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雨水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雨水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雨水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某城市新区的一座综合楼,主楼裙房共4层,倒班楼为5到30层,办公楼为5到26层,地上部分高99.45米,地下部分高12.65米,地下共三层,内有车库和职工食堂。

建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566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

本次设计主要包括雨水给排水系统、室内外给水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和消火栓给水系统。

二、设计依据和标准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3.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设计规范》(GB 50015-2003)4. 《城市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5. 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三、设计原则1. 保证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内涝等问题。

2. 充分考虑雨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确保给水系统稳定可靠,满足建筑使用需求。

4. 消火栓给水系统应满足消防要求,确保消防安全。

5. 设计应符合节能、环保、经济、安全的原则。

四、雨水给排水系统设计1. 雨水收集利用(1)屋面雨水收集:设置专用雨水收集管道,将屋面雨水引入调蓄池。

(2)地面雨水收集:设置排水沟和雨水井,将地面雨水汇集至排水管道。

(3)雨水调蓄池:设置在地下室,用于调节雨水和回收利用。

2. 雨水排放(1)屋面雨水排放: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利用建筑高度差和势能,快速排放屋面雨水。

(2)地面雨水排放:设置排水管道和检查井,将地面雨水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3. 雨水利用(1)绿化用水: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

(2)冲厕用水: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

(3)其他用途:如洗车、清洗等。

五、室内外给水排水系统设计1. 给水系统(1)生活给水:采用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室内给水分为低区和中高区,低区由市政管网供水,中高区由地下室水泵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

(2)消防给水:设置专用消防给水系统,满足消防要求。

老旧城区雨水管网系统改造设计案例

老旧城区雨水管网系统改造设计案例

老旧城区雨水管网系统改造设计案例摘要:为了提高城市雨季排水防涝能力,满足相关政策要求,老旧城区现有雨水管网系统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改造需求日益迫切。

某市作为近年来内涝严重的城市,其义龙片区作为主要老旧城区,且由于其地势低洼,下游潮位顶托,现状排水管径小,且多为合流,从而导致的常年积水问题已成为影响该片区居民正常出行生活的迫切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该片区积水问题,结合鸿业暴雨排水及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进行模型构造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经改造后的管网在三年一遇情况下可保证片区不积水;在五十年一遇情况下可保证片区积水深度在0.15m以下。

结合雨水系统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合理确定管道管位,减少对其他管线的影响,同时做好与上下游管道的顺接,统筹考虑排水管开挖对现状道路和配套设施的影响,考虑施工期间对周边交通出行的影响。

本工程可作为案例为其他老旧城区雨水管网改造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老旧城区雨水管网改造设计排水模型构造一、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大规模用地硬化,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城市内雨季积水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城市老旧城区现状管道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多低于一年一遇),且多为合流管道。

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暴雨天气增多。

多重原因导致现有老旧管网已无法满足现有气候条件及周边环境下的排水需求。

近年来国家、地方出台了多项规范、政策,即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的内涝问题。

但目前老旧城区因房屋密集、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施工复杂等多种原因,雨水管网改造较为困难。

本文以某市义龙片区雨水管网系统改造工程作为案例,介绍工程改造设计方案,结合鸿业暴雨排水及低影响开发模拟系统进行模型构造对设计方案的管网水利条件、积水分析进行分析。

对该系统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理确定管道管位,减少对其他管线的影响,同时做好与上下游管道的顺接,统筹考虑排水管开挖对现状道路和配套设施的影响,考虑施工期间对周边交通出行的影响,以作为案例为其他老旧城区雨水管网改造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01
02
03
设计流量计算
根据气象水文资料和设计 规范,计算管道材质、管径等因 素,计算水力坡降,确定 管道埋深。
水力模型建立
利用水力计算软件,建立 雨水管渠系统的水力模型, 模拟水流情况。
方案比选与优化
方案初步设计
01
根据现场勘查和水力计算结果,进行雨水管渠系统的初步设计。
组成部分及功能
雨水口
收集地面径流的装置,通常设置在道路边沟或低洼地带,将雨水引入 雨水管道。
连接管
连接雨水口和雨水干管的管道,负责将雨水从雨水口输送到雨水干管。
雨水干管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主干管道,负责输送和排放雨水。根据地形和排 水要求,雨水干管可布置成树枝状、环状等不同形式。
出水口
将雨水从雨水干管排放到受纳水体的装置,通常设置在河流、湖泊等 水域附近。
通过雨水管渠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 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效率。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促进城市规划与发展
雨水管渠系统不仅具有排水功能,还可以 通过绿化、渗透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发展密 切相关,其合理布局和规划可以为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设计原则与规范
设计原则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遵循重力流原则,确保雨水能够顺畅地流入管道并排放 到受纳水体;同时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环境保 护等要求。
设计规范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室外排水设计规 范》、《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这些规范对雨水管渠系统的布局、设计 参数、施工和验收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通过合理设 计雨水管渠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 收集、利用和保护。

给排水系统的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给排水系统的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给排水系统的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简介:给排水系统作为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着排水和供水的重要功能。

本文通过对几个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关键经验,以供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中参考和借鉴。

1. 案例一:办公楼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在办公楼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在高峰用水期间,楼内多个水龙头同时使用会导致水压不足,甚至无水供应的情况。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给排水系统的管道直径设计不合理,无法承受高峰用水的需求。

解决方法是重新设计管道,增加了管道的直径,提高了供水能力,确保了水压稳定。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用水高峰期的需求,合理选择管道直径,以确保正常供水。

2. 案例二:住宅小区的雨水排放问题在一个住宅小区的给排水系统中,我们发现雨水排放一直存在问题,经过调查发现,雨水排放管道的设计不完善,无法有效排水,导致小区内出现了积水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改造:将雨水排放管道的坡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排水速度;另外,在小区内增设了雨水收集装置,将积水区域的雨水有效收集并排放。

通过这次改造,成功解决了小区的雨水排放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不同场地的特点,合理设计排水管道的坡度,确保排水畅通。

3. 案例三:商业中心的污水处理系统在一个商业中心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我们遇到了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商业中心的日均用水量较大,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膜工艺,通过增大生物膜反应器的容积,提高了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成功解决了商业中心的污水处理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设计污水处理系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确保系统的处理能力。

4. 案例四:医院的供水系统安全问题在一个医院的供水系统中,我们发现供水管道与未经处理的污水管道存在交叉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管线改造,在供水系统和污水系统之间设置了有效的隔离装置,确保了供水的安全性。

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与水景观系统案例分析

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与水景观系统案例分析

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与水景观系统案例分析Ξ车 武1,李俊奇1,章北平2,任拥政2(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北京 100044;2.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以某住宅小区为例,进行雨水利用和水景观系统的方案设计,根据水量平衡计算,充分利用小区汇集的雨水作为绿化和景观用水;并充分考虑雨水径流的污染和小区水体的水质,合理地设计雨水的截污、净化和景观湖的水循环与水质保障措施。

强调系统和生态学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住宅小区;雨水利用;水景观系统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64(2002)05-0034-03Analysis on the System of R ain w ater U tilization and W aterscape in an E cological R esidential AreaCHE Wu1,LI Jun2qi1,ZH ANG Bei2ping2,RE N Y ong2zheng2(1.Department of Urban C 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Beijing100044,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Huazhong Scienceand T 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430074,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rimary design of rain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scape system in 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On the basis of water quantity balance,runoff from the area is fully utilized for spray2 ing and waterscape.The pollution of runoff and water quality of the waterscape are adequately put into considera2 tion.P ollutant control,water recycle and purification measures are properly designed.Em phasis is put on systemati2 cal and ecological view points.K ey w ords:ecology; residential area; rainwater utilization; waterscape system 武汉某住宅小区一期工程用地约8.3hm2,绿化面积3.35hm2,景观水面0.5hm2,平均水深1m,可储蓄水量5000m3。

体育馆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体育馆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现期 P=1 年 、 0 降雨历时 5mn 暴雨强度为 48 / s10n )屋 l、 .8L (・0 - 、 ? 面汇水 面积为 60 0m2采用 单立 管排水 系统 , N10埋地 管满 0 , D 5 压力流部分 的设计作 介绍 。
3 压 力流 排水 系统 设计
. 流, 坡度 为 0 0 .1时 , 每个 立管允许 汇水 面积 为 3 0m2则至 少应 3 1 重现期 的确 定 1 , 根据 G 0 1—0 3建筑给 水排水 设计规 范 4 9 5 比赛 馆 B 5 0 52 0 .. , 设置 2 0根 雨水管 , 而过 多的 雨水 立 管会使 室外 雨水井 的数 量过
筑空 间的充分利用 ;) 2 压力流雨水斗 的排水能 力大大超过 同样规 格 的重力 流雨水 斗 , 以减少 雨水 斗 的设置数 量 ; ) 力 流排水 可 3压 系统 为满 流 , 同样 的汇水 面积 可减 少管 道直 径和数 量 ; ) 力流 4压
雨水 在管道内流速较高 可达到 自清作用 , 容易 堵塞 ; ) 不 5 压力 流
维普资讯

18 ・ 9
第3 2卷 第 2 1期 2006年 11 1 CTURE H TE
V0 . 2 NO 2 13 . 1 NO . 2 0 V 0 6
文 章 编 号 :0 96 2 (0 6 2 —1 80 1 0 —8 5 2 0 ) 10 9 -2
体 育 馆 屋 面 雨 水 排 水 系 统 设 计



牟旭 凤
要: 针对 南京 中医药大 学体 育馆 屋面雨水 系统的选择进行 了分析探讨 ,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了压力流 与重力流 结合 的
排水方式 , 对屋 面压力 流排水部 分进 行 了详细 的介绍 , 为其他雨水排水设计提供 了参考。 关键词 : 面雨水 排水 , 屋 压力流排水 系统 , 重力流排水系统

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原理及安装分析

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原理及安装分析

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原理及安装分析发表时间:2019-03-26T15:47:14.1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江峰[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也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宁波新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也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对此系统的工作原理、安装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原理;安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型建筑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随之出现的还有大面积屋面雨水的排放。

由于普通的PVC管已经满足不了水量的排放要求,这也给大面积屋面排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要想将大面积屋面上的水量及时排出,则需要设置更多的雨水管道,这不但占用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还对建筑的美观性造成了影响。

将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应用在其中,便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

1、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包括:虹吸式雨水斗、雨水悬吊管、雨水立管、埋地管、出户管。

压力流(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其原理是对进入雨水斗的水流量进行控制,同时对水流的流态进行调节,在减少旋涡的同时,减少雨水进入排水系统时带入的空气量,进而保证系统中排水管道呈现在满流的状态。

从雨水斗连接管以下,管道内的压力为负压,当雨水连续流过雨水悬吊管时,在转入雨水立管的过程中,会出现跌落,此时也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屋面的高度和雨水的重力势能,进而形成虹吸作用,此时悬吊管与立管交叉点处的管道内的负压达到最大值,处在屋面的雨水就会管道内的负压所抽吸,以满流状态,用较高的流速将雨水快速的排泄出来,然后悬吊管与立管交叉点处的管道内的负压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当管道内的压力为0时,其内部水流的状态就会转变为重力流。

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分析

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分析

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分析【摘要】山地型建筑位于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区,因此其室外给排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形特点会影响排水系统的选择和布局,需要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设计。

排水管道的材料和施工也需符合特定要求,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

维护与管理是保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可减轻维护的负担。

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更加智能化和环保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室外给排水设计在山地型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注重细节,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地形特点、排水系统、雨水收集、排水管道、材料、施工要求、维护、管理、设计、重要性、发展方向、趋势、总结。

1. 引言1.1 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分析山地型建筑的室外给排水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放。

山地地形的特点给室外排水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如陡峭的坡度、多样化的地貌和季节性的降水量。

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特点对室外排水系统的影响,合理选择和布局排水系统,设计雨水收集和利用方案,选用适用的排水管道材料,并制定科学的维护和管理计划。

只有这样,山地型建筑的室外给排水设计才能有效地解决排水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地形特点、排水系统选择与布局、雨水收集和利用设计考虑、排水管道材料及施工要求、排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山地型建筑室外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地形特点对室外排水设计的影响:山地型建筑的地形特点对室外排水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地形通常较为复杂,存在高低起伏的地势,极易造成水流不畅的问题。

因此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需要考虑地形的高低差异,合理设置排水沟和排水管道,以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排除,避免水积聚导致的潮湿和滑坡等安全隐患。

山地地形可能存在较大的坡度,这会影响排水系统的布局和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水排水 V ol.34 No.1 200879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案例分析郭 飞 方玉妹(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 210029)摘要 结合某商业步行街、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工程实例,阐述了雨水排水系统设计中常遇到的诸如雨水倒灌室内、屋面雨水泛水、屋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大雨时出口井翻水等问题,并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雨水排水系统 明沟 地面找坡 虹吸雨水排水系统 翻水0 前言前段时间,中国南方地区普降大雨,主要表现在短时间内雨量集中,降雨强度达到140m m/h,给城市居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很多地方出现人员伤亡,居民财产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南京地区多个小区被淹,影响非常大。

在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备的今天,为何一场大暴雨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城市硬地越来越多,透水性地面越来越少,土地的储水、保水功能逐步丧失;再加上许多河道被填埋,大自然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在减弱,这样市政排水就陷入了一种怪圈,下雨时把土壤非常需要的雨水通过管道收集排放至江河,雨停了还要用自来水灌溉、浇洒地面,严重违反自然规律。

诚然如此,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雨水系统的设计中考虑不周全,造成建筑被淹或屋面漏水。

笔者在工程回访及帮甲方处理问题中,碰见最多的问题是雨水系统,而且造成的影响较大,如店铺、仓库甚至配电房被淹。

若这些问题在设计中能考虑周全,并不难处理,但若在建筑已交付后才发现问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处理好。

所以我们在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中,一定要详细计算,精心设计,否则轻则造成建筑漏水、淹水,重则危害屋面结表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增量成本统计节水与水资源技术措施增量成本/元/m 2建筑面积中水回用及雨水收集9.08景观水体及水质保障 1.06合计10.14增量总投资/万元376.50.82元/m 3,当地水价为2.66元/m 3,每年可以节省自来水费36.2万元。

不考虑通货膨胀及机会成本等因素,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0.4a 。

因此,本项目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 结论(1)小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排放采用优质杂排水和粪便污水分流。

小区收集优质杂排水和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经过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小区内人工湖蒸发损失、人工湖渗漏损失、洗车及道路绿化浇洒用水。

中水处理采用/毛发聚集器+接触氧化池+人工湿地+紫外线消毒0的处理工艺。

雨水将渗透、收集和处理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实行分散式控制,采用/道路浅草沟+雨水篦子+沉砂检查井0的收集处理工艺后,就近排入人工湖。

(2)小区内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100%采用节水器具与设备,直接节水率为23%,中水回用率为37%,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37.2%。

(3)采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后,项目增加总投资376.5万元,年节省自来水36.2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0.4a 。

x 通讯处:100044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电话:(010)68302802E O mail:shiqianjin@163.co m 收稿日期:2007-07-0380给水排水 Vol.34 No.1 2008构安全。

下面就笔者遇到的几个案例,对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设计中常碰见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某商业步行街案例某商业步行街地下室面积非常大,地面上仅几栋建筑,一、二层均为商铺,建筑物间为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宽30m,长约200m,步行街下为地下室,设计覆土厚30cm 。

步行街路面铺地砖,中间高,两边低,商铺边设两条明沟,宽20cm,深不到20cm,长200m,两边排水,基本无找坡,排水点在明沟两端,道路断面见图1。

图1 原道路断面开发商反映大雨过后,商业街淹水,雨水冲进商铺,造成较大损失。

经过现场察看、查阅图纸及讨论,发现问题有三:(1)商业步行街面积约6000m 2,在大雨的情况下,两条宽、深约20cm 且无找坡的明沟,无法及时把雨水排至排水点,且该明沟距商铺门比较近,商铺门口未设挡水的坎子,很多业主在雨大时只好将麻包堆在门口以防雨水灌入铺面。

(2)商业步行街两边建筑的侧墙雨水均流入该明沟,而且裙房屋顶及一些退层屋面的雨水通过雨水立管散排至明沟,该部分总面积约4000m 2(侧墙面积已减半)。

(3)设计中商铺没有排水,而很多业主入住后,擅自加装洗涤盆,排水直接排入明沟,再加上路面垃圾、明沟没人清理,现场看明沟底部淤积,过水断面减少为20cm @15cm 。

所有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明沟排水能力不足,无法负担其汇水面积的排水。

现场大家提出多种方案,试图增加商业步行街的排水能力:(1)在商业步行街上加雨水口,雨水横管设于地下室。

但该方案被工程部否定,因为雨水管两边分设,长100m ,当坡度为0.005时,坡降达50cm,必须在梁下敷设,影响地下室层高。

(2)设虹吸排水系统,横管可不设坡度。

但发现雨水口进出口高差无法克服雨水管总水头损失与流出水头之和,无法形成虹吸。

(3)把地面雨水引入地下室集水坑后通过潜污泵提升至室外。

但地下室集水坑容量不够,且无法增加集水坑容量,一旦把地面雨水引入地下室,万一排量不够或停电,把地下车库淹了也得不偿失。

另外考虑到地下室顶板重新开洞,防水处理困难,施工难度大,最终否决了雨水管道在地下室内敷设的方案。

(4)经过多轮的商讨,最后得出解决方案:¹改变商业步行街道路断面做法,在商铺门口设5m 宽步行道,让汇水点远离商铺门口(见图2),实质是将整个商业步行街中间变为一条很大的雨水明沟。

º商业步行街两端地下室外边线处设跌水并增设4个雨水口,迅速排除地面雨水。

»裙房屋顶及一些退层屋面的雨水尽量通过横管排至其他区域,减少该区域汇水面积。

采用上述措施一段时间后回访,基本解决问题。

图2 改造后道路断面现代建筑设计中,地下室面积越做越大,对于给排水专业而言,地下室顶板上的雨水排放比较难处理:设雨水口,横管设于地下室上部会影响地下室标高,而且地下室常为人防区域,不允许与人防无关的管道穿入;设检查井,按室外做法,区域较大时要求覆土很厚,结构专业不同意,一方面地下室顶板荷载大了,另一方面地下室开挖深度较深,不经济。

因此在地下室顶板为室外地面且面积较大时,我们通常要求覆土厚80~100cm,在地面建筑周围设暗沟或明沟,一方面排除侧墙及一部分屋面雨水,另一方面排除地面雨水。

暗沟或明沟宽度和深度根据水量计算,一般40cm @60cm ,沟底坡向出水口,坡度由计算确定,一般为0.005。

2 某体育中心案例某体育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通过一个一层平台相连接,平台下为工作用房,平台上为体育馆和游泳馆的主要出入口,平台约宽15m,原设计靠外墙布置10给水排水 V ol.34 No.1 200881个雨水斗,将平台雨水排至室外。

竣工验收时发现,下大雨时,雨水积在平台上,向体育馆和游泳馆大门倒灌,地板受损。

笔者会同建筑设计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现场察看,有人提出雨水斗是否少设或雨水立管不够,设计人员拿出计算数据,证明10个雨水斗排量绰绰有余。

经过仔细商讨后发现症结所在:该平台设计标高只比室内低5cm,雨水斗均布在平台靠外墙侧,从体育馆和游泳馆大门到雨水斗位置为15m,设计按照室外广场找坡,坡度为0.005,实际施工中找坡只有0.003。

因此大暴雨时,雨水滞留在屋面,无法迅速汇集至雨水斗处,造成泛水。

找到问题后,大家提出平台应按照屋面找坡0.02,但坡高度达30cm,而体育馆和游泳馆2层外墙均为玻璃幕墙,其下窗槛墙仅20cm,且大厅地板已铺好,室内标高已定。

经过大家现场讨论,决定对平台找坡进行改造,找坡高度以窗槛墙高度为准,靠近雨水斗处5m 找坡0.01,靠近门口处10m 找坡0.02,找坡总高度为25cm,出入口处重做玻璃门,抬高20cm,加门槛,室内设踏步,最终解决问题。

通常在建筑设计中,大家总认为雨水系统由给排水专业考虑就行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作为建筑专业,在方案中决定总体地面标高以及单体建筑标高时就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以防后患。

笔者曾碰见某一工程,建筑专业定的单体地面标高比室外地面低,而各个出入口又不愿意设门槛,把难题交给给排水专业,要求在门口设一条25cm 宽的箅子,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实施完成后发现,大暴雨时大量的水冲过箅子,进入室内,无法收拾。

因此在雨水系统设计中,不能仅简单地计算汇水面积,得出雨水斗数量,均匀布置,还必须和建筑专业协调汇水方向等问题。

有的建筑专业人员认为外墙上设溢流口会影响立面,要求给排水专业人员提高重现期或干脆不设溢流口,这样非常不经济且不安全。

所以在雨水系统的选型、设计、计算时给排水专业要和建筑专业充分协调。

3 南京奥体中心工程回访前段时间梅雨季节,南京下了很多大暴雨,笔者对南京奥体中心雨水系统进行了工程回访。

其中屋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及田径场软式透水管排水系统均无问题,场地负压排水系统没有启用,但是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出口井在大雨时均出现翻水现象,把井盖顶开,造成短时间路面积水。

笔者查阅了当时的设计资料,首先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出口管加大了管径,保证出口流速不大于1.8m /s;其次出口井均采用了混凝土井,防止冲刷。

笔者核算了一下系统设计流量,以50年重现期计算,按照系统负担的汇水面积,每个系统排水量达到230L/s,而室外窨井串联连接,室外雨水管采用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n =0.01),直径500mm 管坡度为0.002时计算流量为148.5L/s,直径630mm 管坡度为0.002时计算流量为269.3L/s(满流计算)。

由于室外雨水管径计算时,考虑了管道流行时间,而对于单个节点如此大且集中的流量,原设计埋地雨水管段必然很难负担该流量,再加上大雨期间,整个市政管道内充水,降低了管道的排水能力,因此造成窨井翻水。

笔者在大雨中掀开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出口井井盖,发现随着雨量增大,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出水管脉冲流现象明显,当变为满管流时,窨井内水位不断升高,直至满出。

据此向奥体中心管理人员提出,如果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出口井在路上或绿地中,大雨时短时间积水造成的影响不大;如果该井的翻水影响使用,可以加大室外雨水管径,或将雨水引至别处。

随着各种大型的展览中心或体育场馆的建设,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得到大量的应用,我们在设计中要同时考虑其屋面雨水斗的布置及室内、外管道的计算。

4 结语雨水排水系统只是给排水专业众多系统中的一个,通常认为其比较简单,易被忽视,然而该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影响会非常大,因此设计时必须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1 黄晓家,赵雨舟,高敬,等.我国屋面雨水排水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发展.给水排水,2007,33(2):83~882 赵世明,赵锂,王耀堂,等.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6部分内容的确定.给水排水,2007,33(4):117~1203 周玉文.关于城市雨洪利用问题的探讨.给水排水,2007,33(7):1~3 x 通讯处:210029南京市华侨路慈悲社20号电话:(025)84726603-3083E O mail:jsd3s@ 或ffayy8598@sina.co m 收稿日期:2007-0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