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及配套措施
202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
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
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的、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职能。
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主要包括:(1)充分就业。
指的是全社会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且又在寻找工作的人的就业状况。
西方经济学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就业是否充分的尺度。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
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的大体稳定,即短期内货币币值不发生过度的上升或下跌,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水平的变化。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随着国家日益强盛,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也日趋完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也成为了两个常见的调控手段。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存在差异,需要仔细区分。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
一、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政策手段来增加国内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它推行的主要动力是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减税政策等,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刺激企业投资,使经济保持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稀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
例如,2015年,中央政府开展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 supply-side reform,加大了对全国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将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新增和改扩建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稳健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的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的管理等方式,保持货币和信贷的稳定与安全,促进全面经济增长。
稳健货币政策要求央行掌控货币供应,并保持通货膨胀、利率、市场汇率等要素的稳定。
稳健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维持货币稳定、保持金融信用安全等而推行的。
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包括通过降准等方式提高银行的流动性,以便稳定金融市场并对抗COVID-19的冲击。
此外,通过实践,中国央行可以有弹性地管理利率和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以避免过度通货膨胀,从而稳定市场情绪并调整经济活动。
三、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区别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是两种不同的政策调控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策工具、目标定位和实际效果。
具体来说,其中主要区别体现为以下方面。
1. 政策工具不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开展投资、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扩大经济活动,而稳健货币政策则通过央行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等方式实现对整个经济的管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因此,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
一、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1、税制改革。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来实现的,因此税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应加大税收环境改善的投入,加大税收减免和减税力度,以降低实体经济的税收负担,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要避免过度财政支出,合理配置好财政支出。
2、国有资产管理。
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开支和平衡财政收支,从而达到财政的控制。
国有资产的管理也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
3、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致力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通过经济补贴支持重点行业和科研支持,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水平。
4、公共支出政策。
政府还可以采取公共支出政策,提高公共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福利,改善经济发展状况。
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1、货币供应。
采取货币供应政策来控制总量,调节流通中货币的价值,从而控制经济环境。
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如调节货币供应量、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以实现货币供应和流通的调节。
2、贷款政策。
贷款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它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控制银行的贷款行为,合理管理货币的供应量,从而控制货币的流动性和流通性。
贷款政策可以采取调整存贷款利率、限制或降低银行的贷款额等措施。
3、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银行必须按照法定比例付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利息,以控制货币流通规律,进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4、外汇管理政策。
货币政策也包括外汇管理政策,具体表现为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加强外汇管理,通过调整外汇流通和流动性等,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的。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许春霞(大同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山西大同037008) [摘 要]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
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 2005年政府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实现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自1993年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起,到1997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从1998年起,经济出现偏冷,共有四个特点。
第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一度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
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迹象明显。
第三,全面买方市场形成。
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较全面的“买方市场”,生产能力过剩,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货币政策连续运用,但效果不佳。
尽管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等,但货币政策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间和余地已经相对狭小。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收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也应该对与积极财政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中国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
应该说,自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方面是有一些成功做法的,然而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方面却缺少经验。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加以指导。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其观宏经济理论和政策也较为成型。
尽管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之有所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正是这场空前的危机,给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凯恩斯学派运用总需求模型对经济大萧条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导源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
受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价格通常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达到足以与总供给价格相等的地步,于是便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亦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现象。
凯恩斯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大萧条已证明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不管,它便会自我陷入萧条,其出路只有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维持经济稳定,通过调节有效需求(即所谓“需求管理”),萧条时反萧条,通胀时反通胀。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在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这两种政策在实践中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以达到综合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1.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方向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政策。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带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收入再分配。
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可以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3)调节经济结构。
通过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实施,财政政策可以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2. 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方向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施的政策。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通胀率。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
(2)促进就业和增长。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3)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监管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在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以达到优化经济运行的效果:(1)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该以维护经济稳定为目标,互相支持和配合,避免相互冲突。
(2)政策工具的协同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相互配合的工具使用来实现经济调节。
例如,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加大财政政策的效果。
(3)信息的共享与沟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部门需要保持密切的合作与沟通,共享经济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4. 成功案例与启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本特 别是 民问 资本踊 跃参 与西 部建设 。
全面提 升对 内对 外 开放水平 ,发挥 好 自 贸试 验 区示 范 引领作 用,使 西部 由 “ 跟 跑 ”开放 成 为新 的开 放前沿 。 多方调动
人 的积极性 ,鼓励 火众 创业 、万众创 新 ,
依托 “ 互联 网 十 ” 等发展 新技术 、 新产 业 、 新业 态、新模 式 。置
险点 ,着力防控 资产泡沫 ,提 高和 改进监 管能 ,确保 不发隹 系
统性金融 风险 。■
一
2 0 1 6 -  ̄ - I 2 月1 4日至1 6日, 中央 经济工 作会 议在 北京 本
} 中央 总书记 、国家 主席 、中央军 委主 席习近平发表 重 要
在 改革 开放 创新 中推 动 西部 持 续健 康 发展
保持稳 健中性 ,适应 货 币供应 方式新变 化 ,调 节好货 币闸 门,努
| )
力畅通 货 币政 策传导 渠道和机制 ,维护流 动性基 本稳 定。要在增
强汇率 弹性 的同时 ,保持 人 民币汀 : 率。要把 防控金 融风险放 到更加 重要 的位 置 , F 决心处置 ・ 批 风
2 3 日,中共 中央 政 治局常 委 、国务院 总理李克强主
酉部 大 开 发 “ 十三五 ”规 划 》.部署讲 一步格 动硪
时 政
继 续实 施积 极 的财 政政 策 和稳 健 的货 币政 策
2 0 1 7年是 实施 “ 十 三 五 ”规 划 的鼋 要 一 ・ j 是供 给侧 结 构 性 改革的深化 之年 。要继续 实施积极 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 的货 币政 策 。财 政政策 要更加积 极有效 ,预算 安排 要适 应推进供给 侧结 构 性 改革 、降低企 业税 费负担 、保 障 民生兜底 的需要 。货 币政策 婴
【稳健】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关键字】稳健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摘要: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微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来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使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只有着眼于长期发展来解决短期问题,通过解决短期问题来化解长期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等,既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总体判断,2010年我国微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正在逐步转入正常增长的轨道。
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审慎灵活的微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微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2011年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