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美与深远的意境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展开详细的解析。

一、音韵美的表现形式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和声音的和谐之中。

首先,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常常呈现出一种优美流畅的美感,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

其次,音调的变化和落韵的运用,使古诗词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带有一种轻盈悦耳的音乐感,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古诗词作为一种音韵艺术形式,还利用了声音的韵律和音节的变化来增强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声音美。

二、古诗词中的意境感的营造古诗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感。

首先,古诗词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创造出了壮丽恢弘、清新宜人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古诗词还通过抒情描写将人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相融合,表达出深情厚意的感受,使读者在其中感到情感的共鸣,沉浸在其中。

此外,古诗词中贴合社会现实的写景描写,也给人们带来了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的深入思考,拓展了古人的文化视野。

三、音韵美与意境感的相互关系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交织影响。

音韵美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诠释诗句的意境,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诗意,产生共鸣。

一方面,音韵美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和和谐悦耳的音节,使诗词更易于传诵和记忆,使读者更愿意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意蕴。

另一方面,古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感也反过来丰富了音韵美的表达。

只有通过传神的意境描述,才能更好地展示音韵美的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意所在。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韵美和意境感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音韵美与意境感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艺术价值,领略其中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对古诗词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世人。

诗词艺术追求和强调的是一种音韵的美感,通过形象优美、韵律流畅的文字,将人们带入一个超然的境界。

在古代诗词中,音韵美是其核心特点之一,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之美。

一、平仄和声调的对仗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往往是由平仄排列而成。

平指声音平稳舒展,仄指声音紧紧收缩。

平仄相间的对仗关系,使诗词含有韵律感,给人一种旋律般的愉悦。

同时,句子中的声调对仗也是古代诗词的特色之一。

不同字的声调和谐组合,使整篇诗词透露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平仄和声调的对仗,使整首诗词朗朗上口,既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给读者以愉悦的美感。

二、韵律与节奏的流动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还表现在其韵律和节奏的流动之中。

诗词的韵脚往往是重要的音韵元素,通过不同长度和重音的韵脚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整首诗词如一首优美的曲子,通过起伏有致的节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动人心弦的美感。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通过韵律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使诗词充满了生命力,将读者的情感与诗人的意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音韵的运用与成韵的技巧古代诗词运用音韵变化和成韵技巧,使之表达更为精妙,同时也增添了音韵美的成分。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尽、流、目、楼”的成韵,使整首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古代诗词还借助音韵的运用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的描写手法。

例如,杜甫的《听蜀僧濬弹琴》中的“钟声何处觅幽人,应是天上白云深。

”通过“觅、人、深”的音韵,使得描绘的场景更加栩栩如生。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睿智的智慧。

而其中一种重要的美感就是韵律美,它是古代诗词艺术的精华之一。

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什么是韵律美韵律美是指古代诗词中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因素所产生的优美感受。

在古代汉字中,每个字都有声调,即平声、仄声。

而平声和仄声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给人以美感。

另外,押韵也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押韵可以增加诗词的凝练性和韵律感。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二、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的方法1. 了解平仄规律古代汉字的平仄是指每个字的声调,平仄有助于形成古代诗词的节奏感。

了解平仄规律,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根据韵书的记载,可以将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进一步了解平声和仄声的组合方式,比如仄平、平仄等等。

通过注意每个字的平仄,我们可以更好地鉴赏并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2. 品味押韵技巧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表现韵律美的重要方式。

通过品味押韵技巧,可以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古代诗词中的押韵可以是平仄押韵、声韵押韵等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天接云涛连晓雾,青枫浦上不胜愁”中的“雾”和“愁”就是平仄押韵。

通过细致品味这些押韵的巧妙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诗词中的韵律之美。

三、韵律美在古代诗词中的体现1. 五言绝句的平仄节奏五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以每句五个字为基本组织形式。

五言绝句的平仄节奏非常明显,平仄的搭配使得整首诗词具备了韵律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每个字都有明显的平仄,给人以韵律美的享受。

2. 七言绝句的韵律韵律七言绝句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以每句七个字为基本组织形式。

七言绝句的韵律感比五言绝句更加丰富,由于字数的增加,平仄的变化更加多样,形成了更为复杂的韵律美。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诗词欣赏学习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

诗词欣赏学习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

诗词欣赏学习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诗词欣赏:学习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古代的诗词作品以其优美的音韵和独特的对仗结构而闻名。

通过欣赏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索古诗中的音韵规律和对仗技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

深入学习和欣赏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一、音韵的美感古诗的音韵美是由其音节的组合与排列方式所创造出来的。

古代汉语的音节音韵规律非常丰富,包括平仄、押韵和韵律等要素。

平仄是指音节的声调,押韵是指在句子的末尾使用相同的韵母或者整个音节相同,韵律则是指整体的音节的平仄结合。

以唐代杜牧的《秋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这首诗中,杜牧运用了平仄押韵和韵律的技巧,将美丽的秋夜景色和中国传统的牵牛织女的传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整首诗的音节和韵脚都十分和谐,给人一种优美的旋律感。

通过欣赏这样的古诗,我们可以体会到音韵所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二、对仗的艺术对仗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诗句中不同位置的字词之间的对称或反复构成,达到表达情感、凸显意境的目的。

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词在对仗上运用了多种技巧,包括平行对仗、交叉对仗、重复对仗等。

通过对仗的巧妙运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种对仗的艺术不仅增添了诗词的美感,也让读者对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

三、鉴赏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为了更好地鉴赏古诗中的音韵和对仗,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我们进行古诗的音韵和对仗分析。

1. 细读诗词: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重复阅读,我们能够更加熟悉其中的音韵和对仗,深入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作者:王铁红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

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构成音韵美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力语言的音韵美。

本文将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1.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①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穴除首句外?雪不用韵。

②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③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

④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2.词的押韵。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总之,词是依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词的押韵,从大的方面讲,有“通首一韵”和“一首多韵”两类。

通首一韵,即一首词,整篇只押一个韵部,且一韵到底,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中间不换韵,也不平仄通押。

“一首多韵”大致又包括了“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和“数部韵交押”等几个情形。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古诗词的音韵美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押韵: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押韵,如“平水韵”、“七绝”、“五言绝句”等。

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2. 音调:古诗词的音调也是构成其音韵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调分为平仄和韵律,通过平仄和韵律的搭配,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3. 词汇:古诗词的词汇选择也是其音韵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用恰当的词汇,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4. 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总之,古诗词的音韵美是由押韵、音调、词汇和修辞手法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只有这些要素相互协调、搭配得当,才能形成优美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学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学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学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韵美学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在古代诗词创作中,音韵的运用被视为至关重要的技艺,通过精妙的韵律和声音的变化,诗人们能够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音韵美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平仄的对立与和谐古代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是其音韵美学的核心要素。

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变化,通过平仄的对立与和谐,诗词可以创造出抑扬顿挫的音乐韵律。

在古代汉语中,平指的是字的声调为阴平或阳平,仄指的是声调为上声或去声。

这种平仄的对立产生了音节的起伏变化,在朗诵或吟唱时能够给人一种动听的艺术享受。

二、韵律的变化和节奏感韵律是古代诗词音韵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的韵律安排,诗词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给人以动人的艺术感受。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韵律包括四言、五言、七言等,每种韵律都有其特定的音节配合和抑扬顿挫。

这种韵律的变化和节奏感的营造使得古代诗词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音韵的变化与传情古代诗词的音韵变化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由于汉语的音指音节的整体,声音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的变化,诗词能够传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情。

例如,用平仄的变化营造出悲壮的氛围,或通过音节的变换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情绪,这些都是通过音韵的变化来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法。

四、字词的音韵美学除了整体的音韵美学,古代诗词中的字词也有其独特的音韵美学价值。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这些字词能够通过其音节的变化来表现出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柔情似水的“水”字,其音节流畅柔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腻温柔的意象。

这些字词的运用在古代诗词中起到了有效增加音韵美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的音韵美学是其最为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通过平仄的对立与和谐、韵律的变化和节奏感、音韵的变化与传情以及字词的音韵美学,诗词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

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

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

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

《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

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

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

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

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

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

《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

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

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

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

(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

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品读来朗朗上口(第三句的“绕”字不押韵,这是符合诗歌格律要求的)。

(二)词的押韵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总之,词是依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词的押韵,从大的方面讲,有“通首一韵”和“一首多韵”两类。

通首一韵,即一首词,整篇只押一个韵部,且一韵到底,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中间不换韵,也不平仄通押。

“一首多韵”大致又包括了“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和“数部韵交押”等几个情形。

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的《离别难》:宝马晓鞴雕鞍,罗帏乍别情难。

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

半妆珠翠落,露华寒。

红蜡烛,青丝曲,偏能钩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

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

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

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

“鞍”、“难”、“寒”、“干”为一韵;“媚”、“里”为一韵;“烛”、“曲”为一韵,“促”、“绿”为一韵;“迷”、“低”、“西”、“凄”为一韵;“别”、“咽”、“说”为一韵;“立”、“急”为一韵,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二、声律。

即利用不同声调有规律的更相交替,构成语句的抑扬顿挫。

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

声调是汉语语音的要素之一,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汉语有了声调,使汉语具备了抑扬顿挫音乐之美。

每个声调具有自身的特点,前人曾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2]其实,方言不同,声调的调值也有差异,但总的看来,平声是长的,不大波动;上去入三声较短,或升或降或曲折。

江永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

”[3]这比较形象地描绘了不同声调的特点。

所以,古人把平作为一大类,把上去入作为一类,即平仄两大类。

诗词的声律,就是靠平仄来构成的(有时连四声也要讲究),由于平仄(或四声)在诗文中交替出现,就形成了抑扬起伏的不同语势,朗读起来,悦耳动听。

古人从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类的声律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诗词均可用之。

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义婉转,声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

”[4]各种文体,对声律也有不同要求。

(一)诗的声律近体诗除每句尾字之外,都是两字为一音步(顿),这两字中后面的字通常称为“节奏点”,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四字和末一字是其节奏点;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四、六字和末一字是其节奏点。

近体诗声律的总原则,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

所谓平仄交替就是相邻的节奏点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反。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使用:例如在同一句内,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就用仄声,而第六字用平声。

相反,如果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

这样,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从对立到统一,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悦耳动听。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仄仄平平仄仄平)白云|深处|有人|家。

(平平平仄仄平平)停车|坐爱|枫林|晚,(平平仄仄平平仄)霜叶|红于|二月|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另外,还要求平仄对立、平仄相粘。

“平仄对立”是指近体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的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

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地位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

第三、第四句也是一样。

“平仄相粘”是指近体诗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

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

以七言绝句为例,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地位的字也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是仄平仄,第三句相同地位的字也用仄平仄。

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

比如张旭的七言绝句《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平平仄仄仄平平)莫为轻阴便拟归。

(仄仄平平仄仄平)纵使晴明无雨色,(仄仄平平平仄仄)入云深处亦沾衣。

(仄平平仄仄平平)通过诵读就可以感受到,对和粘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富有音乐美感。

(二)词的声律词在四声、平仄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词的平仄相对来说要比诗严格,不仅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有时要区分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甚至有时还要区分阴阳(入声也有阴阳)。

如《永遇乐》结尾四字句的前二字必为“去平”。

以辛弃疾《永遇乐》五首存词的尾句为例,“这回稳步”、“片云斗暗”、“记余戏语”、“尚能饭否”、“更邀素月”前二字就均为“去平”。

第二,词的平仄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升降确定的,平仄不可变更,也没有“拗救”。

第三,词也大量采用律句,但词的体式中还相当多的采用叠平叠仄的拗句(相对于二、四、六节奏点而言),如“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等。

此外,词中还有大量如“仄仄仄”、“仄仄仄仄”等这样的纯仄声“三连仄”、“四连仄”句子,甚至“五连仄”都有。

三、对仗。

即让词语有规律的相互配对,形成对偶句。

对偶句音节匀称,互相映衬,加强了内容的表达,增添了声音的美感。

对偶是汉语特点的充分表现,也是方块汉字形式美的体现,其历史几乎和押韵同样悠久,运用得也很广泛。

诗词中所要求的对仗句,是使它字数相等,语法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对称(或相反,或相关,也就是说要求相同的词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一般情况下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从而互相印映补充,烘托渲染,产生修辞上的对称美、形式美、音节美。

(一)诗的对仗近体诗的对仗,要求相当严格。

律诗的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定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颔、颈两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的两句每个字的平仄要相反(大略的说法),词性和意义要大致相同,并且要避免字的重复等。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夜思》)等等。

严格的对仗还要求音节的平仄相对。

如李商隐《锦瑟》:(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对仗)(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对仗)(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该诗的本句平仄相交替,对句平仄对立;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对仗使辞藻鲜明优美,增强了感染力,也提高了艺术表达效果。

这样的例子在唐宋作品中数不胜数。

(二)词的对仗词的对仗就不象近体诗那么严格,什么地方用对仗也不那么固定。

这是因为词调有上千种,各调的句式不同,就某一个词调说,用不用对仗可以有所限定,而就整个词体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一致的要求。

词的对仗不限平仄相对,韵脚也可同平同仄,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辛弃疾《生查子》)。

词还不避同字相对,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词为长短句,只要字数相同且相连的句子都可使用对仗。

通常,若上、下阙起首两句字数相同,大多惯用对仗。

一首词中,上、下阙相同的位置,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上阙用,下阙不用,或反之,或都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