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伍方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是指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 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 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此外,“俞募配 穴法”也属此类。
整理课件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整理课件
6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用 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畴, 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整理课件
7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四)对症选穴
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由于对症选穴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 疗效较高,又称为“经验选穴”。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 具体运用,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 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对症选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整理课件
4
(三)辨证选穴
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有许多病证, 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自汗、盗汗、贫血、月经不 调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因无法辨病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 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需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 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辨证选穴所含内容丰富,应用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 因、病机、证型而选取不同的穴位。
腧穴配伍原则与方法课件

5随症取穴原则: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疾病莫不因时、 因地而异,病情复杂,症状百出 。因此,在配穴处方时,除了针 对主要病机施治外,还要针对不 同的症状取穴施治。个别症状的 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是配穴处方不可忽略的环 节。
如中风的半身不遂,常会兼有吞 咽困难,这时除了取针对半身不 遂的腧穴外,还应配取崇骨、廉 泉以治疗吞咽困难,解决了吞咽 困难,后天得以补充,气血生化 有源,从而有利于肢体的康复。
7远近配穴法:是根据标本同治, 局部与整体兼顾的原则,以近部 取穴和远部取穴相配合的一种配 穴方法。如三叉神经痛取局部穴, 配合远端腧穴,一叉神经痛配至 阴,二叉配内庭,三叉配合谷; 胃痛近取中脘,配以远端之内关、 公孙,等等
8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 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阴经病 变可同时配以相表里的阳经腧穴, 阳经病变可配以相表里的阴经腧 穴。如肾虚腰痛取太溪配肾俞、 膀胱俞,胃脘胀痛取不容、承满 配以公孙,等等
9分症配穴法:是根据“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和腧穴特殊功用而取 穴配伍的方法。如腰脊柱痛取水 沟配风府,腰两侧痛取腰痛点配 手三里,以及化痰配丰隆,风症 配风穴,食积配四缝,等等
10验方配穴法:是根据历代医家 医疗经验总结的配穴方法。这些 配穴方法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确 实行之有效而保留至今的。如四 总穴、马丹阳十二穴、百症赋、 标幽赋等。如腿痛,百症赋取后 溪、环跳;癫痫,《卧岩凌得效 应穴针法赋》取鸠尾、后溪;头 风,玉龙歌取上星、神庭;耳聋, 标幽赋取听会、阳池,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特定穴配穴法:是指在辨证论治 理论指导下,取有特殊治疗作用 的腧穴配伍。
(1)原络配穴:又称主客配穴, 是根据脏腑表里经脉相连的原理, 主病取原,客病配络。即阳经腑 病影响到阴经里病时,以阳经原 穴为主,配合阴经络穴;反之阴 经脏腑病影响到阳经表病时,以 阴经原穴为主,配合阳经络穴。 如肺病影响到大肠,以太渊配偏 历;又如肝阴亏虚之视物不清, 取太冲配光明。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四物汤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免疫力而闻名。
结合针灸和艾灸疗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物汤的成分和作用,并探讨针灸艾灸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的应用。
四物汤,是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这四种中药材煎制而成。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相互配伍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首先,当归是四物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调理。
它具有补血益气、调经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女性在经期中的不适症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其次,熟地是一种温补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它可以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白芍是一种具有舒筋止痛的药材,主要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身体的微循环,加快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清除作用,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效率。
川芎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的中药材。
通过促进血液的循环,川芎可以帮助身体清除废物和毒素,增加免疫细胞的清除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四物汤的组方精确合理,各药物间有着协同作用,能够调理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然而,单纯依靠中药内服的方式,作用可能不够快速和直接。
因此,针灸和艾灸疗法被用于辅助提高免疫力。
针灸和艾灸疗法在中医学中早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们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平衡与正常活动。
针灸疗法通过插入针具进入特定穴位,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例如,针灸可以改善体内炎症病理反应,促进炎症的消散,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艾灸疗法则是将艾绒点燃,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热刺激可以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免疫细胞的运输和释放。
此外,艾灸还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体内阳气的不足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综合运用四物汤和针灸艾灸疗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免疫力。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针灸配伍方

1 、腰背承山求,2 、肚腹公孙留,3 、头顶寻风池,4 、面口地仓收,5 、咳喘取二定,6 、夜啼二柱谋,7 、小腹三阴交,8 、转胎至阴灸,9 、二沟通便秘,10 、隐白停崩漏,11 、鼻衄当泉止,12 、心胃内关疏,13 、腿痛刺重海,14 、目疾透攒竹,15 、大椎解热,16 、少商利咽喉,17 、阿是蠲酸痛,18 、人中善急救,19 、眩晕绝骨觅,20 、失眠安神,21 、疳积四缝妙,22 、补虚关元优,23 、心疾针通里,24 、肝肾调蠡沟,25 、遗尿缩泉求,26 、胃痛二脘留,27 、肠痈寻阑尾,2 8 、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
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
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公孙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
《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
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
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
针灸配伍方资料讲解

针灸配伍方1 、腰背承山求,2 、肚腹公孙留,3 、头顶寻风池,4 、面口地仓收,5 、咳喘取二定,6 、夜啼二柱谋,7 、小腹三阴交,8 、转胎至阴灸,9 、二沟通便秘,10 、隐白停崩漏,11 、鼻衄当泉止,12 、心胃内关疏,13 、腿痛刺重海,14 、目疾透攒竹,15 、大椎解热,16 、少商利咽喉,17 、阿是蠲酸痛,18 、人中善急救,19 、眩晕绝骨觅,20 、失眠安神,21 、疳积四缝妙,22 、补虚关元优,23 、心疾针通里,24 、肝肾调蠡沟,25 、遗尿缩泉求,26 、胃痛二脘留,27 、肠痈寻阑尾,2 8 、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
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
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公孙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
《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
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
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
《内经》择穴配伍组方规律浅探

定穴 《 内经 》 常重 视特定 穴 的使用 , 非 并对 其理论 阐 灵 九针 十二 原》 :五脏 有 日 “ 11 基 本择 穴原 则 与方 法 从 《 . 内经》 记载 的针 灸处 述也 非常具 体 。正如 《 枢 ・ 方 分析 . 择 穴有 一定 的原则 . 体 现 出指 导 性 的择 疾 , 其 并 当取 之 十 二原 ” “ 二 原 者 , :十 主治 五脏 六 腑 之 有 说 穴 思想 。 并对 后世 临 床择 穴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其择 疾者 也 ” 明原 穴对 内脏 疾 病 治疗 具 有重 要作 用 穴 原则 主要 有三 : 是局 部选 穴 。即在病 变 部位 或其 四是 顺 应 四时 人 与 大 自然 是一 个整 体 .与 天地 互 一 与 针 周 围选 取 一定 的穴 位 , 《 问 ・ 空论 》 : 腰痛 不 参 . 四 时相应 . 灸 取穴 上 也体 现 了这 一 顺应 四时 如 方规律 浅探
张 夏毅 1 张天 生 : 王 海军 :
(. 1湖北 中 医学 院 , 北武 汉 4 0 6 ;2 山西省针 灸研 究所 , 湖 30 1 . 山西太原 0 0 0 ) 3 0 6 指 导 : 来喜 冀
1 择 穴 中的主要 思想 其 择 穴思 想 主要 体 现在 4 法 、 右 配穴 法打 下 了一定 的理论基 础 一是 本经 配 . 2 左 个方 面 : 一是择 穴少 而精 。《 内经 》 在针 刺穴 位 的选择 穴法 。 《 枢 . 如 灵 五乱 》 : 气 在 于 心 者 。 之 手 少 阴 日 “ 取 上 单穴 或 者双 穴应 用 较多 . 据病 情 的 主证 . 根 合理 选 心主 之输 。” 是 局远 配穴 法 。 于《 枢 . 二 见 灵 五乱 》 : 中 穴 。 分体 现 了少 而精 的思 想 , 《 枢 . 充 如 灵 厥病 》 : 胃 “ 在 于头 者 , 之 天 柱 、 杼 , 知 , 足 太 阳 荥 、 日 “ 气 取 大 不 取 心 痛也 , 之 大都 、 白” “ 心 痛 也 。 取 太 ;脾 取之 然 谷 、 太 输 。” 是表 里经 配穴 法 ,灵 枢 ・ 三 《 五乱 》 :气 在于肠 日 “ 溪 ” “ 心痛 也 , 之行 间 、 冲 ” 世 医 家 多反 对 胃者 。 ;肝 取 太 后 取之 足太 阴 、 阳明 。 下者 。 之 三里 ” 不 取 四是前 “ 身针 ” 这是《 满 , 内经 》 这一 思想 的继 承 二 是 以经代 后 配 穴 法 ,素 问 ・ 热 穴 》 :大 杼 、 《 水 日 “ 膺俞 、 盆 、 缺 背 穴 。《 内经 》 治疗 疾病 的取 穴上 只有 其 经 没 有具 体 俞 . 八者 . 在 此 以泻胸 中之 热 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腰背承山求,2、肚腹公孙留,3、头顶寻风池,4、面口地仓收,5、咳喘取二定,6、夜啼二柱谋,7、小腹三阴交,8、转胎至阴灸,9、二沟通便秘,10、隐白停崩漏,11、鼻衄当泉止,12、心胃内关疏,13、腿痛刺重海,14、目疾透攒竹,15、大椎解热,16、少商利咽喉,17、阿是蠲酸痛,18、人中善急救,19、眩晕绝骨觅,20、失眠安神,21、疳积四缝妙,22、补虚关元优,23、心疾针通里,24、肝肾调蠡沟,25、遗尿缩泉求,26、胃痛二脘留,27、肠痈寻阑尾,2 8、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
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
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肚腹公孙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
《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头项寻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
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
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
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面口地仓收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口呙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
《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咳喘取二定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夜啼二柱谋: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
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1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吾恩师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小腹三阴交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
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
针灸方:(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
《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
《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转胎至阴灸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二沟通便秘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1)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隐白停崩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
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
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
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
11、鼻衄当孔止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
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四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
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
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
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
12、心胃内关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
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
十余年前, 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
针灸方:(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
《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
13、腿痛刺重海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
吾诊余喜欢画画写写,对画竹情有独钟,这方面我有幸拜识了大画家王文农先生,他老人家三过??门(白帝城),曾向我推介过关公竹(即竹画藏诗图),不久吾上白帝城学习临摹石碑上的关公竹后去重庆,又有幸向万云程老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一一重海,吾开业二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
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
14、目疾透拈竹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
针灸方:(1 )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
(2 )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
《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
15、大椎解?B热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2 )癫?B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
16、少商利咽喉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
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
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吾父亲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
针灸方:(1)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
17、阿是蠲酸痛阿是穴一一亦名天应穴。
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
《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针灸方:(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N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
18、人中善急救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
针灸方:(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
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
19、眩晕绝骨觅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
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
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III期高血压效果较好。
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
20、失眠安神搜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针灸方:(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
《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
21、疳积四缝妙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
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1、2指关节横纹缝中。
针灸方:(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2)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4 )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
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
22、补虚关兀优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
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