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体系文件1目的建立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行,明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检验科生物实验室与人员。
3组织机构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医院院长责任制。
医院院长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同时委派一名医院副院长具体主管;相关科室(院感科与检验科)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生物安全工作承担具体工作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人或科室生物安全员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目的运行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手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生生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院感科负责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其她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兼职安全监督员。
4各部门或人员职责4、1医院院长①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医院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②负责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③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的工作④组织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与处置方案制定;4、2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①负责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②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与措施的落实;③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④协调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
⑤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定期进行评价与更新;⑥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⑦批准与发布生物安全相关的技术文件。
4、3检验科负责人①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与生物安全工作;②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与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③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与预防接种;④决定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⑤监督有关法规与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⑥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与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⑦负责组织对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生物安全委员会与分管领导报告;4、4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活动辅助人员①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与预防接种;②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与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按规程进行常规消毒与意外事件紧急处理;④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⑤参与相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危险性生物和物品泄露,我们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了评估,以确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障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我们的检验科是为医院提供临床检验服务的实验室,包括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等方面。
由于我们处理的标本来自人体,因此存在潜在危险,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
我们的工作还包括分离和培养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和真菌,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存在着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和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我们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种和毒种的保藏,因此只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我们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按照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进行。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1.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戴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
参与评估人: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工作,样本来源包括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人,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这些生物因子主要来自送检样本本身,可能存在传染性病原体,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痢疾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淋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疟疾等。
本实验室仅从事病原体检测实验,不进行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培养增殖实验,因此属于BSL-2级生物安全。
生物因
子可能通过气溶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播。
为预防和控制生物危害,本实验室配备了基本防护设备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同时设有冲淋及洗眼装置。
生物安全委员会对所有员工进行了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演练。
因此,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结论: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第一章结核杆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结核杆菌包括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二者有共同抗原存在,有交叉免疫力。
人感染人型结核杆菌后可引起严重肺结核,肺结核的发病率、病死率高,至今仍是世界上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点传染病。
据WHO报道,每年全球大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死于该病。
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因艾滋病、吸毒、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等原因,发病率以有上升趋势。
1.2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感染者的飞沫、气溶胶、唾液均可传染。
传染源是人或牛等动物。
1.3 结核杆菌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粘附在尘埃上结核杆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1.4 5%石炭酸、70%乙醇、来苏儿等化学消毒剂可杀灭结核菌,物理消毒方法主要是紫外线照射,日光下50分钟或60℃10-30分钟即可杀灭。
2 实验室危害2.1 实验室人员结核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
2.2 通常含有1-10个结核杆菌的1-3um的气溶胶即可致病。
2.3 在实验室的标本处理和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
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的吸入是结核杆菌感染实验室人员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当实验操作不当时更易发生感染。
3 防治措施3.1 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酸胺等抗结核药物敏感。
结核病患者应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进行规律治疗。
3.2 处理已知或疑有结核杆菌的样本需要在II级生物安全实验内操作。
3.3 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4 须接种卡介苗预防。
第二章淋病双球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淋病双球菌引起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粘膜感染和播散性感染。
男性感染后可引起淋菌性尿道炎,继之可引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女性可引起宫颈炎、尿道炎,继之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炎等。
此外,淋球菌可通过血行或淋巴以不同的方式向全身各处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关节炎、腱鞘炎、心内膜炎、胸膜炎、肺炎、腹膜炎、淋菌性败血症等。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生物危害评估制度标题: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引言概述:生物危害评估制度是指针对生物危害性物质进行评估和监测的制度,旨在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从生物危害评估的概念、重要性、评估方法、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危害评估的概念1.1 生物危害评估是指对生物危害性物质在人体和环境中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1.2 生物危害评估包括对生物危害性物质的毒性、生态毒性、生物积累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1.3 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安全,减少生物危害性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
二、生物危害评估的重要性2.1 生物危害评估可以匡助政府和企业了解生物危害性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2.2 生物危害评估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减少生物危害性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2.3 生物危害评估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危害评估的方法3.1 实验室评估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等,通过实验数据评估生物危害性物质的毒性和生态毒性。
3.2 现场监测方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检测生物危害性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3.3 预测模型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摹拟等技术,预测生物危害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
四、生物危害评估的应用领域4.1 化工行业:对化学品的毒性和生态毒性进行评估,指导企业生产和使用。
4.2 农业领域:评估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程度。
4.3 食品安全领域:评估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发展趋势5.1 多元化发展:生物危害评估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
5.2 国际合作:生物危害评估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物危害问题。
5.3 制度完善: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将不断完善,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希翼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加强生物危害评估工作,共同促进生物危害评估制度的健康发展。
3.3.3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8月16日莱芜市中医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9)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2)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6)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20)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2)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4)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6)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1)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4)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7)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40)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4)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7)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50)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3)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临检室生物安全评估

临检室生物安全评估
生物安全评估是评估和管理潜在的生物危害,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安全。
临检室生物安全评估主要是对实验室中进行的生物实验和操作进行评估,以确保实验室员工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临检室生物安全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1.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和试剂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这包括评估生物危害性、传播途径、暴露途径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
2. 生物安全管理规范评估:评估实验室内是否有适当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程序。
评估实验室的防护设施是否符合生物安全标准,以及员工是否接受过生物安全培训并遵守操作规程。
3. 筛选和识别生物危害物质:对实验室中使用的生物材料和试剂进行筛选和识别,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生物危害物质。
对于属于危害物质的实验,需要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
4. 应急响应和演练评估:评估实验室是否有健全的生物安全应急响应计划,并进行演练和评估。
评估实验室是否具备应对生物事故的能力,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
5. 监测和追踪系统评估:评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监测和追踪系统是否有效。
评估实验室是否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并能够跟踪和记录相关信息。
通过对临检室生物安全评估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实验室员工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
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核心提示:一、对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
一、对生物源危害: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
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
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等。
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
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子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
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
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
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
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
原因有几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实验室动物引起的感染。
(3)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4)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化学源危害:
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有毒、有害化学品等。
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
三.物理源危害性:
物理源危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紫外线、激光源照射、电磁物、噪音等。
1、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批准使用放射性核素之前,应保存核素的获取,使用处置记录,所有放射性化学品的存放应保险。
操作和接触核素的实验人员接受放射性基础知识。
相关技术和放射防护的指导和培训,应符合放射性安全管理程序。
要有适当的满足工作需要的书面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的法规,定期评审放射性核素的使用情况。
放射性废物应有标志并存放于防辐射的专用储存库。
在每个需要弃置的包装上应清楚地标明风险地性质和程度,储存和处置应遵守相关规定。
2.对于紫外线和激光源地使用,应提供适用地个人防护装备,应当有适当地标识公示。
四、建立人员培训及相关安全制度:
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具体要求如下:
(一)、临床实验室安全设备:
1.生物安全柜。
2.其他安全设备: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置。
3.离心机:使用安全密封地专用离心管离心。
4.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结合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手套、口罩、护眼具。
5.上班穿工作服,避免污染成衣服尘土误入。
6.上班带手套,防止接触污物、传染源。
7.需要时带口罩,护眼具。
8.实验室中应设有开启窗户设置纱窗或其他屏障。
9.实验室应设洗手池。
10.实验室墙面、地面。
应易于清洗、无缝隙、不铺设地毯。
11.实验室工作台面易于清洁、防水、耐热、耐磨损;耐酸碱、消毒剂的腐蚀、并能承受预期的重量。
12.实验设备应固定,设备间应保持一定空间便于清洁。
(二)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标准的微生物操作规程:
(1)在进行有关培养样品实验时,未经同意限制出入实验室。
(2)禁止在工作区饮食、饮水、吸烟,不许放置食物和生活用品。
(3)离开实验室时应脱掉手套洗手。
(4)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台面。
活性物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台面和可能污染表面。
(5)所有污物、培养物、储存物及废弃物在出实验前应用可行方法消毒。
(6)所有操作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尽力避免污染物溅出和气溶胶产生。
2.常规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操作的安全措施的培训及教育:包括实验室生物污染的原因方式,气溶胶产生的原理,废物危害及处理方式,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原则,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及高放处理,标本收集远送过程中应防撒、防漏、防传染。
(2)处理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工作人员都应带上手套。
(3)实验室使用机械加样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取。
(4)使用注射器和针具应防止刺伤,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装入锐器盒内销毁。
(5)血液和其它体液发生泄露后,均应使用消毒剂对工作区表面消毒。
(6)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它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室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