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中村安置项目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以环境行为观点分析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

以环境行为观点分析"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摘要:"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在环境行为观点下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行为观点强调环境与个体行为、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塑造居民的行为模式、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研究景观要素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绿化、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元素融合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创造更宜居、宜人的城中村社区环境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环境;环境行为1.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城市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城中之村”,通常由老旧的住宅、杂乱无章的建筑、不规范的基础设施等组成,其环境和景观常常显得杂乱、拥挤和缺乏美感。
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开始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着重关注景观要素的设计与营造。
在城中村改造中,景观要素作为环境行为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环境行为观点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体验,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行为来塑造和适应环境。
从这一观点出发,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影响居民行为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环境行为观点为基础,探讨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中的景观要素对居民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通过分析景观要素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设计与布局,以及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要素如何塑造社区环境,进而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研究景观要素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绿化、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元素融合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创造更宜居、宜人的城中村社区环境提供思路和建议。
2.城中村景观要素的重要性城中村景观要素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和社区改造中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对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凝聚力以及城市形象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西安市开发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问题探析

西安市开发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问题探析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城市建设是西安城市建设、陕西省西咸新区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将对于提升西安市及西咸新区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沣东新城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探讨其绿地景观可以相对提高对策及具体思路。
标签: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析一、沣东新城城市绿地景观现状分析沣东新城城市环境主要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乡镇为主。
其中斗门、高桥、六村堡、王寺等主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
现状村路、乡道贯穿于整个沣东新城之中。
良好的历史文化条件则应进行合理规划利用。
贯穿于沣东新城的沣河、太平河、皂河以及昆明池等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也应合理融入沣东新城城市规划理念中。
1.景观宏观布局分析沣东新城将围绕周丰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建设周秦汉历史文化景观带。
同时加强沣河生态治理,启动沣河生态景区及两岸滨河生态景观带。
根据沣东新城规划的七大板块制定不同的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城市主体区。
2.景观构成分析沣河田园城市组团:位于新城的西北闻,沣河与渭河的交汇处,道路绿化以旱柳为主,骨干树种为大叶女贞、楸树、栾树、核桃,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品种以本土植物为主,可采用淘汰的生产性植物。
体现“田园、悠然、若南山”的特点。
三桥现代商贸组团:是沣东新城重要的商业贸易区,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为七叶树、元宝枫、白碧桃、大叶女贞与多种地被组合的形式;种植结构以乔草为主。
体现“时尚、多彩、有活力”的特点。
科学城科技统筹组团:是沣东新城重要的科研组团,骨干树种为国槐、七叶树、大叶女贞,搭配花灌木,种植结构以乔藻草为主,可引进部分新优树种。
体现“清雅、林荫、冒新意”的特点。
镐京立体城市组团:位于镐京遗址公园的周围,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为千头椿、银杏、大叶女贞与地被搭配为主;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
体现“秩序、生动、怀古情”的特点。
昆明池生态文化组团:位于昆明池的周围,道路绿化骨干树种以馒头柳、马褂木、白玉兰与新品种小苗和花灌木为主,种植结构以乔灌草为主。
城中村改造背景下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研究

城中村改造背景下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研究城中村改造背景下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许多城市开始面临城中村改造的挑战。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样面对着城中村改造的艰巨任务。
城中村往往是城市中的人口密集区,却存在建筑老旧、垃圾满溢等问题,给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西安开始尝试以高层商住综合体的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高层商住综合体是城中村改造的有效策略。
由于城市用地有限,改建已有建筑成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重要手段。
高层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市民需求。
此外,商住综合体的设计可以将商业和居住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便利的购物和居住环境。
通过高层商住综合体的改造,城中村可以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和居住区。
其次,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需要考虑城中村环境因素。
由于城中村位置较为集中,周边环境可能不够宜居。
因此,在高层商住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周边环境的品质。
首先,应结合城中村改造规划,协调商住综合体的布局和周边环境的改善。
其次,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绿化、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等因素,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最后,还要注重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另外,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
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合理利用空间,最大程度满足商业和居住的需求。
在商业方面,可以设置购物中心和餐饮娱乐设施,满足市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在居住方面,要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如花园、游泳池、健身房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多功能室和休闲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最后,西安高层商住综合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和历史因素。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因此,在高层商住综合体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西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城中村发展的挑战。
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成为解决西安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西安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城中村存在杂乱无章、分散布局的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覆盖到每一个居民。
其次,由于城中村地块较小、不规整,很难合理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再次,城中村地区是老旧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公共服务设施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
最后,城中村居民的迁移和流动性较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优化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关键所在。
首先,应通过整合城中村地块,优化土地资源使用,以达到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
对于地块较小的城中村,可以通过土地整合、容积率调整等手段,将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服务覆盖率。
其次,应以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为原则,合理分布各类公共设施,使每个居民都能方便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例如,可以根据城中村居民的日常需求,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再次,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和品质,满足城中村居民对于更好生活条件的追求。
最后,应加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动,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网络。
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除了空间布局的优化,还需考虑以下优化策略。
首先,要注重居民参与和差异化需求的考虑。
城中村居民普遍为低收入群体,他们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其独特性。
因此,在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时,需充分调研居民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城市更新视野下的空间营造探究——以西安市三兆村城市更新为例

城市更新视野下的空间营造探究 ——以西安市三兆村城市更新为例发布时间:2021-01-18T04:26:05.369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20年16期作者:仇冬1 李文倩2 [导读] 本文以西安市三兆村为例,研究社会资本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城市更新视野下的空间营造。
1 陕西同济土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 .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以西安市三兆村为例,研究社会资本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城市更新视野下的空间营造。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社会资本1 前言中国城市化率过半且正在逼近60%,这40年来改革开放全速前行的结果,直接将中国引入千年未遇的城市社会。
与欧美在二十世纪中叶基本完成城市化一样,伴随着城市化后半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更新潮也同步来临。
相比以城市开发建设为主的早期城市化进程,城市更新的目标更多元、路径更复杂。
2 三兆村的前世今生本文以西安市三兆村为例,研究城中村的前世今生。
2.1 三兆村的历史由来追溯三兆村的历史,作为汉宣帝“守陵人”,元康元年春天,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设杜陵邑。
全盛时期的杜陵邑拥有30万人口,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典属国苏武等著名人物都曾在此居住。
汉以后,陵邑衰败,城中居民在杜陵附近杂居,逐步形成村落,以三兆村最为代表,千百年来,三兆人世代守护杜陵。
民国时,镇嵩军刘镇华围攻西安城,城南各村落惨遭刘部劫掠,三兆村自发组织民团,依靠村墙自卫,刘部见状未敢侵犯。
三兆虽得安保,但旁边的杜陵却危在旦夕,刘镇华想象着里面的宝贝,垂涎三尺,随后召集军官策划“盗宝”。
消息传到了三兆,这些“守陵人”后代不慌不乱,立马组成一个“三兆神团”,联合附近各村民团一同护陵。
2.2 三兆村的现状形态今日之三兆村基本位于杜陵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同时位于曲江二期的核心位置,杜陵与村庄、城市与村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何构建和谐的陵、城、村关系。
浅谈“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设计

浅谈“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园林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很多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设计却不尽人意。
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没有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要依托于本土地域景观文化特征以及“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坚持与贯彻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科学理论和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切实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1 “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的意义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实景。
城市园林规划既能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同时满足了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渴望田园和自然的精神文明需求。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
一项完善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1]。
“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笔者在“城中村”改造的实际运作中发现,“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没有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中村园林在经过2~3年的变迁之后往往出现体育健身、娱乐器材损坏丢失,花园苗圃缺少养护沦落为菜地的情况。
这违背了“城中村”改造园林规划设计的初衷。
“城中村”改造的园林规划要立足城中村的现状,因地制宜,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加强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切实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
2 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园林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城中村”改造中园林规划与建设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
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其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以西安为例,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背景与意义西安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因此,西安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植被等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环境。
2. 文化传承原则:结合西安的历史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
3. 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公园活动空间。
4. 美观性原则:注重公园的视觉效果,打造宜人的公园景观。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探索1. 地域特色融入:西安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古都风貌、秦岭山水等元素,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2. 植被选择与配置:根据西安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种类,合理配置植被,构建丰富的植被群落。
3. 水景设计:利用水体元素,打造水景公园,如湖泊、溪流等,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空间。
4. 活动空间设计:设置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如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场、休息区等,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五、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以某大型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文化和功能需求。
通过引入水景、植被和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同时,该公园还设置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如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场等,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休闲场所。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需要体现现代城市的活力与特色,还要融入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以西安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设计思路。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背景与现状西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古城特色,同时也应符合现代人对休闲、娱乐、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西安的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公园设计缺乏特色,与历史文化融合不够,以及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一)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文化融合原则:将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之中,体现古城特色。
3. 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需求。
4. 美观性原则:注重景观的审美价值,打造宜人的公园环境。
(二)设计目标1.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保护和传承西安的历史文化。
3. 构建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4.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一)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需求,合理划分公园的功能区域。
同时,要结合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布局。
(二)植被配置与绿化设计植被配置应注重多样性、季相性和生态性,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
同时,要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坡面绿化等,提高绿量。
(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在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建筑风格、历史传说等,将其巧妙地融入公园景观之中,使市民在游园的同时感受古都的文化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城中村安置项目中的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4T17:19:04.9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乔琳1 王葆华2 [导读]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以往带有“运动”色彩的盲目改造方式,“一刀切”的统一规划模式忽视了城中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18;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以往带有“运动”色彩的盲目改造方式,“一刀切”的统一规划模式忽视了城中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景观学等多学科为出发点,运用有机更新理论探讨西安市城中村回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在城中村改造中居民人口构成及生活习惯、地方景观特色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避免城中村改造景观缺乏差异性,城市趋同的问题,避免“后城中村”的形成。
关键词:城中村回迁安置小区;有机更新;差异化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迅猛发展,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建设成绩斐然,以资本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更新了城市的面貌,但同时其特有的城乡二元体结构催生出许多矛盾。
“城中村”作为城市和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有着城市的“壳”,农村的“核”。
本文通过对村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等人文要素的分析,试图以景观设计的手法合理的解决村民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问题。
1.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及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安城市的版图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西安市目前共有城中村457个,涉及改造、拆迁、安置的村民达40多万。
不完全统计,累计有 46.59 万棚户区(城中村)群众喜迁新居,逐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西安市的城镇化率得到快速提升。
传统的城中村安置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模式,尽快将城中村改造为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人居环境。
看似高效有序的改造带来的是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城中村缺乏了其特有的活力和特点,使得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瓦解。
城中村社会是以“血缘、地缘、亲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风俗,有着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们的关系疏离,人际交往更加理性。
城中村安置后,村民不能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缺乏归属感,在文化断裂中内心焦躁不安,城市融入困难,居民满意度低。
2.“后城中村”居民的构成及其行为特点
城中村主要由两类居民构成:一类是城中村内的原住民,通过安置补偿或者货币补偿的方式,彻底脱离了农业生产,而且随着房价飙升,村民通过出租房屋而形成了特殊的经济生产方式“租赁经济”。
二是租住在租金低廉的城中村内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
农村社会是一个守望相助、出入相恭的熟人社会,文化模式比较单纯。
“撤村建居”的过程就是让村民被动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虽然一座座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但是依然孤立于城市文化圈之外。
究其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制度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天然地将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类,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村民的社会身份和心理认同,而在撤村改造中,征地不管人,致使失地村民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措施或断裂或缺失,村民被城市体系制度拒之门外,内心寒凉。
二是社会结构原因。
农村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情感属性,社会行为由传统和习俗加以规范,村民们缺乏积极的对外交流的意识,忽略了跨界交往的重要性,阻碍了城市社会对村民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社会舆论对村民的偏见。
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中村人员结构更加复杂,加之城市管理相对较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藏身之地,成为社会治安的极大隐患。
外来人口很难融入城中村的地缘社会,两者关系隔离,缺乏了解和沟通。
外来人口首先面临着“社区融入”其次也存在着“社会融入”的问题。
3.改造后缺乏活力的难题
城中村的发展模式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要想改变必须是社会和经济模式转变,显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因此城中村回迁安置项目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保留多样的经济模式,保护原有社区蓬勃的活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文丘里在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生动的写到:“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即反常又无个性……。
”他指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有多层次的组合,复杂并不是否认简化。
城中村改造的核心是消除杂乱无序的、缺乏管理、交通拥挤的环境。
但过于整齐划一的改造却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死气沉沉,人们丢失了场所的记忆,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4.人文景观设计对场所记忆的影响
人文景观的设计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的集体认同感,尊重人文景观的设计,不仅是在生理或物质上而且也是在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优秀作品。
人文景观包括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
地域景观指在特定地区内,自然、社会表现出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某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聚落、房屋建筑以及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它记载了特定区域内人类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视觉还是精神都使人产生对地域的熟知感。
地域景观可以具象和抽象的表达,一个石撵、一颗老树都能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场所记忆是由乡土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构成的全方位的景观意境。
文化景观是人们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人为因素而构成的景观,某种历史文化事件所留下的遗址遗迹,城中村农耕社会所延续的特有的风俗等,都是城中村特有的文化景观,正因为城中村多样的行为特征,造就了其丰富的活力。
传统的城中村改造采取整齐划一的格局,人为否定了城中村多样性的行为特征。
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共生的设计理念,保护现有的业态关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低廉的房租,多样的小商业类型,与城市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丰富城市景观的类型。
5.城中村回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要解决城中村回迁安置小区缺乏活力的问题,在设计上应充分调研原有城中村的肌理及生产生活方式,人群的构成及行为模式。
片面追求高品质单一空间是设计者人为的一刀切,不符合客观规律。
公共生活空间的需求是多样的,应该提供满足老人、小孩、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村民的需求,并提供多功能混合复杂的场所。
同时,应沿用城中村原有的肌理,打开封闭的围墙,将商业引入其中,而不是将小区与外界隔开。
城中村原有的小商业得以在新的形势下延续,这些活动增加了人们相处的机会,形成了小组团,小空间,创造了公共的社交空间。
混合居住的社区有也利于社会管控,有利于社区安全以及和谐稳定的发展。
城中村不同于普通小区的另一特征在于其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
不仅仅是不同年代的建筑实体,也包括历史文化传统。
城中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村民个体的红白喜事,都是村内的社会集聚活动,如何提供村民的社会交往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城中村嵌生于城市,在本质上并未脱离农村社会,单纯的居住空间、建筑形貌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村民的心态,文化适应才是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设计出符合城中村特点的回迁安置小区,避免城市同质化,使其能以跟新的形式与城市和协共生是设计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为百姓打造“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N].滚动读报-地方频道,网络资源:http:///newspaper/ 2015-10/22/content_109615476.htm,2015-10-22
[2]“后城中村”村民的适应性难题及其化解冶芸;-《人民论坛》2014-03-15
[3]基于共生模式的“城中村”环境问题改造熊金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