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传染病 几种疹病的鉴别诊断表

中医儿科学   传染病     几种疹病的鉴别诊断表

附)一
二幼儿急疹治疗原则-----解表清热(病位在肺卫)
邪郁肌表-----银翘散(解表清热)
毒透肌肤---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清热生津)
三风疹治疗原则-----疏风清热(病位在肺卫)
邪犯肺卫证----银翘散(疏风解表清热)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清气凉营解毒)
四猩红热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痧毒蕴于肺卫薰灼咽喉内伤血络外泄肌肤病机)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毒炽气营----凉营清气汤。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疹后阴伤----沙参麦冬汤。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增补)五水痘清热解毒利湿原则。

邪伤肺卫----银翘散(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重点记忆)病机是邪郁肺脾,于内湿相搏,外泄肌表。

儿科常见皮疹的区别

儿科常见皮疹的区别

荨麻疹荨麻疹又叫“风疹块”,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血管瓜性皮疹。

患儿皮肤痒,出现红色风团,大小形态不一,也可融成一片。

有的孩子会反复发作,成批发生,哭闹不安。

可因食物(鱼、虾、蟹、贝壳类、食用菌类等)、虫咬、花粉或化学粉尘吸入,或因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而引起,有时家长和医生也很难找出原因。

水痘水痘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小儿,新生儿也可得病,传染性很强。

起病急,发热、全身不适常与皮疹同时出现。

皮疹特点:开始为红色小斑疹和丘疹,几小时或1日后变成圆形疱疹,大水不一,开始几天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水疱浆液清亮,若有细菌感染,则疱内有混浊浓液,水疱很容易破,破后结痂,所以在孩子身上同时可看到丘疹、水痘疹。

在头面部及躯干较多,四肢少,在口腔、肛门及外阴处亦可看到皮疹。

注意:家中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时,小儿易得水痘。

因此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必须与孩子隔离开,以免传染。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在日本首先发现,又叫“川崎病”。

病因不清楚,国内近来也不断报告病例,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开始发热,眼结膜充血发红,唇有破裂,口腔粘膜发红,手指脚趾有硬性水肿,发热2~3天后全身可见到红色斑丘疹或充血性红疹,可能误为“麻疹”或“猩红热”。

恢复期体温下降,皮疹消退,指(趾)端皮肤有脱皮。

肛门周围和臀部亦有片状脱皮,本病有部分小儿影响心脏,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需引起重视。

哪些皮疹应该隔离1、幼儿急疹本病一般均为婴儿发病,可在婴幼儿中传染,因此患儿应在家进行休息隔离,直到身上皮疹消退方可接触其他宝宝。

2、水痘传染性很强,应在家隔离到皮疹全部结痂为止,避免与其他邻居小朋友接触。

3、风疹患儿应在家卧床休息,隔离至出疹后5日方可去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

患儿不应与早期孕妇接触,以免影响胎儿产生畸形。

4、麻疹无并发症的孩子,在家隔离至出疹后5天才可与其他小朋友接触。

5、猩红热患儿应在家卧床休息,进行呼吸道隔离直至体温正常及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再去医院作咽试纸培养,待培养无链球菌生长后方可去幼儿园或上学。

幼儿急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刘芙蓉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2期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7型(HHV-7)感染引起的.6-18月龄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

发病以春、秋季节为多。

成人可携带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通过唾液将病毒传播给宝宝。

1.发病急,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甚至更高。

部分宝宝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发热,发热持续时间一般在3-5天不等。

此后,宝宝的体温骤降或逐渐降至正常。

少部分宝宝可能高热时发生惊厥。

2.宝宝的年龄,绝大多数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3月龄以下的少见。

3.从精神状态的情况看,即便有高烧,多数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少部分宝宝会出现烦躁、食欲下降、轻微腹泻、轻微咳嗽等,检查常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4.从皮疹来看,发热3-5天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为躯干部红色的皮疹(直径2-5毫米),随后扩散到颈面部和肢体,按压褪色,皮疹持续1-2天后消退,皮疹消退后没有色素沉着或脱眉。

幼儿急疹的诊断一般是回顾性的臨床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进一步确诊呢?1.血常规。

幼儿急疹患儿血常规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相对增多。

血常规检查简单方便,可以协助幼儿急疹的诊断。

2.血生化。

反复高热时可以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部分可能发生肝功能及心肌酶轻微损害。

3.病毒抗原检测。

检测外周血、唾液或病变组织中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

4.病毒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的IgM和IgG抗体,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

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IgG抗体4倍升高,说明感染存在。

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存在。

IgM抗体一般产生于感染后5天,持续存在2-3周;IgG抗体于感染后7天产生,4周后达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

5.病毒核酸检测。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皮疹图谱和治疗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皮疹图谱和治疗
发热咽痛结膜炎,高温三日 疹即现; 耳颈躯干后四肢,口腔有斑 可诊断; 自从疫苗接种后,目前此病 不常见; 感染此病需警惕,肺炎脑炎 心肌炎。
完整ppt
3
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以上呼吸 道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典型皮疹为其特 点。 经呼吸道传播,好发在6个月到5岁的小儿,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麻疹 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 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 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 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皮疹+口腔有白色黏膜斑就可诊断;
完整ppt
13
完整ppt
14
在出疹期初期还可以看到草莓舌,之后2-3天变成杨梅舌 (白草梅舌和红草莓舌)。舌头变化也是猩红热的典型特 点。
完整ppt
15
猩红热草莓舌及脱皮
猩红热和麻疹一样,从耳后开始 起疹(麻疹是耳后一麻,猩红热 是耳后一热),3-5天开始蜕皮、 消失。
完整ppt
16
完整ppt
完整ppt
20
五、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肠道病毒柯萨奇,手足口臀可累及;
目前尚无特效法,对症治疗防并发。
四不现象是典型,肢体抖动危重症。

完整ppt
21
完整ppt
22
完整ppt
23
完整ppt
24
完整ppt
25
六、水痘
一日发热斑丘出,然后晶莹如白露; 或痒或痛不尽同,四世同堂是此痘。 遇到此病莫要怕,隔离护理及早处; 抗组胺加抗病毒,预后良好无色素。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幼儿急疹是指婴幼儿出现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称为“婴儿玫瑰疹”,主要是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无症状的成年患者是该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容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幼儿急疹好发于每年的春秋两季,但大多数情况来说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为散发病例。

因此,我们应及时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并在出现相似的症状后及时就医,做好早期的干预处理,以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

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吧!一、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1.发热。

一般而言,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多在在7~14d,平均保持在10d左右。

在潜伏期内,患儿并不会出现任何的身体不适或前驱症状,只是在潜伏期过后会突发高热,并且体温始终保持在39℃以上,有的患儿在高热发生后还伴随着惊厥症状。

其次,除了发热惊厥以外,患儿还会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但是精神状态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有个别患儿也会出现呕吐、恶心、咳嗽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口周肿胀及血尿。

从咽喉部变化来看,患儿还可能会出现轻度扁桃体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出疹。

在潜伏期过后,患儿的发热症状会维持3~5d,在此过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患儿还会伴随出疹的症状。

幼儿出疹的皮疹常见的是玫瑰红色斑丘疹,呈发散分布,直径不等,大约在2~6mm之间,很少会出现融合出疹的现象。

从大部分患儿的出疹情况来看,皮疹多发生在面颈部及躯干处,而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维持1~2d后皮疹会逐渐消退。

但是无需担心的是出疹并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并且也没有色素沉着和脱屑等现象。

少数患儿在发病早期会出现腭垂红斑,但是此类症状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家长也不用过度紧张。

3.其他症状。

除了发热和出疹以外,幼儿急疹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腹泻、流涕、食欲减退、眼脸水肿等,部分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根据病程和病情兼辨脏腑及轻重。 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根据病程和病情兼辨脏腑及轻重。 病位以卫气为主,一般不深入营血。 病位以卫气为主,一般不深入营血。 1.辨病期 辨病期——发热期(邪郁肌表)、出疹期(毒透肌肤) 发热期( )、出疹期 辨病期 发热期 邪郁肌表)、出疹期(毒透肌肤) 2.辨轻重: 辨轻重: 辨轻重 轻症——因势利导,邪由表出,邪祛正复 因势利导, 轻症 因势利导 邪由表出, 从病势看 重症 重症——邪毒过盛,或小儿正气不足,热扰心肝, 邪毒过盛, 邪毒过盛 或小儿正气不足,热扰心肝, 可暂时出现烦躁不宁、 可暂时出现烦躁不宁、神昏抽搐 从出疹看 轻症——疹出稀疏,邪热不盛,病情较轻 疹出稀疏,邪热不盛, 轻症 疹出稀疏 重症——疹出稠密,疹色较暗,为热毒较重 疹出稠密, 重症 疹出稠密 疹色较暗,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解毒为主
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
邪郁肌表(发热期) 邪郁肌表(发热期)
毒透肌肤(热退疹出期) 热退疹出期)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中药成药 2.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物理降温, 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物理降温,必要 时酌情给予小量退热药物。 时酌情给予小量退热药物。高热伴烦躁不安应 尽早使用镇静剂,如出现惊厥应给予止惊药物, 尽早使用镇静剂,如出现惊厥应给予止惊药物, 苯巴比妥可致药物皮疹,应避免使用。 苯巴比妥可致药物皮疹,应避免使用。
概述
(五)治疗转归
预后良好。多数可顺利康复,病后可获得 预后良好。多数可顺利康复, 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二次发病。 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二次发病。极少数 严重并发症者病情危重或导致死亡, 严重并发症者病情危重或导致死亡,需 引起重视。 引起重视。

第二节 幼儿急疹

第二节  幼儿急疹

4、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 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 胞相对增多。 胞相对增多。 5、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可在咽部分泌物中查 见病毒抗原。 见病毒抗原。 6、患儿恢复期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抗体增加 4倍以上。 倍以上。
二、诊法提示
1.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 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 2.注意观察发热与出疹的关系、皮疹的特点。 注意观察发热与出疹的关系、皮疹的特点。 3.注意检查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 注意检查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 4.不典型的病例可做病毒分离及检测病毒抗 原或血清抗异性抗体。 原或血清抗异性抗体。
二、诊法提示
1.注意发病年龄。 注意发病年龄。 2.观察发热期精神状态、体格检查。 观察发热期精神状态、体格检查。 3.观察出疹期发热与出疹的关系、皮疹的特点。 观察出疹期发热与出疹的关系、皮疹的特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一、辨证要点 辨轻重证 轻证:高热不甚,精神良好,其他症状轻 微,皮疹稀疏 重证:高热甚重,烦躁不宁,或出现一时 性神昏、抽搐,皮疹稠密
风热时邪
口鼻
侵犯肺胃
外发
肌肤
诊断
诊断要点 诊法提示
一、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2、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常达39℃~40℃或 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常达39℃ 40℃ 更高,持续3~4天后热退,全身症状轻微。 更高,持续3 天后热退,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4、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 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 关节等处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 天后即消退, 关节等处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 后皮肤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后皮肤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5、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 胞相对增多。 胞相对增多。

幼儿急疹98例诊治体会

幼儿急疹98例诊治体会

1381幼儿急疹98例诊治体会关文达贾斌韩笑冬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院(157000)摘要:幼儿急疹多发于6个月至18个月的婴幼儿,是由于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疾病,热退后出疹是幼儿急疹的主要特点。

常在高热3~5天后,皮疹在热退和热度将退时出现。

但在发病初期与一般小感染似乎没有差别,但本病3~5天的高热期会给家长带来恐慌,为了能在病初即可较明确的诊断该病,特别帮助年轻医师更高的认识该病的特点,以向家长交待好预后,笔者总结分析98例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关键词:幼儿急疹;西医治疗;中医药疗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患儿。

现则病例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4.5个月~9个月共70例,9个月~24个月共28例。

临床表现体温38~39℃50例;39~41℃48例;合并高热惊厥6例;合并腹泻5例;合并支原体感染8例。

随机分为两组,西医治疗组及中医治疗组各49例。

两组病例在病程、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可比性。

1.2体格检查全部患儿精神状态好,咽部正常30例,轻度充血50例,明显充血18例,未见其它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总数病初24小时,12例在(15~20)×109/L,38例在(10~15)×109/L,26例在(9~10)×109/L,22例在(5~9)×109/L,发病后36~48小时末梢血10例在(3~4)×109/L,76例在(2~3)×109/L,12例在(1.5~2)×109/L。

1.3西医治疗组更昔洛韦每次5-8m g/kg,每日2次口服或静滴,连续用药3天。

发热38.5℃以上者给予口服布洛芬或扑热息痛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患儿多饮水、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中医治疗组:发热期给予银翘散加减,热退期给予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幼儿急疹是指婴幼儿出现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称为“婴儿玫瑰疹”,主要是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无症状的成年患者是该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容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幼儿急疹好发于每年的春秋两季,但大多数情况来说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为散发病例。

因此,我们应及时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并在出现相似的症状后及时就医,做好早期的干预处理,以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

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吧!
1.
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
1.
发热。

一般而言,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多在在7~14d,平均保持在10d左右。

在潜伏期内,患儿并不会出现任何的身体不适或前驱症状,只是在潜伏期过后会突发高热,并且体温始终保持在39℃以上,有的患儿在高热发生后还伴随着惊厥症状。

其次,除了发热惊厥以外,患儿还会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但是精神状态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有个别患儿也会出现呕吐、恶心、咳嗽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口周肿胀及血尿。

从咽喉部变化来看,患儿还可能会出现轻度扁桃体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
出疹。

在潜伏期过后,患儿的发热症状会维持3~5d,在此过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患儿还会伴随出疹的症状。

幼儿出疹的皮疹常见的是玫瑰红色斑丘疹,呈发散分布,直径不等,大约在2~6mm之间,很少会出现融合出疹的现象。

从大部分患儿的出疹情况来看,皮疹多发生在面颈部及躯干处,而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维持1~2d后皮疹会逐渐消退。

但是无需担心的是出疹并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并且也没有色素沉着和脱屑等现象。

少数患儿在发
病早期会出现腭垂红斑,但是此类症状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家长也不用过度紧张。

3.
其他症状。

除了发热和出疹以外,幼儿急疹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腹泻、流涕、食欲减退、眼脸水肿等,部分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若2岁以下的婴幼儿出现突发高热,但是没有其他明显的体征变化,在高热褪去后伴随皮疹时,应及时考虑是否出现幼儿急疹。

同时,还需要与风疹、麻疹等其他疾病作出辨别。

1.
幼儿急疹的处理方法
1.
一般处理。

幼儿急疹应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

轻度患儿可以建议卧床休息,并予以充足的热量和水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防出现脱水、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针对可以进食的患儿,可予以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或者食欲不振的患儿,可予以静脉补充或者逼死,按照患儿的个体情况补充生理所需的热量及液体量。

在临床上,患儿的高热症状持续不退时,体温若升高1℃,补液量也应随着增加。

对于高热伴随惊厥或者腹泻的患儿,同样应该适当增加补液量。

2.
高热降温。

患儿在出现高热症状时,应予以高热处理,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等。

其中,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降低环境温度、采用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温度保持在20℃左右,按普通灌肠法进行处理)、温水浴等。

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并不稳定,特别是新生儿,在出现急诊时原则上不宜采用药物降温。

但是,在物理降温并不起效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可以结合患儿的年龄和高热症状来选择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

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可采取退热剂交替使用,而注射安痛定等激素治疗不能作为患儿高热降温的常用药物。

3.
其他对症处理。

针对哭闹烦躁的患儿,可以采用镇静剂处理;针对高热伴随惊厥患儿,在予以高热处理的基础上及时止惊;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例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等;针对腹泻患儿,可以予以助消化药或者其他止泻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在产生皮疹后导致诊断出现失误。

但针对免疫缺陷的患儿或者是重度病例,则需予以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上尚未探究出一套完整的抗病毒药物。

【科普小结】幼儿急疹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在出疹前并没有其他明显症状,潜伏期较长,因此在临床上也难以作出预测判断。

因此,我们应加强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在出现发热和发热后出疹症状时,考虑幼儿急疹的可能,及时带患儿就医。

幼儿急疹具有自愈性,预后良好,严重的并发症很少发生。

而针对急疹患儿,临床处理原则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出院后需要注意隔离患儿至出针后五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