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放大镜

合集下载

第1课《放大镜》

第1课《放大镜》


放大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 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 而清楚。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
判 断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1-1放大镜

1-1放大镜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一般来说,人眼能看到的最小物体约为0.2mm。 曾有实验证明:一个人站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
念堂前,刚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径为20厘米的 旗杆顶,站得更远些,旗杆顶就分辨不出了;国 外一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在良好的视况条件下可 以识别出2公里之外的一辆坦克上大小约32厘米 的炮塔和瞭望孔。 但当一个物体极其明亮,且与背景反差极大时, 也是有可能达到激活视细胞产生光觉、色觉和形 觉的水平,如黑夜中可以看到超远距离的明灯。
1.放大镜
放大镜的结构
( 凸放大镜观察
观察犯罪 痕迹
老人看书 读报 地质学家 学生学习 集邮者鉴 定邮票
观察虫子
考古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视力不佳者(助视器)、 珠宝商(鉴定珠宝)……
肉眼看蝇眼
放大镜下的蝇眼
肉眼看屏幕
放大镜下看屏幕
屏幕的图像是由色彩 点组成的,由红、绿、 蓝三种颜色。
我的新发现:
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还能看清物体的许多细节。
特点:透明、中间厚、边 缘薄,即中间是凸起的。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 大,放大倍数就越高。简 单得说:凸度越大(厚度 越厚),放大倍数就越高。
透明球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放大镜把图像放得越大, 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人们把放大镜 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 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放大功能。 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所以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下面哪些透明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关于放大镜的发明
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特点,并填表。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一课,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技巧以及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技巧及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的有趣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放大镜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a. 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指定的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使用放大镜的错误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环境,发现问题并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柄、支架。

2. 放大镜的原理:凸透镜成像。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正确持镜、调整距离、观察物体。

4. 放大镜的应用:观察物体、发现问题。

七、作业设计a. 你观察到了什么?b.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c. 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知识,但在使用放大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持镜方法不当、观察距离不合适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科研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资料2-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资料2-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资料2-1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另一种方法是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资料2-2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取送方法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的,所以它们很容易滑落而受到损害。

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

另外,也不允许学生取下反光镜和目镜到处乱照。

2.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

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如果擦拭后仍不干净,可蘸一点二甲苯再擦。

注意,绝不能把镜头直接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导致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

否则,有可能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显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要及时检查和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

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

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资料2-3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

工作原理为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穿透被研究的试样,经电子透镜聚焦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放大的物像,称为通用式电子显微镜;而用电子束在试样上逐点扫描,然后用电视原理进行放大成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上的,称为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成功研制了80万倍电子显微镜。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 《放大镜》课件PPT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 《放大镜》课件PPT
1、放大镜
问题聚焦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你知道哪些地
方会用到放大镜?
新知探索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用到放大镜
珠宝玉石鉴定
学生观察动物
精密仪器修理
考古文物研究
农林专家研究
公安物证检验
新知探索 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 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 体的更多细节。
新知探索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 观察比较三种镜片
新知探索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镜片侧面 观察
(用简图 表示)
放大3倍
放大5倍
放大15倍
凸度
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 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新知探索 放大镜如何使用呢?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 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 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放大镜的镜片
玻璃片
近视眼镜的镜片
新知探索
不同镜片观察几种物体的比较
放大镜的 玻璃片 近视眼镜
镜片
镜片
能否放 可以放大 不能放大 不能放大 大物体 物体图像 物体图像 物体图像
特点
新知探索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
透明,中央厚边 缘薄
凸透镜
新知探索 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
3倍
5倍
15倍
课堂总结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中间厚 边缘薄且透明的物体可以把图像放大。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现在已经广泛使 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镜动 目不动 物不动
新知探索 放大镜如何使用呢?
Hale Waihona Puke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 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 清楚。

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案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准备
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尝试,以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践活动,不讲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摸索,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使用放大镜观察的乐趣,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在翻转课堂上课前,对于这个科学概念,学生早已知道,只是在课堂中加深理解而已,学生在实验盒中寻找能“放大”的器具,通过比较平面镜、玻璃片、纯净水空瓶等与放大镜的区别,更加明确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板书设计
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12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第十五课 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
课题
第十五课放大镜
课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6.1.1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6.1.1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6.1.1 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研究物体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放大镜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制作方法和正确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制作方法。

2.演示法:展示放大镜的成像效果和制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并进行观察和研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放大镜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放大镜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放大镜,并分享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自由发挥,用放大镜进行更多的观察和研究,探索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放大镜的重要性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上所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构造、各主要部件及元件的作用;2)学习和初步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实验概述金相分析是研究材料内部组织和缺陷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在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利用金相显微镜将试样放大100~1500倍来研究材料内部组织的方法称为金相显微分析法,是研究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最基本的一种实验技术。

显微分析可以研究材料内部的组织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可以确定各类材料经不同加工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可以判别材料质量的优劣,如金属材料中诸如氧化物、硫化物等各种非金属夹杂物在显微组织中的大小、数量、分布情况及晶粒度的大小等。

在现代金相显微分析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这里主要对常用的光学金相显微镜作一般介绍。

金相显微镜用于鉴别和分析各种材料内部的组织。

原材料的检验、铸造、压力加工、热处理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以及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因此,金相显微镜是材料领域生产与研究中研究金相组织的重要工具。

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理论知识3.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众所周知,放大镜是最简单的一种光学仪器,它实际上是一块会聚透镜(凸透镜),利用它可以将物体放大。

其成像光学原理如图1-1所示。

当物体AB置于透镜焦距f以外时,得到倒立的放大实像A′B′(如图1-1(a)),它的位置在2 倍焦距以外。

若将物体AB放在透镜焦距内,就可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象A′B′(如图1-1(b))。

映象的长度与物体长度之比(A′B′/AB)就是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率)。

若放大镜到物体之间的距离a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a ≈f),而放大镜到像间的距离b近似相当于人眼明视距离(250mm),则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为:N=b/a=250/f(a)实像放大(b)虚像放大图1-1 放大镜光学原理图由上式知,透镜的焦距越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
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课题:放大镜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二、重、难点
1、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授课内容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
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四、本次作业:
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感受镜片的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文具等
四、五、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六、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七、教后记
龙文教育教务处:
家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