌握电气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电路配置;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分析基础: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能够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了解电路元件及其特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元件。

2. 复杂电路:掌握电阻并联和串联的规律,能够进行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和分析;了解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感。

3. 交流电路:掌握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交流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了解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进行功率因数的补偿。

4. 电气设备与安全: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气设备;注重电气安全操作,遵循电气安全规程;掌握电气火灾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 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路的连接和测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气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电工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等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须具备高等数学、物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课时:64学时四.学分:4学分五.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理想电压源及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关系。

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2.熟练掌握直流线性电阻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特别是能正确应用节点法、回路法、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3.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角频率、相位与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相量模型;相量形式的KCL和KVL。

复阻抗、复阻纳的概念。

能熟练计算阻抗串、并联电路和作出相量图。

掌握互感电路的同名端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4.熟练掌握三相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与中线电流的关系。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和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5.了解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有效值的概念;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于线性电路的计算。

6.掌握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及磁滞回线、基本磁化曲线,铁心损耗、交流铁心线圈的基本关系。

了解恒定磁通的磁路计算。

7.学会使用各种常见的电工仪表和常用的电工实验设备;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线路。

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排除故障。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吉林财经学校电子教研室《电工基础》学科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指定本课程标准。

要求授课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1.体现21世纪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特色。

3.吸收了本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考虑中专学校的教学实际,力求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强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熟悉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3.实际电路的分析以及故障排除。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2.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3.具有查阅手册等资料的能力;4.能处理电器及电工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态度;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4.教学中要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学时:96 学分:6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电工基础》是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把重点放在后续专业课有用的知识点,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专业课的紧密联系。

通过《电工基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工工作方面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第一节电路⑴电路的组成⑵电路的三种状态⑶电路图第二节电阻⑴导体的电阻⑵导线与绝缘材料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4)电阻器第三节电流⑴电流的形成⑵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第四节电压(D电压的大小⑵电压的方向第五节欧姆定律⑴部分电路欧姆定律⑵全电路欧姆定律第六节万用表⑴指针式万用表⑵数字式万用表第七节电阻的测量⑴伏安法⑵电桥法第八节电功和电功率⑴电功⑵电功率⑶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直流电路第一节串联电路⑴电阻的串联⑵电压表第二节并联电路⑴电阻的并联⑵电流表第三节混联电路第四节电路中电位的计算⑴电路中各点电位⑵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⑶电位与电压的关系第五节基尔霍夫定律⑴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⑷支路电流法第六节叠加原理第七节戴维南定理⑴二端网络⑵戴维南定理第八节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⑴电压源⑵电流源⑶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第三章电容器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⑴电容器⑵电容器的种类、主要参数和型号命名方法⑶电容⑷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二节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⑴电容器的选用⑵电容器的串联⑶电容器的并联第三节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⑴电容器的充电⑵电容器的放电⑶电容器的电场能量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第一节磁场⑴磁场的产生⑵磁场的方向与磁感线⑶电流的磁场第二节磁场的主要物理量⑴磁通⑵磁感应强度⑶磁导率⑷磁场强度第三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⑴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⑵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第四节铁磁物质⑴铁磁性物质的磁化⑵磁化曲线⑶磁滞回线⑷铁磁性物质的分类第五节电磁感应⑴电磁感应现象⑵电磁感应定律⑶感应电流的方向第六节自感⑴自感现象⑵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⑶自感现象的应用与危害(4)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第七节互感⑴互感现象⑵互感系数与互感电动势⑶同名端的意义及其测定第八节磁路欧姆定律⑴磁路⑵磁路的基本物理量⑶磁路欧姆定律(4)磁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第九节涡流与磁屏蔽⑴涡流⑵磁屏蔽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交流电的基本概念⑴交流电的产生⑵交流电的物理量第二节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⑴解析式表示法⑵波形图表示法⑶相量图表示法第三节纯电阻电路⑴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⑵电阻元件的功率第四节纯电感电路⑴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感元件的功率第五节纯电容电路⑴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⑵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⑶电容元件的功率第六节RLC串联电路⑴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⑵电压三角形⑶端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⑷阻抗三角形(5)RL串联电路及RC串联电路⑹RL串联后与C的并联电路第七节正弦交流电路功率⑴瞬时功率⑵有功功率(平均功率)⑶无功功率⑷视在功率⑸功率三角形⑹功率因数⑺功率因数的提高第八节串联谐振电路⑴谐振条件⑵谐振的特点⑶谐振的应用⑷谐振的选择性第九节电阻、电感与电容的并联谐振电路(I)RsL、C并联谐振电路⑵R、L与C并联谐振电路第六章三相交流电路第一节三相交流电源⑴三相交流电路⑵三相交流电的特点⑶三相交流电的产生(4)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第二节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⑴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⑵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第三节三相电路的功率第七章安全用电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及基本安全常识⑴电流对人体的伤害⑵安全电压⑶安全间距(4)安全用具⑸安全色第二节人体触电方式与急救措施⑴人体触电原因及预防⑵人体触电方式⑶触电急救第三节安全用电措施⑴安全用电组织措施⑵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第四节防雷、防火与防爆⑴防雷⑵防火、灭火与防爆本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求更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标准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方向:家用电器维修课程:电工基础主编:张健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务处编制二〇一九年八月序言《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理论和电工技能内容。

为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

为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更加贴近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我校本专业的教学实际,因此编写了本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为主要依据,根据我校相应教、学、评等教学活动的要求制定的,适用于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方向电子线路课程。

本《标准》在编写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面向学生的后继学习的原则。

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和“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思路,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录一、导言 (4)(一)课程定位 (4)(二)课程理念 (4)(三)设计思路 (5)二、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具体目标 (6)(三)素质目标 (7)三、内容与要求 (7)(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7)(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7)四、课程实施 (10)(一)教材 (10)(三)评价意见 (10)(二)教学建议 (11)(四)保障措施 (11)五、附件 (12)一、导言(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包含电工基础理论和电工技能,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性的课程。

主要任务: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电容和电容器的基本知识,知道电容器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正弦交流电源特征及正弦交流电路特点,知道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特征,理解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及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相电压及线电压的关系,了解变压器及三相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具备简单的电路检修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电工基础》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有关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为将来从事电气电子工作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必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安全用电。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不定期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熟悉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2、初步具有识读电路图,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3、初步具有学习和应用电气电子工程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4、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掌握直流电阻电路的计算方法;3、理解电容和电感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4、掌握正弦交流电的计算方法;5、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备电阻器件的识别和测量能力;2、学会常用电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3、学会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方法;4、学会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5、学会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方法。

6、掌握电工测量的基本常识, 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德育培养目标1、培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2、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三.教学总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本章主要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以及基尔霍夫定律等,并介绍几个基本电路元件。

1.第一节 电路与电路模型 第二节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这二节共1课时,重点:掌握电路的基本物理量以及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难点: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让学生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理解开路与短路,能够运用参考方向和欧姆定律解题。

基本公式:t Q I =;dt dq i = ;dtdw u = ; 课堂练习:1-2作业:1-3,1-4 2.第三节 电功率 电阻元件 第四节 欧姆定律 第五节 电路的工作状态 这三节共1课时。

重点:是电功率,欧姆定律,电路的三种不同工作状态 难点:是功率的正负。

要求学生理解开路与短路,能够运用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和欧姆定律解题。

了解非线性电阻的特点。

基本公式:ui dtdwp ==; 对直流电路,当电压、电流方向关联时UI P =;当电压、电流方向非关联时UI P -=。

对于纯电阻电路,RU R I UI P 22===;IR U =(U ,I 方向关联时的欧姆定律表达式) IR U -=(U ,I 方向非关联时的欧姆定律表达式)RG 1= ;U ,I 方向关联时I=GU ;U ,I 非关联方向时 U=-RI I=-GU 。

课堂练习:1-7,1-8,1-11 作业:1-93.第六节 电路中的电位分析 2课时 重点:电位的概念难点:如何求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值要求学生了解电压与电位两个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电位的概念,会分析计算电位的大小。

能够利用假定的电流参考方向和选定的参考电位下求出电路中各点的电位。

基本公式:b a ab V V U -=;bc ab ac U U U +=。

课堂练习:1-1作业:P20,1-12,1-134.第七节 电源元件 2课时重点: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的特点难点:实际电压源模型和实际电流源模型;受控电压源与电流源在电路分析和计算时的处理。

要求学生理解理想电流源与理想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与实际电压源。

掌握电流源、电压源、实际电流源、实际电压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的电路符号。

课堂练习:1-14,1-15 作业:P21,1-165.实验 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 2课时 实验目的:(1)熟悉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面板布置,理解转换开关各挡的用途;(2)明确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用途,正确使用并掌握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规程,掌握注意事项;(3)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电阻;(4)掌握线性电阻元件、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方法; (5)学习测量电路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加深对参考方向的理解 实验要求:(1)正确整理实验数据;(2)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 (3)掌握万用表各挡测量误差情况,分析其原因;(4)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线性电阻元件和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5)掌握测量电路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的方法。

第二章 直流电阻性电路的分析本章先引入等效网络与等效电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线性电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及混联电路的分析方法;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及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基尔霍夫定律;并介绍了几种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位法。

基本定理有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第一节 线性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2课时重点:是串联、并联的等效电阻以及串联电阻的分压关系和并联电阻的分流关系; 难点:是电阻的混联.理解等效网络和等效电阻的概念.基本概念和公式:n 个线性电阻串联的等效电阻等于各元件的电阻之和R=ΣR i 分压公式U i =U RR in 个电阻并联时,其等效电导等于各电导之和G=ΣG i 分流公式I i =GG i, 作业:P46,2-1,2-22.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联结及其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共2课时重点: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和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难点:是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要求掌握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的两组公式以及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的公式,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变换.基本公式:星形电阻网络等效变换为三角形电阻网络时相连的电阻星形中不与和星形中两两电阻乘积之i 、、R ij三角形电阻网络等效变换为星形电阻网络时三角形中三个电阻之和相连的两电阻之积三角形中与i R i =实际电压源模型等效为实际电流源模型公式:0R U I S S =,0'0R R = 实际电流源模型等效为实际电压源模型计算公式:'0R I U S S ⋅=,'00R R =作业:2-63.第四节 基尔霍夫定律 第五节 支路电流法 共2课时重点: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和电压定律(KVL ) 难点:应有KCL 、KVL 列电路方程要求: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的定义,并能正确地识别;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掌握应用KCL 、KVL 列电路方程的方法,能应用支路电流法求解2个网孔电路。

基本公式:0=∑U , 0=∑I 课堂练习:P48,2-12 作业:P48,2-144.第六节 网孔电流法 2课时重点:用网孔电流法列网孔方程 难点:含电流源支路的求解方法要求学生能根据假定的网孔电流参考方向,利用KVL 列网孔电流方程;能够对电路中存在理想电流源支路作特殊处理。

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例题,让学生理解解题步骤和方法,并与支路电流法进行比较。

课堂练习:P48,2-15 作业:P48,2-165.第七节 节点电位法 2课时重点和难点是运用节点电压法解题,要求学生理解自电导和互电导。

列出节点电压方程是关键,懂得公式(G 1+G 2+G 3)U 10-G 3U 20=I 1S - G 3U 10+( G 3+G 4+G 5)U 20= G 5U 5S 的含义以及这个公式是怎样列出来的,掌握弥尔曼定理。

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特别是能对含电压源支路作特殊处理。

课堂练习:P48,2-17,2-18 作业:P49,2-196.第八节 叠加定理 2课时,重点:叠加定理的内容 难点:叠加定理的应用解题运用叠加原理应注意以下几点:A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对非线性电路不适用。

B 计算时,电路的联结以及所有的电阻不变。

所谓电压源不作用,就是将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不作用,就是把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C 叠加时要注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至于电压电流取正号还是负号,应由参考方向的选择而定。

教学方法:结合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

课堂练习:P49,2-20 作业:P49,2-217.第九节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课时重点:戴维宁定理的内容 难点:戴维宁等效电路。

学习戴维南定理关键要让学生弄懂等效电路,结合典型例题,教会学生如何求戴维宁等效电路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

只要求学生了解诺顿定理。

课堂练习:P49,2-23 作业:P49,2-248、第十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2课时。

重点: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内容难点:用戴维宁定理或电源等效变换法求出某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要求: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用戴维宁定理或电源等效变换法求出某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所获得的最大功率。

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当R L =R i 时,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P LM=iS R U 42 作业:P49,2-25 9.习题讲解课 4课时10.实验 验证戴维南定理 2课时。

实验目的:①验证戴维南定理 ②学会测量开路电压和有源二端网络内阻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戴维南定理——任意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对外电路而言,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压源。

电压源的电动势等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内阻等于网络中所有电源的电动势置零(电压源用短路线代替而保留其内阻)时的等效电阻。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本章讨论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有:①正弦量与相量;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③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

1.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2课时重点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根据解析式作波形图或由波形图写出解析式,理解频率与周期、振幅与有效值、相位与初相、相位差的关系。

课堂练习:P81,3-1,3-2 作业:P81,3-62.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课时。

重点是用相量表示正弦量以及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互相转换问题。

掌握求两个同频率正弦量之和,能对复数进行简单复习。

作业:P82,3-8,3-93. 第三节 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2课时重点: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难点:电容元件的串并联及电容元件混联时的等效电容和耐压值的计算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式、电容元件储存的电场能计算公式、电感元件储存的磁场能计算公式。

基本公式: 对于电感元件,感应电压为u=Ldtdi,储存的磁场能W L =21Li 2对于电容元件,电容电流为i=Cdt du ,储存的电场能221CU W C = 电容并联的等效电容321C C C C ++= 电容串联的等效电容3211111C C C C ++= 作业:P82,3-17,3-224.第四节 电阻、电感、电容三种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2课时重点:三种元件的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三种元件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