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病候

合集下载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3、足阳明胃经病证:
• 高热汗出、唇疹、头痛、惊剔、发狂、脘 腹胀满、肠鸣、腹水、鼻痛、鼻衄、齿痛、 口喎、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 气街、股、伏兔、颈外廉、足面皆痛,下 肢前外侧、足背及第三趾疼痛或运动障碍 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
• 舌本强、食则呕、脘腹胀满、善噫、得后 与气则怏然如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大便溏泻、症 瘕、泄泻、水闭、不能卧、下肢内侧肿痛 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
5、手少阴心经病证:
•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胸胁痛、上肢 屈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手心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 咽痛、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可能转动,肩 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肩、 臂及上肢伸侧后缘疼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 头项强痛、痔疮、疟、狂、癫痫、目黄、 鼻塞、泪出、腰脊痛及运动障碍、眼球胀 痛、半身不遂、腘窝、腓肠肌、足小趾等 处疼痛或运动障碍 胁胀痛、胸满、甚则咽干,呕吐、腹泻、 疝气、遗溺、尿闭、腰痛妇人少腹痛等。
8、足少阴肾经病证:
• 气短喘促、头晕目眩、饥不欲食,面如漆 柴,咳嗽咳血,心如悬若饥状、惊恐、口 热、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肿痛、心胸 烦闷、疼痛、腹泻、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厥冷、足心发热、心痛、黄疸等。
9、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 手心热、腋肿、胸胁支满、面赤、目黄、 精神失常、上肢痉挛、心烦、心痛、心悸 等。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1、手太阴肺经病证:
• 肺胀、气逆、烦心、掌中热、中风小便数 而欠、咽喉肿痛、喘咳、喘喝、胸闷胀满、 缺盆疼痛、肩背痛、少气、洒淅寒热、自 汗出、桡臂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 下牙痛、咽喉肿痛、鼻流清涕、颈肿、喉 痹、目黄、口干、鼻衄、肩前臑痛、大指 次指痛不用、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 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脉病候

十二经脉病候

十二经脉病候1概念简述十二经脉病候( syndromes of twelve meridians ),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十二条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出现的证候。

十二经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可以影响所属络的内脏,内脏有病也可影响其有关经络,或表现为局部的外经病候,或表现为内脏病候,二者往往同时兼见。

十二经脉的病候,详载于《灵枢·经脉》篇中,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二个部分。

有关“是动”、“所生病”的意义,在上篇《有关十二经脉病候中“是动、所生病”的探讨》中已详细讨论。

其中所载的各项具体病症及其发病原理,目前各论述经络的专文或专著很少谈论,致使学者多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2病机病理《素问·调经论》中指出:“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经脉之病,皆有虚实”,还说:“经络支节,各生虚实”,“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经络的病候除了经络本身的虚实变化外,必然累及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五官七窍、脏腑器官等等,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所以不论经络的脉气变动或是其所生之病,其结果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出现虚实的病理变化。

经络的实证,多由经脉之中为某种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能通畅,即所谓经气壅滞。

例如:外感六淫之邪,袭人经络;内因七情之郁,气滞脉闭;或者风痰人络、瘀血凝阻,以及经气厥逆等,皆可影响气血的畅通,发生各种经络实证的病态。

经络的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

其原因有:由某一脏腑和经脉本身的元气不足,阳气虚陷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引起。

经络的虚实病理变化,如为单纯的经络病,在实证时沿经脉所过处会出现肿或痛的症状,就是所谓“血伤为肿”、“气伤为痛”;如果邪壅化热,还兼有灼热的现象。

虚证由于气血不足,濡润不周,往往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痿的症状。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
肺经主要病候歌
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
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
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胃经主要病候歌
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
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脾经主要病候歌
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
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心经主要病候歌
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小肠经主要病候歌
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
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

膀胱经主要病候歌
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

肾经主要病候歌
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

心包经主要病候歌
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

三焦经主要病候歌
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
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
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人体,可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递。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以下是与十二经脉有关的病证综述。

1)足厥阴肝经病证:本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肝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本证是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胆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

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一、手太阴肺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肛门,目。

什么是十二经脉病证

什么是十二经脉病证

什么是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博粹堂中医分析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
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
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列述如下。

(1)手太阴肺经病候身热,恶风寒,头痛,鼻塞不利,无汗或汗出,嗌干咽痛,失音,咳嗽,喘息气急,咳吐痰涎唾沫,咳血,心烦,胸闷胸痛,少气,短气,缺盆中间疼痛,肩背、上臂或前臂酸痛、麻木或厥冷,掌心发热,小便频数或颜色异常,皮肤痛,皮毛焦,或张口嘘气,交叉两手而瞀。

(2)手阳明大肠经病候齿痛,面颊部肿,目睛昏黄,视力不足,口干,喉痺,鼻塞,鼻流清涕,鼻衄,肩前及上臂部疼痛,食指疼痛、活动不灵,经脉所过部分发热肿胀,畏冷寒战,肠鸣矢气,腹胀,脐腹疼痛,泄泻或便秘,便血,脱肛,痔疮。

(3)足阳明胃经病候壮热,潮热,寒战,汗出,疟疾,温热病,狂躁,妄见妄言,面赤,善惊,口眼瞤动,口,颈肿,唇口生疮,目痛,齿痛,喉痛,鼻干,鼻衄,溲黄,胃脘痛,消谷善饥,呃逆,呕吐,呕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肠鸣腹痛,大腹水肿,腹胀不能卧,大便难,下利,沿胸前,乳部,气街、大腿、小腿、足背疼痛,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厥冷,足中趾活动不灵。

(4)足太阴脾经病候舌本强痛、屈伸不利,头重,体重,身热,倦怠乏力,心窝下急痛(胃脘痛),不欲食,食则呕,腹胀满,不得卧,恶心,嗌干,善噫,腹部痞块,心胸烦闷,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甚则不通,黄疸,疟疾,股膝小腿肿痛、厥冷,腰痛,一身尽痛,畏寒,四肢不温,肌肉、四肢萎软不用,舌萎,唇反,足大趾活动不灵,脱肛。

(5)手少阴心经病候心痛,胸痛,胁下痛支满,心胸烦闷,短气,卧不安,身热,面赤,多汗,嗌干,渴而欲饮,头痛,目痛,目睛昏黄,眩晕欲仆,善悲,喜笑不休,精神失常,面如漆柴色,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疼痛或厥冷,掌心热,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舌上生疮。

(6)手太阳小肠经病候咽喉疼痛,面颊肿,颌下肿,口舌糜烂,耳鸣,耳聋,耳前热,目痛,目不明,目中自翳,多泪,颈项、颌下、肩胛、上臂、前臂外侧疼痛,肩上、手、小指次指间热,足胫酸,少腹痛胀连腰脊,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大便泄泻或干结不通,小便清长或短赤频急热痛、涩滞不畅,甚则尿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病候
一、LU肺手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LI大肠手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仇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ST胃足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gan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仇衄,口涡,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gan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四、SP脾足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HT心手少阴之脉病候:噫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SI小肠手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噫痛,颈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BL膀胱足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仇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八、KI肾足少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慌慌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噫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九、PC心包手厥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十、SJ三焦手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潡潡,噫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GB胆足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二、LR肝足厥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妇胀,甚则噫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弱,闭癃。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