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浅析劳伦斯的自然观及“虹”的象征意义

浅析劳伦斯的自然观及“虹”的象征意义作者:朱星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摘要: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著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同时又因其对自然的原始之美的追逐,他的众多作品都流露出对人性本能回归自然的渴望。
本文主要浅析劳伦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的自然观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内涵,并由此观点对劳伦斯的作品《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虹;劳伦斯;象征作者简介:朱星禹,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22-01劳伦斯的《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
小说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的追寻。
劳伦斯在其作品中传达的接近自然的倾向,在西方文学甚至文化史上并非罕见。
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蒙田就曾在他的随笔《关于食人部落》中赞美过接近自然的野蛮人的幸福而有德行的生活;蒲伯羡慕原始的印第安人世界,将他们奉为人间楷模;而卢梭对“自然之子”虔诚的教义也使得其对原始文化的兴趣获得了最完满的表达;华兹华斯则在其诗作中把最高的生存智慧赋予牧羊人和儿童,因为他们最接近自然。
同样,回归自然的倾向在以劳伦斯为代表的20世纪作家中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升华,而这种对自然文化迷恋的产生,则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
要分析“虹”在劳伦斯作品中的深刻象征意义,首先要剖析劳伦斯在众多作品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依恋和回归自然的思想根源。
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将文明的周期性节律比作有机体的生长、凋落的自然规律,他“将世界历史看成一幅无止境地形成、无止境地变化的图景,看成一幅有机形式惊人地盈亏相继的图景。
劳伦斯哈普林作品分析

一些批评家认为哈普林的作品过度追求商业价值,牺牲了艺术原创 性和批判性。
哈普林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美学贡献
01
哈普林的作品在美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
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观念表达
02
哈普林的作品注重观念的表达,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
题和思考。
艺术史地位
03
哈普林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其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
02
03
画面平衡
哈普林注重画面的平衡感, 通过合理分布画面元素, 使画面整体呈现出稳定和 和谐的效果。
透视效果
哈普林运用透视技巧,营 造出空间感和深度感,使 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元素组合
哈普林善于将不同元素组 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 体,使画面更加完整和统 一。
材料选择与运用
材料质感
哈普林注重材料的选择, 通过不同质感的材料表现 画面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社会责任感
哈普林的作品启示当代艺术家要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表达对社 会的思考和关注。
创新与实验
哈普林鼓励当代艺术家不断进行创新和实验,打破传统框架和界限, 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跨学科合作
哈普林注重跨学科合作,启示当代艺术家要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人士合 作,共同推动艺术与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959):负责规划和管理黄石公园的景观,包括老 忠实喷泉、大峡谷等区域。
《波特兰市公共市场》(Portland Public Market, 1978):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公共市 场,融合了商业和公共空间的功能,成为城市居民 休闲和购物的场所。
劳伦斯文学的女性与自然

劳伦斯文学的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把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结合起来,关注的是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左金梅,2007)。
生态女性主义者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消除无视自然和女性特质的言行,倡导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尤其是男女之间和谐、生态的关系(左金梅,2004)。
近年来,随着机械文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态问题日趋恶化,人类本性中自然原始的一面受到了工业制度的严重摧残。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式随之兴起,人们也日益关注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试图唤起人们对女性本质及自然的关注。
受本身家庭、恋爱和婚姻的影响,戴维•劳伦斯的笔下描绘了众多女性人物的生活情感经历,无论是长篇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还是中篇小说《公主》中的玛丽•亨利埃塔,无不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与迫害下苦苦挣扎,艰难的寻找自我。
多年来,劳伦斯一直承受着性爱小说代言人的错误称号,如今,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不禁被劳伦斯丰厚的著作中随时随处所透露出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所影响。
儿时的劳伦斯亲眼目睹了现代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摧残扭曲了父亲那充满活力的人性,成年后的劳伦斯又不得不面对一战及随之兴起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给自然及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冲击,这一切使得劳伦斯感到生活到处充满矛盾,人类的自然本能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正日渐消失。
崇尚血性的劳伦斯曾一度发起反战言论,而后又不得不四处奔走以寻找精神的避难所(卢敏,2003)。
同生态主义者的出发点一样,劳伦斯关注的是战争及快速发展的机械文明对自然和人类自然本性,尤其是性本能的压抑及迫害。
同时,劳伦斯笔下挣扎于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个体要求解放自我,唤醒自身女性本能的诉求更是同女性主义的思想相符合。
中篇小说《公主》是劳伦斯由墨西哥回到伦敦后,偶然间受到友人启发写作完成的(卢敏,2003)。
主人公“公主”自出生起便在近乎癫狂的父亲的荒诞培养下,过着与世隔绝,自欺欺人的贵族生活,并一步步走向异化,人格分裂,直到父亲死后才萌生出一丝寻找自我的念头。
劳伦斯自然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丁 丁
劳伦斯 自然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思想①
刘 静
经经 济 济 职 管
业理
技 干 术部 学学 院 院
( 伊春 职业学院 外语 系, 黑龙 江 伊春 1 5 3 0 0 0 )
摘 要: 戴 维・ 赫伯特 ・ 劳伦 斯 是 英 国 小说 家、 诗人 、 散 文 家, 2 0 世 纪 英 国 最 富 个 人 特 色 和 争 议 性 最 强
活 力和繁荣 发展 ;而且劳伦斯 又肯定并理 解所谓 的 “ 低
生态哲 学是利用 生态系统 的观点和方法研 究人类社 会 与非人类 社会 ,即 自然界彼此 之间 的相互作 用关 系和
一
般规律 的科学 。它 研究的是人 类社会与 自然环境 间相
辅 相成 的作 用关 系 , 从属 于社会哲学 的范 围。 从人类研 究 这一学 科 开始 . 生 态哲学 就把 “ 新 唯灵论 ” 作为 它的理 论 基础 。 宣扬人 和宇宙 的精神 统一性 , 确定 自然界 的和谐 性
术, 及其统治的理性主义 、 大都市主义. 并且形成了一个
① 本文 系黑龙 江省教 育厅 高职 高专 院校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项 目“ 生态批评 视 角下的 劳伦斯诗歌 研 究” 的部 分成
二
的作 家之 一 , 其作 品 包括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游记等 诸 多题材 。 他在 一生 中创作 了1 0 0 0 余首诗歌 , 他 的作 品 蕴含深邃 的感悟和哲 理 , 体现 出高超 的诗歌 艺术 。 劳伦斯 的 自然诗歌 中隐藏着鲜 明的生态意识和 丰富的
生 态哲 学 思 想 。 体 现 了其 对人 类 世 界 和 自然世 界 的 观 察 、 感悟 和 思 索 。 关键 词 : 生态哲 学; 劳 伦 斯 自然诗 歌 ; 生 态 意 识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二、“征服、统治自然观《蛇》中的“教化之声”正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以人类利益为万物衡量标准的认识论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即“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
而“我”既无法挣脱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定式,又逃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图固。
“我”只得听凭“教化之声”的诱导,一步一步由敬畏发展到不安,最后甚至企图控制歼灭自然。
而在“我”亵渎了“我的蛇王”之后,会“立刻感到懊悔”,“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教化之声”。
这时,劳伦斯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立场已经表露无疑了。
“蛇”在__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与诗中温良、无辜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并达到了良好讽刺效果。
劳伦斯通过在《蛇》中渲染__文化氛围来昭示犹太一__在人们思想中深远影响力和控制力。
《蛇》开篇便为读者展开一副《创世纪》里伊甸园的画卷,“蛇与亚当(“我”)的邂逅,似乎有着不祥的预兆。
由于“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蛇在撒旦唆使下,诱惑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创III1-24],毒蛇亦常致人于死地,蛇遂成为魔鬼、邪恶的象征。
[太XXIIIt4;罗XV120;林后XI3]。
”全诗两次提及“蛇”是“大地躯体内燃烧的大肠”,暗示了地狱的意象。
而从地狱来到地狱去的“他”(“冒出/回到地下”)也成了邪恶的撒旦一冥府之王的象征。
加上金黄色的“蛇”又是“有毒的”,“我”似乎有了充足的“文化与“科学”理由去“惩奸除恶”。
否则,“我”就不是男子汉,而是不能捍卫人类“尊严”的懦弱、堕落的胆小鬼。
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就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犹太一__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基础”,“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蛇”的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善恶观,即“我”所谓的科学主义的理由一“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清白的,金色的/蛇是有毒的。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上海特氟龙加工/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被称为“先知作家”的劳伦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生态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的学说,很多作品当中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层面,并且作为一个主题分析它的生态思想观。
本文重点分析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以此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人类主宰自然的错误意识,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一、文学中的生态批评在很多的文学文化批判理论当中,生态批判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最早由欧美等国的主要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定,并且传颂开来。
不过“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却先于其理论的提出。
如果要具体给“生态批评”作一个定义,至今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otefIy)是最早给这一理论赋予定义的人,他指出,“生态批评”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文学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这一关系中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这条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几点关于生态批评的特征:第一,生态批判这一思想的中心主旨是自然界,是地球本身,而不是人类。
这与以往所有的文学批判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第二,生态批判重点研究的是自然界和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渊源。
第三,生态批判虽然自称为一门理论,但是它与自然科学当中的生态学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它不是生硬机械地依靠生态学理论去定义研究那些数据或者成果的。
著名学者王诺对此给出了极为精确的评价。
所有的生态学家,借助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去分析解决文学文化当中的问题,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延伸。
从某种角度说,生态哲学就是文学批判理论最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对此,我们要严格划分生态批判与生态相关的所有科学术语。
生态批判很多部分都借鉴了生态理论的内容,借助生态哲学的主旨思想,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和重新审视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种失衡的社会问题,也是所有生态批判学者从文学内容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关键所在。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作者:陈淑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陈淑华(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人的命运是由环境决定的;追求叙述的客观性。
劳伦斯是一个受自然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阐明了人类只有摆脱工业文明,回归自然和本性,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自然主义倾向;表现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24-02劳伦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他擅长于将现代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因此很多学者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诠释他的作品。
但是很多学者并没有注意到劳伦斯也正好生活在自然主义兴起、发展和活跃的年代,虽然他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主义作家,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包括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
一﹑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情节较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马贩子的女儿和一个医生之间的故事。
梅布尔是马贩子的女儿,在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后,在重重沉重打击下,痛苦绝望而投水自杀,恰巧被年轻的医生杰克救起。
清醒之后,梅布尔坚信他爱她。
虽然杰克从没有想过爱她,虽然后来梅布尔意识到杰克不是真心爱她,但他们无意识地实现了肉体上的结合。
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人既是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而且首先是生物性的,生物的性本能成为男女关系的内在纽带,通过描写不同的性行为来反映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风貌。
劳伦斯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批判了工业文明对人的性本能的摧残。
自然·精神·生态

自然·精神·生态摘要: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
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生态思想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早期的作品《儿子与情人》(1913)是他的成名作,被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哀叹和抗议由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批判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煤矿工人莫雷尔一家的生活。
莫雷尔夫妇婚后相处不和睦,莫雷尔太太转向儿子们寻求爱的寄托。
这种情感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
这种影响使儿子保罗竟然丧失了正常恋爱的能力,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母亲的去世使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摆脱了控制。
但是,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茫然。
故事的结尾是保罗在神思恍惚之中蹒跚而行,向神秘莫测的未来走去。
一、失衡的自然生态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给劳伦斯家乡诺丁汉小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葱绿青翠的森林与农田变成了黑烟滚滚、井架林立的煤矿区。
劳伦斯是生性热爱自然的人,看到这些,他为田园式古老英国的消失而叹息。
工业化的烟尘使花草枯萎,树木凋零。
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人类诗意栖居的破坏使劳伦斯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的不满和憎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毁掉了人们拥有美丽风光的家园,使美好的自然景物遭到了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自20世纪以来劳伦斯即使备受争议,但这位文学巨匠还是凭借其伟
大的人格魅力和卓著的文学成就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出身于英国工人
家庭的他,深刻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提早体会到了社会的本质,
他的作品也所以走在时代的前列,凝聚着不凡的魅力。
与同时代的其
他人不同,他终生都追求人性的解放、自然的回归和女权主义的神圣
不容侵犯,他的作品也从人性和自然的角度给人以深刻警醒。
工业革
命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人们一度沉醉于这场革命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中,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工业
文明的否定也愈加严重,劳伦斯的作品就是基于对此的否定[1],他
以笔为枪,通过描写男女之间的性爱、自然的唯美,强烈地表达自己
对工业文明的不满、对物质至上的深恶痛绝,渴望解放人性、回归自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是一次严肃、认真的思考之后的释放。
一、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
一生都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劳伦斯,将这种思想深刻融入其创作中。
出生于英国伊斯特伍德小镇的劳伦斯先生,从小就对自然的神秘
充满向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大到鲸鱼、狮虎,小到蚊子都充满神
秘色彩,它们甚至能够说是有些神圣。
他不吹捧人类的高等,反而认
为自然的各种生物要比人类纯洁,他笔下的生命都反映了他对自然的
崇拜与敬畏之情。
一切热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
也是来源于他对自然的充分了解。
他对自然物种的了解之多、之细令
人瞠目结舌,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中,他描述了包括灌
木丛、乔木丛等各种草本植物,除此之外,他还描写了多达30余种的
飞禽走兽,即使从未见过这些生命的人们,读后也能够描绘出书中的
世界。
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并不局限于这个本小说之中,在此之后,他还出版了《鸟、兽和花》《紫罗兰》《荨麻》和《最后的诗篇》这
四本诗歌集,在这些诗集中,他描述山川湖泊,描绘天象自然,描绘
鱼虫鸟兽,无一不形神兼备,无一不反映他对自然原始之美的赞美。
劳伦斯对自然的赞美从未停歇,在其随后超过800首的诗歌中,每一
首中都充满对城市文明的斥责,对工业文明的谴责,对自然破坏的不满,每一首都表达着他对原始自然的赞美以及他对还原原始美好的渴
望之情。
“我们这个时代根本是场悲剧,所以我们就不拿它当悲剧了。
大灾大难已经发生,我们虽身陷废墟,却依旧在瓦砾中搭建自己的小
窝儿。
”[3]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用这样的诗句痛斥工
业文明带来的灾难,描绘着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落魄与悲哀。
除此之外,他还在《蚊子知道》中写道:“虽然他如此小/他是别人的美餐/
但是,毕竟/他仅仅满足于填饱肚皮/他不会把我的血液来储藏。
”蚊
子虽小,知足常乐,而现实中的人们是蚊子的数万倍,却是贪婪无度。
劳伦斯先生将其在自然中真切体会到的一切用诗歌表达,他笔下的原
始自然不但是对生命的一种独特体味,更是对神圣自然充满敬畏的彻
底流露。
二、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从小生活在小镇中的劳伦斯目睹着所谓的现代城市文明给田园生活带
来的巨变,他所热爱、所敬畏的自然一步步被改变,人们在享受物质
的同时却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与本性,人们开始疯狂地疏远自然、掠取
自然。
生活中的女性一般是感性至上,相较于男性他们也更喜欢融入
自然,期望与自然共语,她们享受微风在耳边吹拂,树叶沙沙作响的
声音,能够说女性天生就是与自然交织融合,与自然紧密相连,女性
的很多悲剧命运也与自然相似。
劳伦斯在其多部以描写自然为主题的
作品中都暗示着女性多舛的命运。
最为著名的《菊花的幽香》中,作
者借菊花盛开后又衰败的过程,暗示着女主人公生活由幸福一步步变
得不幸的过程。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菊花情有独钟,她整个的婚姻、
生育与生活都与菊花密不可分,花有灵性,女主人公在结婚生子时,
菊花盛开,此时盛开的菊花暗示了她欢乐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女主人
公的丈夫喝得酩酊大醉,此时夫妻俩的生活已经开始出现裂痕,所以
虽然她口袋里插着菊花,颜色却由原来的金黄色变成了阴郁的棕色,
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在故事的最后,菊花瓶打翻了,女主人的尸体被
抬回了家,她的生活不再温馨幸福,菊花也就衰败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伦斯先生的《恋爱中的女人》,恋爱总是美好的,但是期间也会夹杂些许苦涩,劳伦斯借自然描绘了恋爱中的人们的不
同表现。
爱情甜蜜的厄秀拉与戈珍姐妹,在杰拉德家的水上聚会中,
乘船划到湖泊中央,湖面被一片金光照耀,她们欢快地吮吸着新鲜自
由的空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自由和舒适,她们完全融入了大自然。
在她们完全向自然敞开胸怀时,甚至开始裸体在丛林中奔跑,享受着
自然带来的心灵的解放。
在自然中能够释放快乐,当然也能够倾诉烦恼,文中也刻画了来到自然的伯金,与姐妹俩不同,他是来排解爱情
失败后的忧郁,他期望得到自然的安慰。
大自然当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这里他一扫之前的阴郁,开始变得再次充满某种神秘的力量,
生命力勃发,文中这样写道:“他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坐在樱草丛中,双脚在花丛中柔滑而舒服地滑动,接着是双腿、双膝、双臀,直
到胳肢窝。
”在这个片清凉里,他的全身变得妙不可言,一切变得微
妙无比,自然之美让他沉醉,烦恼一扫而光。
劳伦斯对大自然中的山
川河流、花鸟鱼虫的描述,都不是简单刻画,而是具有象征意味的,
这些充满隐喻的自然实体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白孔雀》中
他用令人讨厌的白孔雀隐喻同样令人讨厌的莱蒂一类的假文明女人。
在《虹》中他用银白色的月光象征厄休拉渴望独立、渴望自主,在厄
休拉生病痊愈睁开眼所见的第一件事物,就是“水”和“火”合二为
一形成的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她大为惊喜。
三、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权主义
劳伦斯先生是一个写实主义的诗人、文学巨匠,他喜欢描绘女性,也
塑造了众多的成功女性,但是他并不回避她们的缺点,也不会放大她
们的优点,劳伦斯笔下的女性爱情,更贴近实际,这些女性在追逐爱
情的过程中虽然有过自我的迷失,但是她们不曾失去心里的那份纯真,她们不停地努力,渴望找到真正的解放。
像《儿子与情人》中的米丽
安就代表了劳伦斯先生笔下的这类女性。
米丽安虽然深爱着保罗,但
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让她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爱情,她认为神才
是主导一切的,她和保罗的爱情必须要得到上帝的认可。
所以,在正
常人眼里神圣纯洁的爱情变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作为一个没有
正常情欲的清教徒,她想克制却无法抵制来自心底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但是她又会把自己的爱情局限于纯洁的精神恋爱,她不期望有她认为
的肮脏的肉体行为。
事情的发生总是无法掌控,开始的时候保罗同意
她这样的清规戒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保罗在经过了身心和
事业的成长,他开始排斥他与米丽安的爱情,男权意识膨胀的保罗开
始向米丽安提出分手。
但此时的米丽安已经开始全身心投入了与保罗
的爱情,突如其来的分手让她痛苦不堪,保罗在与米丽安分手后得到
了暂时的安宁和满足,米丽安却坠入悲剧的深渊无法自拔。
在这段爱
情里,没有谁是胜利者,他们都是宗教伦理下的悲剧牺牲品,她们都
寄希望通过改变对方来让自己的爱情圆满,却不从自己做起。
所以保
罗注定得不到肉体的满足,更不用说得到爱情精神的享受。
米丽安固
执的封建理念、不健全的爱情观点、压抑的情爱欲望,让她只能是一
个人性残缺的清教徒,是一个失去自己真正爱的人的孤独者,成为这
场爱情最大的受害者。
在那个社会下,性别的差异使他们不得不坚守
自己的观点,无论是男权还是女权,如果有一方过于膨胀,那么男女
之间的平衡就会被破坏,寄希望通过别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何
时都不可能实现,人类仍需自我救赎。
这是劳伦斯在探讨社会发展、
渴望人类和谐的又一独特思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救赎不可能一蹴
而就,这条道路依然漫长。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