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作者: ————————————————————————————————日期:ﻩ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马建彬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
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的理论与观点

凯恩斯理论和观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既有充分就业,又享分工之利。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是失业更趋严重。
故凯恩斯断抗议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
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
"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含有入学真下成分。
"不过在肯定重商主义某些观点的同时,他也承认"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仅限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
在《通论》中,凯恩斯由投资乘数原理出发,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认为投资的乘数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
凯恩斯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条心理规律

凯恩斯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第一条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这条规律是说,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
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
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
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本源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为什么我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总是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方式先后由平均主义、按劳分配过渡到今天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刺激效率、激励创新为主的分配方式;在当今信息、知识社会里,参与分配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知识,由于居民所拥有的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一、前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强调了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后来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 =a +bYd )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
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 =bYd ,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消费之谜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函数理论。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派和观点。
二、综述正文(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指数、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消费者偏好、风俗习惯等。
在众多因素中,凯恩斯认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家户收入。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则,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y C C =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
短期分析中Cy C C 0+=C0为自发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人们为维持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数量cY 为引致消费,是消费中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发生变动的部分。
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消费储蓄和投资

第三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一)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0<MPC<1。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消费函数:式中,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例题】1.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假设有()。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C.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D.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E.长期消费函数是稳定的【答案】ABC2.平均消费倾向的取值是()。
A.等于lB.可能小于、等于lC.可能大于、等于lD.可能大于1、等于或小于l【答案】D需要指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MPC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意大利籍美国人,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
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年青时期: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中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老年时期:消费超过收入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及其三大心理规律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及其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即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一般均衡”。
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在起作用。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其消费增量在相对于收入增量的比率是递减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其结果往往是消费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定义,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盈利率越高,那么资本的边际效率就会越高,反之则反。
所以,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的总投资并不是增加到资本的边际效率为零的那个投资项目。
这是因为,只有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时,项目才值得投资,否则就不值得投资。
所以,在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时,总是倾向于按照资本的收益率由高到低的顺序选择投资项目,从而造成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换句话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就是说人们在增加投资时,预计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的,这种心理作用往往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也总是喜欢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满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这又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产生非自愿性失业;需求过度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总的政策手段就是调节有效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需求管理”。
凯恩斯的选美理论

敬畏市场,尊重市场,让市场告诉我们答案。选美理论常被斥责为投机甚至博傻。但是它揭示了市场的本质特征。股票天生就带有期权和泡沫的性质,股票投资就是个博弈的游戏。无论何种门派,对凯恩斯选美理论的掌握都大有裨益。
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3、长期友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繁荣,一路向前而不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趋势向上,物价指数亦会越来越高。
按照凯恩斯的经济不断繁荣理论,经济形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股市趋势保持向上,股价指数总体趋势不断走高。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股,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原则,靠时间积累财富,从长线而言能稳定获利。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与消费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热情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后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过消费增加的幅度,收入与消费不成正比,消费热情减少。
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
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凯恩斯经济理论

凯恩斯理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人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
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编辑]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简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但小于一。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并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其差额就是储蓄。
收入愈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愈小,储蓄越大。
例如,当收入从100增加到200时,收入增加100,而消费只增加80,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收入从200增加到300时,收入增加100,而消费只增加60,虽然绝对量扩大了,但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0.6。
这样就出现了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例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由人类天性具有谨慎、远虑、贪婪、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等特性所决定的。
在发达的工业国家里,国民收入较高,消费倾向相反较低,由此就产生了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并导致就业不足。
在经济的高涨时期,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倾向随之下降,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日趋严重,由此就引起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这样凯恩斯就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谠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不足及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
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