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目录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1)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

(2)5、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2)6、如何区别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科学作弊?科学作弊有什么危害? (3)7、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类似于17题) (3)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5)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各是什么? (5)10、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 (6)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7)13、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714、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你对机遇的认识。

(9)15、结合对于归纳方法的相关讨论,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条件性与相对性。

(9)1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 (10)17、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11)18、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在动力是什么?其如何促进科学发展? (13)19、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有哪些?怎样评价它们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13)20、科学共同体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

(15)2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在统一性?(答案不标准,如果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以下答案) (15)22、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 (17)23、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17)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科学选题: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5、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6、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7、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合运动的结果。

9、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10、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

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11、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二、简答论述题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P3)(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矛盾的复杂系统,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根据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进行的。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矛盾斗争和统一的互相转化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则维持着事物的相对稳定。

(3)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前进或后退,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的旧形态通过否定得到超越,形成新的形态,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4)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它们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变化。

3.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并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对立面,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通过“一分为二”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二、论述题1. 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它们之间有以下主要区别:(1)方法论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对事物的简单剖析和分析,强调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认识,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的变化。

(2)理论观点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线性的,并将最终的目标确定为死的不变的、稳定的状态。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和变化过程。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

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主要内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3)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4)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5)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

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

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特征: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复杂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 简述题1. 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

1.1.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所谓的“客体”。

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哲学的智慧融入科学之中。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学之中。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2.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是一种审慎的冒险。

实证精神在承认人的有限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认为应该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来保障认知的真理性,通过逐步的努力接近真理。

3.3.分析精神。

分析精神。

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这种解剖这种解剖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然后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4.4.开放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开放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5.5.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

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

念。

6.6.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

首先,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47)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且子力学、分于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池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措绘出一幅从基本粘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育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宁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购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格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一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叩。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闻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______医科大学2015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开卷考)(A)(考试时间:2016年1月11日8:30—9:30)姓名:_________专业: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论述题:要求结合教材及课堂讲授内容、紧扣题意、合乎逻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每题50分,共100分)一、 联系我国严重的雾霭等现象,阐述“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二、 请结合医学案例辩证解析伪证模式、纲领模式及假说结构中每个要素在医二、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______医科大学2015级在职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开卷考)(A)(考试时间:2016年1月11日8:30—9:30)姓名:_________专业: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论述题:要求结合教材及课堂讲授内容、紧扣题意、合乎逻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每题50分,共100分)一、从哲学与医学关系出发,试述唯物主义三种自然观对医学影像。

二、请结合医学案例说明科技三部曲中前两部曲每个内容在医学科研中的根本意义。

意义。

(部分答案DIY ,仅供参考呵呵哒),仅供参考呵呵哒)联系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简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随着近几年来北京、天津、上海、东三省等地区,不断遭受雾霾侵袭。

但无可否认,可否认,作为人类深度参与和改变环境的结果,作为人类深度参与和改变环境的结果,雾霾的出现将越来越频繁,雾霾的出现将越来越频繁,对于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

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

气污染构成了雾霾形成的主因,气污染构成了雾霾形成的主因,而工业废弃物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又是大气污染的主因。

的排放又是大气污染的主因。

伴随着我国持续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我国持续经济高速发展,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以环境为代价,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以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恶果开始以雾霾等环境污染事件开始出现。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答案均来自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精要研究》)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答:(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

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

(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启示同上1)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

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有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也有物理学上的(眼镜),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

例如,近代化学中的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就是依赖实验手段改进和定量测量水平提高而完成的。

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细胞理论和遗传学说上的争论,最后促使细胞学和遗传学理论上的突破。

(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

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技术发展的动力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动力的分析第一,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并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宏观上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第三,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成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

”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就是说,科学成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而且不仅指科学不断变化、完善、发展等方面而言。

科学的这种过程或科学的这种运动本身,可以看作积累过程的因素之一。

”3.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第一,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无论其起源还是发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了不同领域技术的发展,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分别指向了当时人们所需要的知识传播、航行、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当今我国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各类民生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现实化各方面。

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缺乏相应手段的“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或现实的目的,而只是一种希望乃至是空想。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研究与技术设计(简称“研究与设计”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它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设计研究。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

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100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

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