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健身与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一、前言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被人们誉为“运动之母”,它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因此田径运动成为很多项目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通过田径运动,学校还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并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和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

因此,田径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同样影响着其他各个体育项目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应该注意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教学,培养更优秀的后备人才,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田径课程的现状分析从表1可以分析出,大多数学生对于热门球类项目的选择较多,比如篮球和羽毛球的百分比就分别占了19.7%、13.8%。

而在此统计表中,选择田径项目的同学也就占总数的6.9%,由此可见,田径课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阅读各类文献,结果显示,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项目的课时大幅度减少,使田径处于滞后的状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多数学生对田径表示不感兴趣,认为田径项目枯燥无聊,又苦又累,上课在室外风吹日晒,认为跨栏、跳高等项目危险度高,难以完成。

这说明需要技术又需要消耗大体力的田径课程现在已经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可见,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选择率低,并且伴有“田径课程很累”等心理暗示,田径课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田径课程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1.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实用价值。

田径运动本身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比如健身、竞技、教育、娱乐,还有运动基础价值和回归自然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田径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健身教学内容,田径课过于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让学生理解田径运动健身的重要意义。

2.田径项目特征的制约。

田径运动中各单项和全能项目,对人体形态,主要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田径运动参与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顽强的意志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10篇)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10篇)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10篇)体育教育毕业论文篇1一、教学目标比较街舞作为公共体育的课程内容,其教学目标是高校生公共体育教学。

首先,增添高校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进展。

街舞在拉伸韧带的基础上,通过头颈部、胸部、腹部、髋部以及四肢的伸展和收缩,适度刺激头脑、肌肉、神经、腺体,使全身的各部位得到熬炼,增添骨骼支撑强度、提高关节敏捷性和柔韧性、提升身体协调力量,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最终到达改善身体机能、增添生命耐力的目标。

其次,提高高校生体育运动的爱好,提高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街舞具有运动舞蹈的活力性、健身的时尚性,符合高校生运动审美的标准,其作为一项新兴的高校体育教学科目,更加简单提高高校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让同学真正宠爱运动、乐于健身,实现体育教学“以人为本”、“欢乐教学”的原则。

最终,街舞可以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街舞不像体操有规定的动作,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可以依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对内涵的诠释尽情地发挥,到达释放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人际魅力的目的。

社会街舞培训机构教学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街舞教学,具有商业性质,它的最终目的在于:满意学员要求,最终猎取利润。

其教学目标是依据学员的需求制定的。

较低水平的教学目标是健身,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身体素养力量、身体协调力量、街舞舞蹈水平和艺术修养。

虽然两者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健身和消遣放松的特点,高校公共体育街舞教学更基于体育本身的特点,主要通过教学到达增添高校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进展,具有明显的体育特征;社会培训机构主要是通过教学到达学习者健身,提高街舞舞蹈水平的力量,具有较强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比较高校公共体育街舞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两个部分,以河北理工高校为例,基础理论教学一般支配3-4课时,基本技术课程25-26课时,其他学时支配体质健康标准、机动和考试。

基础理论内容包括街舞起源、特点、分类等介绍。

最新体育类的毕业论文 体育毕业论文精彩9篇

最新体育类的毕业论文 体育毕业论文精彩9篇

最新体育类的毕业论文体育毕业论文精彩9篇体育类的毕业论文体育毕业论文篇一享受生活的奢靡消费习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到西方商业体育、体育运动明星的享乐奢靡生活的影响,或是在社会“物化”和拜金主义的潜移默化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奢靡把追求享乐作为生活目标,这种全新的消费习惯已不能小视。

使得这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奋斗的意志,浪费了青春毁掉了自己的未来。

虚荣盲目的攀比消费习惯体育教育大学生由于虚荣心的驱使,在运动鞋、运动服饰、运动器材、运动饮品食物等方面,往往盲目追求名牌,不顾家庭经济能力。

有甚者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将学费消费掉;还有将国家发放的贫困助学金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追求,购买运动名牌而不是用来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

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习惯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十分享受对于时尚的追求,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消费生活的引诱失去理智,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商品的性价比来进行消费而是根据流行的喜好进行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

高科技产品成为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消费的主要对象,还有追求夜生活的时尚消费也是大学生所追对象。

为搞关系的“人情消费”习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人际人情消费过度,表现在消费项目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增高、消费比重不断扩大、消费金额不断膨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社会纯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者父母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学习休闲生活等,部分学生已经出现消费心理、行为同身份不相匹配的情况,折射出他们的不成熟不确定性,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

(1)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胸无大志,精神颓废,学业荒疏,更忘记了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2)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3)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冲动和浮躁心理,出现了“符号主义”消费的特征。

(4)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这种负担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瑜伽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瑜伽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瑜伽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瑜伽起源于古老的印度,其名称“瑜伽”源自梵文“Yoga”一词,意为“连接、统一”。

最早的瑜伽文字记载出现在印度古老的典籍《犁俱吠陀》中,原意为“连接、结合”,英语中的“Yoke”与瑜伽词源相同,含义为“轭”,指用农具轭将两头牛连在一起耕地。

古圣贤XXX所著的《瑜伽经》将瑜伽定义为“控制心的意识波动”,即将精神、智慧和肉体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内心平和与身体健康更为和谐统一,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之义。

同时,瑜伽也意味着和最高的宇宙万物相同化,把自己从痛苦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瑜伽是印度哲学六大正统体系之一,广义上来讲瑜伽是哲学的范畴;狭义上来讲瑜伽是精神和肉体结合的一种运动。

现代人所指的瑜伽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性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

通过瑜伽体式的伸、拉、挤、压、拧,可以帮助人们舒展身体、调理内脏器官、改善人体机能代谢。

通过冥想呼吸的练,可以调节心智、改善不良情绪。

在练瑜伽体位时,要配合上呼吸的节奏,意识要关注自己身心的感受,保持身心协调一致。

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有着渊源的历史。

5000年前,一群修行者曾静坐在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地带的原始森林中,思索人类的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在冥想中,他们明白只有回到真实的自我,才会获得永恒的安宁。

他们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患病时能够不经过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将这些方法运用于人体,这就是瑜伽体式法的源头。

同时,他们发现能控制呼吸,就能控制生命,于是瑜伽的呼吸法也随之产生。

他们还探索出控制心灵的手段,追求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方法,这便是瑜伽静坐冥想法的起源。

瑜伽修行最初只有少数人从瑜伽师那里研究,他们主要聚集在寺庙、乡间小屋、喜马拉雅山洞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瑜伽开始逐步传播到印度的普通人中。

通过修行,人们可以逐渐深化自己内在的精神,从感官到精神、理性再到意识,最终恢复原本灵性的本性,达到与至尊神连接的境界。

分析大众休闲健身与体育消费意识

分析大众休闲健身与体育消费意识

127作者简介:陈华强(1993—),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体育休闲健身运动指导。

分析大众休闲健身与体育消费意识陈华强 沈阳体育学院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对体育消费的意识也有所改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众健身与体育消费意识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国大众体育经济消费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民众体育消费意识提升的有效措施,为体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休闲产业;大众休闲健身;体育消费意识;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对休闲健身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休闲健身与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趋势,大众对休闲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尤其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人们愿意在休闲健身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

体育消费意识也有所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主动参与到体育消费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健身消费服务随之发展,特别是大众休闲健身作为一项具有轻松性和审美性的体育运动,与传统具有剧烈性和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在轻松悠扬的音乐旋律中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健身的机会,还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深受大众欢迎。

一、体育消费意识通过调查研究得知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受环境、设施、经济、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不同消费者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存在需求差异,据此能够了解消费者对体育的价值判断。

这不仅受消费者自身因素影响还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并同时影响体育消费结构。

如果民众不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则其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意识相对较低,通常不会在体育方面有所投入。

参与体育活动需要投入资金购买体育装备,还会投入资金观看体育赛事,参加各种体育休闲活动与健身娱乐活动。

经济水平决定了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收入较高的民众,在体育经济消费方面的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其在体育消费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由此可见,各项体育基础设施在价格、环境、质量等方面也会影响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1]。

简析在体育教学中开设少数民族[论文]

简析在体育教学中开设少数民族[论文]

简析在体育教学中开设少数民族民族健身操是民族舞蹈和健美操的完美结合,是现代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性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开设民族健身操选修课不仅为体育课选修注入了新鲜内容,而且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韵律感、节奏感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民族健身操文化传承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当代普通高校教改的一个重要部分。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体育以“育人”为首要目标,强化“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了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要在民族地区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

”在我校的体育教改中,计划引入民族健身操、啦啦操、搏击操等现代、时尚的以及陀螺、丢包等新鲜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作为选修科目,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和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契机发扬传统体育。

一、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民族健身操是我国民族舞蹈和西方健美操的完美结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现代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健身方式,是由我国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健身中的习惯和舞蹈动作,结合健美操科学的练习方法、操乐化了的民族音乐创编成的时尚而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健身操,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性格,参与接受容易、表演观赏性强、锻炼效果明显,是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健身方式。

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得到锻炼效果,是每个运动者所期望的,激烈的运动和有氧运动,都能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内心的目的。

篮球、足球等项目因为运动量、冲撞大,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自行车、游泳、登山因为场地、器械和安全的限制,不适合在学生中普遍展开教学;而民族健身操将体操、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有节奏感,趣味性强,更易坚持,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比较容易展开教学。

2003年起,各高校开始系统地将民族健身操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1.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五千年泱泱大国,56个民族,在当下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关于时尚的议论文:品味时尚

关于时尚的议论文:品味时尚

时尚的议论文:品味时尚关于时尚的议论文:品味时尚时尚是一种社会潮流,青少年追求时尚已经成为一种热潮。

小编整理了关于时尚的议论文,快来看看吧。

品味时尚议论文品味时尚,就要跟着时代的步伐。

——题记有人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我看来这确实如此……艺术和时尚是相互关联的,品味时尚就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时尚这一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词,特别在年轻的人眼里穿时尚的衣服,染烫时尚的发型已成为现在的流行模式。

品味时尚就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时尚。

一杯好茶在专业人士的手里被其品尝的津津有味,而在门外汉看来却与一杯普普通通的茶没有什么特别,时尚也是如此。

例如:现在大街上的女生穿的很少,而在别人眼里却充满了不屑、愤怒。

因为传统的老人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接受,而在年轻人的眼里这却成为了时尚美丽的代名词。

所以不同的人眼光不同,品位也不同。

跟着时尚的脚步走,有的为了追求时尚,不管什么东西见了就买,买完后却只是扔到一旁不理不睬,不久后再去买……品味时尚,不要盲目从众,更不要去盲目追星,切记凡事是有限度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出现了“韩流”“追星”等热词。

这无疑是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危及到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所以说:“时尚不是跟风,不是盲目从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有的人喜欢追星,我也不例外。

但我是在茶余饭后,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前提下。

今年夏天一阵时尚的旋风从国外刮来。

这风带来“新产品”顿时在大陆掀起了狂潮。

因为都去购买它,所以出现了“物以稀为贵”的格局,而国货的价格却一路暴跌……品味时尚,时尚像风,掀起了阵阵巨浪;时尚像洪水,腐蚀着人的心灵;时尚像暴雨,拍打着人的肉体;时尚像……品味时尚,就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因为老眼光不能看新社会。

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时尚而不要盲目从众,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品味时尚,就要跟着时尚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也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必经之路。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广泛。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而时尚的健身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独特的益处,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热门选择。

本文将从瑜伽的益处、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以及瑜伽发展的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瑜伽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古老健身方式,通过练习瑜伽可以获得身心俱佳的体验。

瑜伽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锻炼身体:瑜伽的练习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感,提高身体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通过练习瑜伽,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提升精神境界:瑜伽练习有助于人们提高专注力、增强自我意识,从而达到提升精神境界的效果。

在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群众体育中的地位:瑜伽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参与瑜伽运动。

社会认知度:随着瑜伽的普及,社会对瑜伽的认知度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瑜伽的益处。

文化传播:瑜伽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地被传播和推广,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瑜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教练、课程设置不合理、场馆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瑜伽的发展。

展望未来,瑜伽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是从政策、市场和文化等方面探讨瑜伽的发展趋势:政策支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

瑜伽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健身方式,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瑜伽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

更多的城市和社区将开设瑜伽馆、瑜伽课程,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文化传播:瑜伽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各种形式的瑜伽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瑜伽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瑜伽在全民健身视域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以及深入挖掘和传播瑜伽文化,瑜伽将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人们健康和幸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健身文化的影响
【内容提要】:在现代化浪潮的激流中,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对健身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文化差异对健身文化的影响,并对健身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点展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健身文化差异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每况愈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健身房,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健身方式。

然而,在时代浪潮的激流中,健身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各种抉择,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健身文化产生种种影响。

下面,我仅以自己所学,浅显地谈一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健身文化的影响以及健身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不足之处,望老师指正。

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健身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

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早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

而中国儒家文化,更是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

在世人眼中,中国人喜欢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所谓“山性是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盛,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

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的文化性格,造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提倡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

所以,西方人往往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

正是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性格,使得东西方人在选择健身方式上的意见也相去甚远。

东方文化以养生为主,追求一种静态的美,注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如中国的武术,强调的就是“精、气、神”的融合。

主张在练习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起到通过心理过程调整生理过程,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人体机能的作用。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技巧与能力的培养,追求一种超越的动感,看重一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方式对人体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积极的改造,从而达到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的直接效果。

2、人文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自古就一直重群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抗争,反对个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顺从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得处理方式。

从而也造成了中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心的柔弱的文化品格;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与征服和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尽管到苏格拉底那里,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但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
意志和独立精神。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

这种差异反映在健身文化上,即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风格。

东方的舞蹈,充满了古典气息,娇柔如弱柳扶风,轻盈如在云端,充满了祥和之气,身体动作幅度一般都不大,讲究“适度”原则,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而西方的舞蹈,则动感十足,处处显示出力量与速度之美,活力十足,激情四射,仿佛要将全身力气用尽,将身体最大限度地伸展。

3、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伦理的总体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

提倡以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

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

在处理问题上,中国人做事讲究中庸协调,讲究循序渐进,讲究次第,像建房屋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然后再一步步地进行,讲究一个“稳”字。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很看重师承关系,徒弟对师傅往往持恭敬的态度,在技艺的修炼或学习上,是谦虚的,从来不会有要跟师傅一较高下的心理,这种保守的态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好坏相间。

而在西方,尽管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俱来的。

趋利避害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

因此,在西方社会中,功利主义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西方人很强调做事要积极,不能马虎或被动,对任何问题都要去克服与进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成功”是最终极的目标。

如果将中国人比作微风,那么西方人就是飓风,总是风驰电掣般地向前追逐,永不停歇,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在西方人看来,超越以往是最好的精神状态,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含蓄和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耀,就是自己的学生取得比自己更高的成就。

这份坦率,是中国人永远也做不来的。

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东西方的差异,同样,健身文化也避免不了这种差异。

东方的健身项目无论是武术、舞蹈还是其他运动项目,都讲究循序渐进,要经过长时间的打底训练,然后才开始一点点地加深难度和高度,讲究套路和功底;而西方的健身项目如登山、攀岩、冲浪等则张扬了许多,没有那么多束缚与讲究。

二、健身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的结果。

在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制度中存在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形成相对独立和隔绝的文化体系,封闭性、伦理性、民俗性等性质比较强。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被动与主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交融。

西方文化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正在被引入到中国健身文化中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的精神气韵,以及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形神相关论、动静相关论等观念也被西方不同程度地接受。

东西方文化间的隔阂,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点点地消除,可以想见,未来的某一天,健身文化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三、小结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同一种文化的不同元素也会相互碰撞。

正是这种碰撞与融合,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推动着人类文明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对待这个问题,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偏袒某种文化,又不能将其视为一文不值,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和解答。

其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只有健身文化一个方面。

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去面对,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朱孔宝、焦方禄主编,《东西方民族性格比较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王祥云著,《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3】王前著,《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4】李灵、刘杰、王新春主编,《中西文化精神与未来走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5】启良著,《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花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