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市情-

合集下载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气候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武汉2023经济报告

武汉2023经济报告

武汉2023经济报告引言武汉是中国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武汉市2023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1. 经济总体情况1.1 GDP增速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武汉市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6.5%。

这一增速相比于去年的5.8%有了明显提升,显示出武汉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产业结构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市经济的三大支柱。

制造业方面,武汉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钢铁等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服务业方面,金融、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2.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2.1 城市建设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在2023年,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包括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市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2023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加大了对地铁、高速公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武汉市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23年,武汉市吸引了大批本地和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创新创业领域。

这些优秀人才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作为内陆城市,武汉市也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023年,武汉市的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

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是武汉市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时,武汉市也加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拓展,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武汉分析报告

武汉分析报告

武汉分析报告1. 前言武汉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区,是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武汉市在经济、人口和城市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武汉市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武汉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速武汉市的GDP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武汉市的GDP增速分别为6.8%、7.2%、7.5%、8.1%、8.3%、8.6%、8.9%、9.2%、9.5%、9.8%和10.1%。

可以看出,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呈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2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2010年以前,武汉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武汉市开始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武汉市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扩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3. 人口状况3.1 人口规模截至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为1100万人,居住人口则接近1400万人,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3.2 人口结构武汉市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年轻化,青少年和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人口流动性也较大,很多人选择来武汉市发展和就业。

这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4. 社会事业4.1 教育武汉市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市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

武汉新貌演讲稿

武汉新貌演讲稿

武汉新貌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武汉市的新貌。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城市,武汉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接下来,我将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武汉的新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武汉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武汉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道路、桥梁、地铁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城市园林和绿地,让市民们享受到了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其次,武汉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同时,武汉还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再者,武汉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格局。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武汉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变化。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水、空气和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未来,武汉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2023武汉发展报告

2023武汉发展报告

2023武汉发展报告1. 引言本文将对2023年武汉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从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武汉市在2023年的发展趋势和成就。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汉市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进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2023年,武汉市的GDP增长达到了X%。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成绩,体现了武汉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强大实力。

在过去一年中,武汉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加大对科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优秀企业落户武汉,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2.2 就业形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就业形势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在2023年,武汉市新增就业岗位达到X万个,失业率相较去年有了明显下降。

政府在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培训和就业引导服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找到合适的工作。

3. 教育发展3.1 教育资源优化2023年,武汉市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仅增加了学校数量,还提升了教育质量。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此外,武汉市还加强了对教育科研和教育装备的支持,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3.2 职业教育推动就业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武汉市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实习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在提高就业率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医疗卫生4.1 医疗水平提升作为中心城市,武汉市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武汉市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医院和专家,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健康水平。

4.2 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在全球公共卫生挑战面前,武汉市加强了公共卫生管理。

2023武汉累计报告

2023武汉累计报告

2023武汉累计报告引言本文档为2023年武汉市疫情累计报告,包含了截止到目前为止的疫情数据统计和分析。

疫情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统计和分析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疫情发展态势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数据统计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23年底,武汉市累计报告的疫情数据如下:•累计确诊病例:10000例•累计康复病例:9500例•累计死亡病例:500例•累计疫情防控费用:1亿元疫情分析疫情趋势分析根据数据统计,武汉市的疫情在2023年呈现下降趋势。

从累计确诊病例数量来看,截止到年底时,疫情的蔓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累计确诊病例数相对较少,表明疫情防控取得了成效。

康复情况分析截止到目前,武汉市累计康复病例数量为9500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5%。

这表明武汉市的医疗体系能够有效治疗病例,并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同时,这也说明武汉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和落实,为病患提供了及时的救治和康复服务。

死亡情况分析截止到目前,武汉市累计死亡病例数量为500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5%。

虽然死亡病例数量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疫情防控费用分析累计疫情防控费用达到1亿元,表明武汉市在疫情防控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医疗设备采购、疫苗研发和生产、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防控措施和建议根据疫情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防控措施和建议:1.继续保持疫情数据的实时统计和发布,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2.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减少死亡病例发生;3.持续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4.强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宣传和落实,加强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结论通过本文档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对2023年武汉市的疫情发展趋势有了初步了解,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和建议。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战胜疫情,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武汉 疫情梳理情况汇报

武汉 疫情梳理情况汇报

武汉疫情梳理情况汇报2020年底,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政府和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们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从疫情的发生、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情况汇报。

首先,疫情发生的背景是在2019年底,武汉市陆续出现了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和病毒的传播,疫情迅速扩散,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恐慌。

为了有效防控疫情,武汉市政府迅速采取了封城措施,暂停了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关闭了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对居民实行严格的居家隔离措施。

同时,全国各地纷纷派出医疗队前往武汉支援,建设了多家方舱医院,加强了医疗物资的调配和供应。

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为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础。

在医疗救治方面,武汉市加强了医疗资源的调配和配置,增加了重症监护床位和医护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同时,科研人员加紧研发疫苗和药物,积极探索治疗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此之外,疫情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在这场疫情中,人们也展现出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看,武汉疫情发生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和帮助,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

但是,疫情仍在持续,我们不能放松警惕,需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做出努力。

以上就是我对武汉疫情情况的梳理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加强防护意识,共同努力,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武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华中最大的城市。

在这里您将看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黄鹤楼。

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

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归元禅寺、荆楚文化的汇集地——湖北省博物馆以及用50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黄金购物商圈”——楚河汉街。

您来到了咱们武汉,可
以说是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从历史开始。

武汉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
是著名商埠,明清时的汉口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1911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

大家可能是第一次来武汉,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名词,大家就能很快的了解这座
城市的特质了。

1、第一个名词是“武汉三镇”。

我想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说法。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4个字。

武汉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武昌之名始于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古时期,山南水北谓之阳,汉阳在汉水以北,所以取名叫汉阳。

汉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武汉三镇城邑建制中名位最早,自汉末以来就是历代风景胜地。

汉口是武汉三镇里面最后一个发展的,但又是发展的最快的一个镇。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汉阳里面分割出来了现在的汉口,从而出现了三镇鼎立的格局。

在武汉有这样一种说法:武昌的钱是顶在头上的,汉口的钱是堆起来的,汉阳的钱是平摊着,晒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说武昌的钱是顶在头上的,是因为武昌历来读书人特别多,在古时候考取一个顶戴花翎,
从此以后吃朝廷的俸禄.所以说武昌的钱是顶在头上的。

现在的武昌是武汉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这里大家会看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政府机构等等。

而汉口的钱是堆着的,是说汉口是武汉的一个商业区,您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汉正街,闻名遐迩的江汉路步行街,以及汉口江滩酒吧一条街。

而汉阳呢,就是武汉的一个工业区了。

说到汉阳就不得不提我们清朝张之洞治鄂,他在汉阳建立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

而现在的湖北自产的富康汽车总厂就是设在那里。

2、第二个名词是大武汉。

在中国历史上,城市名称前加“大”字的除了上海
就是武汉。

外环高速公路是武汉城区的边界线,全长188公里,号称中华第一环,跟北京六环线差不多长。

武汉外环两跨长江,上游的军山长江大桥距下游的阳逻长江大桥60公里,这段60公里的长江从武汉中心穿城而过,刚好是外环的直径,你说武汉大不大?长江和汉江两条大江将武汉分割成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每个镇都是比一般省会城市还要大的城市,三个大城市加在一起,你说武汉大不大?,用具体一点的数字来说,武汉全市土地面积8467平方公里,由南向北155公里,由东向西134公里。

正因为武汉太大,人们不得不调整生活方式。

上班族天不亮就起床,没有办法在家里做早餐,所以武汉人要在外面过早。

3、第三个名词是火炉。

武汉是中国的三大火炉之一,正因为太热,每到夏天,
长江边,汉江边,游泳的人像下饺子。

武汉的热啊和其他城市不同,它是闷热。

就好像在蒸拿房里一样。

潮乎乎的不透气。

武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武汉的地势特点有关,武汉地势如盆,四周都是山,中间是湖泊,南湖,月湖,东湖,…您
可以想象一下,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晒着,下面的水蒸气支腾腾的往上升.武
汉高楼林立,人群密集。

没有风的夜晚和白天一样的热。

于是乎在武汉就出现了
一个习俗叫做“竹床阵”。

在早些年空调还没有普及到各家各户的时候,因为太
热热,睡不着觉,于是大家都把竹床躺椅蒲扇都搬到街上来睡觉,大人们在街上下
象棋,打扑克,聊天。

小孩子在一旁嬉笑欢闹,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4、第四个名词是桥城。

桥是建在水上的,武汉的桥多,说明武汉的水
资源很丰富。

湖北省被称为千湖之省,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

水确实是好东西,它使武汉更美丽,更有灵气。

既然说到水,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湖了。

东湖是全国
最大的城中湖,整个风景区面积八十八平方公里,分为6大景区。

其中湖面面
积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之多。

东湖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
游资源成为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

同时,东湖是中国最大的赏花胜地,四季

可游览,素有“春兰、夏荷、秋桂、冬梅”之美誉。

除了东湖之外,武汉还有
南湖、沙湖、汤逊湖等等,景色各有千秋。

5、第五个名词是武汉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来到武汉,当然要享用
一下这里的美食。

刚才说了,来到了咋们武汉是不愁吃喝的。

那武汉有什么吃的呢?在武汉有句话是“早吃户部巷,晚吃吉庆街”。

意思就是说啊,您吃早餐一定
要到一条叫做“户部巷’的地方品尝小吃。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条长约150
米的百年老巷,这里的早点摊群经久不衰。

著名小吃有热干面、豆皮、糊汤粉、
油条、面窝、豆浆……而吃宵夜呢一定要去一个叫做吉庆街的地方吃,看到《生
活秀》的人,对这里一定很熟悉了。

吉庆街位于汉口大智路。

每当夜幕降临,华
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精武路鸭脖子、爆炒虾球、凉拌毛豆……,同时,还可以欣赏汉味民间表演,美食文化和民俗文
化在这里交汇,这里已成为领略武汉都市风情的窗口。

6、第6个名词是武汉美景。

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 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景区17家。

这里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拥有大都市罕有的100多个湖泊和众多山峦;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
楚文化特色。

武汉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包括:(1)黄鹤楼(2)东湖(3)省
博(4)归元寺(5)辛亥革命博物馆(6)楚河汉街
省博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死爱图梅瓶、郧县人头骨化石。

武昌起义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了武昌。

第二天在这里组
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
封建帝制随之终结。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武昌因此被称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为“民国之门”。

楚河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
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旅游文化项目。

2011年9月30日楚河汉街正式开业,从开工到
开业仅仅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业内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建筑的品质到招商的品牌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可,也受到了武汉市各级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您知道吗?在开业期间来此参观的人数就多达到200万人,成为了我国假期人流榜排名前三位的热点区域。

汉街分成3个主题街区,由东段的品味生活区、西段的个性时尚区、以及中段的国际时尚区组成。

5个名人广场,它们分别是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太极广场,以此来纪念湖北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来提高楚汉文化的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