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名著导读和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 '的”保姆________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_____________ 。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 ',”体验到__________________ 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 世纪30 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

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

”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

莫当耍子。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

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①________;(A.《天演论》;B.《西游记》;C.《三国演义》;D.《山海经》)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②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A.《三字经》;B.《论语》;C.《鉴略》;D.《幼学琼林》)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③________的照片;(A.孔子;B.孙中山;C.闰土;D.藤野先生)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④________。

(A.《父亲的病》;B.《无常》;C.《五猖会》;D.《狗·猫·鼠》)【答案】 A;C;D;B【解析】【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识记相关的内容。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故选A。

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鉴略》,故选C。

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故选D。

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无常》,故选B。

故答案为: A 、C 、D 、B【点评】本题考查肯定是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基本常识的积累。

2.名著阅读。

(1)“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这段话选自哪部作品?我没有那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2)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写出人物)【答案】(1)选自《朝花夕拾》;当我准备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父亲让我背《鉴略》,等我背完的时候我已经没兴趣了。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第⑴、⑵题两题中选做一题,第⑶题必做。

(1)《白洋淀纪事》以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成为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与《________》是姊妹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全文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________”。

(2)《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________的散文集。

有人说,作者“2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自21岁远赴北京,家乡就成为他始终魂牵梦萦,并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叙说的对象。

最终,通过《________》、《长河》等一系列乡土小说和散文,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________”的重构。

(3)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些人的悲剧除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之外,其自身原因也不可忽视,请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角度分析《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性格缺点。

【答案】(1)孙犁;芦花荡;诗体小说(2)沈从文;边城;湘西(3)【示例1】固执狭隘:先生去世,本应该以大局为重,可范爱农因为之前的一些误会,在发不发电报这件事上处处针对鲁迅,耍小孩脾气。

【示例2】脆弱消极:“革命”失败之后,范爱农不反省和探索新的出路,而是时常饮酒,自我麻醉,牢骚满腹,一生落魄不得志。

【解析】【分析】(1)《白洋淀纪事》把一个个日常小故事串联,记录了白洋淀发生的故事,作者是河北安平的孙犁。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了民族的正气和抗日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作品表现了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被称为“诗体小说”。

(2)《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的味道,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等。

这部作品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体现了浓郁的“湘西”特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有同学认为;课文名著导读“专题探究·话说唐僧师徒”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说法不准确。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结合下列回目的相关内容,简述原因。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答案】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解析】【分析】阅读《西游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西天取经的团队除了唐僧师徒四人外,好有小白龙。

“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一回写马却被恶龙吃掉了。

恶龙打不过悟空藏匿涧底,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坐骑,此为小白龙。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一回写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

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

悟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一回写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修得正果。

故答案为: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等要耳熟能详。

要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及精选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及精选练习(含答案)

(一)《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 共收入10篇散文。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意即: “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故又名《旧事重提》。

【故事梗概】《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 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 第一, 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 总是尽情玩弄够了, 才吃下去;第二, 它与狮虎同族, 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 它老在嗥叫, 令人心烦;第四, 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 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 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 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 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 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 配有图画, 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 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 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 去勾魂的时候, 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 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冰心的《繁星》《春水》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自然。

(2)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________》。

【答案】(1)母爱;童真(2)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解析】【分析】(1)《繁星》《春水》是冰心的两部诗集。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春水》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赞颂母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据此作答。

(2)《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借动物比喻人,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反动文人。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据此,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狗•猫•鼠》;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故答案为:⑴母爱;童真;⑵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中注意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7)(内容: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等第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概述】1、对名著作者、年代及主要人物的了解;2、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的分析与评价;3、对名著中著名场景或经典情节的认知与理解;4、对多部名著的作者、情节、人物进行辨别与选择;5、在综合题中运用名著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课前诊断】1.【2018吉林省】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

”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

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1 )选段出自《西游记》,作者是__ _ 。

(1分)(2)以上选段内容出自—()(2分)A.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B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C.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 D •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划尽三三行满道归根》(3)你是否喜欢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请说明理由。

(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文中描写的人物是 ______ ,体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根,《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百自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巩固练习】1.未雨绸缪,为了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语文老师提前分配同学们对两本书的内容进行卡片式摘录。

以下是张明和孔亮同学摘录的相关卡片,请你帮助填写空白的四处。

(4分)2.《五猖会》中写“我”开蒙时候读《鉴略》 ,听人说“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可是,“我”为什么对读《鉴略》很反感甚至厌恶呢?请你告诉他。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整理《西游记》“人物档案”时,周辉同学遇到了困惑:大闹天宫前,石猴被天庭招安封官,却又反出了 天庭,这表现了他的兽性、人性还是佛性?请你选择其中一例来解答给他听。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浙江宁波2018)《西游记》目录(摘选)(1 )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T ________________ — TT 流沙河收沙悟净(2)〈〈西游记》第十四至第四十二回说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曾在火焰山修 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神通广大。

他听说只要吃唐僧一块肉,就会延生长寿,与天地同休。

号山是唐僧 西天取经必经之路,于是他变成一个被人用麻绳捆住手脚高吊在松树梢头的七岁顽童,骗取唐僧解救,趁 机擒拿唐僧。

于是发生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

①概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故事中的任一情节(不得使用导读材料中“红孩儿用计劫持唐僧” 情节答题)。

②概括故事中红孩儿的性格特征。

阅读《西游记》选文,根据提示完成 7、8题。

好菩萨,将箍儿迎风一幌,叫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望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 ” 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

7.此段文字中的“童子”指的是 ⑴(填妖名),他的父亲 ⑵(填妖 名)曾与孙悟空结为兄弟。

菩萨共有三个箍儿,收伏童子用的是⑶,孙悟空 此 前被套上的是 ⑷。

(4分)8•《西游记》 中大圣与“童子”结怨为下文什么情节埋下伏笔?(3分)(提示:回答时请点明何处、何人、何事)9•《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也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教育思想和理念,请 从下面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相关的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3分)A.《五猖会》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名注齐天意未宁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十二回唐王秉诚修大会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观音显圣化金蝉鹰愁涧意马收缰 高老庄大圣降魔 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朝花夕拾》复习资料【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内容概括】《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童年在故乡的生活片段 一一《狗 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统编七下P50)《〈二十 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统编七上P38)《父亲的病》。

第二类:长大后四处求学的见闻 《琐记》《藤野先生》(统编八上P20)《范爱农》。

【作品主题】《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记述了鲁迅从幼年到 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作者对往 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

【艺术特色】⑴擅长攫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2)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糅 合在一起。

(3)对比和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

(4)通过对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思维导图】回忙薜野先生、<it 述作者弃医从文的霉拇变化it 程' 彳#幷击旧的聂肓制度 昌欝P [描写封建家快制的戦残站坞对观便&兄常<jt< > 汽列军阀坑:冶捕反 『动丈人人物人物标签篇目及典型情节人物形象长妈妈黄胖而矮, 愚昧迷信农历正月初一要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 了”。

《阿长与〈山海经〉》迷信,唠叨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在床上摆“大” 字,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与〈山 海经〉》多事,愚昧无知,不拘 小节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和母亲、工人一块等“我”背书。

《五猖会》乐于助人,爱孩子,善 良淳朴藤野 异国医学初次见面的第一节课 中规中矩,略显古板堀写同省苹皮范■愛农的址半 扛达了苛旧艮屯革帝杓光卑J《西游记》复习资料【作者简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题思想】《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

全书故事引人入胜。

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P132)。

赞扬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经典情节】参考答案课前诊断1.(1)吴承恩(2)B(3)答案不唯一,围绕猪八戒形象来谈是否喜欢即可。

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

示例(1)喜欢,猪八戒憨厚、质朴、善良、可爱。

示例(2)不喜欢,猪八戒贪吃、好色、懒惰、爱挑拨离间,取经意志不坚定。

2.(1)长妈妈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2)B――把“正人君子”改为“封建卫道士的虚伪” 巩固练习4. 1.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五猖会》③吴承恩④孙行者(或行者)(共4分;一处1分)2.一是因为《鉴略》“我一字也懂”,只能死记硬背;二是因为父亲逼我“背不岀就不准去看会”。

(一点1分,共2分)3.示例:石猴被封弼马温,后来知道了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小官,愤而抬出天庭回到花果山(或者,石猴被封齐天大圣,却是有名无实,仅让他去管理蟠桃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也没邀请他,愤而反岀天庭回到花果山)。

一般认为,这更多表现的是石猴的“兽性”,因为“人性”是理智的自我控制的本性,即对权威的臣服、对天条的服从、对规则的遵守,“佛性”是大彻大悟的超脱,“兽性”则是对所有一切的不服从。

5.(1)鹰愁涧收白龙马云栈洞收猪八戒试题分析: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梳理。

根据题目要求,要按收徒弟的先后并交代收徒弟的地点。

唐僧收徒弟的顺序是:孙悟空一白龙马-猪八戒-沙悟净。

“鹰愁涧意马收缰”是鹰愁涧收白龙马;“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是云栈洞收猪八戒。

据此填写作答。

(1)(2分)示例:红孩儿用三昧真火打败孙悟空;红孩儿用三昧真火打败孙悟空及四海龙王;红孩儿假变观音菩萨诱擒猪八戒;红孩儿识破假变牛魔王的孙悟空;红孩儿被观音菩萨用计擒获收为善财童子。

说明:只要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给2分。

直接抄录导读材料不给分。

⑵(2 分)示例:聪明狡黠;狂妄任性;野性难驯;胆大心细。

说明:只要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给2分,大意正确即可。

6.答案:1.(2分)保尔•柯察金(保尔)朱赫来2.(2分)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答出其中一点1分);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w e辽K焙A时馬空勺也慕算IT*?纟I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