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浅析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竹文化就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因材施教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本文将从竹文化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谈谈竹文化。
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竹为四得”。
竹的品质,包括其清凉、端庄、坚韧、谦卑。
自古以来,竹就被视为高雅、清洁、淡泊的象征,被诗人们视为至情至性的寄托。
在中国文化中,竹有着崇高的地位,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联系密切。
竹的儒雅品性也深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和推崇。
竹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竹林被认为是天然的氧吧,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竹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艺术、文学、生态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是在道德伦理、教育思想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竹的谦逊、坚韧、清高的品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
在古代的教育中,老师们常常以竹为榜样,教育学生要谦逊、坚韧,远离浮躁。
竹的延伸生长和顽强生存的品质,也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激励人们要不断的追求进步和超越。
与竹文化相对应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得到了深入的实践和传承,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如今,因材施教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人常常说“竹笋出墙头”,意思是竹子生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但仍能迎风挺立,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士人追求“君子如竹”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们认为,竹子生生不息,不怕寒暑,不怕风雨,承载着中国人坚忍不拔的品质。
竹子寓意着谦逊和节俭的品德。
竹子生长在山野之间,没有华丽的花朵和树叶,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身姿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与竹子共处,人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更多地倾向于内涵而非外在。
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但生活在竹子的世界里并不需要过多的水和肥料,正因为如此,它被认为是节俭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竹子节俭的故事和谚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意味着无论如何努力,也只愿得此“井底之蛙”的地步。
竹子寓意着坚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竹子有着丰富的用途,几乎每一部分都可以被利用。
它的茎可以用来做建筑和家具,竹子的枝叶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扇子、筷子和篮子等。
而竹子的虹部分则可以用来制作竹编等工艺品。
这种将自身无私奉献于人类的精神,符合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
竹子还寓意着清雅和高洁的品格。
中国人常用竹子来比喻人的品格和气质,如“竹报平安”,表示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影响;“雅人之美,若古之竹”。
竹子不仅在中国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也在中国绘画和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山水画中,竹子是重要的构图元素之一,常常被用来表达“生气勃勃,意气风发”的意境。
而在中国园林建筑中,竹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用来营造清雅、宁静的意境。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植物。
它生长在山野、溪边、庭院等地,被人们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
竹子的文化意蕴很丰富,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竹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弘扬中庸之道,而竹子正是具有中庸之性的植物。
与其他大树相比,竹子不偏不倚地生长,既不太高也不太矮,不太粗也不太细,它伸展自如地独立生长,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竹子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中,坚强而卓越,象征着崇高的品格和人生理想。
儒家学者也常以竹子自比,鼓励人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
竹子在道家文化中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达到自然的境界。
竹子高大笔直、挺拔傲立于山野之中,不受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传达了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竹子的中空与孔隙,更是象征了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以虚心态度对待人事物,才能与生活达到和谐一致。
竹子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菩提心和智慧。
佛教注重人类的觉悟和解脱,而竹子是一个很好的象征。
竹子生长迅速,每年都会长出新的竹笋,象征着修行人的日益精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竹子的节节可用,无论是竹笋、竹叶还是竹茎,都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建筑材料、文房四宝等各种用途。
这象征了菩萨度化众生的无私行为,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人。
竹子的镗空结构,寓意了修行人要具备空灵的心灵,以获得智慧和觉醒。
竹子还富有浓郁的禅意和雅致之美。
禅宗强调冥想和心的宁静,而竹子就像一个禅宗修行者一样,不以外物扰乱内心的平静。
竹子秀美而朴素的外表,不张扬,只在无意中散发着诗意和禅理。
竹子还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他们通过描绘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竹子的色调、形态和纹理都成为了古代画家的写生素材,表达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它蕴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拘无束和佛教的禅意和智慧。
竹子与中国文化

竹子与中国文化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象征着节俭、坚韧、纯洁和品格高尚的象征。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建筑、手工艺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1.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视为一种圣洁和高尚的植物。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常常以竹子来比喻自己的品格,他们认为竹子坚韧而不屈,象征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强大的意志。
竹子还被视为一种清廉、正直的象征,因其不染尘埃,清洁纯净,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心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2. 竹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竹子经常被用来描绘文人雅士的风度和品格。
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书法、绘画中常以竹子为题材,表现了他们对竹子的喜爱和崇拜。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竹子更是被描绘成一种幽静的意象,代表了深邃的思想和清净的心灵。
杜甫的《竹枝词》中写道:“萧萧几叶竹,人闲静秋空。
”表现了竹子在寂静中的孤高和高洁的品格。
4. 竹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竹子常常被用来作为建筑材料。
古代的中国人常常利用竹子来建造房屋、桥梁以及建筑构件。
由于竹子具有坚韧、灵活、轻便等特点,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庭园建筑中,竹子更是被用来塑造出幽静的意境,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和清洌的情怀。
5. 竹子在中国手工艺品中的应用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竹子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竹编、竹刻、竹雕等工艺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竹编、竹刻、竹雕等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子的象征意义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寓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有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性,它代表了坚韧、空灵、谦逊、贞洁等美德,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下文将从竹子的生长环境、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详细阐述竹子的象征意义。
一、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征竹子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草本植物,它的生长环境要求温暖、湿润,土壤适宜,光照充足。
竹子的硬度和柔韧性皆优良,长寿而蓄势,具有自我保持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不仅如此,竹子的叶子狭长而坚韧,冬季不落叶,繁枝茂叶,正应了“挺拔高洁”的形象。
二、竹子的文化内涵1、竹子代表坚韧之美竹子是一种可以经受高温、空气污染和风暴侵袭的植物,它极具生命力和韧性。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它总能通过自身的坚韧和韧性克服难关,终得生长茁壮。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被视作为坚韧和不屈不挠的象征,它代表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拼搏精神。
2、竹子代表空灵之美竹子是一种空灵、清秀的植物,不仅如此,竹子在刚出生时,外壳极为柔脆,但生长后变得坚韧有力,象征着成长的过程和内心的空灵。
竹林中,深为风骚,《禅居正理》所说“一抔泥土一缕香,软如脂肌纹细长,谁能把看竹还登斗,握梦一场草露凉。
”启示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淡泊,勇敢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3、竹子代表谦逊之美竹子的秆节中空,每一节之间都有一条缝隙,这使得竹子变得十分谦逊。
竹子的谦逊不仅体现在它自身特点中,更是运用为人处世最佳的范例。
竹子在作为人生的经验教学,教给人们谦逊的态度和谦虚的观念,使人们不断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竹子代表贞洁之美竹子是一种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它的生命方式总给人以一种自然的清洁感。
竹子所蕴含的贞洁之美,让人们更加珍爱生命,追求内心的纯净和清新。
这种美德在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尤为重要。
竹子的象征意义教给人们尊重生命,把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纳入内心,做一个拥有高尚人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作为中国特有的植物,其文化意蕴深厚,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竹子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趣谈一下竹子的文化意蕴吧。
竹子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可以从其特性来解读。
竹子生长力强,茎秆韧性强,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顽强。
无论是经历风雨的竹子还是屹立不倒的中国人民,都展示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竹子又有山间清雅的特性,给人带来安静和宁静的感觉。
这与中国人追求内在修养、追求心灵自由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竹子在诗词歌赋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倾诉情怀的对象。
竹子的高洁、坚韧、独立的品质使其成为了古代文人的象征,也成为了诗人们借以表达情感和理想的载体。
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竹子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白日依山尽”的描写,使人联想到山林幽静的竹林,给人以博大精深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竹子也被广泛运用。
竹子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竹笔、竹炭被用来书写绘画,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子被用作乐器制作的原料,如笛子、箫等乐器。
竹子的空洞振鸣使其成为了演奏优美音乐的理想材料,象征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
竹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古代的园林建筑到现代的民居建筑,竹子都以其自然、朴素、独特的美感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穿透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顽强、内敛安静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在竹子的文化意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传统艺术中,竹子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竹子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被视为高洁、纯粹和坚韧的象征,它的形象和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竹子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它的竖直挺拔和修长的身材让人联想到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
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竹子被认为是仁者的象征,它们以竹子的清贞、宜志和宜温雅的特质来形容他们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而且,竹子的洁净和无染也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纯真和无私的向往。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坚韧的象征。
由于其生长地的环境恶劣,竹子必须要经受住风雨的考验才能生存下来。
它们以其高耸入云的姿态表现出勇敢和不屈的品质,成为中国人勇敢、坚韧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竹子也被用来形容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精神。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诗意和风雅的象征。
竹子在中国的诗词中经常出现,成为许多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主题。
竹子不仅在形态上给予人们美的享受,而且在寓意上给予人们心灵的满足。
它们的洒脱、自由、笔直而又柔软的特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浪漫气息。
与竹子相关的传统文化

与竹子相关的传统文化竹子,被誉为“千用之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子的挺拔、坚韧、虚心、有节等特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之一。
从古至今,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生活等多个方面。
一、竹子与文学竹子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均有描述。
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子由樵山图》中写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表达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竹子与艺术竹子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
国画中,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寓意着坚韧、高洁、气节。
竹子挺拔、空心、有节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象征君子的品德。
此外,竹子还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如剪纸、竹编、竹雕等。
三、竹子与建筑竹子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
竹子质地坚硬、柔韧有余,既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以作为装饰材料。
传统建筑中的梁柱、椽子、门窗等构件,常常采用竹子制作。
此外,竹子还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竹子与生活竹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竹筷、竹碗、竹篮、竹席等生活用品,以及竹编、竹雕等工艺品。
竹子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
在饮食方面,竹笋是一种美味的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五、竹子与民俗竹子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青春永驻、生命顽强;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谦虚求知;竹子枝弯而不折,寓意柔中有刚、做人原则;竹子生长有序,象征高风亮节、正直清高。
因此,竹子被视为君子的化身,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六、竹子与宗教竹子在我国宗教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佛教中,竹子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驱邪避凶、保平安。
道教中,竹子被视为仙鹤的栖息之地,寓意着长寿、吉祥。
此外,竹子还是道教法器之一,被称为“竹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竹文化浅析李世东颜容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
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
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
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
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
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
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一)竹文化景观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
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
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
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
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
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
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
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
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
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
竹制生活器物。
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
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
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
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
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
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
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
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
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
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
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
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
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竹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
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
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
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
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
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
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
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
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
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
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