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立体与平面画面的区别,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表现立体画面,并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立体画作。
教学内容1. 立体与平面画面的区别2. 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3. 立体画面的创作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能独立创作出简单的立体画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立体思维转化为绘画表现,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平面画作和立体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区别,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结合示范画作,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几何形状和线条表现立体感。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作简单的立体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立体的画面》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创作一幅简单的立体画作。
2. 家庭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立体物品,尝试用绘画表现出来。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幅平面画作,如一幅风景画,然后展示一幅与之对应的立体画作,如一个风景模型。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在视觉上的差异,如远近、高矮、前后等。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与平面的初步概念。
2. 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圆柱体等)来讲解立体画面的构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画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立体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立体画面。
二.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制作感兴趣,但立体画制作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体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运用立体画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立体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
2.难点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运用立体画表现出来。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立体画的制作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想象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立体画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立体画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立体画作品、制作材料、示范视频等。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制作材料、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立体画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立体画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立体画制作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互相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的第14课,主要介绍立体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立体形式和空间关系,并能够用简单的画法来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效果,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视觉艺术能力。
教学目标•认识到画面的立体效果是通过透视、比例、阴影等视觉因素构成的;•能够用简单的画法绘制出具有立体效果的画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理解;•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意表现。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画面的透视原理和构造技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画面中的物体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步骤二:讲解首先,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受透视原理和构造技法。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物体构成和表现方法,例如透视、剪影、明暗对比等。
最后,提醒学生注意色彩表现对画面立体效果的影响。
步骤三:实践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自主选择素材或者老师提供参考图,然后绘制一个具有立体效果的画面。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调整透视、改善明暗等。
步骤四:总结展示学生所完成的作品,引导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分享绘画时的思路和细节技巧。
同时,简单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以实践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画面立体的效果和画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设计这节课时,老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绘画技巧、表现能力和理解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保证课程的实效性。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立体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手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立体画法,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立体概念:介绍立体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的区别。
2. 立体表现手法:学习透视法、光影法等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技巧。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绘制简单的立体画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表现立体感的技巧,如透视法和光影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立体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际绘画中,创造出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展示立体的概念和示例作品,示范用的画板和画具。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立体的物体和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立体的特点。
2. 新授:讲解立体的概念和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技巧,进行示范。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绘制简单的立体画面,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板书设计《立体的画面》提纲:立体概念、立体表现手法、实践操作关键词:立体、透视法、光影法、绘画技巧作业设计绘制一幅有立体感的静物画,要求运用透视法和光影法。
写一篇关于立体画面的观察日记,描述身边立体的物体和场景。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立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技巧表现立体感。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难以把握透视和光影的运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实践。
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立体概念到实际操作并创作出立体画面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环节。
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立体的画面”。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立体的画面表现方法,了解立体画面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立体画面的观察、表现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立体画面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立体画面的透视关系处理。
2. 立体画面的光影表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立体画面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示范画板。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粉颜料、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立体画面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画面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1)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如透视关系、光影表现等。
(2)示范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提高(1)让学生互相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立体的画面2. 教学内容: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表现方法3. 教学目标: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能4. 教学难点:透视关系、光影表现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绘制一幅立体画面作品。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注意透视关系和光影表现,构图合理,色彩丰富。
3. 作业上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14课立体的画面》,选自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的画面,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掌握表现立体的画面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
2. 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教材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立体的画面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些画面有立体感。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表现立体的画面。
”2. 学习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 教师讲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和基本表现方法。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表现立体的画面。
3. 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1. 立体的画面2. 内容:- 立体的画面的概念- 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 学生实践作品展示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创作一幅立体的画面作品。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的画面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许多有趣的作品。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正式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正式版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立体造型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立体造型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立体造型1.编写思路。
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
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3.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学过程1.用教具导入表扬上节课树的剪纸作品,选抽象的展示。
问:这些是树吗?小结:这些树有树的元素,虽然形象上已经改变,但还是树,是抽象的树。
而我们比较写实的树和抽象的树。
(让学生理解具象怎么变成抽象)我们把它放到公园里,就是一个城市雕塑。
2.课件图片如孔雀等比较象的造型。
小结:这些都是抓住原物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形象的。
还有一些不容易一下理解的。
看《夺》。
3.了解感知(1)欣赏《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请学生演示两个同学争夺一个小球的场景。
是你的话,会选哪个画面,表现《夺》。
你会怎么创作?(3)欣赏雕塑家创作的《夺》,他是采用了什么来表现的?(4)学生欣赏讨论: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技法?(5)教师小结: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

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立体造型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立体造型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立体造型1.编写思路。
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
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3.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学过程1.用教具导入表扬上节课树的剪纸作品,选抽象的展示。
问:这些是树吗?小结:这些树有树的元素,虽然形象上已经改变,但还是树,是抽象的树。
而我们比较写实的树和抽象的树。
(让学生理解具象怎么变成抽象)我们把它放到公园里,就是一个城市雕塑。
2.课件图片如孔雀等比较象的造型。
小结:这些都是抓住原物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形象的。
还有一些不容易一下理解的。
看《夺》。
3.了解感知(1)欣赏《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请学生演示两个同学争夺一个小球的场景。
是你的话,会选哪个画面,表现《夺》。
你会怎么创作?(3)欣赏雕塑家创作的《夺》,他是采用了什么来表现的?(4)学生欣赏讨论: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技法?(5)教师小结: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十四课《立体的画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立体画面以及浮雕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彩泥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立体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通过彩泥来塑型,进行浮雕的创作。
教学策略:
本课选择了立体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纸张的立体造型,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对于浮雕,因为我校有开设仿酥油花的黏土校本课程,所以学生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作出美观、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尝试发现──欣赏探究──分析演示──欣赏提升──联想创作”几个教学环节,通过尝试、探究、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立体画面的要点和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出示两件作品,绘画和立体作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引出浮雕极其特点,并引出课题——《立体的画面》。
4.出示课件图片——浮雕的作品《九龙壁》等请学生欣赏,结合生活中的立体画面,请学生说说立体的画面怎样制作?师生共同交流方法。
二.知识新授1.剪切法2.折叠法3.卷曲法4.雕刻法5.捏塑法(今天重点学习此种方法)6.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立体的画面创作呢?师生共同欣赏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7.教师演示捏塑法:
(1)出示彩泥,纸盘,白胶等工具,这些东西你们都带齐了吗这节课晁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这些材料制作一张立体的画面吧(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投影演示)在纸盘上绘制出你想做画面的草图。
(注意画面要饱满)用揉,搓,压等方法将彩泥做出需要的造型。
(注意颜色的搭配)用白胶拼贴在纸盘中,注意提醒孩子,要先帖远处的,再贴近处的。
整理画面,用工具压出需要的花纹并装饰花边。
(花边可根据自己的画面取舍)三.学生实践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用揉,压,捏,搓,粘等方法制作一副立体的纸盘画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大胆表现,注意色彩的搭配。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优秀作品并简单点评。
(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创意好的作品)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立体的作品,教师出示其他材料的作品图片,鼓励孩子们勇敢尝试。
六.收拾整理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好美术工具和材料。
七,教后反思视觉是最好的感知引导,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两件表达内容一样,手法不同的作品,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抽象的立体造型的意义,经过讲授和示范,他们也很快有了入手点进行创作。
小小的纸盘作品,手法简单,效果却很鲜明,很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想象力,这就开了个好头。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当学生睁大了眼睛欣赏作品的时候,其实正是在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创造的欲望、挑战未来的智慧,交给他们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不经意间,许多新奇的事物出现在面前,热带鱼、荷花、蛋糕,大树,房屋,瓢虫………,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不仅完成了预想的教学目标,还点燃了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丰富多彩的作品造型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肯定。
课后拓展练习将进一步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巧用纸张或是其他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创造新的艺术品,装点我们周围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