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D·H·劳伦斯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诸多作品中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思想,这与西方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本文拟在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其作品重新进行阐释,旨在挖掘其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标签:劳伦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一、引言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篇小说,另外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正处于英国维多利亚强盛时代结束后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期,他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
他的作品大多都以其家乡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和乡村为背景,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械文明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和破坏的景象,强烈的谴责了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异化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
同时他将文学的视角投射到对女性的关注,以生动的笔触披露了强大的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在男女上下等级关系欺压的境况下,女性更加渴望灵魂的解放并寻求心灵的自由,而大自然为女性提供了心灵的避难所,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更加促进和激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劳伦斯在其诸多作品中无不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和父权制的强烈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唤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而这些方面,也正是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暗相契合,表现出了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述生态女性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一种,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劳伦斯眼中的现代女性——《恋爱中的女人》中的雕像解读

【摘要】D.H.劳伦斯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的女性观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通过对Ⅸ恋爱中的女人》中两个女性雕像进行解析,可以发现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和对现代女性的偏见,以及他希望现代女性回归传统、回归家庭的思想。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雕像现代女性中外劳伦斯研究者一直关注D.H.劳伦斯作品中塑造的众多现代女性形象,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来探察劳伦斯的女性观。
一些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的女性观进行了批评。
如西蒙.德.波伏娃(1997)在《第二性>中对劳伦斯的勒斯骄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后,凯特.米利特( 1971) 在《性政治卜书中分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粼骑马出走的女人》等几部重要作品,认为劳伦斯是借女性之口宣扬男性,宣扬菲勒斯崇拜,摧毁女性精神和女性意识。
有的批评家则认为劳伦斯是替女性传播福音的作家,如美国激进女作家爱内斯.宁( 转引自卢敏,2004) 相信劳伦斯大多数时间描写的女性正如女性所为。
他近乎完美地理解女性:英国作家卡罗尔.迪克斯在《劳伦斯与女人:卜书中特别评论了米利特批评劳伦斯的几个最引起争议的地方。
她说:。
我这本书的宗旨是想说明劳伦斯根本不像凯特.米利特说的那样蔑视女人。
把他们当作低等动物,相反。
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对女性和女性的思想都有更深的理解”( 1980:17)。
批评家们认为,劳伦斯下的女性形象引起诸多争议是因为其作品的内在矛盾和多重性,以及他对某些问题态度的转变。
使得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背景的读者对劳伦斯都会下不同的结论(刘须明1999)。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希拉里.幸普森( 1 982)在《劳伦斯与女权主义卜书中,明确提出劳伦斯对女性的观点在一战前和一战后是有明显变化的。
战前,劳伦斯对女权主义运动抱着支持和拥护的态度,而到了战争快结束时。
他认为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过了头,因此这个时候他的男权统治思想就越来越强烈×恋女》创作于1916年,发表于1 920年.这个时期正是他的女性观过渡时期。
劳伦斯的女性观

2015年第14卷第23期劳伦斯的女性观□赵阳【内容摘要】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以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而著称,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着让人赞叹又使人困惑的诠释。
通过对劳伦斯几部小说的研究,本文认为尽管他试图为妇女指出人生指南,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因此他的女性观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女性形象【作者简介】赵阳(1981 ),北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上,劳伦斯是一位杰出而又颇有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的深刻洞察力,成功地创作了一系列触及人的情感与欲望的心理小说。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传流的继承人和现代主义小说创始人之一,劳伦斯以其作品的矛盾性、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角度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使他的作品保持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细读他的几部作品如《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笔者发现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虽然他终身都在为女人撰写人生指南,仍不免流露出其男权意识形态,因此他的女性观其实与其他男性作家也都大同小异,都存在局限性。
在《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是保罗精神上的情人,克拉拉是他肉体上的情人。
劳伦斯这样精心构建这种关系,是为了使哪一方面都不至于强大到足以抵消保罗母亲的最终控制。
米丽安是一位新女性,她渴求知识,认为知识能帮助她摆脱一切,不满足于扮演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
她有许多新女性的想法,但她却没有勇气去实践它们。
她得以摆脱传统女性地位的依托仍然是寻找理想的男性。
劳伦斯认为这类女子竭尽全力决定自己的命运,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在他看来,“如果男人不再是作威作福的个人主义者,那将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女性应该放弃自我。
”男性中心意识使劳伦斯排斥女性的世界。
相比之下,劳伦斯对那些崇尚肉体的女性似乎有着更多的评价。
劳伦斯的小说特质与女性主义

劳伦斯的小说特质与女性主义【摘要】劳伦斯的的小说在学术界历来引起诸多争论。
要理解他的小说特质和历史贡献,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
劳伦斯对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两性关系的视角去揭示工业文明的罪恶。
其小说的三大特质就是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性心理探索。
对于劳伦斯小说特质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作品《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虹》等。
分析劳伦斯的小说,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精神分析理论、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
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探讨劳伦斯小说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来从深层次理解其小说内涵。
劳伦斯对女性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由支持到矛盾,后期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关键词】劳伦斯;小说特质;两性关系;女性主义D.H.劳伦斯是英国文学中倍受指责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
他的出现,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场强烈地震”。
劳伦斯的小说有三个特质,即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性心理探索。
在其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向往和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与批判。
资本主义发展下的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以在战争中下半身残废的克利弗男爵象征腐朽堕落的工业文明,正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批判。
在其第一部作品《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通过对矿工家庭生活图景的描写,真实地揭示了他们在工业社会中的恶劣的劳动条件与贫困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矿工家庭生活的破坏和感情上的摧残,这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作家塑造的诸如康妮、厄秀拉等一系列对性爱大胆追求、追求个性与自由、要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正是对陈旧的束缚女性性追求、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思想观念的批判。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角康妮,因为自己的丈夫失去了性功能,使她完全生活在一个毫无人性的环境当中。
她无法忍受这种非正常的生活,与矿工梅勒斯发生关系并相爱,且决心与他共同生活。
《马贩子的女儿》中女性形象解析

《马贩⼦的⼥⼉》中⼥性形象解析2019-10-30内容摘要:《马贩⼦的⼥⼉》是劳伦斯的著名短篇⼩说,劳伦斯通过对其中的⼥主⼈公梅布尔的细致刻画,彰显出⾃⼰⼒图打破⽗权制男尊⼥卑的现状的意识。
本⽂试从⼥性主义视⾓对⼥主⼈公梅布尔的形象进⾏剖析,旨在还原⼀个坚强独⽴,内敛⾃信,有⾦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关键词:梅布尔⽗权制⼥性主义⼥性主义认为,⼈类社会是⼀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性在家庭和社会⽣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
20世纪⼥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西蒙·德·波娃在其作品《第⼆性》中,提到“⼀个⼈之为⼥⼈,与其说是‘天⽣’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波娃,1986:23)在⽗权社会中,⼥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性的存在就是为了满⾜男性的需要。
⼥性⾓⾊往往被贬低到与男性“第⼀性”(the One)相对应的“第⼆性”或“他者”(the Other)。
(Charles, 2004:146)因此在男权⾄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性没有⾃⼰的话语权,长期被压抑,被异化,被主流⽂化推向边缘,从⽽失去⾃我,成为“家中的天使”。
劳伦斯(wrence)的短篇⼩说《马贩⼦的⼥⼉》写于1916年。
作品描写了27岁的⼥主⼈公梅布尔,在负债累累的家⾥充当三个哥哥的佣⼈,因⽗亲去世,家道中落,她⽆依⽆靠,再加上哥哥们的冷酷⽆情,狠⼼排挤,她在给母亲上完坟之后,选择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冰冷的⽔塘,想⽤溺⽔⽽亡来结束⾃⼰的孤苦⽣命。
然⽽,乡村医⽣弗格森的恰巧路过,拯救了梅布尔,苏醒后的她,⾯对医⽣,满是恐惧疑虑,但最后⼈性的本能冲破了两⼈的精神防线,在⾎⾁之躯的相互撞击下,两⼈萌发了⽆法⾔说,突如其来的情爱。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但⼥主⼈公梅布尔和乡村医⽣弗格森之间瞬间爆发的爱情,令许多读者困惑不已。
本⽂试从⼥性主义视⾓对⼥主⼈公梅布尔的形象进⾏剖析,旨在还原⼀个坚强独⽴,内敛⾃信,有⾦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跃然纸上,浮于光影——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电影改编作品中的刻画

收稿日期:2020-4-1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离散批评理论下的邝丽莎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2040);201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外语类一般项目“离散批评理论下的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以华裔女作家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WB-26)。
作者简介:彭静(1982—),女,江苏徐州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跃然纸上,浮于光影———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电影改编作品中的刻画彭 静(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 210088) [摘 要]在劳伦斯的一生中,女性构成他生命的基本元素,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都几乎以女性为主,并且她们的原型也大都来源于劳伦斯生活中接触到的女性。
这些女性在劳伦斯的笔下或主观强势、或浪漫梦幻,抑或反叛、独立,而当这些跃然纸上的女性形象被搬上银幕后又是如何从流动的光影中脱颖而出的呢?本文结合以劳伦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蓝本而改编的电影,探讨改编后的电影中所突出的女性主题及刻画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电影;女性形象;劳伦斯;电影改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2-0189-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2.08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家们在创作中自觉地探讨女性意识,大量娴熟地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观点和全新的美学理念,鲜明地颠覆父权中心文化的“女权主义”创作方式来拍摄的电影。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传统的父权制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开始逐渐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
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接受教育,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属,而在各个领域中显示自己的才能、扮演更丰富的社会角色。
由厌男者到彻底的屈服者_劳伦斯后期小说创作中女性观的退变历程及原因探析

⑩ ” 在签上萨默尔斯夫人大名的时候, 她感到 尔斯的爱称) 。
比自己结婚登记时签名还心慌。 在劳伦斯看来, 女人天生就是家庭动物, 她们的才能仅 仅限于家庭和厨房, 她们无力去理解甚至参与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生活, 并且, 即使在家庭中, 也应听命于丈夫, 而 《袋鼠》 且应乐于如此。所以, 劳伦斯在 中用整整一章, 来论 证哈里埃特和洛弗特的爱之舟应有的权力关系。 劳伦斯认为: 在婚姻之舟建立伊始, 有三种地位可供男 人选择: 被尊敬的君王和主人、 完美的爱人、 真正的朋友和 伴侣。而聪明的女人会将自己的丈夫放在君王的地位, 从 而将婚姻之舟推入安静的港湾, 如果奢求后两者, 特别是 “完美的爱人 ” , 结局往往是大灾难, 等待着婚姻主角们的 “离婚、 。对于女性来说, 是 深恶痛绝和最卑鄙的谩骂” 将自 — —阿佛罗狄忒的地位, “至 让丈夫做 己置于大海的女主人—
①
一
厌男者
《阿伦的杖杆》 ( 1922 ) 中, 在 劳伦斯着力批判了婚姻中 因为他认为婚姻中的厌男者比拒绝男人的老处 的厌男者, 女或女同性恋者更加有害。 正是她们的贬低、 利用、 排斥、 拒绝、 冷淡、 对抗, 使得男人们在婚姻中丧失了尊严、 责任 感、 爱与性的能力。因为男性是世界和宇宙的主宰, 这样也 就使得世界和宇宙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 其实, 这种 女 性 形 象 模 式 的 塑 造, 在《逾 矩 的 罪 人 》 《儿子与情人 》 中已有雏形。 崇尚精神至上的女性的个性 因素里就包含着厌男的成分。西格蒙德的死不仅是由于海 伦娜的拒绝, 也是由于妻子、 儿女的拒绝。 不管是妻子比阿 特丽丝还是情人海伦娜, 她们都并不爱西格蒙德, 她们一个 要的是他能照顾家庭, 一个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 可她们谁 也不爱他, 也不要被他爱着。由此, 西格蒙德陷入了灵魂和 身体的双重困境, 当然还有社会舆论困境。 可供选择的解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一生有很多经典巨作,他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诗人,同时还是一名戏剧家和画家。
其中他的小说成就尤其斐然,也引来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在他的这些小说作品中,描绘出了一些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从他的短篇小说出发,分析他笔下的各具特色的却又不尽相同的女性形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个九月,一名孱弱瘦小的男婴诞生在英国诺丁汉郡的一个村镇上,他就是一代文豪——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他的父亲是一名英俊善舞的煤矿矿工,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小姐,不论是身份背景,还是文化水平都有着巨大差距的二人的结合纯属是一个美丽的冲动。
婚后贫困窘迫的生活和粗鲁不负责任的丈夫使她对这场婚姻失望透顶,憎恨丈夫的同时,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体弱多病的劳伦斯身上。
就这样,劳伦斯从小就在浓稠厚重的母爱中成长起来,母子之间的感情十分亲密,一度被后人称道其为恋母情节。
这在他今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在他的笔下,女人以不同的身份形象出现,未婚的少女,已婚的妇女,以及已育有孩子的母亲。
这正是女人一生中在不同的人生时段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她们大都是美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对爱情对婚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然而她们却被现实的婚姻改变了,扭曲了,确切的说是被她们的丈夫改变了,扭曲了。
劳伦斯在小说中往往配给她们粗鲁冷漠又不负责任的丈夫形象,后人认为这种配对的原型正是劳伦斯本人的父母,然而他笔下的男人们之所以这幅形象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有这深刻社会根源的。
当时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时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和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男人们,扭曲了男人们,男人们变得冷漠无情,受害者首当其冲就是他们的妻子,女人们被男人们改变了,也变得只知道追逐金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不已,这就使孩子们得不到原本应属于他们的母爱,亲情,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也会把这种负面的性格带给他们的妻子,这种恶性循环可以称得上是贻害无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LLIGENCE
(上接第63页)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讲到二者相互影响的第二个方面“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质状态起决定作用”时,我先让同学们重温一下课前的小事例“木桶效应”,尔后提出问题:决定整个木桶容积的是哪块木板并说明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明确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着整个木桶的容积,领会关键部分的性质能对整体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后引入棋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理解关键一招决定满盘棋的胜负,使学生加深理解。
最后巩固,找寻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的原因,明确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环环相扣,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小故事的引入,给同学们学习哲学提供了一片愉快的天空。
通过以上小故事的解析,使原本枯燥难懂、不易接受的哲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一生命运多蹇,作品虽一再遭禁,但最终仍得到世人肯定。
他的一生虽然只走过了短短的四十五载,却因丰硕的著述而有着丰富的含义。
劳伦斯是一个文学多面手与多产作家,一生写过13部长篇小说,70部中短篇小说,10部诗集,4部戏剧,5部文学评论,4部散文集,3部游记以及大量书信,以长篇小说著称,长篇小说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同时,劳伦斯还是画家和思想家。
劳伦斯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早在1922年胡啸先的《评<尝试集>》,而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林语堂对其作品高度赞扬开起了中国人对劳伦斯的研究,这种研究热情持续了将近20年。
国内劳伦斯研究依然集中在对其长篇小说的研究上,特别是其中的四部主要小说,即《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对其他小说,特别是对其诗歌、散文等的研究较少,这一研究不平衡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回顾他的人生旅程,可以看出他周围的女性对他的巨大影响。
在与女性的交往中,劳伦斯找到了理解他所置身的世界的方式,也获得了他所从事文学创作不竭的动力与基本的素材,几乎他的所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以他所接触的女性作为原型而创作完成的。
劳伦斯同哈代一样是塑造女性人物的高手,他的绝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女性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成了中国研究者最热衷研究的对象。
对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按照劳伦斯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对女性本性和未来的探索,把他的作品分为四个阶段来研究。
每个阶段中妇女形象的塑造都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联,每个阶段的探索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与发展。
一般说来,1906年至191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为《儿子与情人》。
该作刻画了一个极具统治欲的女性形象——
—莫瑞尔夫人,她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一直想通过对其丈夫和儿子的统治和拥有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升华。
第二阶段从1913年到1920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虹》与《恋爱中的女人》,刻画了最具代表性的安娜和厄秀拉两位女性,从莫瑞尔夫人统治者的形象逐渐走向厄秀拉追求的“两性平衡”,安娜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第三阶段为1920年至1926年,这期间劳伦斯偏离了熟悉的两性关系而转向从宗教寻求出路,写出了《阿伦的拐杖》、《袋鼠》和《羽蛇》三部作品。
在写作《羽蛇》的过程中,作者对自己的这种探索产生了怀疑,从而进入第四阶段的创作。
这一阶段从1926年到作者去世,最主要的作品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康妮与米勒的结合达到了真正的灵和肉的和谐统一。
第二种类型从爱情入手来探讨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大多都是以爱情为主线展开的,不同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作者的爱情心理,显示了其母亲对他的巨大影响。
劳伦斯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母亲莉迪亚、初恋情人杰西·钱伯斯以及妻子弗丽达·劳伦斯,她们对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有着深刻影响。
《儿子与情人》向来都是被看作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劳伦斯自己的爱情经历反映在他的小说中,而他就是作品中的保罗。
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与劳伦斯的母亲一样极有修养,是一个典型淑女型女性。
然而不久劳伦斯就厌倦了她的木然冷淡,开始了他的反抗之旅,反抗母亲和母爱的自然本性和自我压抑,接二连三的谈恋爱,刻意在母亲病危时与母亲心仪的杰茜分手,却与巴娄订婚。
这一经历不仅被整体写进了《儿子与情人》,同时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也时遵循这一发展轨迹而变化,最终发展到《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自由与回归自然的爱情。
在刻画女性角色时,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女性所持的态度,从劳伦斯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矛盾的。
在赞美女性的同时,他也不时流露出男性中心的思想。
劳伦斯是妇女解放的拥护者,也是实践者,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使劳伦斯在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不免流露出男权意识形态。
鉴于此,甚至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只是男人玩弄与发泄的对象而已。
不管怎么说,劳伦斯笔下的女性人物,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他的作品也因此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D.H.劳伦斯是一位长期以来争议最大、毁誉不一的极其独特的作家。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劳伦斯的作品传人中国以来至今,我国的劳伦斯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二、三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萌芽期,九十年代的起步期。
以上各个时期因研究程度的深浅、研究方法的繁简、研究范畴的宽窄而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态势,总的说来是在循序渐进式地不断深入。
F.R.利维斯在《劳伦斯与艺术》(1956)一书中评述道:“劳伦斯是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无与伦比的、具有创造性的英语作家……他是任何时代的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伟大之处,会对下个世纪的重大活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劳伦斯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包春梅
教材教法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