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出疹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11ness , RF1s)是指以出疹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其中以感染性疾病最常见,如麻疹,手足口病,猩红热,风疹,水痘与幼儿急诊等。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病因)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球形颗粒,只有一种血清型。
人是唯一宿主,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
(一)潜伏期:大多为16-18天(平均10天左右)。
(二)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有:1)发热;2)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流涕,喷嚏,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咽部充血等;3)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
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0.5-1.0mm针尖
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
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三)出疹期:多在发热后。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幼儿急疹是指婴幼儿出现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称为“婴儿玫瑰疹”,主要是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无症状的成年患者是该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容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幼儿急疹好发于每年的春秋两季,但大多数情况来说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为散发病例。
因此,我们应及时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并在出现相似的症状后及时就医,做好早期的干预处理,以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
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吧!一、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1.发热。
一般而言,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多在在7~14d,平均保持在10d左右。
在潜伏期内,患儿并不会出现任何的身体不适或前驱症状,只是在潜伏期过后会突发高热,并且体温始终保持在39℃以上,有的患儿在高热发生后还伴随着惊厥症状。
其次,除了发热惊厥以外,患儿还会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但是精神状态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有个别患儿也会出现呕吐、恶心、咳嗽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口周肿胀及血尿。
从咽喉部变化来看,患儿还可能会出现轻度扁桃体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出疹。
在潜伏期过后,患儿的发热症状会维持3~5d,在此过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患儿还会伴随出疹的症状。
幼儿出疹的皮疹常见的是玫瑰红色斑丘疹,呈发散分布,直径不等,大约在2~6mm之间,很少会出现融合出疹的现象。
从大部分患儿的出疹情况来看,皮疹多发生在面颈部及躯干处,而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维持1~2d后皮疹会逐渐消退。
但是无需担心的是出疹并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并且也没有色素沉着和脱屑等现象。
少数患儿在发病早期会出现腭垂红斑,但是此类症状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家长也不用过度紧张。
3.其他症状。
除了发热和出疹以外,幼儿急疹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腹泻、流涕、食欲减退、眼脸水肿等,部分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出疹性疾病鉴别要点(表格)教学内容

发热数小时~1 天出疹,
出疹时热高
发热 24 小时内出痘
2—3 天布满
特殊体征 初热期麻疹黏膜斑
出疹特点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 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3 天左 右出齐。疹退后遗留 棕色色素斑、糠麸样 脱屑
无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 疹,较麻疹细小,发 疹无一定顺序,疹出 后 1~2 天消退。疹退 后无色素沉着,无脱 屑
(3) 出疹期:多于发 热后的 3~4 天 皮疹布发,2~3 天波及全身
(4) 恢复期:出疹 3~4 天热退疹 消,疹退后,皮 肤有糠麸状脱屑 及浅褐色色素沉 着,7~10 天痊 愈
麻疹病毒
白细胞总数下降, 淋巴细胞升高
(1) 潜伏期 8~14 天左右
(2) 前驱期:起病急, 体温突然升高达 39~41℃,持续 3~5 天,一般情 况良好
无
出疹期:环口苍白圈, 草莓舌,帕氏线
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 头面→躯干→四肢, 24 小时布满全身,疹 退后无色素沉着,很 少有脱屑
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 红,自颈、腋下、腹股沟 处开始,2~3 天遍布全 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有大片脱皮
出疹部位
按序布发:耳后发 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手足 心
疹后
遗留棕色色素斑、 糠麸样脱屑
精品文档
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无色素沉着,有少 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脱屑
屑
不遗留痕迹
病程
感染病毒 周围血象
(1) 潜伏期:一般为 6~18 天,可有 低热及全身不 适。
(2) 前驱期:一般持 续 3~4 天,发 热、咳嗽、流 涕、流泪,眼结 合膜充血、畏光 及咽痛和周身乏 力。病后的第 2~3 天,麻疹 粘膜斑(Koplik 斑)
几种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表

特殊体征
理化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数降 低,淋巴细胞分类 血白细胞数减少,分 增多,出现异型淋 类淋巴细胞增多 巴细胞及浆细胞
恢复期
麦麸状脱屑,有 色素沉着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无脱屑及色奉沉着
有脱皮,无色素斑痕
区别
麻 疹
风 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好发年龄
7个月~5岁
1~5岁
6个月~1/2岁
2~10岁
病原体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发热3~出 发热与出疹关 疹,出疹时发热 系 更高 发热,咳嗽流涕 、泪水汪汪
发热1/2~1天出疹
发热3~4天,热退出 疹
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 耳后、枕、颈部淋 巴结肿大
突然高热,一般情况 好
发热、咽痛红肿,糜烂 鲜红点状,密集成片,皮疹 先见颈,胸,腋下,继而遍 及全身,颜面部潮红而无皮 疹2~3天遍及全身 口唇周围苍白圈,杨梅舌, 皮肤皱折处呈线状疹 血白细胞数增多,分类中性 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 分离出致病菌
皮疹特点
暗红色斑丘疹, 淡粉红色斑丘疹, 呈玫瑰红色的丘疹, 疹间有正常皮 较麻疹为稀少,发 较麻疹细小,发疹无 肤,发疹有一定 疹无一定顺 序,24 一定顺序,24小时布 顺序,约3天左右 小时后布满全身 满全身 出齐 麻疹粘膜斑 末梢血白细胞数 减少,分类淋巴 细胞相对增多 无 无
10 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

10 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儿童发热时常常伴有皮疹,病因多为感染或过敏性因素,但皮疹表现形式多样,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
本文介绍一些常见儿童发热容易伴发皮疹的疾病其皮疹的主要特点,希望有助于鉴别常见感染性疾病1.幼儿急疹(1)皮疹特点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亦可融合,不痒。
皮疹1~2日内完全消失,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2)鉴别要点皮疹大多数出现于发热3~4日,体温骤退后,少数在热退时出现皮疹,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皮疹由颈部和躯干开始,1天内迅速散布全身,以躯干及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较为明显,热退后可持续数周才逐渐消退。
2.手足口病(1)皮疹特点典型为红色小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润,疱壁较硬,内有少许液体,可破溃,除口腔外其余部位疱疹少有痛痒感。
疱疹数目不等,数个至数十个。
近年来不典型皮疹逐渐增多,可表现为大疱样皮疹,可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大,壁薄,易破溃。
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2)鉴别要点皮疹早期出现,多分布与手心、足心及口腔黏膜,躯干及臀部、肛周亦可出现,离心性分布,皮疹分布特点具有诊断意义;部分不典型病例为大疱性皮疹,伴有明显痛痒感,薄壁疱疹,较密集,可有破溃,与典型病例不符,需要结合季节及病毒检测。
3.麻疹(1)皮疹特点皮疹形态多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可融合成片。
疹退后可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2周后消失。
(2)鉴别要点前驱期为发热至出疹(3~4天),起病急,以发热、卡他症状、咳嗽、声音嘶哑等为主要症状,起病后2~3约90%患者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患儿出疹时多于发热3~4天开始,持续3~5天;皮疹出现具有明显顺序性,耳后-额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亦可出现各种并发症;4.风疹(1)皮疹特点皮疹形态为淡红色的斑丘疹,疹间皮肤无充血、手掌和足底常无皮疹,皮疹消退较快,不留色素。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F:融合蛋白:促进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
麻疹病毒受体:CD46,SLAM(信号淋巴激活分子)
麻疹基因结构模式图
麻疹病毒理化特性 • • • • • 抵抗力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56℃,30min灭活 耐寒、耐干燥 室温下存活数日,-70 ℃保存活力5年以上
我国麻疹流行状况
发病率:1949年前: 5000/10万 1949年: 1432/10万 1958~1959年: 1354.74/10万 60年代(66年推广麻疹减毒株):638/10万 70年代(74年实行程序免疫): 226/10万 80年代(84年按WHO计划免疫): 8.9/10万 90年代~04年: 5 /10万 05年: 9.5/10万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 有惊厥,耳后淋巴结可 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 峡炎,杨梅舌,环口苍 白圈,扁桃体炎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发热1~2天后出疹,出 疹时高热
手足 口病
肠道病毒
发热、口咽痛、流涎、 拒食,疱疹性咽峡炎, 重症有脑炎、神经源性 肺水肿
原发病症状,
感染者。中毒症状重。黑麻疹。常并发重症肺炎、呼吸 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非典型麻疹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
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 肌痛、头痛或伴有四肢浮肿,皮疹不典型,呈多样性, 出疹顺序可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易并发 肺炎。确诊依赖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
WHO(日内瓦)全球目标 -------消除麻疹 麻疹被列为继脊髓灰质炎后下一个拟在全球消除的传 染病 到2010年,与2000年相比全球麻疹死亡率降低90% 我国对此作出承诺: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小儿发热伴皮疹 这 13 种疾病需掌握!

小儿发热伴皮疹这 13 种疾病需掌握!众多儿科疾病均可能出现发热伴全身或局部皮疹。
这些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后者包括炎症性/免疫性疾病等。
本文重点讨论一组常见或重要的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
常见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分类细菌性1.猩红热猩红热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发生于1-10岁儿童。
猩红热躯干皮疹皮疹特点:鲜红色斑丘疹,密集而均匀,压之退色,偶呈「鸡皮样」丘疹。
在皮肤皱褶处呈紫红色线状条纹,称「帕氏线」。
面颊充血,口鼻周围相比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其他特点:发热;多数伴有扁桃体炎或咽炎;草莓舌(舌乳头鲜红色,后舌部呈牛肉红);白细胞计数升高;分泌物培养可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疹退1周后片状脱屑。
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性脓疱病,致病因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进入血循环的表皮剥脱毒素,大多数发生于婴儿。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颈部皮疹皮疹特点:初为口周或眼周红斑,随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近端,甚至泛发全身。
红斑逐渐出现松弛样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
皮肤大面积剥脱后可有潮红糜烂面,似烫伤样,口周可有放射状裂纹,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伴明显疼痛。
预后可有糠状脱屑,不留瘢痕。
其他特点:发病急骤;皮疹前有1-2天发热;细菌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毒性1.幼儿急疹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HHV)6、7型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大多数发生于6月-3岁儿童。
幼儿急疹后腰部皮疹皮疹特点:热退9~12小时出现皮疹(热退疹出),呈玫瑰色/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疹间有正常皮肤。
几小时后皮疹开始消退,1~2天内消退,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其他特点:体温高达39℃~41℃,持续3~5天;可有软腭红色丘疹(N agayama点)、局限性眼睑水肿。
2.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即HHV-3)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宝宝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原因以及应对方式

宝宝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原因以及应对方式发热、全身出现皮疹的症状在儿科还是比较多见,可以说在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至少一次发热出疹性疾病,在日常门诊中也经常遇到家长问我:宝宝发热,全身出了很多皮疹,是“痧子”(麻疹)吗?是“水痘”吗?是“猩红热”吗?关于这类问题,我想就常见的几种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归纳总结一下,让宝爸、宝妈们了解什么疾病需要重视,什么疾病无需太焦虑。
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有幼儿急疹、风疹、麻疹、猩红热、水痘、川崎病、肠道病毒感染等等,其中麻疹、猩红热属于乙类传染病,风疹、水痘属于丙类传染病。
「水痘」四疹同堂水痘春秋儿童见发热一天皮疹现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导致。
多发于春秋季节,婴幼儿发病率高,传染率很高。
(1)典型水痘:发热一天出诊,皮疹呈向心性,开始为头皮、面部、躯干和腰部,四肢远端较少。
有痒感。
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瘙痒性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四世同堂”各类皮疹,而全身症状轻微。
(2)重症水痘:见于免疫缺陷或恶性疾病的患者。
表现为高热、皮疹广泛呈离心分布,四肢多,偶有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常可致死。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猩红热]猩红热溶链菌染起病高热扁桃炎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表现为高热、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有中毒症状。
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粟粒疹,持续3至5天疹退。
可出现全身大片脱皮,发热1至2天出疹。
因为是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麻疹]疹出高热麻疹病毒是病原上感高热结膜炎由麻疹病毒所致。
传染性强,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及全身斑丘疹。
发热早期口腔可见粘膜斑,发热3至4天出疹,出疹期约为3至5天。
出疹期体温更高,皮疹特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部和颈部开始发疹,并沿着孩子的躯干、手臂和腿部蔓延,皮疹可以融汇成片状。
皮疹出齐至手心、足心就算出齐。
这时孩子一般情况下会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麻疹常并发肺炎及中耳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发热与出疹
作者:刘静
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3期
发热和皮疹是儿童疾病常见的症状,二者常常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观察发热与皮疹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辨识不同类型的发热性皮疹。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即体温异常升高。
正常小儿腋表温度一般为36~37℃,不同的人正常体温略有差别,且同一个人白天晚间的体温也会有波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稍升,晚上最高,但一天中体温差别不超过1℃。
根据体温高低(以下均指腋表温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41℃以上为超高热,超高热通常可引起脏器损伤,出现严重并发症。
根据发热的特点,发热的类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波状热、间歇热、回归热及不规则热等。
常见的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
超过2℃。
皮疹多种多样,常包括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红斑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表现为先发热,然后伴随皮疹出现,出疹期热度更高。
感染麻疹病毒后6~18天内,孩子没有任何症状,这个时期称为潜伏期。
随后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如低热、轻微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红,一般为3~4天,即前驱期,也就是发疹前期,这个时期经常被误诊为感冒。
起病第2~3天,在脸颊内侧黏膜上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这就是特征性麻疹黏膜斑———费科氏斑,它会逐渐增多和融合,范围可以扩展到口唇内侧,常持续2天左右消失。
前驱期后病情加重,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咳嗽厉害,精神差,并出疹,进入出疹期。
皮疹通常先从耳朵后面、发际开始,很快波及面部、躯干,最后发展到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3~4天出齐。
皮疹为细小的红色小丘疹,类似痱子,直徑1~3毫米,高出皮肤,压上去会有褪色,开始比较少,后面逐渐增多并慢慢融合成片,皮疹之间还可以看到正常皮肤。
出疹3~5天后,在没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渐退。
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由红色慢慢变为棕褐色,会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
出疹期是麻疹最严重的时期。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伴随皮疹出现,皮疹来得快,消退也很快。
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
成人也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整个发病过程比麻疹短,病情比麻疹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