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象派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性
艺术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

艺术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语言,通过形式、色彩、构图等元素传递出情感、思想和灵感。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这些特点与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和艺术经验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
1. 印象派的色彩与感觉印象派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
印象派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光线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
他们追求色彩的纯净和对光影的描绘。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就展现了他对自然光线和水面变化的敏感。
2. 表现主义的狂热与情感宣泄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风格,试图通过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蒙克的《呐喊》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人物面容扭曲,传递出强烈的痛苦和绝望。
3. 立体主义的几何与形式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着重于呈现物体的多个角度和不同面的综合。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几何形状和碎片化的表现手法,使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物体。
4. 抽象表现主义的自由与油彩的肆意运动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强调内心情感和直觉的表达。
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他的滴漆技法和肆意运动的线条使油彩在画布上流淌、碰撞,传递出强烈的能量和情感。
5. 现实主义的客观与细腻观察现实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风格,试图客观真实地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高更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他的作品中呈现了法国工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和社会现实的观察。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也与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正是这些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艺术的世界,使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展,思想得以启迪。
让我们一同欣赏并领略艺术的魅力吧!。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程,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演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其中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以其大胆的创新和对自然光影的独特表现技法,挑战了传统绘画的规范。
而后印象派则在印象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色彩、形状和个人情感,形成了不同于印象派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主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特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印象派的起源与发展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是一种旨在捕捉瞬间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的绘画风格。
传统的绘画方法强调细节与线条的精确表现,而印象派则更关注对光影的变化、商街生活、自然风景等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即时描绘。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发生着重大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许多艺术家面临传统艺术体制的挑战。
此时,巴黎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中心。
众多艺术家聚集于此,他们希望在自由、多样化的创作环境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
主要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他于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被认为是这一流派名称的来源。
这幅画描绘了黎明时分港口景色,运用了浓烈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高度概括了光影变化的特质。
此外,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塞尚等也是重要的印象派画家。
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生活中的美。
例如,雷诺阿以其典雅而生动的人物肖像著称,而德加则专注于舞蹈表演和女性形态,通过不同于常规透视法则描绘空间。
艺术特点光线与色彩:印象派艺术家使用短促快速的笔触来捕捉光线照射下物体表面的瞬时效果。
他们常常选择户外作画,以便直接观察光线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自然题材:许多印象派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园散步的人、繁忙的咖啡馆,或宁静的大自然景观。
这些题材出现在当时众多市民的新兴生活中,并赋予了作品一种亲切感。
印象主义艺术

《星空》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 线条风格,一是歪 曲的长线,一是破 碎的短线。二者交 互运用,使画面呈 现中眩目的奇幻景 象。在构图上,骚 动的天空与平静的 村落形成对比。火 焰则与横向的山脉, 天空达成视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 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 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 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 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 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 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 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 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 和张力。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 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他们虽然各具风采,题材各具 侧重,也没有共同的纲领,却有基本的共同特征。印 象派绘画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重外光:凡是有光的地方都认为可以找到好题材, 把光看成是画中的主人 2.重瞬间:印象主义必须在阳光的瞬间变化中捕捉到 光彩的效果,把握到对事物的总体认识。 3.重视觉: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时才真正进入纯绘画 的视觉艺术时期,即把反映的对象看成是光与色的载 体。 4.重气氛:健康的、乐观的、真实的,充满活力的气 氛。
德加
Dancers in Pink
福克斯通轮船启程 1869
圣拉查尔火车站 1877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886
德加 《赛场上的马车》 1869
谢谢!
《花园里的女人》
设色效果是靠了纯蓝色、 灰色或深黄色调子之间 的对比而取得的。风景 的表现手法轻柔而概括, 很引人注目。静物的色 彩也很夺人。人物都画 得很生动。
中发心源--谈印象派艺术的“写意”观

为 , 方 绘 画从 写 实 到 写 意 的转 变 , 西 印象 派 既 是 过 渡 , 是 开 始 。并 且 , 也 印象 派 艺 术 “ 意 ” 的形 写 观
成 对 后 来 西 方 现 代 艺 术 的 发 展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西 方 文 艺 复 兴 后 , 统 的 绘 画 方 法 是 以再 现 客 观 物 象 为 基 础 的 写 实 体 系 。在 这 个 体 系 下 , 传 历 代 大 师 们 曾经 创 造 了 辉 煌 的业 绩 。 到 了 1 纪 ,写 实 绘 画高 度 成 熟 , 9世 已经 发 展 到 了精 湛 的程 度 。然 而 , 个 时 期 的写 实 绘 画 又 暴 露 出 严 重 的 衰 象 , 分 艺 术 家 流 于 精 细 描 摹 生 活 的 现 象 , 这 部 作 品缺 乏 绘 画 性 。 印象 派 的艺 术 家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形 势 下 走 上 艺 坛 , 们 远 离 了学 院派 的 传 统 , 整 他 对
— —
谈 印 象派 艺 术 的“ 意” 写 观
夏 海 东
( 江师 范 学院 艺术 系 , 东 湛江 5 4 4 ) 湛 广 20 8
摘 要 :西 方 绘 画 从 写 实到 写 意 的 转 变 , 象 派 既 是 过 渡 , 是 开 始 。 印 象 派 艺 术 家 一 方 面 强 印 也
调 真 诚 面 对 自然 , 一 方 面 , 们 摆 脱 了单 纯 的 再 现 , 现 更 加 自 由 的 创 造 状 态 。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另 他 呈
印象派基本介绍及作品赏析

印象派基本介绍及作品赏析一、印象派的起源及发展: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
印象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二十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
由于印象主义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的,再加上法国诸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特别密切,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也得从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谈起。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
家,第一次独立举办了旨在同官方沙龙相抗衡的画展,展出近三十位画家的作品。
这次画展受到了舆论的奚落,人们无礼地嘲弄这些艺术家,随随便便地以莫奈的这幅画为他们取上“印象主义者”的诨号。
由于这群青年艺术家对待“印象主义”这一贬称并不怎样介意,从此这个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便保留下来。
印象派之后出现了与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为代表的另一种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后印象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应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印象主义绘画不同于其他绘画之处,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印象派画家的这一选择,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界对光的传播与照射的物理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的。
人们的视觉之所以能感知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得以光所提供的条件为其前提。
阳光笼罩万物,使各种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换句话说,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
如果光一消失,形和色也就不见了。
所以印象派画家认为,在表现光的过程中,他们也就找到了绘画艺术的一切。
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它们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思想等方面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进行介绍和比较。
一、印象派印象派是19世纪末法国艺术家们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印象派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来表现自然界的真实感受。
他们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印象派的画家们通常在户外作画,捕捉到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创造出了明亮、活泼、充满生机的画面。
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采用了一系列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线条和细节描绘,而是运用小而快的笔触,将颜色直接涂抹在画布上,以表现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他们追求瞬间的感觉和印象,强调观察和感受的主观性,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范和束缚。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包括莫奈、雷诺阿、德加等。
莫奈的《印象·日出》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观察和描绘,创造出了一幅充满光影和氛围的画面。
二、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印象派之后的一个艺术流派,它在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继承了印象派的观察和感受的主观性,但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的表达。
后印象派的画家们通过对色彩和形式的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了更加抽象和表现主义的画面。
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对色彩的运用非常重要。
他们通过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后印象派的画家们还注重形式和结构的表达,他们通过线条和形状的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了更加抽象和表现主义的画面。
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包括凡高、塞尚、高更等。
凡高的《星夜》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色彩和形式的运用,创造出了一幅充满梦幻和表现主义的画面。
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比较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在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思想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艺术风格上,印象派强调对光线和色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瞬间的感觉和印象;而后印象派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的表达,通过对色彩和形式的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了更加抽象和表现主义的画面。
论述印象画派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论述印象画派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梵高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又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他的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课题。
梵高的艺术美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描绘上。
他以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例如在《夜星》中,他将星空以激烈的笔触描绘出来,犹如火焰般闪烁的星星点缀在深蓝色的天空上,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这种表现形式既突破了传统绘画对自然的模仿,又通过对色彩和图案的增强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
梵高的艺术美还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世界和独特的气质。
例如在《向日葵》系列中,他将向日葵描绘成盛开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而他在画中描绘的那位戴着秃帽的人物,则体现了他对孤独和无助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和挣扎。
这种对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来展示人性美。
然而,梵高的艺术美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塑造和再现,更是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内心情感。
他的绘画风格独具一格,激烈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使画作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例如在《麦田上的乌鸦》中,他以沉重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只黑色的乌鸦,仿佛在暗示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而麦田则以奔放的黄色呈现,展示了生命的丰盈和活力。
这种对形式和色彩的夸张和强调,使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
梵高的艺术美同时也体现在他对现实的诠释上。
他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星空》中,他以夸张的形式表达了对现代城市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在《鸢尾花》中,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崇拜。
这种对现实的诠释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描绘,而是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使作品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梵高的绘画艺术既在形式上展示了对现实美的塑造和再现,又在笔墨和色彩运用上表达了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氛围,进而诠释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什么

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什么在艺术的广袤天地中,创新思维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创作者们前行的道路,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那么,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究竟有怎样的体现呢?创新思维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传统固然是艺术发展的根基,但仅仅因循守旧,艺术便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敢于挑战既定的规则和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比如,在绘画领域,印象派画家们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和清晰轮廓的追求,而是注重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变化,这种对传统写实绘画的突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他们不再局限于在室内完成作品,而是走向大自然,直接观察和感受光线的变化,用粗放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创新思维还表现在对材料和技术的大胆运用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家们积极探索这些新的元素,将其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比如,现代雕塑家可能会运用不锈钢、玻璃纤维等新型材料,结合先进的制造工艺,打造出形态各异、富有未来感的雕塑作品。
数字艺术家则借助计算机软件和数字技术,创造出虚拟的艺术世界,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观众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中。
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创新思维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常见的、大众化的主题,而是深入挖掘社会现象、个人情感、人类命运等深层次的议题,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表达。
有些艺术家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有些则聚焦于人类内心的孤独、焦虑和希望,以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种对主题的创新探索,使艺术作品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
创新思维也体现在艺术形式的融合与交叉上。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比如,戏剧与音乐、舞蹈的结合,形成了音乐剧这种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电影与绘画、文学的融合,造就了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影视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印象派艺术作品的思想性
王玲云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号:1103611064)
摘要:当人们欣赏印象派画家作品时,往往习惯上认为这类作品的创作者只重视自然界的光、色运用,很难顾及和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认为印象派的艺术作品都缺少思想性。
这种观点往往是对印象派艺术作品片面的不够深刻的理解。
这种情感在作品中的充分表达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思想性。
德加、毕沙罗的作品,不仅具有对光和色的捕捉的卓越才能,而且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及真挚、朴素和自然地情感态度去描绘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印象,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宽广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享受,也为艺术作品赋予了灵魂。
关键字:印象派、思想性、情感;德加、毕沙罗
一、
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的情感真实流露。
情感,既是一种客观现象,又是一种主观体验。
这种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情背景或一时的心理状态,对艺术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极大的组织与协调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纯真情感,才能真正的使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艺术创作起源于情感,这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只是表现人物、场景,最重要的是情感表达。
情感作为艺术作品的灵魂,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感情波澜。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情感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
从而影响自己对艺术的情感投入,获得审美经验。
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只有或多或少的渗透人世情感内容的艺术。
任何艺术只有真挚的情感的投入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艺术!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
”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每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感受,都能引起或优美、或抒情、或炽烈、或豪放、或优郁等对应的心理反映和感受,能表达出个人、群体、社会或民族的特定精神,这样才能再现生活的情感表达。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性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
二、
印象派作为19世纪重要的艺术画派之一,以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重写生,重实践,提倡走出画室对外作
画,真实的描绘自然界瞬息变化的光和色,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印象派艺术家们正由于坚持这样的作画特点,因此人们在欣赏印象派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习惯于关注这些特点,而常常忽略作者为作品所倾入的深厚情感。
因为人们总感觉印象派在创作时过分的注重处理光色的技巧和研究科学性的因素,所以很容易忽略或很难将情感融入作品。
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理所当然是盲目片面的、不够深刻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将“印象派是光和色运用的先驱”这种概念掩盖印象派画家真诚质朴的创作精神实质。
针对我们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印象派艺术家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不仅仅是独特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最真实深厚的情感注入到了作品中去。
印象派著名的画家德加和毕沙罗的作品充分地为我们证实了:印象派的艺术作品同样存在思想性。
以下我将以这两位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
从德加和毕沙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对光和色的捕捉的卓越才能,而且有自己对生活深刻地感悟。
他们用真挚、朴素的情感去描绘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充分表达了出他们宽广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享受,也为艺术作品赋予了灵魂。
(一)德加
德加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画家之一。
他不仅具有在对光与色的捕捉上逐月的表现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所表现出的题材不同于其他印象派的画家。
他布艺研究自然风景色彩为主,而是善于描绘他所喜爱和熟悉的显示生活题材,依他敏锐纯真的感觉、深刻细腻的情感和坚实纯熟的技艺,去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瞬间印象。
德加的作品不仅为艺术专业认识所热爱,也深得社会各阶层的赏识。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作品中散发出一种真诚的情感因素,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德加沉醉于个性创作过程的乐趣,其情感被他毫不犹豫地转移到画面上,更增强了作品感人的精神因素,从而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感人的力量。
德加的大部分作品描画的是一些底层劳动者,如他的代表作《舞台上的舞女》、《舞蹈课》、《三个穿黄色衣裙的舞女》《熨烫女工》、《洗衣妇》、《歌剧院的乐师们》等。
他所画的芭蕾舞演员们绝大部分是名不见经传的普
通女演员。
这些女孩子经过长时期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有的才有机会上
台充当配角,领取极低的报酬但她们一旦依然勤奋刻苦的练习尽全力在舞台
上给人们奉献精彩的演出。
德加看到了舞女们的艰苦训练,看到了老板监督
的威严冷酷,看到了被观众所陶醉倾倒的舞台对舞女们来说却是阴寒的魔窟。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怀着真诚的同情心,为这些舞蹈演员写照。
表达他对芭蕾
艺术的热情歌颂,向芭蕾演员们的勤奋练功表示敬意。
德加在《两位休息的
舞女》这幅作品中,粗犷而感人的人物形体轮廓通过果断而自信的挥舞大笔
表现,迅速涂抹、擦扫而形成的颜色层次塑造出绚丽的背景效果,所有的物象似乎都简化成基本的要素而更充满感染力,让人们感觉到作者将大量丰富的情感注入作品,使我们为德加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尚品格而敬佩和感动!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层写到:“艺术家就不能认为纯粹是思考的心灵活动形式,而是要用情感材料去表现心灵的东西”。
德加正是充分的做到了这点,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奉献于热爱的艺术并赋予了艺术作品真正的灵魂!
(二)毕沙罗
毕沙罗作为印象派绘画的领头人物,他的作品给人以情感上的寄托与主观意图的表达。
他善于把纯粹的客观事物升华出美妙的形象,在注重光色的表达的同时也不忘更为重要的情感的表达,他的作品同样也描绘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的生活,唤起欣赏者的情感世界。
尤其是他在80年代创作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劳动、休息的场景,画面带有的感伤和米勒绘画式的淳朴、亲切,被称为“印象派的米勒”。
代表作品有《农妇与手推车》、《马铃薯的收成》、《手拿树枝的农家女》、《折树枝的农妇》;《水井边的妇女小孩》、《戴红头巾的妇女》等,都取材于田园生活。
其中《手拿树枝条的农家女》人物肃然与环境没有多大的运动关系,但是毕沙罗画出了少女动态与环境之间构成的一定情境,索要揭示人物的性格、灵魂和内心世界。
少女完全融入背景中,头巾、面部、衣着吩咐的色彩和周围环境色相溶。
少女手拿枝条脑袋歪斜,目光专注的望着地面,目光的柔情成为了整幅画中的灵魂的内在生活状态,少女在大自然的环绕下把自身的精神特性表达出来。
农家少女的纯美,朴实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毕沙罗在创作这类画作时始终怀着一颗热爱农民般的心,表达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和对劳动人民勤劳、淳朴品格和奉献精神的歌颂。
同时毕沙罗认为艺术创作“取材于自然生活,是情感的一种凝聚,是内心世界的真正抒发和写照”。
他早期的乡村风景画之一《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整幅画中看似没有人,但实际上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充满在整幅画中,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缘故。
毕沙罗绘画艺术充满强有力的真实情感,感染者每个欣赏者的灵魂,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让世人不得不对这位艺术家的才华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敬佩。
德加、毕沙罗都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融入画作中,充分的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热爱和歌颂,充满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
以上举例德加、毕沙罗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充分的证实了:印象派艺术作品同样具有思想性。
这告诉我们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高超的表现技法、写实性等一系列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性;以为卓越的画家不但要有理性而且应具备感性色彩,情理充分结合才能绘出艺术的美。
在创作的过程中情感的融入会使艺术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从中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情感也就不会有艺术的存在。
艺术作品的诞生出自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艺术形象的引人入胜是艺术家将艺术作品的真实情感的充分表达。
因此我们在欣赏印象派的作品或是去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时,不要只注重于画作的表现技法或始终把“越真实越好”作为评衡量一幅好的艺术作品的标准,要深刻的去感受艺术作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层面、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世界,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