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案7 - 红外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二)振动形式 modes of vibration -多原子分子 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双原子分子
伸缩振动
H C H
伸缩振动 stretching vibration
不对称伸 as asymmetrical
对称伸缩 s symmetrical
H
H
C
*
弯曲振动
banding vibration
*
非谐振子
Ev = ( V+1/2 ) h -(V+1/2)2xh + …
1
非谐性常数,其值远小于0
2
*
2. 振动频率
(s -1)
(cm-1)
K—化学键力常数
’— 折合原子量
’=
mA.mB
mA + mB
*
K(N/cm) (cm-1) c-c 单键 5 1190 c=c 双键 10 1690 c=c 三键 15 2100 c-H 5 2900 K越大,基频峰的波数越高。 由于氢原子的原子量最小,因此含氢官能团的基频峰的波数都很大。
正己烷
CCl4
CHCl3
1727cm-1
1720cm-1
1705cm-1
*
(四)特征区和指纹区
在特征区吸收峰较稀疏,包括大多数特征峰,很少与其他峰重叠,强度也大,最易识别。
指纹区谱带密集,反映分子结构中的微小变化,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
特征区 指纹区

(二)基频峰的分布规律
01
折合原子质量越小,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越高
02
折合原子量相同的基团,K越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越高
03
折合原子量相同的基团,一般 > >

实验七 红外光谱测定苯等化合物

实验七 红外光谱测定苯等化合物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七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指导教师:米宏伟报告人:习雯影学号:2006141075 班级:06应化同组人员:习雯影赵倩冯倩张秋吉郑艳萍陈丰音杨菲实验时间:2009-5-27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09-6-3教务处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原理;2、了解红外光谱的应用,以及掌握红外光区分析时试样的制备方法;3、观察不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从红外光谱图中识别基团以及从这些基团确定未知化合物的主要结构。

二、实验原理1、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基本工作原理红外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棱镜或光栅进行分光的红外光谱仪。

由光源发出的红外线分成完全对称的两束光:参考光束与样品光束。

它们经半圆型调制镜调制,交替地进入单色仪的狭缝,通过棱镜或光栅分光后由热电偶检测两束光的强度差。

当样品光束的光路中没有样品吸收时,热电偶不输出信号。

一旦放入测试样品,样品吸收红外光,两束光有强度差产生,热电偶便有约10Hz的信号输出,经过放大后输至电机,调节参考光束光路上的光楔,使两束光的强度重新达到平衡,由笔的记录位置直接指出了某一波长的样品透射率,波数的连续变化就自动记录了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或透射光谱。

红外光谱的测绘原理是,用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聚焦照射被分析的试样,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照射红外线相同就会产生共振,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把分子吸收的红外线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能得到全面反映试样成份特征的光谱,从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IR光谱主要是定性技术,但是随着比例记录电子装置的出现,也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定量分析。

光源:红外光谱仪中所用的光源通常是一种惰性固体,用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连续红外辐射。

常用的有能斯特灯和硅碳棒两种。

能斯特灯是由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结而成,是一直径为1~3mm,长约20~50mm的中空棒或实心棒,两端绕有铂丝作为导线。

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解读

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解读

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015年4月21日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开课实验室:环境资源楼312【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两种基本样品制备技术及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器的简单操作;2、通过谱图解析及网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3、掌握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测定的制样方法,回顾基础有机化学光谱的相关知识。

【基本原理】• 原理概述:物质分子中的各种不同基团,在有选择地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

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特别是对化合物结构的鉴定,应用更为广泛。

• 红外吸收法:类型:吸收光谱法;原理:电子的跃迁:电子由于受到光、热、电等的激发,从一个能级转移到另一个能级的现象。

这是因为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

当这些电子有选择地吸收了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的能量,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

据此,可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条件:分子具有偶极矩。

【仪器与试剂】1、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TENSOR 27型; 美国Thermo Fisher 公司, Nicolet 6700型);压片机;玛瑙研钵;红外灯。

2、试剂:NaCl窗片、KBr晶体,待分析试样液体及固体。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1)固体样品:KBr压片法在玛瑙研钵将KBr晶体充分研磨后加入其量5%左右的待测固体样品,混合研磨直至均匀。

在一个具有抛光面的金属模具上放一个圆形纸环,用刮勺将研磨好的粉末移至环中,盖上另一块模具,放入油压机中进行压片。

KBr压片形成后,若已透明,可用夹具固定测试;(2)液体样品:液膜法取一对NaCl窗片,用刮勺沾取液体滴在一块窗片上,然后用另一块窗片覆盖在上面,形成一个没有气泡的毛细厚度薄膜,用夹具固定,即可放入仪器光路中进行测试,此法适用于高沸点液体样品。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 6 章红外吸收光谱法6.1 内容提要6.1.1 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

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

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一一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基团频率区一一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官能团(基团)存在的区域。

(完整版)红外吸收光谱法教案

(完整版)红外吸收光谱法教案

第六章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要点:1.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2.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3.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4.红外光谱的应用 ;5.红外光谱仪 .学时安排: 3 学时第一节概述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能够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 - 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 0. 75 ~ 1000μ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 0. 75 ~ 2.5 μm),中红外光区( 2.5 ~ 25μm),远红外光区( 25 ~ 1 000μm)。

近红外光区( 0.7 5 ~ 2. 5μm)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低能电子跃迁、含氢原子团(如O — H 、 N — H 、 C — H )伸缩振动的倍频吸收等产生的。

该区的光谱可用来研究稀土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并适用于水、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氢原子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中红外光区( 2.5 ~ 2 5μm)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出现在该光区。

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

通常,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区( 25 ~ 10 00μm)该区的吸收带主要是由气体分子中的纯转动跃迁、振动- 转动跃迁、液体和固体中重原子的伸缩振动、某些变角振动、骨架振动以及晶体中的晶格振动所引起的。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基础化学实验中心2008年2月目录实验一分光光度法测定邻二氮菲一铁(Ⅱ)络合物的组成 (3)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 (4)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5)实验四红外光谱的校正—薄膜法聚苯乙烯红外光谱的测定 (6)实验五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结构 (7)实验六磷酸的电位滴定 (8)实验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和自来水中钙、镁的测定 . 9实验八巯基棉分离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镉 (10)实验九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某些金属元素的含量 (11)实验十电位滴定法测定陈醋中的总酸含量 (13)实验一分光光度法测定邻二氮菲一铁(Ⅱ)络合物的组成一、实验目的1.熟练分光光度计使用2. 掌握分光光度计确定络合物的组成二、实验原理M + nL====MLn以吸光度对摩尔比c L/c M作图,如图2-1所示。

图2-1 摩尔比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将曲线的线性部分延长相交于一点,该点对应的c L/c M值即为配位数n。

摩尔比法适用于稳定性较高的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721或722型分光光度计。

2.试剂10-3mol·L-1铁标准溶液;100 g·L-1盐酸羟胺溶液;10-3mol·L-1邻二氮菲水溶液;1.0 mol·L-1乙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以A对c L/c M作图,将曲线直线部分延长并相交,根据交点位置确定络合物的配位数n。

五、思考题1.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使用摩尔比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2.在此实验中为什么可以用水为参比,而不必用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实验二 食品中NO 2-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 1.熟练分光光度计使用2. 掌握分光光度计进行食品中NO 2-含量的测定二、实验原理H 2N-Ar-SO 3H +NO 2- +2H + →N ≡N +-Ar-SO 3H +2H 2O N ≡N +-Ar-SO 3H+盐酸萘乙二胺→紫红色偶氮染料 三、仪器与试剂721分光光度计,研钵,小刀;饱和硼砂溶液,1.0mol ·L -1ZnSO 4溶液。

《仪器分析》电子教案

《仪器分析》电子教案

《仪器分析》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仪器分析》课程的基本概念、内容、目标和意义。

强调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介绍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解释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1.3 实验操作规范强调实验室安全、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的要求。

第二章:光谱分析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解释紫外-可见光谱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紫外-可见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2.2 红外光谱分析解释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2.3 拉曼光谱分析解释拉曼光谱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拉曼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三章:色谱分析3.1 气相色谱分析解释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解释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3 色谱数据处理解释色谱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峰面积计算、峰高度计算等。

介绍色谱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四章:电化学分析4.1 电位分析解释电位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电位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4.2 电化学发光分析解释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4.3 电化学探针技术解释电化学探针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电化学探针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五章:质谱分析5.1 质谱原理和仪器解释质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介绍质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5.2 质谱数据解析解释质谱数据的解析方法和技巧。

介绍质谱数据解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5.3 质谱应用案例分析分析质谱在蛋白质分析、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强调质谱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6.1 原子吸收光谱原理解释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包括光源、样品原子化、检测器等。

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仪器分析红外光谱法

仪器分析红外光谱法

仪器分析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外光谱法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应用领域,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键振动的分析技术。

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辐射下的吸收光谱,可以获得有关样品分子的信息。

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为0.78-1000微米,对应的频率范围为12.82-3000THz。

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物质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辐射能量,这些吸收峰对应着不同的化学键振动。

通过比较样品的吸收光谱和标准库中的光谱,可以确定样品的组分或结构。

红外光谱仪是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的关键设备。

它主要由光源、样品室、光谱分束系统和探测器组成。

常见的光源有红外灯、光纤波导和测量系统本体产生的光源,它们的特点是辐射能量可见、红外或拉曼光谱区域。

光谱分束系统可以将样品吸收的红外光谱分解为连续光的波长与光强分布的结果,常用的分束器有棱镜和光栅两种。

光谱分束系统将被分解的光聚集到一个探测器上进行测量,常见的探测器有热电偶、焦平面阵列、差分红外探测器等。

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配备测光计、计算机等辅助设备,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红外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如化学、材料科学、制药、食品科学等。

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无机物质、生物大分子等类型的样品。

在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红外光谱法可以确定化学键的类型、鉴别不同的功能基团、判断化学结构等。

在材料科学中,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表面分析、结构表征、聚合物反应动力学等研究。

在制药和食品科学中,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药物质量控制、药物配方优化、食品成分分析等。

为了提高红外光谱法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一些关键技术被引入到了仪器分析中。

其中,ATR技术(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它通过将样品直接置于晶体表面进行测量,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液体制备和气体膜片制备的麻烦。

此外,荧光红外光谱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10.1教学建议一、从应用实例入手,介绍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结构特征。

二、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为目的,介绍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面的应用。

10.2主要概念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二)、掌握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方法;(三)、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组成与应用。

二、内容要点精讲(一)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

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

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 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基团频率区——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官能团(基团)存在的区域。

指纹区——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化合物精细结构的区域。

分子振动自由度——多原子分子中原子振动形式的数目,称为分子振动自由度。

倍频峰——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至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组(合)频峰——多原子分子中由于各种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合频率(等于两个或多个基团频率之和或差)的吸收峰。

泛频与泛频峰——倍频与组(合)频,统称为泛频。

相应的吸收峰称为泛频峰。

相关峰——表征某一基团存在的一组特征峰称为相关峰。

(二)基本内容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并有其振动及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获得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变化的振动-转动光谱,即红外吸收光谱。

除对称分子外,几乎所有具有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都有相应的特征红外吸收光谱。

它反映了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特征。

因此可以用以确定化学基团和鉴定未知物结构。

同时,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故可用于定量分析。

2.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1)照射的红外光必须满足物质振动能级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即光的能量E = hv必须等于两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E =E振动激发态-E振动基态)。

(2)红外光与物质之间有偶合作用及分子的振动必须是能引起偶极矩变化的红外活性振动。

3. 分子的振动方程σ=由方程可知,振动波数σ(或频率ν)随键力常数k的增加或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的减少而增大,实际用于真实分子时应加以修正。

4. 分子振动的形式和类型分子中的基本振动形式(理论数):对于非线性分子有(3N―6)个基本振动(即简正振动)形式;线性分子有(3N―5)个基本振动形式(N为分子中原子数目),实际上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出现的吸收峰数目比理论数要少。

振动类型:多原子分子中有伸缩振动(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和弯曲(或变形)振动两大类。

5. 红外吸收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1)红外吸收光谱的分区:按照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基团频率区(或特征区)(4000~1300cm-1)和指纹区(1300~670cm-1)两大区域。

基团频率区包括:①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cm-1),主要包括C—H,O—H,N—H 和S—H键伸缩振动频率区;②三键及积累双键区(2500~1900cm-1),主要包括C≡C,C≡N键伸缩振动及C═C═C和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区;③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500cm-1),主要包括C═O(1900~1650cm-1)和C═C(1680~1500cm-1)伸缩振动频率区。

指纹区包括:①1300~900cm-1振动区:主要包括C—O,C—N,C—F,C—P,C—S,P —O,Si—O等单键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区以及一些弯曲振动频率区。

如C—O的伸缩振动(1300~1000cm-1)和甲基的弯曲振动(~1380cm-1);②900cm-1以下振动区,主要包括一些重原子伸缩振动和一些弯曲振动频率区,δφC—H在这一区域的吸收峰可用来确定苯环的取代类型。

某些吸收峰还可用来判定化合物的顺反构型。

6. 影响红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1)影响吸收峰位置(即基团频率)的因素内部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氢键效应;外部因素:物质的物理状态和溶剂效应。

(2)影响吸收峰数目的因素通常大多数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上出现的吸收峰数目比理论计算数目有所增减,这主要是由于:①分子中存在着红外非活性振动;②某些振动频率完全相同,即简并为一个吸收峰;有些振动频率相近,仪器分辨不出来;③某些振动吸收强度太弱,仪器检测不出来或某些振动吸收频率超出了仪器的检测范围;④倍频峰和合频峰的产生,使吸收峰增加;⑤振动偶合使得吸收峰发生分裂;⑥费米共振,倍频峰和组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相互偶合而产生的吸收峰的分裂,使吸收峰增多。

7. 红外吸收光谱仪用于测量和记录待测物质红外吸收光谱并进行结构分析及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称为红外吸收光谱仪或红外吸收分光光度计。

仪器的类型: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和干涉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仪器的结构: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与紫外光谱仪类似,也由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和记录系统等部分组成。

干涉型(傅里叶变换型)与普通色散型红外光谱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干涉仪和计算机两部分。

8.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未知物结构的确定。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内容1、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2、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方法。

(二)难点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双原子分子振动及未知物结构的确定。

10.3 例题例3.1由下述力常数k数据,计算各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波数)。

(1)乙烷的C―H键,k=5.1N·cm-1;(2) 乙炔的C―H键,k=5.1N·cm-1(3) 苯的C=C键,k=7.6N·cm-1;(4) 甲醛的C=O键, k=12.3N·cm-1。

由所得计算值,你认为可以说明一些什么问题?答:计算(1)乙烷的C―H键,11 13072cm σ--===同理可得(2)乙炔的C―H键:σ2=3304 cm-1(3)苯的C=C键:σ3=1471 cm-1(4)甲醛的C=O键:σ4=1750 cm-1由此可知,①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的平方根与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波数)成反比,与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小的C―H键相比,C=C键和C=O键的振动波数比较低;②键力常数k 的平方根与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波数)成正比,不同的化学键有不一样的键力常数,键力常数差异决定了折合相对原子质量相近的化学键,如C=C键和C=O键的频率(波数)有明显的差异。

【评注】本题给定条件明了、直接,解题思路清晰。

例3.2氯仿(CHCl3)的红外光谱表明其C―H伸缩振动频率为3100 cm-1,对于氘代氯仿(CDCl3),其C―D伸缩振动频率是否会改变,如果变动,是向高波数还是低波数方向移动?答:因为σ=1307(k1/Ar)1/2,的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1=12×1/(12+1)=12/13,而C―2H的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2=12×2/(12+2)=12/7,显然,Ar2≈2 Ar1,所以,与氯仿(CHCl3)红外光谱中的C―H伸缩振动频率比较,氘代氯仿(CDCl3)的C―2H伸缩振动频率会改变。

从Ar2≈2 Ar1来看,C―2H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例3.3 图6-1为1-辛烯的红外光谱,试给出各峰的归属。

图6-1 1-辛烯的红外光谱图答:(1)如═CH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末端═C—H出现在3085 cm-1附近)及═CH2的对称伸缩振动(═CH2出现在2975 ±10cm-1附近),═CH—的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40~3010cm-1附近)。

(2)C═C的振动(C═C伸缩振动出现在1680~1620cm-1附近)。

(3)—CH2,—CH3的反对称变形(在1460±10cm-1附近)及—CH3的对称变形(在1370~1380cm-1附近)。

(4)═C—H的面外弯曲振动(在1000~650cm-1处出现强吸收峰)。

(5)═CH2面外摇摆振动(910~890cm-1附近)(6)—(CH2)5面外摇摆振动 [—(CH2)n—(n>4)的面内摇摆振动720cm-1]。

10.4习题精选详解(题号)2.1.羧基(-COOH)中C=O、C-O、O-H等键的力常数分别为12.1N.cm-1、7.12N.cm-1和5.80N.cm-1,若不考虑相互影响,计算:(1)各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2)基频峰的波长与波数;(3)比较ν(O-H)与ν(C-O),ν(C=O)与ν(C-O),说明键力常数与折合原子质量对伸缩振动频率的影响。

解:Ar(H)=1.00794,Ar(O)=15.9994,Ar(C)=12.0107)(9.1730161216121.1213031-==+⨯=cm O C σ)(777.5109.1730114m μσλ=⨯==)(1051931039.17301010Hz c ⨯=⨯⨯=⋅=συ)(7.13271612161212.713031--=+⨯=cm O C σ)(532.7107.1327114m μσλ=⨯==)(101.39831037.13271010Hz c ⨯=⨯⨯=⋅=συ)(6.323416116180.513031--=+⨯=cm H O σ)(092.3106.3234114m μσλ=⨯==)(108.97031036.32341010Hz c ⨯=⨯⨯=⋅=συ2.2. 化合物的不饱和度是如何计算的?答:不饱和度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双键、三键及环的个数,即碳原子的不饱和程度,其经验公式为Ω=1+n4+1/2(n3-n1)n4、n3、n1分别为四价元素(C,Si 等)、三价元素(N,P 等)和一价元素(H,F,Cl,Br 等)的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