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PET-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PET-CT诊断及鉴别诊断申景涛;贾支俊;辛小燕;徐佩;冯雪凤;许守林;魏雪菲;郭万华【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09(019)010【摘要】目的:探讨CT及PET-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的CT及PET-CT表现特征.结果:19例中仅根据CT表现,明确诊断11例,确诊率57.89%; CT未能明确诊断的8例中,结合PET图像特点,明确诊断6例,定性诊断2例;确诊率75%.结论:根据CT表现特点可以对大部分脾脏占位进行定性诊断,对于少部分难以定性的病例,结合PET-CT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总页数】4页(P1299-1302)【作者】申景涛;贾支俊;辛小燕;徐佩;冯雪凤;许守林;魏雪菲;郭万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R814.42【相关文献】1.18F-FDG PET-CT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J], 张静;任树华;张媛媛;何剑;陈小东;朱柠2.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周莹;周胜利;刘雨成;张永刚3.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邱勇;陈美香4.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童成文;罗小琴;戢磊;高道明;刘源源;兰姗5.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J], 陈红兵; 罗英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十二-脾脏病变病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 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淀粉样变的高/低倍病理图,标出主要结 构并用病理学术语描述。
脾
2、脾脏淤血
3、脾脏钼中毒
4.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 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 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 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 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 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 在部位
实验十脾脏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掌握脾脏充血、 出血、变性、坏死、急性炎性 脾肿的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剖检变化
返回本章
(二)组织切片
1.正常脾脏切片:
图11 脾光镜图( 小梁 △白髓)
图12 脾白髓(脾小体)光镜图
图13 脾红髓光镜图(△脾索 ★脾血窦)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

Abstract:0bjective:To explor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plenic tumors with CT and M KI。 M ethods:Fifteen cases with pathologcal tomfirmed splenic tumors and examined with plain CT and contrast CT were collected. Som e of them had M R film s. These tumors uicluded splenic metastases (3 cases),prim ary lymphoma (4 cases),hemangiomas(5 cases),hamartom a (2 ca- ses),and leukemia (1 case). The degree of splenomegaly,contour of spleen,and the number。 density,edge of tum ers were analysed. Results:In patients with splenic m etastases,the spleen were enlarged unhomogeneously. The tumors were multiple with indefinite edges,and the ”tar— get—like”enhancement was of the character. Uneven enlargement of spleen was commonly seen in patients of mimary lym phom a. The tumors were larger with indefinite border and ”map—like”en- haneem ent of edge was of the character. W hereas calcification and fat in tumor were the charac— teristic ffeatures in hamartom a. M ultiple lesions were com monl y seen in hem angiomas and have edge enhencement characteristies.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splenic benign tumor can be made correctly in most patients based on features of images. Splenic m alignant tumor is hard to b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2.3脾脓肿(4例)1例为单发、3例为脾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壁稍厚,在正常脾实质与脓肿壁之间有低密度水肿带;增强后囊壁有轻度强化。
[3]郭俊渊.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64~867.
[4]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04~905.
CT是诊断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除了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外,对定性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丹琼.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海南医学,2002;13(3):5~6.
[2]许建文,曾建华,彭旭红,等.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5;20:153~155.
【关键词】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CT诊断鉴别诊断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了2006-04~2010-7在本院检查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及临床治疗证实的21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约为1.6:1,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1岁。表现为上腹痛13例,疼痛以隐约胀痛为主;左上腹包块4例;上腹部不适、胀感4例;发热3例;外伤史2例;3例无任何不适症状。
3讨论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较少见,但是,文献报导脾脏多种性质的病变如良、恶性肿瘤、脓肿、外伤等均可表现为囊性改变[1,2],而临床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因此,这些病变的鉴别尤为重要。脾血管瘤CT表现较典型,平扫表现为脾内边界清楚的团块状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块影周边见团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填充整个瘤灶,延迟扫描病灶变为低密度。脾脏外伤所致的囊性占位性病变,一般是外伤后患者症状不明显而未作任何检查,数天至数月后出血灶液化、囊变形成囊性病灶,因腹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不适就诊检查发现;其CT表现为囊性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等、高密度出血灶,增强后无强化,脾包膜下有积血、积液,腹腔可见积液或孤立血块,即所谓的“哨兵征”[3],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就诊时不提供外伤史,本组一例患者就诊时门诊医生未问出外伤史,CT检查起初疑为脾肿瘤破裂出血,但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囊性病变为多个,体积较小,增强后无强化,且腹腔中有积血,经追问病史才提及5个月前曾从树上坠下,考虑脾破裂出血可能性大,后来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脾破裂出血。脾囊肿与脾脓肿鉴别较容易,脾囊肿平扫呈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变,CT值为水样密度,少数囊壁有强化;脾脓肿的CT表现为早期脾肿大,脓肿形成后呈多发囊状影,在正常脾实质与脓肿间有低密度水肿带,若发现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4]。本组脾脏多发转移瘤表现为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增强后有强化。但未见到文献所述的壁结节及典型的“靶心”样表现[2],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有时少血供的脾单发转移瘤增强无强化,与脾囊肿及脓肿鉴别较困难,此时依赖病理活检。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大小正常范围在体表面以下1-
2个横断面。
脾脏增大是指脾脏在CT扫描中显示出比正常情况下更
大的体积。
脾脏增大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感染、肿瘤、炎症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在CT下,脾脏增大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脏横断面直径,正常成年人的脾脏横断面直径在8-12厘
米之间。
当脾脏横断面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2. 脾脏体积,通过CT扫描可以测量脾脏的体积。
正常成年人
的脾脏体积在150-200立方厘米之间。
当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时,也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3. 脾脏密度,脾脏密度的改变也可以反映脾脏疾病的情况。
在CT扫描中,脾脏密度的改变可以提示出血、坏死、肿瘤等病变。
4. 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在CT扫描中可以观察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肝脏、胰腺、肾脏等。
脾脏增大时,可能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和位移。
总之,通过CT扫描可以准确地诊断脾脏增大,并且可以对脾脏增大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当发现脾脏增大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治疗

【 关键词 】 脾 占位病变 ; 断 ; 诊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58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120 )6 460 0 - 6 (07 0- 4- 04 0 4
一i,J N yn I G A
T I HE D AGN I N T E T NTF H P E I C P E L SON (IN Z i u n L N OSSA D R A ME OR T E S L N C OC U I D-E I J h— a , A A y
【 bt c O j t e T ui tt t gn e p n cp dli , n p r e fcc u m a r r — A s at r 】 be i oe c a e a oey fh l io ui —s n ade le t i i s es e f cv l d eh p h ot se cc e eo x o d h e a o u so d i
420 Ci ) 4 0 0, h№
Bn Z A G Mi,Z O n. H p t n ia ugr eateto ah o i l Y nag m dclclg , 咖 n i, H N n H U Meg eai ad bir sre dp r n f Tiehs t , uy n ei ol e 鼬 c ly y m pa a e
菅 志远 , 明银 , 兰 江 斌, 张 敏, 周 猛
【 摘要 】 目的
了解 目 前脾脏 占位病变 的疾病谱并探讨相应 的诊 断治疗措施 。方法
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近 1 0 共 收治所有 脾脏 占位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来收治的脾脏 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资料 , 对其临床表现 、 断以及 治疗效 果进行 回顾 性分析 。结果 诊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

显 降低病残率 , 提高生存 质量 , 合评价 其临床疗 效 明显优 于 综
传统的内科 治疗 及开颅血 肿清 除。
参 考 文献
1 贾保祥 , 刘仁臬 , 顾征 , 穿刺射流 及液化 技术治 疗高血 压脑 出血 等. 的初 步报告 . 中国神经精神疾 病杂志 ,96,22 3 3 . 19 2 :3 ~25 2 阎洪法 .高血 压脑 出 血治 疗 效果 对 比研 究 . 与 神经 疾 病杂 志 , 脑
匀一致 , 并有 良性化 , 呈规律性 的强化模式 ; 恶性脾疾病 的影像 学主要表现 为病灶 界 限多不 清楚 , 部分 病灶 可融合成 大 片状 ,
觉无不适症状 , 体检 时发 现脾 脏肿大 , 一步做 影像 学检 查才 进
得 以发现 。因此凡 出现左上腹肿块或脾 脏肿大 , 合并有左 上腹 胀 , 欲减退 , 食 应想到脾脏 占位病 变的可能 . 如合并乏 力 、 消瘦 、 发热 、 贫血 等症状 , 则应 进一 步怀疑 脾脏 恶性肿 瘤并进 行相 应 的影像学检查 , 进一 步明确诊 断。脾 良性 占位病 变发病年龄 比 较小 , 如本组平均年龄 3 7岁 . 部分无症状 或有左上 腹部不适 大 症状 , 脾脏质软 。脾恶 性 占位病 变发病 年龄较 大 , 本组平 均年
内部结构 多不均 匀 , 可 见恶性 钙化 、 并 出血 、 死等 ; 化不规 坏 强
则, 部分病变无强化。 13 病理 : . 肿物直径 3 0—2 . m。术 后病理 诊断 : . 0 0e 良性 病变 l : 5例 脾囊肿 6例 , 血管瘤 4例 , 脾 脾淋 巴管瘤 2例 , 脾炎 性假瘤 2 , 例 脾动脉瘤 1 例。恶性病 变 1 例 : 1 原发性 恶性淋 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
脾脓肿--脾脏增大,密度均匀
62
.
脾脓肿--脾脏大片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缘
强化,中央为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脾脓肿
63
.
脾脓肿
64
.
脾脓肿
65
.
66
.
67
.
68
56
.
57
.
病因病理
• 脾脓肿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链 球菌、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常为败血症脓栓结果。 最常见病因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病理上,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表现为脾脏 弥漫性增大;随后炎症反应趋于局限,在滤泡中 心发生组织变性坏死,并形成以毛细血管、成纤 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组成的脓肿壁;壁外有反应 性毛细血管扩张及水肿。脓肿可以单房或多房; 单发或多发,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
脾囊肿
.
69
.
脾结核
• 一般由肺部结核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脾脏引起。 • 多数可因抵抗力增强和积极治疗而吸收恢复,可
仅遗留针尖样钙化灶。仅少数形成结核结节或结 核性脓肿。 • 可伴有腹腔多脏器累及,如肝、肾、肾上腺、肠 道及腹腔淋巴结。胸片可发现肺部活动或静止的 结核灶。
70
.
病理
• 急性期如病变广泛则表现为脾脏轻中度增大。 • 少许病例以结核球形式存在,病灶中央为干酪样
坏死物,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 陈旧性结核球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与正常脾组
织境界清楚。 • 愈合期形成纤维瘢痕或钙化。
脾结核分型
• 活动性: 粟粒型 结节型 脓肿型
• 非活动性 纤维化 钙化
71
.
72
.
粟粒型脾结核
• 常由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而致,细菌先沉积于 脾窦内,初期为渗出性病变、弥漫性小结核结节 为主,直径一般小于2 mm,呈弥散分布,表现为 脾肿大;结节进一步增大2~5mm时,多层螺旋CT 中,在强化脾脏背景映衬下显示更加清晰,脾脏 内弥漫分布粟粒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 描似囊肿样改变。
• 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结节表现为混杂 密度,病灶中心密度高,伴有粉末状或斑点状钙 化,周围密度低,病变钙化增多,CT表现为单发 或多发结节样钙化。
74
.
脓肿型脾结核
• 结核病变进一步恶化,发生大量干酪样坏死,形成结核脓 肿,CT表现为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环状强化,常伴 有卫星灶,可见脾包膜下积液。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样 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变纤维化、钙化,脾脏变 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延 迟强化,钙化不强化。
• 转向愈合:脾脏可增大或正常,脾脏内弥漫分布、 粟粒状钙化、纤维化灶,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脾 脏实质,增强无强化。
73
.
结节型脾结核
• 病变以增殖为主.多发小结核结节融合成单发、 多发结节状病变。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的局 灶性低密度灶,CT值0~50Hu,伴干酪样坏死CT值 可进一步降低。增强多无强化,少数病灶轻度环 形强化。
1
脾脏病变的CT诊断
.
脾脏解剖
2.3. Nhomakorabea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脾脏常见病变
• 脾脏变异 • 非肿瘤类病变 • 肿瘤类病变 • 脾外伤性病变---脾破裂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中晚期:平扫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大
小不等,境界清或不清,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液化区无强化;正常
脾实质与脓肿壁间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脾脓肿可以引起脾破裂,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脾
脏轮廓不规则,并可见左肾前筋膜增厚。
• 增强后边缘强化、中央液化区无强化、周围见水肿带是脾脓肿的可靠 征象。
• 少数病例脓肿区可见气体,以小气泡或气液平形式存在。是脾脓肿的 特征性表现。
• 有报道,在不完全液化、坏死期,低密度病灶内于动脉期出现细线样 不规则血管增强影是诊断进展期脾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
60
.
鉴别诊断
• 孤立脓肿: 血管瘤: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由外向内结节
状增强.延时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充填。 错构瘤
.
27
.
28
.
29
.
非肿瘤类病变
• 脾破裂 • 脾脓肿 • 脾结核 • 脾梗死
30
.
脾破裂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脾脓肿
• 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样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 变纤维化、钙化,脾脏变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 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延迟强化,钙化不强化。
75
.
几个注意点
• 单发脾脏结核者少见,常伴有腹腔其他脏器累及。 如肝脏、肾上腺、腹腔淋巴结等。
• 若增大的淋巴结表现为中央低密度,周围环状强 化(结核性淋巴结肿大的特征),则提示结核可 能,对脾脏结核诊断有帮助。
• 脾脏针尖样钙化,在我国多为结核后遗改变;在 欧美多考虑组织胞浆菌病。
鉴别诊断
• 脾脓肿 • 血管瘤 • 错构瘤
76
.
77
.
脾梗死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肿瘤类病变
• 脾囊肿 • 脾脉管类肿瘤:血管瘤、脉管瘤、淋巴管瘤 • 脾错构瘤 • 脾脏血管肉瘤 • 脾脏淋巴瘤 • 脾脏转移瘤
58
.
临床
• 多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升高 等与败血症有关的症状,非特异性。
• 约半数有腹痛。少数可局限于左上腹或左肩胛区。 • 左上腹可有触痛,闻及摩擦音伴左侧胸腔积液和
脾大。 • 血培养可以阳性。
59
.
CT表现
•
早期:脾脏弥漫性增大(轻中度),密度较低但均匀。----
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结合临床病史可提示诊断。
• 多发脓肿: 淋巴瘤:CT平扫可见脾内多发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一定程度点
片状增强,但其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 转移瘤:CT平扫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增
强扫描有轻、中度不均匀增强。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它脏器转移灶。 真菌性脓肿: 脾结核:CT表现为边界不清,大小不等的多发低密度灶,可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