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空城计 同步练习(一)
《空城计》同步练习1_教案教学设计

《空城计》同步练习1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3分)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4分)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3分)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4分)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3分)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4分)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4分)第二部分:(一)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空城计》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空城计》一、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1.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仿写:你渴望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合国秘书长即将改选之际,人们都想方设法打听“小道消息”。
在联合国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当时任秘书长的加利:“明年是秘书长选举年,你是否考虑过将竞选连任下届秘书长?”只见加利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答道:“古埃及有一句谚语:‘旧鞋好穿。
’”全场当即为之一震。
针对记者的提问,加利的回答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得体,他主要表达了两种信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共有包括豫剧、戏剧、曲剧、少林功夫等在内的22个项目入选,反映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的深厚文化积淀。
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______。
二、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2)《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回。
()(3)罗贯中在采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三、其他(本大题共8小题,共40.0分)5.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 (2)威震长坂坡()(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6.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司马懿()旌旗()隐匿()纶巾()焚香()模样()远遁()言讫()7.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七年级上册第13课空城计同步训练试题

空城计?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表达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3.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HY远去,抚.掌而笑。
〔〕(4)假设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4.写出以下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2〕威震长坂坡〔〕〔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从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去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莫非诸葛亮无HY,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7.提示:可以与司马懿作比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提示:结合诸葛亮在文后对众人的解释,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猜想分析来答题。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13空城计同步练习语文版

13 空城计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4.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 )(2)威震长坂坡( )(3)赔了夫人又折兵( )(4)白帝城托孤( )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5.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6.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七年级上册第13课空城计同步训练试题

空城计?单位:乙州丁厂七市润芝学校时间:2022年4月12日创编者:阳芡明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表达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3.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HY远去,抚.掌而笑。
〔〕(4)假设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4.写出以下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2〕威震长坂坡〔〕〔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从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去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莫非诸葛亮无HY,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7.提示:可以与司马懿作比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提示:结合诸葛亮在文后对众人的解释,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猜想分析来答题。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空城计》同步练习 -【完整版】

《空城计》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分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司马懿()旌旗()隐匿()纶巾()焚香()模样()远遁()言讫()二、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2)《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回。
()(3)罗贯中在采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3文学常识积累(1)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你能写出其名字并注明作者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分4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仿写:你渴望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6《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分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六、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分8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空城计同步练习 语文版

《空城计》同步练习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提示:这实际是小说三要素的考查,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提示: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完全可以推测出加点词的意思。
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走。
4.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2)威震长坂坡()(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提示:这些都属于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必须熟悉。
答案:(1)关羽;(2)张飞;(3)周瑜;(4)刘备。
5.联合国秘书长即将改选之际,人们都想方设法打听“小道消息”。
在联合国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当时任秘书长的加利:“明年是秘书长选举年,你是否考虑过将竞选连任下届秘书长?”只见加利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答道:“古埃及有一句谚语:‘旧鞋好穿。
’”全场当即为之一震。
针对记者的提问,加利的回答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得体,他主要表达了两种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巧妙地运用语言,一语双关。
参考答案:①参加竞选,希望连任;②表达自己的优势与自信。
阅读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同步练习】《空城计》(西南师大版)

《空城计》同步练习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 ) (2)言讫..,拍手大笑。
( )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 )5、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2)威震长坂坡()(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2、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原因是什么?4、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
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说完。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2、关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
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二、文章脉络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发展,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高潮,司马中计。
第四部分:结局,孔明释计。
三、重难点导析⑴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先弄清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是否成功。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环境是人物生存的条件。
三者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篇或一部小说的整体。
⑵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
《空城计》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
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来从侧面衬托;还描写了反面人物司马懿的多疑从反面来衬托。
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⑶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一是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司马越生疑,但毕竟太危险了,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孔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自己所料不错,司马果然中计,因而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
三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
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
”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但毕竟比自己略逊一筹,不出自己所料。
【类文品读】狗风波办公室主任调走了,位置空出来了。
新调来的黄局长说,马上从机关里提拔一名干部担任此职。
不少人都期待着黄局长的恩泽降临自己的头上。
但普遍认为,办公室副主任马波最有希望。
一是他干办公室副主任多年;二是他已过不惑之年,如果这趟末班车坐不上,今后也许就没机会上升了。
黄局长上任没几天,也说马波同志不错。
马波不敢掉以轻心,工作兢兢业业,对领导毕恭毕敬。
没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只小狗的突然出现,搅乱了他的好梦。
小狗是黄局长家的。
从黄局长搬进机关宿舍的第一天起,这只小狗每日总有几次要窜马波的门,在屋里吃饭拉屎,在每个房间嗅出嗅进,俨然一副主人神态。
马波的儿子对这只小狗很烦,一日,高抬右脚,正要猛踢小狗,恰好被马波看见,他立即制止道:“不许胡来!打狗欺主。
黄局长刚上任不久,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小事闹得黄局长不高兴。
”儿子不服气地嘟哝:“我们家简直成了狗窝!”马波也不理睬儿子,连忙从橱柜里端出好菜好饭让小狗享用。
看着那条小狗贪吃的馋劲,马波言不由衷地说:“这只狗还真可爱!”一日,马波忽听得小狗在黄局长家发出挨打后的叫声,他正纳闷,又听得黄局长在高声责骂儿子:“打狗就是欺主!你如果再敢打它,你就再别进这个家门!”马波这才进一步明白了小狗在黄局长家的地位,更加不敢得罪这只小狗。
可马波的儿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日,在家里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
马波慌得手足无措。
幸好那日黄局长一家都外出作客了,否则,马波真的只有跳楼了。
一连几日,马波不敢正视黄局长的脸,害怕黄局长询问小狗受伤之事。
没料,还有更大胆之人,竟然把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了。
黄局长知道那只小狗死后,表情严肃,一连几天都紧绷着脸。
马波很想对黄局长解释,说明自己的儿子只是打伤了狗,并没有打死它,但一见到黄局长那阴沉沉的脸,又不敢说了。
黄局长几次碰到马波,总像有话要说,但又没说。
马波很紧张。
那日,黄局长终于上了马波的家。
马波连喘气都觉得困难了。
黄局长说:“你们家那只小狗很可爱,从我搬来的第一天起,它就经常到我家去玩,可我儿子不小心,竟然失手把它打死了。
我觉得很对不住你……”原来小狗不是黄局长家的,而是一只野狗!马波大喜过望,致使血压陡然上升,眼前一黑,便晕乎乎瘫倒在沙发上。
黄局长见马波瘫倒在沙发上,慌忙叫人把马波送进了医院。
回家的路上,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唉!”不久,新办公室主任到职,但不是马波。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造成马波思想感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当马波误认为狗是黄局长家的时,对狗的态度是怎样的?4.文中“黄局长高声责骂儿子打了小狗”这一段描写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当他的儿子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后,马波的反应是怎样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6、当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后,马波更是紧张,而黄局长更是表情严肃。
这时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心理活动?7、黄局长到马波家说的那一段话,在故事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对马波的情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结合故事内容,理解一下黄局长说这番话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1、①马波②因为他的表现最能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2.狗的主人是谁。
3.小心伺候,不敢怠慢。
4.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形成悬念。
5、①慌得手足无措。
②胆小怕事,不敢掉以轻心,生怕得罪领导。
6、马波紧张是因为怕黄局长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打死了狗,黄局长表情严肃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失手打死了小狗,而双方都把狗的主人弄错了。
7.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达到高潮。
②使马波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8、提示:马波大喜过望,进而晕倒,黄局长并不知个中缘由,误以为受不住狗死之事的打击造成的,从而产生新的误会,以为是对黄局长的得罪,因此,马波没能荣升办公室主任一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构思实属巧妙。
)【同步演练】一、基础知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抚.掌()焚.香()鹤氅.()言讫.()旌.旗()隐匿.()纶.巾()远遁.()2.填空:⑴《三国演义》作者,他是小说家。
⑵小说这种体裁主要通过、、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等四个内容。
3.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义。
⑴弃城而走(走:)⑵引五千军(引:)⑶凭栏而坐(凭:)⑷焚香操琴(操:)⑸看毕大疑(毕:)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⑴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⑵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5.《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其中的“三结义”是指、、三个人。
6.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兵临西城时,用反衬;司马中计时以衬托;孔明释计时以与作对比。
7.阅读下面短文,谈谈诸葛亮的性格。
历史上诸葛亮率军南征,擒拿孟获。
孟获把诸葛亮军马诱至秃龙洞。
此地山岭险峻,道路狭窄,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
蜀兵都染上瘟疫,面临不战而溃的危局。
一位老者向诸葛亮献计说:“此地有瘴气密布,人若触之,乃可致死。
”诸葛亮问如何是好,老者告之:“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隐者,其草庵前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口含一叶,瘴气不染。
”诸葛亮依言而行,果真全军得以平安。
他南征胜利回朝后,得知“韭叶芸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蒜。
8、“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你能再举出三十六计中的两计吗?二、同步解读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