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合集下载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好几种提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

那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对这些提法将一个一个地回答。

首先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呢?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它的内容来说的。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一般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所构成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旧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的。

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是和辩证法相脱离,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科学的。

但是,世界是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使世界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生生不已、朝气蓬勃。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却把世界看成是单调的、枯燥的、死气沉沉的,要说有发展,也只是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

所以,旧唯物主义总的来说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虽然承认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是它脱离了唯物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头朝地脚朝天倒立着的辩证法,因而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是相脱节的吗?不是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有过结合,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就是相结合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也有类似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情况。

但是这种结合都没有科学的论证,没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具备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各种形态,但是它又吸取了以往哲学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它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关雷(哲学社会学院 2010级哲学专业 01100141)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变革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一场“历史观”革命,更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

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历史观,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世界观人类解放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那么,既然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可以上升到一种新的世界观的高度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出发,讨论“作为新的世界观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手段还是目的《原理》教科书第五版的说明中有这样的论述:“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1)在作序者看来,历史唯物主义重点在于“用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目的,唯物主义是手段,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变革了历史理论,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的革命。

马克思曾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一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以“抽象的”能动性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三是以“感性的人的活动”的解释原则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变革(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时代的历史的真理,是时代所要求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但这里有一个亟待澄清的问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其它的历史哲学之后而又把自己也视为一种历史哲学的话,这就有必要弄清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

威廉姆·肖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放在一个等同的意义上来看待;国内学者庄国雄、涂成林、郭艳君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新的历史哲学。

[9]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已经具有了完全崭新的内涵,它已不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体系了;它也不再局限于认识论上的探讨。

国内学者刘福森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为实践行为提供理论知识的“历史科学”,而且它也是作为历史观、从而也是作为世界观出现的。

[10]本文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内涵需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作为“历史科学”这一层面上来理解的。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历史,它以事实为根据进行科学的描述,它的任务主要是揭示对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人们的实践行为提供参考与依据。

“历史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其真理性的证明依赖于事实的证明,它是科学实证的知识。

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属于“历史科学”,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地使历史研究达到了科学的水平。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历史观现身的。

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旨在于对历史事实做出合理的理解与解释。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描述历史事实,而在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

这些困难是“历史科学”无法解答的。

因为在这里我们直接面对的不再是历史事实而是一系列“历史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下面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深刻剖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具有持久的理论生命力三个方面阐述其重要性。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意识是生产关系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指导革命斗争、建设事业中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和有效,更好地推动历史前进。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重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剖析,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我运动的过程,社会的矛盾和运动是客观规律,而不是人为制定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深刻剖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持久的理论生命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保持与时俱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和深刻剖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更在于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其具有持久的理论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表现在其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深刻剖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具有持久的理论生命力三个方面。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为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

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

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

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

”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

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理论观点。

它们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认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辨述与辩证。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则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反映。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上层建筑主要指的是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而这种斗争的本质是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经济利益的分配。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经济基础并不起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思想和观念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意愿和选择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动来改变社会的现状。

历史唯心主义还强调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对于社会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不同解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的。

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意识和行动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以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物质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唯心主义观念截然不同,它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力量的决定。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启示是深远的。

首先,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LI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

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宇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

[《列宇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

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

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者的表述,这种表述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定为科学的表征;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在哲学的意义上,世界观并不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而是对存在的把握,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关系,是人生活于世界其中的批判性反思,是对科学思维的超越,这一过程不是规范地表述, 而是能动地表征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称之为带有新世界观意义的哲学。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厘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这一提法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生的著述中从未有过单独或专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篇章和著述,他们从年轻时就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且终生致力于通过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来把握人类的主存境遇,揭示了人们现实生存境遇的经济根源,表现了其哲学体系的批判性与革命性。

恩格斯著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在总结和揭示自然科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分门别类到综合体系直至到辩证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这依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晚年著的《资本论》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证,依此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站不住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隐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实践唯物主义的定位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结果,改变了以上提法的直观性和片面性,且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样系的多样性,展示了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理论内容。

但其中隐含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混淆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理论体系,而实践本体论是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究,如果弄不清两者有区别,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为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在这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没有找到世界的真正本体,而只是把本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进行理解,或者可以说是忽视了人对世界的能动性把握,唯心主义恰恰夸大了这一环节,乂缺少了现实社会中的感性确定性。

马克思是从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把事物和现实世界看做历史活动中的生成和发展,才真正把握了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马克思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长期的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中形成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针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进行了黑格尔辩证法和历史空场的批判,这一批判在哲学上重新进行存在论奠基的对象性活动,亦即与思维有差别的感性行动、实践以及现实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78页]。

他表述到: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4页]这是对实践较早期的理解和表述,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等实践纲领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纲领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山实践开始展开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的,实践就是这一新世界观的拱心石。

马克思就是把实践活动看做是世界本体化的展开过程,从而探究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如果混淆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区别,就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结论。

二是没有区分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建立的哲学理论体系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显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实践性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这无非是没有真正搞清以实践为内在思维方式的新世界观的真实内涵,也不能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历史性变革,掩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两千年的哲学变革,无可厚非地是使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使西方哲学理论从理性霸权、概念宰制逻各斯统治的独断世界即传统哲学建构的本体论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人和人的真实世界,马克思否定追求永恒原则、绝对真理的哲学妄想,否定与现实相脱离、山概念建构起来并加以实体化的所谓独立的本体世界,否定了绝对化的哲学传统,使哲学找回了属于人自己的哲学。

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一再强调哲学的世界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哲学的现实化。

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揭示了脑力劳动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思维的抽象作用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随着思维抽象能力的发展,现实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抽象为纯粹逻辑的规定,现实的一切运动都可以抽象为纯粹逻辑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3 106页],在纯粹理性完全脱离了现实或感性确定性之后,逻辑、意识的确定性只能在纯粹理性自身之内建立终极基础,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反倒成了一切现实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在本质上揭示了西方传统哲学脱离现实而乂统治现实的颠倒的世界观,其任务就是把这种颠倒的世界观再颠倒过来,以使人们正视真实的现实世界。

[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 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3卷,199页]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页]随后,乂说,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7页〕这一系列的表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向,把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变革为人自身生存视域内的实践思维方式,以此来探究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向,这种新世界观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哲学的问题和领域,而是开辟了哲学的新视域。

依此看来,可以这样说,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在这里实践的意义是广泛的、无限定的,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中介,以此为基础,进而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来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

因此,如果对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唯物主义不能很好区分的话,就会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论证1、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这一问题的厘清,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的关键。

如果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还不能把握,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而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或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载自《哲学研究》,2007. 03]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变革就在于改变了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和机械性,不能呈现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正本质;对于唯心主义来说改变了其脱离现实、脱离社会历史的思辨思维方式,而真正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入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根源,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类的本体论追求。

这不能不说是以历史的原则或解释方式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如果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是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那也就必然承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不同于人类历史的自然界,而这个自然界乂与人类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难道人类社会历史会脱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吗?很显然,这只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不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来理解这一问题,因此说,这一理解根本违背了马克思的初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