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说到我国古代的文明礼仪,那可真是个大话题。

咱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仪,礼仪可不是简单的规矩,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古代的故事多得是,有很多佳话传颂至今,让我们看看吧!1. 孔子与礼1.1 孔子教礼提到礼仪,谁能绕过孔子呢?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礼仪的“教父”。

据说,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每当他看到学生们不遵守礼仪,孔子就会皱起眉头,像个严厉的老师,给他们讲解礼的深意。

嘿,想想看,学生们肯定是心里有点怯怯的,但孔子总是会用生动的例子来教导他们,让他们理解“礼”是什么。

比如说,吃饭时要注意坐姿,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得有礼貌地回应。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2 礼仪故事还有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

那个人正在用力推门,但门怎么也推不开。

孔子看到后,立刻走过去,微微一笑,说:“兄弟,轻点,先看看门上有没有锁。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个建议,更是教导大家在遇到困难时,要先观察、再行动。

这种待人接物的礼仪,至今在我们生活中依然适用,不管是工作还是交友,礼貌和理解永远是第一步。

2. 司马迁的《史记》2.1 文明礼仪的记录提到古代的文明礼仪,不能不提《史记》。

这本书可是史学的经典之作,里面不仅有历史事件的记载,还有不少关于礼仪的故事。

司马迁在书中描述了很多古人的礼仪行为,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赠礼物、恭敬父母,整个过程充满了尊重和温情。

那时候的人可真是懂得如何把礼仪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仪式都显得特别重要。

2.2 各国礼仪的对比而且,《史记》还提到其他国家的礼仪,比如说印度的礼节和希腊的风俗,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国的文化差异。

想想看,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礼仪不仅是自家的事,还是了解世界的钥匙。

通过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

3. 古代的饮食礼仪3.1 吃饭的讲究说到礼仪,吃饭也是一门大学问。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引言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礼仪,并将其视作塑造个人品德、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表达尊重的重要手段。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特点、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建立在尊崇祖先、敬重天地、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

以下是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几个重要特点:1.尊崇祖先:古代中国人非常尊重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因此,祭祀、祭坛以及祖先名字的命名等都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敬重天地:古代中国人相信宇宙是由天地两位至高无上的神明所构成。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仪式和祭祀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重,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3.重视家庭教育:古代中国人认为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都被视为重要的礼仪。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影响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1.社会秩序的维护: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缓解社会冲突和纠纷。

2.个人品德的培养:古代中国礼仪教育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遵循礼仪准则,中国人可以养成谦虚、诚实、勤奋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影响艺术文化: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传统音乐和绘画,都受到礼仪文明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培养社会责任感:古代中国礼仪文明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古代中国的礼仪由于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备受瞩目。

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祷,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体系。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尊卑有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来确定身份和地位,礼仪也是根据这种尊卑有序的原则来制定的。

在官方场合,不同官员的礼仪规范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享有更高的礼遇和尊重。

在家庭中,长辈和年长的亲戚也享有更高的地位,年轻人需要向他们行礼以示尊重。

这种尊卑有序的礼仪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礼仪还注重细节和形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细节和形式非常讲究,认为这是体现尊重和礼貌的重要表现。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坐下,使用特定的餐具和酒杯,而且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穿着特定的礼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行礼。

这些细节和形式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也强调和谐和亲和。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在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问候礼、辞别礼、礼尚往来等。

通过这些礼仪行为,人们能够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这种和谐和亲和的礼仪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古代中国的礼仪注重尊卑有序、细节和形式、和谐和亲和,这些观念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中华传统礼仪基本常识

中华传统礼仪基本常识

中华传统礼仪基本常识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中华传统礼仪基本常识内容,盼望能够关心大家!中华传统礼仪基本常识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忱,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肯定的法规。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一般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假如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庆贺、赔礼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留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来宾”,后代聚餐会饮也经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很多礼节,客人需待仆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假如要表达对仆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仆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仆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知识篇一: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知识)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篇二: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