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合集下载

歇后语认知语言学研究

歇后语认知语言学研究

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贵州大学外语学院曾贤模提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歇后语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主要讨论歇后语的隐喻类别和认知机制。

歇后语是一个隐喻的宝库,其使用的隐喻类别多样,主要有语音隐喻、拟形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

其认知机制涉及到了人的经验、注意角度、突显程度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歇后语隐喻类别认知机制A Brief Stud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Sayings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Linguistics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ypes of metaphors used in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nd their cognitive base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re a treasury of metaphors. Metaphors used in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re diversiform, and mainly there are four types:phonological metaphors, semantic metaphors, form-imitating metaphors andgrammatical metaphors. The cognition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concerns with salience of the entities and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attention.Key word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types of metaphorscognitive mechanism1. 引言1.1. 自1924年白启明先生在《歌谣周刊》上发表《采集歌谣所宜兼收的---- 歇后语》以来,许多学者对歇后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认知语境下隐喻的理解

认知语境下隐喻的理解

传统的语境研究观没有认识到语境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 ,只是机械地 把语境视作是事前设定 的,静态的条件 ; 另外 ,它忽视了语言交 际中交
中圈分类号 : 8 3 G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0 1 1— 0 0 0 0 6— 2 X 2 1 )1 0 0 — 2


引 奢
兰、传统语境观对 隐喻理解的局限
隐喻的话题由来 已久 ,最初隐喻只是被 当做一种修辞 的手段 ,隐喻
的研究经历了一段 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人们对 隐 喻的研究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隐喻不再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被
的一个重要部分 ,隐喻的理 解离不开语境的参与。
认知语境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强调 了语境的动态生成过程 。认知语境是一种 心理结构体 ,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 听者根 据相关原 则,以最小的加工努 力在 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 出最相关联 的部分进行 匹配 ,采推 导出说 话者隐含的信息 意图,因而,认知语境 对隐喻理 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听话者推导 出的语 义可能附带有其 旧的知识经验 的 “ 影子” 本文试 图从认知的视 角,揭 示认知语境的本质及其与 .
语 言研 究 . 1 17
认 知 语 境 下 隐喻 的理 解
胡 文君
( 西师范大学 江

江西
南昌 302 ) 30 2
要:隐喻在人类语 言 中 无处不在 ,隐喻研 究越来越成为社会科 学各个领域研究的热 门话题 。在传统修 辞学里,隐喻是很常用 的修
辞格之 一。然而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则被看作人们 用简练语言表 达 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的一种思维和认知 方式。隐喻 理解是隐喻研 究中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

实证研究歇后语的认知性特点
为了深入探究歇后语的认知性特点,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歇后语实例进行分 析。一项基于100个常用歇后语的实证研究显示,大多数歇后语都具有上述的认 知性特点。在隐喻性方面,70%的歇后语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在象征性方面,
60%的歇后语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在文化传承性方面,90%的歇后语都反映 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习俗或故事。
3、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歇后语文化,举办歇后语比赛和文化节等活动, 提高公众对歇后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4、鼓励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等对歇后语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 更多认知性特点和价值,为歇后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课堂提问的认知性研究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通过深入 了解课堂提问的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 的比喻或描述,后一部分是简洁明了的解释或寓意,通过巧妙的谐音、对比、夸 张等修辞手法,
让听者或读者在思考与想象中体会其幽默风趣或寓意深刻的内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认知特点。首先,歇后语 是一种基于相似性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 它们在一起,形成有趣且富有哲理的表述。这种联想方式不仅体现了人类思维的 基本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加速发展,歇后语的使用和传承也面 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歇后语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 措施:
1、加强歇后语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歇后 语,培养他们对民间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认知语境观和隐喻话语的阐释

认知语境观和隐喻话语的阐释

作者: 石岩
作者机构: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0-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5期
主题词: 隐喻话语;传统语境观;最佳关联;认知语境观
摘要: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话语的阐释需要语境提供线索。

本文从传统语境观对隐喻话语阐释的局限入手.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隐喻话语的阐释就是受话者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关联为目标而进行的话语推理的过程,即受话者通过认知语境利用逻辑知识、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不断进行选择、激活和重组,获得最佳关联,从而理解隐喻话语含义的过程。

汉语言文学论文: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

汉语言文学论文: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

探析歇后语中的隐喻一、简介(一)隐喻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途径。

认知语言学家就把隐喻定义为:它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

“来源域”一般来说是可以被直接理解的经验,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标域”更为熟悉,更为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意义被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可以帮助认识抽象事物的意义。

(二)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对歇后语的定义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

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严格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分析歇后语对隐喻的运用,我们暂从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及解析。

二、歇后语中的隐喻(一)从歇后语的分类看待隐喻歇后语中最常见的是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是利用汉语中相同的拼音可以指代不同词的这一特有现象,把源域中的一种现象投射到目标域中,利用源域和目标域中的谐音字来表达在目标域中的意思。

如: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十月的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储藏不好的萝卜心会被冻坏而出现孔洞,有的地方叫“糠”了,这只是一种生活现象。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

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训练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推理形式,它兼具幽默和智慧,常常被用于表达特定情境、解释某种现象或传达深刻的哲理。

本文将探讨歇后语的解析与运用技巧,并提供相应的训练方法。

一、歇后语的解析技巧1. 语义分析:歇后语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后一部分是隐晦含义。

解析歇后语的关键是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前一部分是具体的描述,而后一部分则是借用常见的成语、俗语或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

通过对前后部分的语义分析,可以揭示歇后语的含义。

2. 联想法:歇后语中的后半部分往往暗示了某种意象或具体场景。

在解析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法来寻找与后一部分有关的词语、成语或典故,以帮助理解其含义。

联想可以从语音、形象或情感等方面展开,通过触发联想,有助于解析歇后语的真正含义。

3. 文化背景: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特点,对于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其所表达的含义和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在解析歇后语时,了解相关的地域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很重要的。

深入了解歇后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二、歇后语的运用技巧1. 文学创作: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将歇后语巧妙融入故事情节、对话或人物描写中,能够增添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同时,通过歇后语的运用,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在。

2. 演讲演讲:歇后语的简洁明了特点使其在演讲中非常受欢迎。

利用一两句巧妙的歇后语,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加演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演讲中妙用歇后语,能够更好地传达主题,并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3. 广告宣传: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在广告宣传中,通过嵌入歇后语,可以让广告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记住。

巧妙地运用歇后语,能够突出产品或品牌的独特卖点,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三、歇后语的技巧训练方法1. 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歇后语阅读,培养对歇后语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认知作用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认知作用

1 . 源 自故 事 的歇 后 语
“ 马尾 栓 豆 腐 ” 省 去 的是 “ 提不 起 ”
通 过观 察 . 我 们 发 现对 歇 后 语 的定 义 和 分 类 做 出
中 国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产 生 了 很 多 大 家 喜 闻 乐 见
的故事传说 . 这 些 故 事 在 我们 的认 知 系统 下 与 生 活 经 验 相 结 合 .产 生 了 一些 带 有 寓 意 或 讽 刺 效 果 的 短 语 。 即把 古 代 历 史 故 事 投 射 到 现 在 的 生 活 中 .产 生 了 隐
源 也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在 这 里 我 们 简 单 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 来 分 析 我 国 的 歇后 语 文 化
有 名 的 故事 、 剧 目。 ( 2 ) 扩 大 意 义 的 歇 后语 , 在北京 叫
俏 皮话 . 是 指 可 以 把 一句 话 的后 面 一 半 省 去 不 说 如
的‘ 秋 胡 戏 ”’ . 就是用来影射“ 妻” . 因为 “ 秋 胡戏 妻 ” 是
场. 这 个 投 射 到 目标 域 中 . 就 用 来 比 喻 事 情 发 展 到 手
忙 脚 乱 的 地 步 ( 二) 从歇 后 语 的来 源 看 待 隐 喻
歇 后 语 是 中 国所 特 有 的一 种 语 言 文化 现 象 . 其 来
说 明 肚 子 里 面 有很 多 的数 . 歇 后 的部 分 在 目标 域 中用 来 比喻一个人 对某件 事情 的处理 有分 寸和把 握 : 再
最 早 出现 “ 歇后 ” 这 一 名 称 是 在唐 代 但 它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形式 和语 言 现 象 . 却 远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已经 出现 如 . 在 旧时 农 村 . 人 们 都 是 在 麦 场 上 把 刚 割 的 麦 穗 晒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 ) 言 知识 与 隐 喻 理解 。语 言知 识 指 的是 有 关 语 音 、 一 语 词 然 积 累无 数 的 经 验 与 知识 , 静 态 地 储 存 在 脑 中 . 为选 择 认 素 、 义 、 法 、 篇 及 句法 等 方 面 的 知识 。当然 这 些 知识 并 不 并 作 语 语 语 知语 境 的存 在 基 础 。在话 语 交 际 的 过程 中 , 激活 的不 是一 个 是独 立 存 在 的 , 反 他 们彼 此 作 用 , 互 联 系 。隐喻 理 解 中 , 被 相 相 有
A: “T m a h’ b e t Sf raIU me W e e h s
丰 富 ,对认 知 语 境 还没 有 一 个 统 一或 权 威 的 阐 释 。S ebr pre 和
【 日期10 0 0 - 8 收稿 2 1- 6 0
关 键词 : 知语 境 ; 认 隐喻 理 解 ; 关 相
中 图分 类 号 : 5 H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3 ( 0 0 0 - 1 5 0 2 9 - 4 8 2 1 )6 0 2 - 2
隐 喻 不 仅仅 是 一 种修 辞 手 法 。也是 人类 认 知 和 体 验 世 界 Wio ln s
人 所 有 的知 识 或 经 验 , 是 与 当前 话 语 相关 的知 识 和 经 验 。 而
些 可 以依 靠 某 些 中心 词 的语 义 知识 推 断 出来 ;有些 则 需 要有 正 如传 统 语 境 的 定 义 一 样 , 于语 境 因 素 繁 杂 、 境 内容 具 体 的语 篇 知 识参 与 。 如 : 由 语
对 隐 喻理 解 的影 响 。


认知语境
二、 认知语境的选择与隐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境看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摘要】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

而歇后语类型中包含一类隐喻型歇后语,笔者认为其理解需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隐喻思维中两个概念域间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关键词】歇后语;隐喻;语境;认知语境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

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该文拟将探讨认知语境在隐喻型歇后语的理解中的作用。

一、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1]“引子”,是语义生成的基础,但只起辅助作用,只表示附加意义,而从“引子”引出来的“注释”部分才是表意的重点所在,才是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

[2]如下面的例子:
(1)“哈哈!”佟祥得比他笑得更畅快,”我看,你是矮子过河,淹(安)了心的。

不给我带路,你大约不舒服。

好吧,我们就一起走
走吧!”(克非《山河颂》二三章)
(2)他是越输越来火,输了的都想捞回来,哪晓得矮子过河,越盘越深。

输光了,没得玩了,想同头家借钱。

牌子不香,头家不肯借。

(王丽堂《武松》六回)
而要很好的理解整句歇后语的完整意思,很多时候还得将前句的附加意义与后句的基本意义结合。

如:
(3)“真是绣球配了个牡丹,天生的一对儿!”巧凤高兴得抿不住嘴,眉是叶子眼是花。

(贺为政《黄河儿女》)
(4)她跟陈歪脖真是瘸驴配破磨,天生的一对儿,又诡又恶又缺德!(舒丽珍《峦城火焰》)
根据歇后语的构成与意义的关系,笔者将其主要分为三类:直接型,语义双关型,谐音双关型。

[3]后两者笔者又将其归为隐喻型歇后语。

本文则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型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

” [4] “直接型”指其只有本义而无别义,如:(5)三个侦查员又分头在附近查看。

查来查去,却似烂网打鱼——一无所获。

(张作为《园林深处》)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其引申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如:
(6)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

修房不给你批地基……
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

(崔巍《爱与恨》)例(6)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

“谐音双关”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相谐而产生别义。

如:
(7)你就别“拉着胡子过街——牵须啦。

”(袁静《伏虎记》)“牵须”谐“谦虚”。

二、隐喻和认知语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被当成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而被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

[5]隐喻思维中存在两个认知域,人们往往是通过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

ivan fónagy(1999,1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了“语音隐喻”,但王寅教授主张将其归为“语音象似性”,而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6]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

[7]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
顺应等,而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认知语境标志着意义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揭示了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理据和心理状态,理解话语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

[8]
三、认知语境下语义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

两个概念域之间如何建立联系,认知语境起了关键性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例子来了解这一过程:
(8)这李老实也是爆竹性子——一点就炸。

他翻过院墙,低头一看,果然这样,便喊了起来:“好一个干生姜,你自己偷了芝麻,却要扣我的工钱!”(王成君《石秀勘芝麻》)
“爆竹性子”,这前一部分已经用了拟人,爆竹的特点是一点就炸,但是只有人才有“性子”,这里也就是用爆竹的这一特点比喻人的性格暴躁,这里的“炸”具有双关意义,构成了“爆竹一点就炸”与“脾气暴躁,很容易发脾气”之间的映射。

这里还可能激活认知主体相关的说法,比如“火炮脾气”,“火药味重”,“发火”这个表达可能就是这样的类比产生的吧。

但是一个词,一句话的隐喻理解,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并结合认知者已有的一些百科知识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即在认知语境中得到激活。

四、认知语境下谐音双关型歇后语的隐喻理解
谐音歇后语在歇后语总数中占了很高的比例,一般都是运用后一部分语音相近或相同,即在语音隐喻上形成的,通过语音层面来实现“跨域喻指”。

认知语境在这些歇后语的理解中,同样起了很重要作用。

如下面的例子:
(9)呸!宝玉的爹——贾政!我看她只怕去当小老婆也干!(成平《干杯,女兵们》一二)
在这个例子中,当认知主体首先听到前一部分的时候,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记忆可能被激活,宝玉的爹是贾政。

可句首的语气词“呸”和后面一句话显然有些尖酸刻薄,认知主体头脑中像“小老婆”等这些概念会被激活,传统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

这里正是用“贾政”谐音喻指“假正”,也就是说装正经。

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

歇后语这一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

【参考文献】
[1] [2] [3] [4]温端政.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7, 8, 9.
[5] [6]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06, 431.
[7]戴桂玉. 关联理论与英语谚语汉译——认知语境对英谚汉译的制约作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3): 55.
[8]石小娟. 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j]. 外语研究, 2002,(02):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